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贸易硕士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国际金融课程属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就国际金融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

第一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建设探究

摘 要:自2007年我国新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 、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教师的可行性的建议有:增加国内外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和打造特色培养方向。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2]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10(06).

作者:李莎

第二篇: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初探

摘 要: 国际金融课程属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就国际金融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2]迈克尔·莫菲特,阿瑟·斯通西尔,大卫·艾特曼.国际金融精要版[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0.

基金项目:1.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号:J2015-11);2.北京服装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DJG-1405);3.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1409)。

作者:王洁

第三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

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改革并完善专门化师资的培养,是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界及有关部门共同探索与讨论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而且是—个转换教育理念、探索培养模式的问题,更是—个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承担了北京市教委2010年的共建项目“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主要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生的培养和海外本土化师资培训等展开充分的调研,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北京语言大学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改革的经验,主要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学位的试点高校之一,到2010年6月为止,已录取3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此项培养工作已成为学校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首先是学校结合业已建立起来的多个相关专业方向,本科一硕士一博士联通的整体性、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形成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着眼于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要求,突出了跨文化交际、实践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并重的学科特色,确立专业化、应用型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知识与技能的高度结合,教学与研究的高度结合,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传播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其次是学校积极推动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文化交流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可操作的实用性教学成果转化,逐步整合出多个应用型研究方向j即基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言理论研究、海内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等。基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发挥文化研究的既有优势,以中国文化价值、中外文化交流及跨文化交流为重点,深入探索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留学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其应用,采用国际化视角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推动汉语文化教学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型。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言理论研究将前沿性理论探索成果应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更新。海内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及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则主要立足于国别化教学师资人才培养的目的,内容包括总结提炼海内外教学模式,对教材、课堂教学、课件建设的国别化和语言类型差异展开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这一新生事物,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优化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操作性和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淡化学术,而是提倡在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应围绕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既注重创新性、技能性、实践性能力培养,又不放松学术理论的浸染。

结合各个应用型研究方向,学校确定了课程板块和门类,设立了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在内的26门课程。在基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板块,课程有:“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技能教学法”“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专题研究”“商务汉语教学”“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等。本方向开设的课程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特色鲜明,既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交叉学科特色,又突出技能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在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言理论研究板块,课程有:“汉语语言学原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汉语史专题”“心理语言学导论”“汉语实验语音研究”“汉语词汇与第二语言教学”等。本方向开设的课程前沿性强,重视理论知识与海外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实际紧密结合,以生动鲜活的实际教学案例引出语言理论,将案例分析落脚到语言理论的提炼升华。在海内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板块,课程有:“海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调查与案例诊断”“教育设计与管理专题”“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等。课程还邀请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孔子学院院长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座20余场,让学生充分领略世界汉语教学领域不同学派、风格和模式。在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板块,则依托学校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着眼于国别化教学之需求,开设了“汉外语言对比概论”和“国别化教学案例研究”,同时借助学校外语小语种教学优势和留学生汉语本科教学中汉外对比教学的丰富经验,举办了围绕汉英、汉韩、汉俄、汉阿、汉西等语言对比系列讲座。

学校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基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留学生汉语教学资料数据库,其中包括不同层级留学生口语资料库、作文库、毕业论文库以及教学观摩课资料库等,为研究生开展汉语教学研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海外汉语教学经验,他们在不同板块门类的课堂教学和研讨中,重视引导学生研究相应的汉语教材、大纲、试题、习题、课件,了解设计理念、思路以及使用技巧,创新性地开展“诊断式教学”培训,指导研究生写教案、备课、试讲、点评,引导研究生熟悉教学的操作程序,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环境下教学的要求。这些无疑有助于学生将来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以适应不同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岗位。

高质量的教学实习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学校为学生教学实习开辟了三条主要通道:一是安排在本校留学生学院实习,如汉语学院汉语系的初级汉语教研室承担200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实习任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全程观摩课堂、协助教学以及试讲。二是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汉办的志愿者项目。三是积极建立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帮助学生联系海外实习单位,确保规模愈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有较理想的海外实习机会。

加强对外国本土化种子师资的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也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目标主要是培养知华、友华的未来在海外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高端师资。他们需要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是研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等方面,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彼此存在共同点,但也有较大差异。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外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开设了“中国学系列”“高级汉语”“汉语写作”“汉外对比”“中外文化交流”等突出中华文化和汉语教学技能的特色课程,夯实其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学校有着20多年的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经验,培训过4,696名汉语教师,遍布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丰富的海外教师培训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经验,也被有机地融入培养外国本土化高端师资的工作中。

对于外国本土化高端人才的培养而言,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更为重要。学校组织外国研究生参观博物馆、园林建筑、民俗文化,观摩欣赏京剧、学习书法、武术、中国音乐等,并经常组织他们与中国师生及社区交流联谊,全方雠验中华社会与文化精髓。我们还创新了实习方式,积极围绕他们未来工作的国别化特点,与其母国的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外国研究生母国的汉语教学实习基地,已与韩国启明大学、泰国兰实大学等签订了本土实习协议,使得培养外国本土化汉语人才的根本目标得到最大保障。

作者:王路江

上一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下一篇:投资价值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