浅析新现实主义理论

2022-08-22

第一篇:浅析新现实主义理论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田坝桥镇党政办公室:吕绍学

2011年7月20日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容村貌整治,也不是只建新房,而是要以生

产发展为前提,努力实现新农村群众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综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为我国农村发展描绘出了美好新蓝图。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容村貌整治,也不是只建新房,而是要以生产发展为前提,努力实现新农村群众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综合协调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关键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只有农民富起来了,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一是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普及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二是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三是要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增强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加大农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建立健全各项社会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乡风文明”就是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

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四、“村容整洁”就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所谓农民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农民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包括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环境在内的状况与趋势,直接表现为农民的政治权利、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生态环境等指标。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因此,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五、“管理民主”就是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与农民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农村兴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这一体制改革相联系的是国家力量逐步从农村社会的许多领域退出,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是于198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几头被盗的耕牛发端的。于1982年被先发正式确定,从1990年试点开始,其在我国示范运行已二十年了,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已建立了931716个村委会,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内涵实质上就是要求农村建设要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实现乡村的管理民主。

总的来说,建设社会主义信农村是一项复杂、长期而艰巨得任务,我们要把握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划,坚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到“四个要”:

一是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到农村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规划新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二是要正确对待招商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外商或企业家。要坚持基层组织民主决策,农民群众自愿的原则,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采取招商引资或以小团体组织以盈利为目的的拆旧造房建新,切勿搞企业发财、干部受益、百姓买单的做法; 三是要“破冰”前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财力短缺使新农村建设面临难题,村干部压力加大。存在着“等观望”和“慢慢来”的思想。建设新农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目前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急需且最盼解决的热点问题,一件件地抓好落实;四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不能一哄而上搞运动。建设新农村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应避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一哄而上搞运动。各村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抓好村建规划,适宜旧村改造的就重点抓旧村改造,适宜新村建设的就抓新村建设,需要环境整治的就从“脏、乱、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定推进建设新农村。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工程,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部署,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依靠农民,不违背农民意愿,不侵犯农民权益,将“为民谋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求实创新、奋发开拓、扎实有效,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

·《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在当今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对于我们这些真正从农村出来的人来说,那只是一个虚幻的、高不可攀的海市蜃楼。从网站上查阅了很多关于“中国十大名村”的图片,里面那些房屋,那些村容村貌,简直美得就像是人间仙境。特别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那根本不是一个农村,而是一个小型的现代都市。那一排排统一规格的民居别墅,规模庞大,雍容华贵。让人不禁怀疑那一栋栋别墅里面是否真的有住人,还是只是一些华丽的摆设品?我相信,就算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人?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在我生活的那个农村,我想,就算是村干部都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含义。

以下就以我所在的农村—“乌巷村”为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谈谈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可现实是: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在“乌巷村”,村政府从未举办过什么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反而农民的耕地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村政府征收拍卖了。大片的耕地全变成了水泥地,建起来一间间塑料工厂。许多农民无地可耕,纷纷转入工厂打工。致使农产品日益减少,农业生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

在“乌巷村”,全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供村民闲暇时健身休闲的设备设施,

村民们买药看病就医都是自费的。自来水更是经常出现铁锈味,呈蜡黄色。记得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跟母亲说应该去找村政府反映一下自来水的问题,母亲每次都气愤地说:“反映了就有用么?浪费时间而已。”搞得家里现在每次煮饭都要用井水。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但现实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在“乌巷村”封建迷信活动风行,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有拜神拜佛的行为,有些更是求神问卜,保佑一家大小平安。村里经常举行大型游神赛会,聚众进行迷信游说等。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但是,在推行建设新农村经历几十年后的今天,农村脏、乱、差现象依旧严重。从总体上看,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现实中,村民们对于村里的政务了解甚微。与村干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对于村干部的选择那更是没有任何的民主可言。村长的候选人是由村里那些当权者说了算的。村民们有时根本连那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因为只要选了他每户人口就有两百块而投这个人的票。几乎每一年都是那个能给选民最大优惠的那个人当选。

在这里我也不想说什么建议或意见,毕竟能像华西村村长那样管理村务的微乎其微,存在像华西村那样的新农村也是少之又少。中国政府强调建设新农村,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很多理论家说,建设新农村关键还要靠村民自身的奋发意识。可一盘散沙如果缺少一个领导者能成什么气候呢?这就是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形势下青年社团的发展浅析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译为非政府组织,指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在中国又称作民间组织,草根组织等。

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志愿活动和志愿者。1995年之后,NGO这一概念及相关问题,通过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走进中国,民间层面的志愿活动则逐渐活跃起来。同时伴随着更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扎根,社会责任这一类词汇也逐渐流传于中国公民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NGO也是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第一代NGO是提供基本的服务,第二代NGO是推动社区工作的发展,第三代NGO是积极地影响政策、积极倡导,第四代就是推动社会的变革。

从社会公益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有着大量的未登记或者登记的团体,活跃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行业协调、以及政策倡导等领域。随着NGO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对民众的影响在不断加强,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思这20多年来,众多的NGO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社会也对草根NGO寄予厚望。

笔者从美国南卡罗来纳留学的高鹏博士那里了解到,每年的5月14日被定为“耶鲁服务日”。他们的口号是“Give a Day, Change a Life.”献出一天,改变一生。我们可理解为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是他人的生活。在耶鲁,没有人觉得服务社区,奉献自己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事情,反而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校园生活的常态。反观中国当今社会,每当评论那些从事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的群体,要么觉得他们傻,要么觉得他们高尚,遥不可及。其实长远来看,这是符合“利他即利己”的驱动法则。还是拿耶鲁来说,一届又一届的耶鲁学生完成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改造当地社区的服务,使得当地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同时,也为耶鲁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四篇: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缺陷,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法制宣传和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制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加强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虽说,我国的农业立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达2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而且各级涉农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整顿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将行政执法本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在立法方面,有些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有些法律、法规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强调政府管理职能,对保护农民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体现不够;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执法方面,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以及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司法方面,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监督方面,目前监督机制也还不够健全;各种监督力量各自为战,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必然性

1.法制建设可以保障农村生产发展的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其他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依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但是,有关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相互间难免发生冲突.不仅这种冲突的根本而有效地解决要靠法制,而且现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步入加工、生产、经营等第三产业,涉法事务也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而增多.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长效机制.

第 1 页 共 1 页

2.法制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现代化农村.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在水利、房舍、道路、饮水等方面的落后状况.同时,应该增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民落后的行为习惯.但是,要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必须依靠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健全.法制既可以明确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可以为处理不履行责任者提供依据.此外,法制的一些内容可以引导村民赡养老人、抚育儿童、抵制赌博、克服迷信等,本身就具有倡导文明乡风的作用.

3.法制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管理决策的民主进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目标,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才能根据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法制的作用.只有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威,才能抵御各种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实践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按照法制的要求,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农村的管理民主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二、当前新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国农村农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够强"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协调器,也是民主和效率助推器"[1],但是"徒法不能自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法律体系,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的现代化进程,抑制和影响了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积极创新谋求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主体理性自律精神为内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内生性的法律信仰,中国现代法治将寸步难行.[2]然而,在中国,情义本位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农村法制建设,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因而举整个社会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3]同时,农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严重,接受现代的知识和民主精神较慢和晚,所以部分农民的"法律即义务"、权力本位、家法族规神圣观念和思想仍然严重.因此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法制建设.

(二)立法上仍然存在空白和缺陷目前,我国农村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首先是立法上存有空白,有些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农民的权利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等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

其次是立法层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而有些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利法、农业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强调政策管理职能的成分较多,而保护农民的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法制提供服务体现不够.再次是内容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难

第 2 页 共 2 页

以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有些法律、法规中的条款既无大错,亦无大用,被百姓戏称为"豆腐法",不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性冲突.[4]

(三)执法操作混乱,司法效率不高农村立法虽然重要,但执法工作也不能轻视.良好的法律必须通过规范的执法行为来体现.当前我国农村的执法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乡村基层干部的依法治农的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而更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滥用权力;另一方面是执法部门路远人少,事多面宽管不过来,以及加上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在农村仍然存在.因而,造成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执法混乱的现象.

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执行难和有错不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三农"方面的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及时,农民与政府、企业和村社的矛盾纠纷一般偏向后者,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

(四)司法监督不力司法监督是我国司法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农村更为甚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有缺陷,监督立法滞后等原因造成了监督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监督对象造成实质上制约作用.我国的监督体系看似广泛、完整,但各监督主体的相互推脱,各种监督力量很难形成合力,不能形成有效的、有力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手段不够强硬,形式单一,造成监督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了对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政行为、司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有效的监督.

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些设想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强化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切实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纳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环境之中.[5]

(一)加强立法,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进行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就要: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空白领域进行立法.首先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立法,以切实做到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投资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的监督问题.[6]再次,要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诸如粮种补贴、种粮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就要完善现行法律,要结合、吸收农村的一些现实而有益的习惯,使之更切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生活,而更利于执行.要改变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同时,注意不同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体系.

(二)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

第 3 页 共 3 页

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7]在农村更需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各执法机关要在查处危害农民利益案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用法意识.其次,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村稳定相结合.各机关、部门要在建设平安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最后,法制宣传教育要与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针对农民关心的土地、计生、税费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公证、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进村入户,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开展法律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能力建设,首先要强化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为民"的执法观.执法观念不正确、不牢固,就不能正确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在执法过程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处理好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其次,要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政策的宗旨和精神,并将其融入执法的过程中.再次,要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机制和错案追究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最后,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可以对农村的执法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建立巡回人民法庭,对农民间的一些简单的案件就地审理、判决和执行等机制.

(四)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促进执法、司法公平与公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既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法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8]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加强法律监督力度.目前,我国有一个广泛而全面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发挥的作用没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因此,首先,必须在健全现行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法律监督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法律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的行使其监督权.其次,提高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对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诸如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等现象,进行监督,予以禁止和惩罚.再次,丰富其监督的手段和形式.要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执法检查、执法评议等形式,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加强对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督促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阳光作业,兑现服务承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庆立.那么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EB/OL].[2006-8-7] 2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6). 3 **.梁漱溟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J].中外法学,1988 ,(6). 4 当前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思考[EB/OL].三农中国网.

第 4 页 共 4 页

6 j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先行[EB/OL].[2006-3-8] 7 靳生玺.坚持五个创新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J].《甘肃经济与信息》,2006,(10). 8 王占红.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EB/OL].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

——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新村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1302班 吴强)

【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新村的建设为例,浅析“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就业、房价、公共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探究,旨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小康社会 民生 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现阶段是“十二五”规划出成绩、出结果的阶段,也是巩固现有成果,探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的阶段。本实践队通过对青菱乡红霞新村的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就当前形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

一、 红霞新村建设现状

(一)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恶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红霞新村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改变农村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染现状为指导思想将引智成果“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在新农村污水处理上进行推广,达到安全、稳定、高效、经济、生态、景观标准,从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村镇污水处理工艺模式,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发展旅游经济,为城镇合理扩张和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推广“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共47200m3/d,其中武汉市周边辐射推广共4700m3/d,湖北省内辐射推广共42500m3/d。

居民对所住小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如图1

图1

(二) 利用附近资源,科学发展

红霞新村坚持科学发展,利用大学城的建设和“城中村”综合配套改造的契机,统一规划,占地240亩新村分三期三年实施,共投资2.3亿元,完成了74栋,15.4万平方米,1174套新村住房,已初步建成了质量可靠、舒适安全、配套完善、节能环保的生态花园式新社区;小区绿化率达到38%,建筑覆盖率30%,建筑容积率一期二期仅为0.5,三期小高层仅为1.5;小区排水处理系统可将污水,雨水分离,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生物治污污水处理站,污水排放达到国家A类水质标准,深受国家、省、市、环保部门和居住村民的好评。

(三) 建设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红霞新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几乎每月都会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社区居民既是参与者,也是欣赏者,内容诙谐、花样繁多,其乐融融,就连千里之外的首都专业团体及市楚剧团也慕名而来,和红霞居民们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曲舞,分享幸福的喜悦。每当夜幕降临,社区居民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绿化广场和健身广场,锣鼓喧天,歌舞升平,有的打腰鼓,有的跳健身舞,有的散步,有的聊天,大人高兴儿童乐。

(四) 落实党的优惠政策,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2007年全村年满16周岁的1581名在册村民,全部进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全村实行了大病、重病和急病救助基金报销制;全村农民子弟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原全村村民住房面积18.6万平方米,现小区三期还建总面积为14.3万平方米,全村15个自然村塆现已入居新村11个。全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上访事件发生,没有违纪干部和三不党员,没有“种房”违法建筑户,十七年来没有计划外生育户。为了长治久安,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红霞村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武汉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洪山区计划生育“双十佳”。

居民看病情况如图2

图2

(五) 招商引资,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为了解决全村1000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和村集团公司在认真做好新社区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谋划村级经济发展的蓝图,做到一手抓安居一手抓就业,先后成立了,红霞物业管理公司、职业中介公司、宏威散装水泥运输公司、房屋租赁公司、组建了906公交车队,解决了大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广开致富就业门路,从本村的人员结构着手,分级分类拓展致富就业服务,与有资本的村民拓展事业空间兴办实体;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生财之道;有劳力的村民,帮他们联系周边的大专院校做服务工作。2008年红霞新村完成国、地两税700万,同比增长28.5%,产业增加值完成1.1亿元。

居民收入来源如图2所示

图3

二、红霞新村面临的问题

(一)物价上涨导致居民生活质量降低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今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绿皮书指出,据物价先行合成指数显示,2014年物价涨幅将继续走高,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2%左右。红霞新村居民对物价上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看法如图4

图4

(二)看病方便了,但更多的问题出来了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但更多其他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了出来,如医疗价格不透明,药品价格高,监管不严等一系列问题。红霞新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看法如图5

图5

(三)就业环境依然严峻

虽然就业岗位在逐渐增多,但普通居民依然缺少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岗位,获得理想的薪水。红霞新村居民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如图6

图6

三、为促进红霞新村更好的发展提出的建设性建议

(一)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

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继续探索降低市场流通费用的方案。促进重点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化经营,使其流通功能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相匹配。积极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十项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政策指导下,各省市针对地方特点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逐步将税费减免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扩展到蔬菜、鲜活产品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品种。在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条件下,对运送农产品的往返车辆均实施优惠的通行费用,切实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建设便民菜店、社区菜场,不断丰富其产品品种,发挥其价格优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探索建立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价格欺诈、操纵价格和乱收费等违法行为。

(二)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发动机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经合组织(OECD)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货物和服务)、工艺过程、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的实现”。如果一项技术发明没有商业化,则不是创新。因此,不能把创新简单等同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不能把创新战略等同于科研规划,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为。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角色,取得的成果主要是通过技术许可等方式转移到企业,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和发动机。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弱是制约当前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R&D)支出与主营收入之比为0.93%,近70%的企业没有R&D活动。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967.8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25%,与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应高度重视和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统筹低碳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格局 农业作为人参与的、与自然高度结合的经济过程,还承载着人类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作为农民的居住地,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农民获得收入、教育文化、环保康复、生态休闲、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方面功能。因此,要进行符合生态文明观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传承乡土文化,尊重自然,发展特色农村第三产业,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涉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统筹构建城乡“低碳化”的进程中,绿色低碳的规划、技术以及政策引导和支持将是重要的课题。

(四)政府职能转换

1.加强招商引资,建立培训工作一体化体系

优化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吸引力。在软环境方面:一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形成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建立起重商、亲商、惠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二是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政策上降低招商门槛,修订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创建诚信团场,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三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营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环境,五是要求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培训,合格后即可上班工作。

2.增强宏观调控

一方面,政府要多关心民情,了解民意,加强企业监督,多给农民带来实惠,出现问题要有效率快速的解决,并保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加强党政党风建设,营造一个公平廉政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四、总结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必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多惠民政策,保持适当宽松的政府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政府监管与居民监督的协调统一体系,有机结合企业、居民与政府,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张群群、王振霞.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3 [2] 王昌林.释放中国创新发展的潜力. 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2014 [3] 崔波.低碳经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2014

上一篇:七下语文生字词拼音下一篇:青协秘书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