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

2024-05-0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共6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杭州市萧山区市北小学季亚飞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思维能力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中的注意点”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着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试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内容时,就是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且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例如我在讲《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一学如何从网络上找自己要的资料并给大家上《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误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给现成的资料,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很乱,一会儿这个学生这儿不会操作了,一会儿那个学生那儿出问题了。我都是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没一会儿,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细看之下,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盯着电脑,小手控制着鼠标,不停地在网页上搜寻。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水污染”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水的用途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水的循环”;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我还是头一次尝试,尽管时间拿捏得不很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学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点。

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注意点

⒈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运用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⒉ 运用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掌握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运用,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 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⒋ 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用现代化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才能在课改中达到最大效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1 [3] 胡桂颖.信息技术环境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北京教育技术研究[J],2003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2 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 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试论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夏文巧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在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小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一阶段,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未来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进行小学课堂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是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概述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指根据课堂教与学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程序或方案。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划分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成分的话,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系统可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模式;而教学运作的策略、技术和评价属于微观层面,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2.有效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的行为。它追求的是经济上最节省、时间上最合理与效果的最佳。

3.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仅重视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而且重视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它关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特性

1.目标指向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同时,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及其细节,活动的方式,还是活动的程序及其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存在的。

2.可操作性

针对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具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并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教与学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3.灵活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同时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运用要因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二、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致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积极有效地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领导宣传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和学习,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既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地方生产力、现代技术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为培养和提高地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思想和经济上的保障。

其次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特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以积极的态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

1.职前培训

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的职前培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类高等院校尽管对师范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但多数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应制定师范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标准。作为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就是要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性。其次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在小学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情况要转变,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小学课程需要的综合型师资。

2.在职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笔者认为培训模式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并力求多样化。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身兼两职,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挖掘本校潜力。同时,这样的培训还有利于教师解决问题和开发课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师终身培训、共搞科研的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演示教学内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要适应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整合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测试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练习题、编制试题库和测试软件,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和教学评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但要制作比较“智能化”、交互功能很强的软件难度比较高,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因此,这类软件在平时的公开课和评比课中很难见到。

就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的研究,仅是就宏观层面而言,是高度理论化的。如何真正发挥其实效,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俞利君:《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文教资料》,2007年第1期

[5]张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模式构建》,《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7期

[6]王佑镁,钟志贤:《关于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电教》2004年第12期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田 霞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教育信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教改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进入到学校科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它使我们每个教师都体会到了其中的优越性,它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对我们不发达地区小学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了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课 兴趣 能力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直观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拓教学思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好的手段和方法,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不发达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

(一)利用新鲜感,调动积极思维 学生求知强烈,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有新鲜感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叙述这些事例和数据,学生就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来说总是“喜新厌旧”的。因为新,学生就想先睹为快,先听为乐,学生思维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电脑具有强大的截取功能,通过电脑网络,能及时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最新的国际和国内事件、最新的社会动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分析、说明教材中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对电脑的好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时效,集中注意力 教学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要设法加快节奏,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如板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还会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有时还有个别学生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电脑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和课堂上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操作等待过程都能省略或事前准备好,从而避免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无谓占用。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参与活动,紧缩时间安排,交替媒体显示,减少常见知识的讲解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传播密度,形成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课堂教学特点。另外在板书时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板书不同内容,同时对板书进行整体美化设计,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能否坚持这一原则是学科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生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在少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认为所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尤

其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较小,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整体认识能力,总是错误地认为是空论、骗人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电脑,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最新的 热点相结合起来制成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偏见,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集体参与和及时反馈,促使主动学习没有师生一同平等参与,就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没有信息反馈,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关键就在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参与。老师“问”,学生“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能是一次一人,同一问题不可能都一一问到,这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肯定不会叫到我,因而就不会去思考;一些积极思考、希望表现自我的学生在一次次失望中又会淡化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脑手段,能让全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实现。反馈除作业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它易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人数,反馈并不能随时而广泛使用的。如对回答结果的评判,只能有老师一人,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能够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反馈时重点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滋味”,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学习。总之,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

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在科学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一)突出重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四季星空》时,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移动规律。但是这个观察过程是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发现。那么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就会对整个变化过程有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二)突破难点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例如在教学《微小的世界》这一单元时,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对学生来说,微生物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即使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微生物(如草履虫、喇叭虫、眼虫等)的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微生物的特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进行逼真的模拟,将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地球、月亮由于位置的变化而引起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质疑释疑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除了每天观察的记录外,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我就通过查找凤仙花生长的 5 资源播放给学生看,及时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逼真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得学生对凤仙花有了具体的认识。还有像《血管和心脏》、《四季更替》等一些较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

(四)自主求知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例如在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恐龙》等内容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月球、恐龙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月球、恐龙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收集信息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带有情绪性。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而计算机等设备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的更仔细的观察,有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例如:在解剖桃花的是实验中,利用实物展示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不仅发现桃花的结构特点,还掌握解剖桃花的方法。在认识不同植物的特征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出示用数码相机拍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之间的异同点。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自己总结出植物的特征。通过这样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例如:在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的单元中。这一部分内容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

篇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

杜少飞陈仓区李家崖小学0917—629539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当前教育改革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使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1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二、有利于创设意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荷花》一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花没有有多少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花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公园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请大家闭上眼睛。然后,我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听这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仿佛来到了荷花池边,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准确简练而又美得像诗一般的语言,其后再展示影像让学生听读课文,使优美的画面与精美的语句一起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了,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运用信息技术,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

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

五、教学体会和引发的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还应该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

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4、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5、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篇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主要是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素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 我经常给他们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以缩小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前沿发展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受益终生。同时, 还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网页设计、制作评比;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指导学生帮助教师制作一些小课件或电子影集等活动, 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还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新课标的实际工作中, 不但发现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 而且还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不在“授之以鱼”, 注重“授之以渔”。我想, 教学的至高境界不是只有“授之以渔”。如果可能的话, 在信息技术课上, 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渔”吧!

一、激情创境, 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 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追求知识的重要手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 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 有吸引力,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 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 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 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 让学生欣赏, 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最后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讲多练, 熟练学生的操作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我主张“理论+实践”, 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 在学生操作时, 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于终身受用无穷。”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 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 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 枯燥、单调,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被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所取代, 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能获得新知, 就会主动参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变为“学———教———学”。首先考虑学生学, 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 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 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充分展示自我。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事业, 我们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让他们在以后的竞争能多一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 我们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要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 找到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新道路。当然, 我们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改革, 使信息技术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

摘要:“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产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篇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方法探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把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课堂教学,和各科进行整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从优化训练内容出发,运用多媒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能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加上计算机所特有的功能,使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收到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实践中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概念

刚刚我们已明确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何为“作文教学”呢?即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何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即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尝试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一)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以前,提起教师就是用几根粉笔一张黑板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冠冕堂皇之曰:手持银犁耕耘在这片黑色的沃土上。现在应更新思想了,光能“耕”还不够,还要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耕”。现代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是首当其冲,从简单的幻灯片到flash、Autrlorware、到网页制作,从点滴入手到制作成功的作品,一步步艰辛走过,一次次苦尽甘来,切身体会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片面追求其先进性与新颖性而无目的的随意安排,不能喧宾夺主。总之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来说只是辅助工具,在课堂中安排要有的放矢。

(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環境中实施作文教学,采用“情景——探究”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们也逐步认识了多媒体网络,并逐步学会使用它们。像我校已具备了两间微机室,一间多媒体制作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已为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作文教学,并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合作探究,进行相关知识重构。

例如,关于秋天的一次作文,我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把你感受到的秋,体味到的秋,形成口头语言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学生把有关秋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独立思考和实践结果的重构,再归纳总结。然后全班合作交流,形成对秋天的认识,老师点评。最后把口头的语言形成文字,独立成文。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了解作文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照小学作文“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再设定的情景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展开其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和动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克服了“作文是老虎”的思想,使他们知道从何处构思,何处落笔,怎样成文。使学生选材也能“选其所爱,爱其所选”了。

三、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体系封闭僵化,存在各种问题,像重“作文”轻“做人”;重“应试”轻交流、沟通等等,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老师教的方式的巨变。以前作文课总是老师负责说要求,学生写作文。顶多老师读几篇范文点拨一下,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都不去问他。现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使学生扩大选材范围,开阔知识视野,有的放矢的去做作文。同时现在的孩子已会文字输入word、windows2000的基本操作,上网也已成为小事一桩,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学习,合作进步,把作文这个难关攻克。

(二)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在时间上要快,在理解上要深,在应用上要强。像我班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爱上作文课了。这样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了,词汇量掌握的越来越多,同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非常强。像在上《秋思》这堂作文课时,学生因为在播放图片时见到图中惟妙惟肖的蚂蚱,于是就通过秋后的蚂蚱来作为秋的见证,产生对秋的思考,写成《秋思》这篇文章。像在写《我敬佩的XX》时,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散文《雨中的红蝴蝶》,选材已不局限于熟悉的爸爸、妈妈等,有一位同学写的《我敬佩的陌生人》,主要内容是写上学路上我的自行车掉了链子一位陌生人帮助她而不求回报的事。抓住了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尤其是陌生人在帮她挂链子时的动作和肖像描写很到位、很形象。

就这样我们在风风雨雨中走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中大胆地做了各种尝试,网络教学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曾陷入过误区,但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成效是那么微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我相信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会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M].

篇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一、电脑教师首先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我们可以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然后通过投影演示,使操作步骤形象生动。目前,一些网上学校相继出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较快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特色资源网站,以便于学生搜索素材。教师可以制作个人主页,并建立留言簿、聊天室、BBS以及E-mail链接,这样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一些经验和体会,并能实现网上同步或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所以,如何教,教什么,特别是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了。我们很难想象,毫无自学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对电脑教学没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来学生对学习电脑是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电脑时采取灌、压的方式,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丧失贻尽。

在电脑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熟练电脑键盘,掌握英文字母在电脑键盘上的分布时,有很多人都是用的英文打字教学软件《TT》或《CAI》,不过我发现这个软件很少有学生真正爱用。我校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因而我让学生打出如REDGREENBLUECOMPUTERCHINAYESNOOKHAPPYBISTDAYVCDEXITEND HELLO等学生感兴趣的单词。还可组织学生比赛,让学生在电脑中打出A~Z和a~z看谁打的又对又快。学生不但迅速地熟练了电脑键盘,掌握了英文字母的键盘位置也学习了英语。

通过其它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时下在学生中最流行的是网上聊天。如果在电脑室安上一个局域网的聊天程序,我想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技能的提高将会有一个飞跃。

三、电脑教学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面已经提到过,电脑知识的更新换代是相当快的,因此教育学生掌握某种系统或程序,并不是电脑教学的重点和唯一,而重中之重是让学生了解电脑工作的特点,具备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们在使用电脑时,很少有人对某一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往往是在实践中挖掘和掌握。有些电脑知识,在教材或操作手册中并没有,如DOS6.0命令dir的一个特殊用法“dir,”。因此,很多人使用电脑时,总是这样想,“要是电脑有功能就好了”。具有如此想法的程序员,设计出了更加方便和完善的程序;具有如此想法的使用者,通过实验掌握了这个方法。这些都是创新和实践的结果,也是自我学习的体现。

四、电脑教学要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

对于教师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自觉接受的,有一部分是被迫接受的,还有少数学生是采取抵触的态度。就是乐意和被迫接受的同学,也不见得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是其它学科,没有接受而要想法把它搞懂,这样的学生可能会很少,但电脑这门学科却不同:眼看着其他同学玩得很好、很有趣,自己不玩怎么忍受得住呢?怎么办,“老师我是不想问也不敢问的,问同学吧!”如果其他同学也不会呢?“那就讨论!”

如此的讨论,即省了老师的事,又让所有学生都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五、电脑教学要注重学科的交*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让学生欣赏素材(如长城,北京、动物、植物等),不但熟练了鼠标的操作,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键盘,教学生打出常用的英语单词或短语等,这既熟练了键盘,也学习了英语。可以在电脑课中写一篇日记、抄写点生词、名句等;可以在电脑课做几道数学题;可以在电脑课中画一幅画。总之,电脑课中可以渗透其它学科的内容,这样了体现当前的素质教育。

六、电脑教学要采用“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教汉字输入时,让学生在写字板内写几首学过的自已喜欢的诗、写一篇日记、写一个故事等自已喜欢。比如3.8国际劳动妇女节、6.1儿童节、6.22国际环保日等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或画一幅画或在word设计贺卡或设计一组幻灯片。

如果在电脑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了这些,学生学起电脑来就既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又能使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就不会觉得无内容可教了。

七、大力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一些不良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因此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篇6: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

关键词:整合 兴趣 写作能力 思维创新 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以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作一下讨论。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动态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

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我可以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朗读,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3、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种字处理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方式和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立,使学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通过归纳整理、思维创新以求改变。

小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交给的任务后,老师要进一步尝试使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第四、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总是太看重书本上,认为只有读课本才能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出了很大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多浏览相关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第一、课文的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认

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上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无法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本人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限制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第二、多看图

看图作文中,有不少图画表现出的是一种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第三、多读书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现在的小学生怕阅读,特别是抓不住中心或者主题,总是感到茫无头绪,如大海捞针。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第四、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中景色的有很多,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佳作。

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强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

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整合的可行性

由上可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可行的,这是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是一种必然。即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张志公先生说:“目前,新花样,新术语,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患多不患少;新方法,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患少不患多。要总结出可操作的,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可见,语文要进行创新必须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继承和运用,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语文新课改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一篇:运动和力教学反思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贷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