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趣味性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

2022-12-27

课堂教学有无趣味性,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恰当的溶入趣味性内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针对不同内容, 我采用了以下一些趣味教学法, 对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作用。

1 趣味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1 引用趣味性事例调动学习兴趣

一般指利用与新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诗词、笑话、游戏、名人佚事、民族风情、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等。地理知识内容与充满情趣的相关事物结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师生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交流。例如, 我在“时区与日界线”的教学中, 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新课:“有位孕妇在一艘海轮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 论年龄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 这是为什么?”为了解释这个反常现象, 学生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有关知识。

古今中外有关星座的传说很多, 利用传说导入“天体系统”这一内容效果也很好。我是这样利用牛郎、织女动人的传说导入新课的:“牛郎、织女于每年的农历7月初7在王母娘娘的安排下会一次面。善良的喜鹊为了让他们通过银河, 在这一日飞上天去搭桥。那么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真的能相见么?而据我所知, 就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实际距离看,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电话, 织女也要在几万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轻松学习, 在猜谜语、听传说、玩游戏等当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不致产生学习地理的厌烦心理。

1.2 用相关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这是把新知识的有关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这种形式简单方便, 师生共同参与, 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此法要求教师在讲述新的内容前, 周密地设计问题, 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增长新知识的同时, 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讲授地中海式气候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2) 为何称它为地中海式气候? (3) 该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4) 其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 就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揭示出来。实践证明, 恰当准确的设置问题, 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出示数据激发兴趣

指利用与新教学内容有关的统计数据等辅助说明新课。它多使用于人文地理及国情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在讲高三选修课“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节时引用了以下数据:“我国耕地面积一亿公顷, 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 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3, 澳大利亚的1/28, 印度的1/7。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大量耕地仍遭受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以及工矿建设占用耕地等。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 占陆地国土1/4以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呢?这一节课的教学有助于我们加深这方面的认识。”

在讲“环境问题产生”时, 我们利用幻灯打出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资源消耗速度、沙漠化进程、年垃圾排放量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说明新课, 学生对此产生深刻反响, 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4 利用有关地图、画片、课件及影像资料吸引学生

一般指利用地图、黑板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幻灯片、影视片、遥感片、模型和实物等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适时出示图像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而且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 如身临其境, 使记忆形象持久, 不易遗忘。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内容时, 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风蚀、水蚀、冰蚀、海蚀、风成地貌”的录像片, 使学生对千姿百态、景观各异的地表形态初步认识的同时, 惊叹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大自然!因势利导, 引入主题。

地图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是地理学科的骨架, 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储存于地图之中。如在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节内容时, 我同时出示了两种专题地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指出:“不同气候类型分别对应的自然带是什么?同一种气候只对应一种自然带吗?不同气候类型可能不可能只对应一种自然带?”让学生从地图上对比归纳, 得出答案。

科技发展到今天, 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早已进入课堂, 教师自做教学课件或下载相关影视资料对地理教学意义更加重大。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真实的再现现实当中不易感知的一些自然现象, 如地震的发生和火山的喷发、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 即使足不出户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其发展变化。

1.5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用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导入新课, 若难易适当, 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去推测、想象、分析, 进而追根寻源, 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的目的。设置悬念, 必须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恰倒好处, 同时还得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来进行。如在地图的教学中这样引入的:“同学们都知道大航海家哥伦布, 他于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时共花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1493年去美洲, 只用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这是因为有了地图的指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地图, 在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乃至日常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作用极大”。短短的几句话, 不仅说明了地图的重要性也激起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兴趣。

1.6 利用史实、典故等引发兴趣

利用别开生面的地理故事引入新课, 也很有趣味。例如讲解“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 我是从洋流助战这一战争史实入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 然而英军舰艇屡遭德军舰艇的袭击, 致使英军遭受极大的损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既可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洋流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又在尝试理论联系实际。

2 趣味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能使趣味性教学法达到预期目的, 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针对教学实际来设计, 用以激发兴趣的资料对相关知识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不应是画蛇添足, 更不能哗众取宠;

(2)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

(3) 激发兴趣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要简洁精练、生动形象;时间上要恰如其分, 一般三、五分钟为宜;

(4)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 兴趣法使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须精心设计与巧妙使用, 要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如果只强调课堂气氛而忽略课堂教学整体效果, 就不能称其为成功的教学。

总之, 要将收集到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性材料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和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摘要:趣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恰当的溶入趣味性内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趣味,地理,兴趣

上一篇:构建有效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下一篇: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