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贸易极大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我国创收了大量外汇。

第一篇: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

[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纺织品服装 贸易摩擦 经济 政治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04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中博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織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價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2005年7月27日

[6]武振: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当代经济研究,2006,(3)

[7]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作者:覃 蔚

第二篇: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分析

【摘要】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贸易极大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我国创收了大量外汇。但目前我国服装行业还存在着竞争能力薄弱,服装设计、创新度低等不足,本文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下行业内现有厂商的竞争能力分析为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大背景,大形势,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行业全面分析,并为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抓住进一步发展机遇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服装 对外贸易 波特五力模型 分析

一、绪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服装对外贸易面临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战胜挑战,是我国服装对外贸易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接下来,文章将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为依据,从我国对外服装贸易行业内现有厂商的竞争能力着手,结合数据、实例,对我国服装对外贸易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

二、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行业内现有厂商的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服装行业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迅猛,这得益于我国发展服装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不足。

(—)竞争力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装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服装进出口2267.7亿美元,增长23.3%,占当年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7.6%。其中,出口2065.4亿美元,增长23.6%,占我国当年货物贸易出口的13.1%;进口202.3亿美元,增长20.3%,占我国当年货物贸易进口的1.5%。服装类商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点优势:

1.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我国拥有近13亿人口,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相关数据统计,按小时计算,我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巨大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服装外贸行业的发展。

2.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强有力政策支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实行“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行业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我国的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从1994年以后便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3.国际贸易配额制度的取消。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将迅速国际化,拥有成本低但素质高的劳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服装加工厂的最重要条件。

(二)竞争力劣势分析

我国的服装行业虽发展迅猛,但存在着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化,服装设计创新程度低,服装网络化销售体系不完善等不足。

1.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服装行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的品牌。我国的服装,质量虽好,但是未形成品牌效应,未很好的占领国际市场。而且在国际服装贸易竞争中,我国还只能依靠低成本这唯一优势。创造一个好的品牌是将服装行业由成长期发展成为成熟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2.我国服装设计创新度低,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的服装行业能迅猛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在飞速发展的服装对外贸易中,却暴露了我国服装行业设计创新度低,设计水平过低的缺陷。如今,我国的服装贸易,服装品牌的设计存在着大量的抄袭,仿照外国知名服装品牌的做法,缺乏独立的服装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看重销售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也使得我国服装外贸行业的附加值过低,服装外贸行业的净利润大打折扣。

3.我国服装网络销售体系不够完善。行业的迅速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销售体系与物流,建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品生产体系,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外贸行业,更应注重销售体系的完善,我国物流行业的相对滞后,导致了服装行业供业链的部分脱节,这也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服装贸易的发展。

4.重生产、轻设计、重加工、轻营销的经营理念。

三、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逐步转型,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服装的加工、生产和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发行业,将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逐步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服装外贸行业会退出我国,只是意味着服装产业链的一端将会转移,而另一端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反而会得以提升。也就是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的服装行业将会向款式创新、打品牌站等营销领域转移。从产业链转移方向角度看,人们对服装款式要求会更加复杂,对服装品牌偏好度会提高。因此我国现有服装外贸企业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就应该利用现加工优势尚未完全消失的缓冲期,逐步改变原有重生产、轻设计、重加工、轻营销的经营理念,将经营的重心尽快转移到款式设计和品牌营销上来;从产业转移的国别地域方向来看,由于具有地缘优势和运输便利,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为代表的政局稳定而经济更不发达的国家转移,因此我国现有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如果还想继续控制生产环节,就应当及时做好到以上国家海外投资的准备。这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佳选择。而单纯从进出口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应当逐步改变主要以出口为主的习惯,适应国外服装的进口

四、个人对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建议

一是加强服装品牌建设,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二是完善服装销售体系,加强网络销售的建设;三是转变服装生产的经营理念,要重生产、重设计、重营销。

参考文献

[1]刘希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走势—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纺织经济.

[2]殷越男.中国应对欧美的重新设限[J].国际商务研究,2006;(1):61-66.

[3]唐小波.ATC协议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2;(3):47-50.

[4]闫芬姣.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地理格局变迁与中国对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5]荣蓉.中国服装贸易价值创造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周卫群.中国服装贸易现状、前景及对策上海综合经济,1995.

作者:邓佳军

第三篇: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比较探析

纺织服装贸易历来是中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但是,随着印度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壁垒、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等重重束缚下,面临世界纺织服装市场日益饱和且不断萎缩的不利环境,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路径差异、特点及趋势,探究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策,对中国实现由纺织服装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基本概况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了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而印度的纺织服装产业则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虽具有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企业设备陈旧且规模偏小,所以印度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着力于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集聚。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实施不同发展战略。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但两国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存在差异:我国纺织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纺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结构优化和自主品牌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以优化结构”。而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在“扶持以促进其发展”。

3.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在纺织原料上比印度具有优势。例如,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产量居世界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但是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优于中国。此外,中国在纺织机械上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纺纱生产成本则远低于中国。

二、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特点及趋势比较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比较。本文以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衡量贸易规模。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2009年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1.29亿美元,而中国早在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就达到了516.49亿美元。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早已完成了规模化经营,而印度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积聚并形成规模优势。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比较。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均较快,且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很大,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显著。中国最高增幅为2006年的24.91%,印度最高增幅为2005年的21.48%。近年来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都远大于印度,具体表现为1998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额负增长9.22%,而印度只有负3.51%,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降幅达到10.56%,印度则仅下降了4.01%。可见,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印度。

3.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国。印度从2007年开始贸易顺差规模与中国1996年的贸易顺差规模相当,达到180亿美元左右。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顺差规模是印度的7.46倍(详见表2)。虽然中印两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但是两国的贸易竞争力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印度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6年的0.84下降到2009年的0.74,而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1996年仅为0.35,而2009年上升到0.76,超过同期印度的竞争力水平(详见表3)。

4.中印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以61类、62类和63类商品为主,印度纺织服装出口以62类、61类和52类为主。数据统计显示,61类产品在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份额逐步加大,从1996年的21.81%扩大到2009年的33.33%;63类商品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而62类商品的在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1996年占比为41.67%,到2009年降低为28.96%。在印度纺织服装贸易中,61类商品的比重逐步加大;52类商品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62类商品多年来持续维持较高的比重,该商品对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的贡献度最大。

5.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在本国贸易中的地位比较。中印两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大于印度。中国在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7.82%,到2009年逐步下降为8.3%。印度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3.7%,到2009年降低到5.67%。总体来看,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印度。

三、中印纺织服装贸易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1.印度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低于中国。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印度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存在很大的差距。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是印度的5.2倍,2009年扩大为7.3倍。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1997年至2009年的13年间,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平均增长速度是10.87 %,印度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64%。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上表现出共同的波动态势,大部分年份中国与印度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2.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反趋于下降。1996年以来,虽然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都保持顺差国地位,且贸易顺差都在逐步增加,但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199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84,2009年下降为0.74,波幅平稳。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35,2009年该指数快速攀升至0.76,波幅较大,增长速度较快。

3.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从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构成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1类、62类和63类,三类产品约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7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2类、61类和52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5%左右。从纺织服装进口贸易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5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6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9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40%左右。

4.印度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略低于中国。1996年以来,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7.82%,印度同期为13.7%;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8.30%,印度同期为5.67%。

5.中印两国对纺织原料的争夺主要集中在52类和54类商品。从中印纺织服装的进口商品构成来看,两国对52类和54类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都较大,快速增长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将加剧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纺织服装原料市场的竞争。较大的供需缺口及较小的进口需求弹性将推动纺织服装原料价格的上升。

四、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策略

1.实施基于价格歧视的全球市场渗透战略以降低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针对对我国反倾销频繁的国家、对我国贸易设限较多的国家以及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国家,在纺织品出口时适当抬高价格,以高价格、高质量、高端品牌介入,以价格上的增加弥补数量限制或减少而导致的贸易损失,从而维持较高市场销售额。例如,我国纺织服装贸易过度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地区,对这些国家应该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品牌和质量赢得市场。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不多或者从未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未对我国纺织服装设置限制和壁垒的国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国家则宜在不违背国际价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纺织品无配额时代的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主要以较低价格和中低端品牌进行逐步渗透,争取抢先竞争对手并占领足量的市场份额。

2.发展错位竞争以分散纺织服装贸易风险。中印两国不仅在纺织服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在贸易的区位结构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仅在出口产品上面临激烈的竞争,还在进口原料(例如,棉花和人造丝线)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争夺。在出口产品上,中国应该适当加大63类商品的比重,在进口产品方面应该降低对52和54类商品的依赖程度,在出口方面降低对61和62类商品的依赖程度,以避开饱和市场中的恶性竞争。此外,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于印度。所以,我国在与印度竞争时,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可以有效地分散贸易风险,避免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3.积极寻求原料替代市场以破解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瓶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要素密集型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和纺织原料价格的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低价竞争策略将不再适用。此外,国际纺织服装进口原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纺织服装原料问题上:一方面,大力发展棉花种植,改进棉花生产技术,提高国内棉花产量和质量,以及改造人造丝的技术和提高人造丝线的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海外原料替代市场,建立海外纺织服装原料生产基地,满足国内原料的进口需求。

4.利用规模效应谋求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远大于印度,且两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应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迅速完成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利用规模优势谋求成本优势,积累成熟的生产经验和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扩大和加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从而形成品牌优势。▲

作者:姜 辉 査伟华

上一篇:视觉传达毕业论文下一篇:机修钳工技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