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师生间的谈话艺术

2022-09-12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建议》中曾经提到:“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时, 你时刻不能忘记, 你施加影响的手段是语言, 你是通过语言打动学生理智与心灵的。然而, 语言既可能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 也可能是软弱、苍白无力的。”这句话说明教师与学生交谈时要注重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技巧。那么师生间采用什么样谈话, 用什么样表达技巧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 结合一些老前辈的经验, 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明”话“暗”说

“明”话“暗”说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按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传道与接受传道的关系, 有话完全可以明说的。许多老师就是出于这样的理由, 有话就脱口而出, 结果呢?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是有头脑的人, 不是只凭老师语言指令而动作的机器人。老师的谈话不仅要达到一时的效果, 而且要思虑到长远, 潜移默化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就不能不注意“明”话“暗”说艺术。

例如, 教师见学生不爱参与班务劳动, 就直接下“命令”说:“今天下午放学后, 你扫地!”“你去提水!”这些话该说不该说呢?就日常生活来说, 是该说的。但是, 若是一位讲究谈话艺术的老师, 他就不会说, 而是改换成“暗”说, “今天教室比较脏, 看来放学后得扫一下。”“教室没水了, 谁去帮我提桶水?”

这样的话并不是直接下命令, 也许一时还没有人响应, 但这样的话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不需多久学生就会凭自己的观察, 确定自己在班上应承担的劳务, 不等老师说话他们就会把该做的事情做了。教师的这种暗示或许会成为他们一生中的滋养。

如果是属于学生个人的私事, 教师谈及这些事情的时候, 更需要采取“明”话“暗”说的方式。例如发现学生同社会闲杂人员的接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适当的场合 (最好在只是一个人时) 就应当提醒他们:“生活是复杂的, 人际交往要注意影响”, “别耽搁久了, 还要上自习”, 或者可以采取更迂回的方式。比如在闲暇时, 同他们讨论《荀子》的话:“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或同他们议论报刊上发表的某篇有关的报道等等。这些议论性的话语看起来只有寥寥数语, 但它们却总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能点化出寻常事、寻常物的丰富内涵, 深化对话主题,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奇效。

二、“硬”话“软”说

日常琐碎的事, 采取“明”话“暗”说的方式。因为这些琐事, 多做少做, 你做我做, 并没有多少原则上的差异。但是, 生活中的一些大事, 有是非的大事, 就不能仅限于暗示了。因为艺术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 若为了“艺术”该说的不说, 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师生之间在谈论一些具有人生意义、道德规范等重要问题而且同实际作为相联系的时候, 越是问题的性质重大, 越需要讲究“硬”话“软”说的艺术。学校和班级不是法庭, 教师更不是法官, 不能使用法官在法庭上面对罪犯所使用的语言同学生谈话。可惜, 我们有的做老师的, 在学生本来需要规劝的时候, 却因我们使用了“语重心长”的方式, 以致使他们同我们疏远而不肯听从我们的要求, 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人是有喜怒哀乐的, 感情一旦形成, 自己也常控制不住。做老师的, 对学生更容易赤裸裸地把自己的感情暴露在外, 在怒不可遏之时说出许多越格的话来。这样做是不好的, 谩骂并不是教育, 而是落井下石。学生即使做出了越轨的行为, 只要还没有达到违法犯罪、危害社会, 也不要斥之为“小偷”“流氓”之类恶名。而要象医生同病人那样推心置腹地交谈, 使其思想得到真正得到转变。在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 说了不符合实际的话, 也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 用婉转的方式做出表示:“上次我一气之下把话说重了,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当老师的不该骂人, 上次那样说是我不对, 今天能否与我谈谈。”老师这样的姿态不会使学生感到你软弱, 而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出于诚心, 是讲道理的, 是可信赖的。

三、“急”话“缓”说

生活中有大事, 有小事, 有急事, 有缓事, 师生之间性格有急有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也需要注意谈话的艺术, 要注意“急”话“缓”说。但是, 做老师的往往急于求成的多, 本来可以和和气气谈好的事, 就因为把话说急了, 不但没有效果, 而且伤了感情。

师生之间的谈话艺术, 要求火气过了以后再说, 这是说的时间要缓。有些事情本来不需要马上去处理, 在谈话时就不必非分个里外是非不可, 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就行。当然, 对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情早有些准备是应当的, 但不要常把并非急着去办的事当作急事去争论, 如果在说闲话时议及此类事情, 应当允许各抒己见, 有了分歧善于求同存异, 避免僵持不下, 面红耳赤。遇到这样的场面, 教师不宜用压服的语言逼学生说出心口不一的话, 而是应该主动缓和谈话的气氛:“话都说了, 以后再看吧!”“日后看情况再说吧!”用别的话题把注意力引开, 适可而止。不明智的老师, 常以为急话有气势、有威严、有效力。其实, 其作用恰恰是相反的。急话只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压抑, 产生反抗情绪;一时、几次忍受了, 长此以往, 反复不已, 定会激起不满情绪, 导致发生对抗。

若必须当场要说的, 口气也要缓。做老师的常由着自己的性子, 冲口就说:“出去!”“闭嘴!”这样的压服办法就是不讲谈话的艺术。这样的场合如果想让学生离开, 就说:“出去走走, 消消气再说!”这样的谈话有助于气氛的和缓, 防止矛盾的激化。

上一篇:感知与理知迁回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下一篇: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