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探索

2022-09-12

高校后勤作为服务部门, 其管理体系科学性, 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直接关乎高校办学能力、教师教研水准、专业育才实力、文化习承能效, 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此高校需坚持以服务高校、教师、学生为管理体系优化宗旨, 助力高校突出育人特色并得到稳健发展, 使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成为坚实后盾, 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存在忽视公共卫生管理消极现象, 无法为在校师生营建优质、高效的教学环境, 基于此为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质量, 探索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优化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目标

高校是为社会培育优质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 为确保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 身心可得到健康成长, 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需明确新时代的管理目标, 在学生入校前做好身体健康检查工作, 形成健康检查报告并留档保存, 确保高校后勤部门对学生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同时需定期做好教师健康统查工作, 达到有效监测高校师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 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高校后勤部门可以组织新生学习卫生规范, 加大违反相关规范的惩处力度, 使学生明晰卫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可以积极响应高校卫生管理工作, 提高相关工作效率, 继而有效为学生营建健康、稳定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不仅需针对校区环境卫生规设教育方案, 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还需要高校后勤部结合自身管理切实需求, 重点加强传染病及常见疾病预防措施的宣传。基于此, 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需科学制定管理工作实践目标, 以各个管理目标为基点, 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综合质量。例如, 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学期为基础, 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总目标, 并将该目标量化分置于每日的管理工作中, 如定期做好班级、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启用公共卫生管理日志, 统计师生传染病感染情况, 针对可能大范围爆发且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 制定极具导向性的管理目标, 以此为由优化相关管理体系, 继而有效提高高校后勤部门管理能力。

二、建立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小组

在总结以往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经验时, 后勤共同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当, 呈一盘散沙状态, 各个监管部门缺乏交互性, 管理目标模糊, 管理积极性较低, 相关权责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一旦遇到公共卫生管理问题, 各个部门互相推诿, 无法整合后勤管理资源, 削减后勤管理综合成效, 影响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成效, 基于此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 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需秉持自省精神, 明晰自身工作缺失, 不断强化后勤管理职能, 通过协作互助攻克管理阻力。为使高校后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可有效落实各项管理目标, 高校需结合本校公共卫生管理实况, 建立管理小组, 其中高校校长为主要负责人, 系管理者负责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同时, 需及时向系管理者反馈管理实况, 为负责人制定更加灵活且富有实效性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确保每位教管人员明晰自身所需承担的公共卫生管理责任, 避免出现后勤部门相关管理理念践行不到位, 管理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等消极现象, 使高校可以上下齐心, 携手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推动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朝着整体化方向发展, 为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为保障该小组得以稳健运行, 高校后勤部门需定期组织该小组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汇报会”, 深入高校后勤管理一线, 整合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落实阻力, 分享管理工作经验, 结合办学实况制定管理方略, 赋予该管理体系灵动性、发展性, 避免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一成不变, 使相关管理工作得以发挥积极效用[1]。

三、完善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高校后勤部门以宏观视角审视公共卫生管理实况, 从全局着眼制定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使相关管理制度缺失针对性、灵活性、科学性及时效性, 无法帮助后勤部门落实公共卫生管理目标, 为此高校后勤部门需积极调整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编制方略, 不仅从全局思考该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方略, 还需从每个专业、每个班级, 乃至每位学生着眼, 制定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整编相关管理制度, 确保相关管理制度得以渗入高校每个角落, 张开一张公共卫生管理网。高校后勤部门为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确保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 需跟随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脚步, 立足新时代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使该管理体系得以优化发展。首先, 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标准。各个系需依据办学时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 如计算机系需以周为单位消毒机房, 确保消毒液配比合理, 避免出现腐蚀计算机及相关元件消极现象, 在每日结束教学课程后, 计算机机房需打开紫光灯, 紫光灯照明时长不应低于30min, 以1h为宜, 针对化学专业来讲, 需通过管理控制有害物质消耗量, 避免有害物质带离实验室, 采用稀释、燃烧、倾倒等方式, 避免有害物质流入公共区域, 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质量;其次, 划分班级需承担的公共卫生保洁区域。除负责本班卫生外, 班级还需负责班级墙外踢脚线、过道、楼梯、门窗等死角的卫生, 辅导员组织学生监督公共卫生清洁情况, 同时组好卫生安全巡视工作, 一旦发现班级卫生区域清洁不到位, 需依据标准扣除相应分数, 若班级公共卫生过差辅导员及系领导需接受相应惩罚;最后, 制定评比制度。评比制度与激励机制有异曲同工之效, 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安全评比活动, 在校内刊物或板报上发布评比结果, 引导师生重视公共卫生, 明晰其需负责的权责, 使高校在各项管理制度加持下, 得以打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2]。

四、丰富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在总结以往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优化经验时, 后勤部门发现管理模式滞后, 未能引导师生参与其中, 是影响该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的重要内因, 为此高校后勤部门需吸取教训, 积极做好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工作, 为完善现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例如, 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借助校内刊物, 定期刊登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在夏秋交替时节为师生推荐预防风寒感冒、流行性感冒的小妙招, 在落实管理工作同时,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交互性, 引导师生编写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文章。借助讲座、板报、校讯通、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 加大公共卫生宣传力度, 引导师生树立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提高其保护公共卫生的能力。再如, 高校可鼓励学生开展“校园微电影”拍摄活动, 拍摄主题以“我眼中的高校公共卫生”为主, 引导学生群体关注高校公共卫生, 并在拍摄相关微电影时, 反思自己作为高校一员需要承担的责任,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 继而得以自觉保护校园卫生, 借助微电影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宣传力度, 使学生群体得以接受相关管理制度, 拓展高校后勤管理目标落实途径, 为师生携手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夯实管理基石, 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针对学生群体来讲, 后勤部门可在学生入学初始建立“卫生健康档案”, 同时赋予该档案动态发展特性, 使其犹如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标记尺”, 确保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可时刻掌握学生群体卫生健康情况。其中, 囊括身高、体重、病史等细项, 为后勤部门制定极具针对性的公共卫生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同时高校后勤部门需与防疫部门携手落实区域性疾病防治工作, 发现病情及时上报, 采取措施控制疾病传播速率,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提高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能力[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若想得到优化与发展, 高校后勤部门需发挥引导效用, 使师生得以自主管理, 为有效落实管理目标奠定基础, 建立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小组,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结合管理工作实践情况丰富管理模式, 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质量。

摘要: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革, 推动校园管理机制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帮助高校协调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关系, 为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综合质量, 维护广大师生权益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探索方略进行分析, 以期为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后勤,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薛冬杰.高校后勤维修管理研究初探[J].价值工程, 2017 (35) :61-62.

[2] 吴东霞, 李宜祥, 吴红刚.高校后勤保障经费目标成本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 2018 (7) :75-77.

[3] 伍珂珂.浅谈高校后勤基建项目中BOT模式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8 (24) :35.

上一篇:社会实践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课程下一篇:河南省财政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