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新体验

2022-09-11

时下, 新课程改革已经大力推行, “课改”在各种教学刊物中也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术语。但在我们偏远的农村学校, 它依旧是神秘的。什么“课改”“创新”这类名词, 在老师眼里依然是高深莫测, 可望而不可及的。但这次的教学给了我“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之感, 让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昨天, 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 准备和学生一起品味何其芳的诗《秋天》。课前, 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认真品读了这首诗,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并且精心设计好了这堂课的教案。因此, 对于上好这堂课, 我成竹在胸。课堂上, 我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着他们进入课文, 用抑扬顿挫的、极富感情的语调教他们朗读诗歌, 品味语言的精美, 循着我设计的教案, 一步步的按部就班地走向诗歌的精彩处……正当我沉醉在自己“完美”的表现时, 猛然间, 我发现与我的激情四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双双漠然的眼睛, 一个个耷拉的脑袋。朗读是机械的, 点头是机械的, 甚至连回答是机械的。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淡雅朦胧的渔夫晨归图, 辽阔空远的牧女思恋图, 所有的一切是如此的空洞。别说让秋之美走进孩子的内心, 陶冶孩子的审美情操, 我甚至认为孩子们没有捕捉到美的元素。在那转瞬之间, 我的心像五味瓶翻转, 但有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地向我袭来:“是啊, 课堂是我们大家的, 为什么都是我在此手舞足蹈, 唾沫横飞呢?凭什么该我独霸这方舞台呢?孩子们在抗议了!”

经过短暂的调整, 我决定作一个大胆的尝试。打开媒体资源, 调出了《秋日私语》这首乐曲, 伴着优美的旋律, 我对孩子们说, 这首诗和这乐曲一样, 都有着很美的秋之韵律。它的美从各个角度都渗透出来。睁大我们的眼睛、静静地去聆听、轻轻地去触摸、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我们都能体味到秋天独有的馨香。现在我们分小组去发现美, 采集美, 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创造美, 之后用“美在……”这样的句式展示成果。

话音刚落, 只看见孩子们的眼睛焕发出了光彩, 刚刚耷拉的面孔兴奋起来, 拿笔的, 找本子的, 端凳子的……忙得不亦乐乎。聚集在一起的几个小脑瓜, 积极的寻找着, 记录着。你找到了这个词语, 我想到了那个句子, 那高兴劲, 真的不用说了。不一会的功夫, 教室里呼啦啦地举起了一片自信的手掌。有的说美在声音:露珠震落的“滴答”声, 伐木飘出的“丁丁”声, 渔人开心、爽朗的笑声, 牧羊女婉转的歌声, 牧童悠扬的笛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秋之歌”。有的说美在色彩:白色的霜露, 蓝蓝的天空, 墨绿的原野, 澄澈的江水, 牧羊女彩色的衣裙和五颜六色的瓜果, 编织成绮丽的“秋之梦”。有的说美在语言:形象的比喻, 生动的拟人, 凝练的句子, 精准的词语溢动着一段迷人的”秋之情”。还有的同学说美在动作……美在神态……美在意境……美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大家他们讨论的成果。真的, 看着他们积极的状态, 听着他们出人意料的答案,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当时的惊愕。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说:“你讲得真好”, “你的见解很独特”, “真不错, 你带给我惊喜”……

感谢这个偶然, 感谢这堂课, 感谢孩子们, 是你们给了我顿悟。让我知道, 留下一些“空白”恰恰是留给孩子们一片“生长”的蓝天;留给孩子一方舞台, 就是给他们带来全方位的滋补。我第一次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孩子和文本的交流”。我似乎觉得自己叩响了课程改革的门扉, 我领悟到它既不深奥, 也不诡异, 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它是我们人人都可以触摸的。只要你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不断提升自己, 再弯下腰, 把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变成普通的学习参与者,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主体地位, 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 尊重他们每一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体验。我想, 假以时日, 我们一定能推开课程改革的那扇窗, 徜徉其中, 拥抱满天星辉, 让孩子们在课改星光中放歌, 风景一定无限美好!

上一篇:污油破乳脱水工业化试验下一篇:论数字绘画的美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