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探索

2023-03-06

农村与城市学校有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尤其特出:

第一, 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虽然每个学校基本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 能满足每周每班1~2节信息课的开设, 但农村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极少, 据我每学期的统计, 全班同学家里有电脑的平均只有2至3台 (据了解, 城里学生有电脑的占全班的2/3多) , 所以全靠每周1~2节的上机练习, 要完全掌握知识比较困难, 并且由于资金的限制, 学校设备更新落后, 机器完好率较不高, 以及农村学校每班有近6 0名学生, 往往出现2~3位同学合用一台电脑的现象, 降低了课堂效率。

第二, 思想观念的陈旧:在现阶段中考的指挥棒下, 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学生心目中, 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副课”, 仅有的1~2节信息课往往被“替换”、“冲走”、“调剂”;在农村学生家长思想中, 普遍存在观念落后, 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 他们认为:电脑等同于游戏机, 有了电脑只会使孩子沉溺于游戏之中, 所以即使家里很富裕, 也不会添置电脑, 他们痛恨网吧, 在思想上“远离了电脑”, 同时也觉得电脑是很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东西, 从而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学生本身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 大多数同学出于对科学知识的憧憬, 对操作实践的向往, 或出于中考目的等, 一开始往往对电脑充满兴趣, 但随着内容的深入, 难度的增加, 要求的提高, 他们的兴趣就开始下降,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第三, 学生个体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初中学生, 来自于集镇上和各个完小、村小, 对于集镇上的个别学生, 由于经常出没于网吧, 或自己家中有电脑, 或者小学里已接触过信息技术课。所以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往往比较熟练, 而极大部分学生则基础较差, 基本从没接触过电脑, 另外, 虽然有的同学对计算机有一定接触, 但只沉迷于Q Q、电脑网络游戏之中, 对电脑知识真正掌握的很少。而有的同学则悟性较高接受能力较强, 有的同学则难以接受, 动手能力较弱,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效率抓管理

要上好一堂课, 管理是很重要的, 农村学生好动, 特别是电脑上机课, 在电脑教室里, 空间比教室要大得多, 机器声, 键盘的敲击声等, 都能分散学生注意力, 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的现象。往往出现:教师在一边在讲课, 演示, 而学生自己在玩游戏, 在糊乱操作, 修改墙纸, 屏幕保护, 使电脑“面目全非”, 甚至使电脑系统瘫痪, 难以完成课堂任务, 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所以从控制课堂纪律, 维护机器设备, 提高演示教学效果, 增加责任性和增强爱护公物意识等角度出发, 我认为对学生的座位应固定, 同时安装两个软件极有必要, 一是系统还原 (一般只安装在C盘) , 它能够避免学生乱改桌面, 对系统进行乱设置, 学生自己安装软件、程序、游戏, 同时能大大减轻维护电脑的劳动强度 (对学生的作品则放在不受保护的D盘, 或直接上传到教师机上) ;二是多媒体电子教室, 利用教师服务机功能, 平时屏蔽学生的网上邻居, 从而能避免相互传递游戏等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发生, 利用电子教室中屏幕广播功能, 起到的效果比大屏幕投影还要好 (当然同时进行会更加明显) , 同时也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广播和评析, 利用电子教室中的锁定功能, 则能约束学生, 步调一致,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电子教室中的监视功能, 则能防止学生出现开小差乱操作现象, 利用电子教室的遥控和对话功能, 则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和交流。

2 激发兴趣促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特别是农村孩子, 在很大程度上, 全靠兴趣而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 一开始往往充满兴趣, 可是几节课下来, 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自由”, 并且随着内容的深入, 难度的增加, 兴趣就荡然全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很大, 有的同学接受能力较强, 在较短时间内能完成学习任务, 感到“吃不饱”, 而无所事事, 而有的同学则明显的感到“吃不了”久而久之产生厌学现象。所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应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循序渐进, 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上、认知能力上及认知情感上的差异来确定他们属于哪一个层次, 学生根据学习的进展, 自己的意愿, 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学生完成后, 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 这样学生都会产生兴趣。

3 任务驱动要恰当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的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既要有适合于"高手"的更深层次的任务, 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降低任务的难度, 同时要多加关心、特别照顾, 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 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 迫使学生去完成。任务要系统有度。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 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让学生有“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任务要有事可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 当学生明确任务之后, 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 或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 让学生探索具体的事情, 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

4 团结互助齐上进

农村初中, 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尤其特出, 同一个班级中, 有的学生已达到可以免修信息技术课程的水平, 有的学生却还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而教师只可能取中间水平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 这样, 必然照顾不到两头的学生, 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 影响教学效果, 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所以应大力鼓励让操作熟练灵活的同学辅助老师, 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渐渐地, 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成风。“小老师”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 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觉得有事可做, 有成就感, 也不会因为觉得“吃不饱”而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同时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引导学生学习。“吃不了”的同学也能在这些“小老师”的帮助下, 跟上教学进度, 实现学习目标。

借助“小老师”, 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个别化的指导, 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而且“小老师”来自同学, 这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 而在同龄人的帮助下, 一些学习困难者更易激发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总之,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思想认识,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采用成就感教学法,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互帮互学, 互相交流, 多方面提供学习途径方法, 农村初中学生学好信息技术也不是很难的。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 在初中阶段已开设很多年了, 为了实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如何象其他学科一样, 扎扎实实地学好这门必修课, 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 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探索

上一篇: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计算方法研究下一篇:在用简易升降机安全保护装置改造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