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危机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危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打破了华尔街的美丽神话,颠覆了自由放任市场理念的崇高。两年来,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造成金融危机的文化因素可直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即追求一己之私的个人幸福、无限积累私有财产和政府放任论等。

第一篇:文化危机论文范文

金融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对新疆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 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全世界打了一个“寒颤”,其影响至今还未彻底消除。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受到影响的时间相对滞后,因此,新疆企业必须对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警惕。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并以此警示新疆企业构建以企业道德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道德危机;影响;新疆企业文化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源自大洋彼岸的2008年的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诸多经济体都遭遇了空前的世纪挑战。社会各界纷纷展开了对金融危机原因的探索,有的认为是经济周期危机规律导致的,有说监管不力的,还有认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等等。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危机爆发的原因。笔者从道德层面出发,尝试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道德行为失范和美国人毫无节制的超前奢侈享受、过度消费的大众文化的分析,来更好的认识隐藏在金融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以期得到构建企业文化的一些启示。本文以新疆企业为例。

1.金融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

1.1金融机构的贪婪、拜金主义

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市的繁荣带来了次级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房贷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金融创新,发明出一系列“有毒”的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为了赚钱,将那些具有巨大风险的次级贷款经过重新分类(其实是进行信用增级)等证券化包装后继续出售。在赤裸贪欲的驱动下,丧失了道德感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精心编造了一个合乎法律但却充满风险的金融骗局,结果仅仅占美国贷款市场不到15%的次贷市场的动荡,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1.2美国大众的奢侈、过度消费

美国持续二百年的繁荣、稳定以及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的自信心。正是这种过度自信,使美国人认为自己居然可以超越现实的财富能力而通过透支消费,来享受其高质量的美好生活[1]。于是欲望可以无限膨胀,透支消费也就可以毫无节制。美国消费主义的流行文化,误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造就了社会温床。

2.金融危机对新疆企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与内地发达城市来比,新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加上新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特征,处于国际、国内产业链的低端。金融危机首先影响沿海外向型产业,然后逐渐向内需型产业传导,对新疆经济产生的影响较为滞后[2]。从长远来看,金融危机对新疆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2.1 影响分析

(1)外部影响

由于新疆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消费者内心造成一种恐惧,使得需求急剧下降,导致新疆外贸出口萎缩。进入2009年,新疆外贸企业的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进出口出现负增长,并且降幅逐月扩大。2009年进出口总额为1382771万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838909万美元。2009年出口总额为1082325万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3.91%(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

(2)直接影响

(a)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受到影响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民间借贷)上升,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受经济危机影响造成的产品积压、滞销,提高了企业资金占用时间,利息成本增加,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b)企业信心受挫

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前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下降幅度大于企业景气指数的下降幅度。根据企业家信心指数呈现下降幅度大于企业景气指数的特点,表明心理感受对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影响大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可见,金融危机给企业家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企业发展信心严重受挫。

2.2 原因分析

(1)外在原因分析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是全球共识,新疆乃至我国企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在面对如此级别的世界性金融风暴时不可能置身事外。

(2)内在原因分析

(a)产品品质

金融危机下,市场需求相对减少,使得消费者更加谨慎,选择性更高。而产品的品质决定了企业能否维持住老顾客,挖掘潜在顾客,能否继续占领市场,利于不败之地。白居易说:“用心待客心归”。优秀的企业总是通过过硬的产品,完善的服务来响应顾客的额外要求,并超越顾客的期望。

(b)服务品质

在越来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产品的任何一项细微差别都会改变消费者的固有需求。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信用卡,一张收年费,另一张免年费。那么,试想,在经济条件好时,反正都要用,也许两张的差别不大,但是碰到通货膨胀,在需要看好钱袋,避免超前消费的市况下,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免年费的。

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认识,可以提升到公司价值的层面来判断。因此,不同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展示出不同的结局。

3.构建以企业道德为基础的新疆特色企业文化的思路

3.1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掀起了孔子热,人们纷纷开始探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实意义。因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企业道德建设的理论源泉和精神财富。

(1)诚信的思想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底线,是企业最基本的生存之道。我国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企业、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诚信”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和职工言行之内,形成独具魅力的同仁堂文化,成就了其百年辉煌。

(2)重义轻利的思想

孔子《论语•里仁》中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的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成功的晋商、徽商都是“重义轻利”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企业在经营过程要有海尔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增强危机意识。这不仅可以使企业凤凰涅槃,战胜危机持续发展,这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体现了企业的道德感。

3.2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

世界史证明,只有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此,在创建新疆特色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吸收西方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本文主要借鉴亚洲、北美、西欧地区中一些有深刻文化烙印的国家的企业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其中北美地区以美国企业为例、西欧地区以德国企业为例、亚洲地区以日本企业为例。

(1)美国企业的创新理念

“不创新,毋宁死”,这是流行于美国企业界的名言。美国企业普遍以创新与变革为基本价值观和发展目标, 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化为企业人员的行为习惯。他们崇尚个人主义、自由激进开放的创新氛围,抛弃僵化和保守,推崇变化和灵活, 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会, 并使员工体验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2)德国企业的严谨态度

以基督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德国企业文化,注重科学与法制,形成了其严谨、强烈的风险回避文化——对产品,精益求精,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精品和次品;对制度,严格遵守,以使企业活动规范化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的因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严谨的态度养要求准时——这也是德国人被公认的理性文化特征。

(3)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学习精神

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以“和”、“忠”等我国儒家伦理思想为高效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以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而享誉全球。

笔者认为,新疆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学习和借鉴的除了其闻名全球的团队精神外,最重要的在于他们的学习精神,这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理念。

3.3结合新疆实际,树立环境文化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然而与所有迈向现代化的地区一样,新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无序地利用水土资源,使许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减少,荒漠化危害加剧[3]。新疆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新疆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企业要充分发掘和汲取新疆少数民族信仰、谚语以及风俗习惯中蕴含的朴素而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对环境做出友好承诺,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将是新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本和前提条件。

4.结束语

新疆企业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立足新疆实际,充分发扬新疆人特有的优良品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新疆这片异域风情浓郁的肥沃土地上,长久以来形成的新疆人特有的与人为善,诚实,公正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朴素,团结护边的奋斗精神。构建以企业道德为基础的新疆特色企业文化,修炼好文化“内功”,指导企业踏踏实实经营,去迎接未来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企业文化的东风,推动新疆企业搏击市场,赢得优势,编织万紫千红的未来之春!

参考文献:

[1]吴勤学,王晓芳.2008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综述及简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2):84.

[2]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刘仲康. 2009-2010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

[3]朱贺琴.维吾尔族居民建筑中的文化生态[J].新疆社会科学,2010(2):107.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世川良一优秀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XJU-SYLLF09033).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作者:刘晓红 王玉莲 张慧琴 王华峰

第二篇: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

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打破了华尔街的美丽神话,颠覆了自由放任市场理念的崇高。两年来,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造成金融危机的文化因素可直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即追求一己之私的个人幸福、无限积累私有财产和政府放任论等。以此为原则的所谓绝对“人权”,使欲望成为一个不断长大的巨人,充分显示了美国人追求奢侈生活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当欲望在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普遍肯定时,就为当代人潜在消费欲望的开启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债台高筑的高消费、高借贷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为时尚。崇尚“举债度日”、“恶意透支”和“报复性的消费”,把当代社会理解为“消费社会”,进而把消费理解为全部当代生活的本质。

而作为金融市场竞争前沿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各类金融公司,均把“创造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提高决策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滥权”的机会和可能。各公司激烈争夺消费者和投资者,扭曲的消费模式混淆了欲望和需要的界限,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政府对此的放任乃至保护,恰是典型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核心思想的表现。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考察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作为追求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利润、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社会责任。

资本主义自产业革命以来,通过扩张产生征服自然、征服别国、征服市场的扭曲心理,使得他们认为市场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使自由化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金融政策中的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普遍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极大地刺激并提升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正是这种普遍的认同以及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才最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这次危机证明它其实很脆弱;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事物,有时却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柔软的力量。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金融危机带来了对西方思维定式的颠覆性的思考,以及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世界秩序的重新认识。

展望21世纪,人类更加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方核心文化所折射出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追求享乐的价值观,依靠霸权掠夺资源、凭借主导货币巧取别国财富,不承担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义务、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等,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

西方文化统治的结束,将成为一个文明互相促进的新时代的开始。未来的文化不再是一隅的,不再是某个中心的;它是人类的、全球的,也会是多极的、多元的。文化的和平碰撞与友好相处,是将来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必然条件。全世界都需要向传统发掘更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共同福祉的文化因素,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结构的对话中,相互发现、理解和尊重。

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影响经济和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力量。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就了迪斯尼、时代华纳等文化巨头,使美国一跃成为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也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成为经济危机中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寄托。同样,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文化产业等,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金融动荡,在把握政治经济方面机遇的同时,也要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把握好中国文化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急于解决亿万百姓的吃饭问题,埋头于经济发展,并以物质生产为核心,占领国际消费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人的误解。

为什么每一次中国发生大事件,都会在国际上引起那么多的误读、误解?因为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讲,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因此,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必须承认,相对于物质出口上的贸易顺差,中国一直有着惊人的文化赤字。我们教科书的出口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学术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学者那里。中国的周边,聚集了世界上多数的新闻热点,但这些新闻90%以上是由西方大的媒体集团发布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事,基本上是经由他们的眼光选择过的。这些表明,中国在世界上还缺少文化发言权。

布朗任财政大臣时曾说:英国在进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服装的同时,用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出口英语。语言也是一种霸权,一旦形成,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就会随之而来。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没有文化的介入,民族精神在别人眼中只会是一片空白。一个没有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国家,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

如今,世界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巨大的转型,中国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致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加深。我们需要及时通过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传达中国人 的声音。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国际社会来了解中国更内在的价值世界。这种国际认同的建立,将帮助中国人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将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

现在,在中国文化界还弥漫着一种蔑视大众文化的狭隘的文化观念,一讲到文化,就以为指的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一些领导干部把文化当做宣传或说教,无法找到一种可亲的、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形象来诠释,自然也无法用文化来捕获人心。我们对文化应有一种新的认识,文化的发展,不能靠板结的文化符号来完成,而是要靠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大众化的文化形象,来赢得新的消费人群。文化不是宣传,不是说教,而是要尽量以人民大众所喜欢的语言和形象来传达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观念。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那些文化产业居于强势的国家,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高,国家精神的传达也比较有效。

金融危机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让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格局发生重大影响。

(责编/赵哲)

作者:彭 澜

第三篇:何以建构超越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文化自信

摘要:在现代性文化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文化自信,有利于突破现代性文化危机的羁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澄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这一整体性文化逻辑,孕育作为“人类整体上的文化创生与自由个性追求之辩证统一”的文化创生机制,涵养以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和谐关系”为旨归的文化整合机制,形成内在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的自信,对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机制的自信和对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机制的自信。

关键词:文化危机;资本逻辑;整体文化逻辑;文化创生;文化整合

在现代性的文化危机背景下提出文化自信,意义丰富而深远。只有超越现代性文化的视域局限,澄明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以满足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为指向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社会历史关系的辩证逻辑),孕育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机制,涵养超越工具理性文化的文化整合机制,我们才可能突破现代性文化危机的阴霾,形成内在的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体性文化逻辑的自信、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的自信和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的自信,形成内在的新的文化自信。

一、澄明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

在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屈从资本逻辑。马克思将这种受制于资本逻辑的社会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在这一背景下,被现代启蒙文化所激发起来的人的理性力量,最终被引向服务资本的创造上,从而催生了人的工具理性的片面發展和非理性的片面张扬。

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物化文化的基础上,立足有着生存需求和自由全面发展需求的现实的人,探寻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赖以满足的生活逻辑,从而为全面澄明作为生活方式之总和的文化逻辑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以往的研究尚未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超越,“尚未实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审视人类文化(包括自然),以追求人生整体意义的哲学目标”,[1]2未实现文化哲学的转向。因此,有必要重申马克思的文化哲学视域,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的文化哲学资源,以澄明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

从立足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来揭示由其所决定的文化逻辑。文化在本质上是“人化”,反映人的本质的生命诉求。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决定着现实中人们不同的文化选择。隐藏在迥异的文化样态背后的,必然是人们对有关人的生命本质的不同设定。受制于资本逻辑的文化隐含着人们对有着工具理性的人的本质的生命期待;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紧密相关的则是人们对非理性的人的感受和认同。然而,由人的本质的复杂性所决定,上述有关人的生命本质的探索虽然在推进现代社会创新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它们归根到底是基于对人的片面理解基础上的文化,因而它们在带给人们物质上的丰富和创造性的激情的同时,也使其深陷意义危机。与受制于资本逻辑的现代性的文化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立足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来思考问题,因而能引导人们对影响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之满足的理性的自我意识、对象性的感性、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全面考察,从而获得有利于人类文化长远发展的整体性生命视域。立足这一整体性生命视域,我们更容易从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角度思考问题,更容易“受益于尊重、倾听和理解那些丰富着我们存在方式的多式多样的观点、理念与文化”,“为思考世界和探寻自我指引出永恒求索之路”[2],从而超越碎片化生活的视域局限。

在文化关系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是追求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的文化逻辑。由于人并不是孤立的人,因此,“像这类关于‘人’的最基本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最基本的假设,往往会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和世界观的基石,构成一种文明的基础”[3]212。然而,由于人与世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使人们往往过于期待立足某种特定的关系来界定人的文化存在。受制于资本逻辑的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片面强调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的生活方式。因此,“一种全新的文化哲学形态的产生,必然是以扬弃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达到对人类现实生活实践的通观把握为前提的,尤其是要对现时代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理解”[1]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赋予我们的,正是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哲学视域。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29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是处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逻辑之中的具体的人,是可以选择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发展规律的人,因此,是需要通过调整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来满足自身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具体的人。立足这种文化逻辑,我们既能够看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关系在人的存在中的革命意义,也能够看到超越这种对立,建构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的必要性可能性,从而自觉地追求超越资本逻辑的新的生活方式。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上述两点本来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离开了对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探寻,我们就无法理解决定人类文化发展具体样态的文化的辩证逻辑,无法理解它怎样决定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证。反之亦然,离开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这一文化逻辑的理解,我们也无法想象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满足的现实性是什么,无法回答人们何以通过自由自觉地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更好地安身立命。

立足处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之中的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这一文化哲学视域,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之中有着丰富的指导人们追寻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的生活方式的理论资源。其中,唯物辩证法是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这一终极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这一方法,人们可以获得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境遇之中更好地安身立命的辩证智慧。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论,则能引导人们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负责任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通过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澄明内在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之中的整体性文化逻辑,我们既能在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时代语境下获得安身立命的一般智慧,又能获得具体分析自身生存处境的方法。

有学者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化哲学诉诸一种整体性视野,在对不同领域文化发展现实的考察与分析中,将它们放到人类文化实践总体过程中来凸显其应有的人文价值,以期达到在对人类文化总体价值通观把握的基础上,预见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类文化的价值整合提供方法,从而使人的文化实践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与自觉性”。[5]在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资源的基础上,澄明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有利于我们获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理性选择恰当生活方式的整体性视角,形成在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侵蚀下确立文化自信的理论底气。

二、孕育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文化创生机制

超越资本逻辑的整体性文化逻辑的展开,在本质上意味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意味着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机制的孕育。所谓文化创生,是指人的生命力量的展现,是“人文化成”(《易传》),是内在价值观趋动下的由内至外的创生转化。“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6]20然而,我们只有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的文化创生机制的视域局限,才能够获得内在的文化自信。换言之,不仅要将文化理解为创造性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将其理解为超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方式,才能使文化创生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积极意义充分彰显。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之所以要被超越,是因为它们仅仅追求非理性的创造,无视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社会历史性满足,因而在本质上是人类文化创生的异化。具体说,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坚持审美有其独立性,和道德规范相分离;一是更看重新的和实验性的东西;一是将自我(在它寻找原创和独特的过程中)作为文化鉴赏的试金石。”[7]12这种文化无视内容或形式,只关注媒介,任由千变万化的想象力自由驰骋,无视道德规范,否认理性秩序,力图消除审美与心理距离,追求直接的、富有冲击力的感性刺激。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现代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甚至用本能取代现代主义的审美来证明生活的正当。这最终导致了“时尚和时髦的庸俗统治:对文化界来说是‘多样性’,对中产阶级来说是享乐,对大众来说是色欲追求”[7]19,文化彻底陷入了异化,文化的合法性变成“寻求自我满足和‘个性’的表达”[7]20。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既消解了共有的道德秩序,自身又极其混乱。

这种发端于现代主义止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对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工具理性文化的一种反动。在受制于工具理性的经济技术和政治领域,革新只能在既有的制度所提供的范围内进行,既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人们在此领域进行文化创生的发展路向。现代主义文化“存在着一种追求新奇和原创的主导性冲动和一种寻找未来之形式和感觉的自我意识,所以变化和新奇观念遮盖了真正变革的维度”[7]33。因此,它在摧毁资本主义强调工具理性的文化基础的同时,自身由于无法为人类重新建构新的基础,只能使人们陷入更深刻的文化失真或异化的文化灾难——虚无主义之中。因为它片面地强调自我超越,不仅试图用艺术文化取代道德、风范,而且还试图模糊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这必然导致文化内在的统一性的丧失,使人们除了追求感性刺激的艺术创新,就找不到评价一种文化现象以及使生命获得安顿的标准,从而在精神世界迷失自我。当“社会整个向创新臣服,它实际上已经将先锋制度化,并赋予它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也许这到头来会让它自身感到沮丧”[7]36。

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的激情的驱动下,现代人总是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魔幻世界充满期待,又为不知道自己将被带向何方而迷惑不已。在此背景下,如若我们不能自觉地追求扬弃这种异化了的文化創生的新的整体性的文化创生的可能性,是无法安身立命的。“文化是想对生存困境提供一系列内在一致的应付的努力,所有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都会面对这些困境。”[7]3-6只有立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表现为现代性问题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追问这一生存困境的现代解决方案,才可能形成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的期待。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正是对何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的解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方面揭示了宏观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处于“历史之维”中人的“具体生活方式”的辩证逻辑,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文化创生思想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8]440马克思描述了社会历史规律对于人的具体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人只能在由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整体性关系条件下进行文化创生,不能离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发展逻辑进行文化创生。马克思又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8]440由此,马克思揭示了处于特定生活方式中的个人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使我们看到,不能离开个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去抽象地理解文化创生,离开了建立在对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自觉反思基础上的盲目的文化创生机制必须被超越。简言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化创生,在本质上是人类整体文化创生与自由个性追求的统一,二者统一于处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中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具体生活方式。

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我们会发现,具体个人只有从人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出发,在既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从整体上推进内在于生活之中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与生产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关系的辩证发展,才可能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的现代性背景下,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满足彼此的整体性生命需求,解决人与自身的整体性矛盾,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创生的盲目性,更好地安身立命。这是整体性文化创生得以完成的社会历史过程。一则,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个人可以通过认识和认同处于历史之维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前人所创造的生产力自主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后人的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在现实地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完成文化创生。二则,在社会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具体个人则可以通过自觉超越受不合理的社会交往形式所束缚的、不能为人们自主活动创造条件的生活方式,通过积极参与变革社会关系的革命或改革,建构更能够调动人们从事自主活动热情的生活方式,成为勇敢地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类文明剧的剧作者,完成革命性的文化创生。

总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危机告诉我们,激活文化创生机制本身不是目的。相反,只有当我们所孕育的文化创生机制不仅能激起人的生命力量,而且还能使人的整体性生命力量得以呈现、整体性的生命需求得到满足、整体性的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推进时,我们才可能在现实世界更好地安身立命。只有通过这种对现代性的文化创生的利弊得失有充分的反思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创生机制,我们才会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化的文化创生机制侵袭下既能避免陷入虚无主义,又能充满创造活力地生活,找到新的安身立命的路,树立理性的文化自信心。

三、涵养超越工具理性文化的文化整合机制

由于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生活方式总和,因此,它是整合具体个人人生和人类整体文明走向的巨大的现实力量。然而,在工具理性起主导作用的现代社会,文化对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整合作用却处于异化状态。在此意义上,弗里肖夫·卡普拉深刻指出,当代的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在内的所有人类难题,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危机的不同方面而已,而且这一危机主要是感性认识的危机”[9]7,是文化的危机,是受制于工具理性的文化的危机。只有使个人和机构摆脱由于埋头于世界体系的特定方面处理具体事务所造成的视域局限,从而能从无数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整体角度来思考问题,涵养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视域的新的文化整合力量,才会最终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困扰。

对我们来说,涵养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机制的新的文化整合力量,意味着对人的生命整体和世界整体之于文化的根本性意义有着充分的自觉,对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着自觉的探寻、辨识和尊重,因而能够自觉地从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成果中不断汲取滋养自身的智慧。“文化是指它的整体含义,即‘动态的和有机的整体’。当以这种方式看待和对待文化时,它就有潜力以整体而不是按特定的方面来看待世界和世界体系。”[9]9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无疑为我们从整体上形成这种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解框架。当我们能够自觉地立足处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之中的有着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人的整體生命存在去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洞察由工具理性所主导的现代性文明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位置,而且可以期待新的文化整合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工具理性一路高歌,浑然一体的整体性文化分化成经济、政治、文化(狭义)等不同的领域,在同一文化(狭义)领域之间又有不同的学科分类。这种领域的分离、学科的分化固然促进了人类文化的纵深发展,但是,也造成文化发展的专业化、封闭化和视域隔离问题。这使人们虽然面对同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却仅能看到局限于狭小视域之中的不同的世界,从而仅仅能够邂逅一个碎片化的自我。因为“人以什么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就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当人以局限于个别文化门类形成的视界去理解和认识世界时,人就以一种片面的方式存在着,人的生活世界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相对于完整的人,这标志着人的片面化即人的存在的分裂”[10]。

这种由现代文化的领域分离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的、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使人失去了精神家园,而且使人面临失去可持续生存的物质家园的威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重塑文化的整合功能,“通过对人类文化对象和文化实践结果的反思,而进一步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 [1]1,才能达到世界和自身的整体性文化自觉,才可能在人类文化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领域之间的融合和对话,形成一种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共同的整体性关照的文化发展景观,人类社会才可能因此超越现代性危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提供的正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整体性全面理解的框架,分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在这一理解框架中被赋予整体性的意蕴和价值。可见,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蕴含着整合分离的领域的巨大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彼此交汇、碰撞,构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境遇。未经反思的多元文化之间的交锋往往造成具体个人的生存困境。因此,具体个人只有对冲击自我的多元文化和彼此冲突的价值观有着自觉的反思和积极的整合,才有可能成功摆脱现代性的焦虑这一时代宿命。同时,对特定的民族来说,能否在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化整合成功塑造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这个民族的发展和命运。

因此,只有超越特定的文化视域,秉承宽容的态度和问题导向,在探寻何以解决由多元文化冲突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既尊重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认同模式和表达方式,才可能在积极地塑造个体幸福生活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发展形态演进。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22的文化交往原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促进多元文化的整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一脉相承的存在论诠释学方法,为我们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提供了有意义的启发。

就本质而言,无论是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整合,还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整合,之所以是可能的,在根本上是因为它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从不同层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这一一般的文化逻辑有着创造性的思考。反之,只有立足整体性的文化逻辑,才可能促进多元文化的整合,才能在多元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做出合乎时宜的创造性选择,将诸种文化资源整合到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和谐关系这一总体性目标上来,使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整合机制成为解决现代文化冲突的现实力量。

总之,在领域分离、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资源,立足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对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局部的、碎片性关系的多元价值进行整合,自觉促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促进“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297,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的实现,我们才可能超越工具理性文化的文化整合机制的异化,形成能够真正支撑起人们内在的文化自信的文化整合力量。通过对这一具有反思性的文化整合机制的涵养,我们才可能既充分地凝聚民族力量,又避免将其引向牺牲长远利益的文化发展的悖论之中。“文化是想对生存困境提供一系列内在一致的应付的努力,所有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都会面对这些困境。”[7]5-6在现代性语境下,我们只有有能力通过整体性文化逻辑的澄明,超越资本逻辑的视域局限,促进文化创生和整合机制的超越性转化,才能在由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现代生存困境之中看到人类新的文明发展的曙光,形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和谐关系为基本内涵的共产主义生活方式,建构深度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伊琳娜·博科娃.世界哲学日致辞[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1-17)[2019-01-17].http://ex.cssn.cn/zhx/zx_zxrd/201611/t20161117_3280254.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费宗惠,张荣华,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邹广文.人类整体发展时代的文化创新[J].求是学刊,2009,(3):6-12.

[6]黎重,编著.中庸全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加]D.保羅·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丁立群.文化总体性与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9-4-21(11).

(责任编辑 吴 勇)

作者:刘力红

上一篇:地籍调查论文范文下一篇:书法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