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写作培养初探

2022-09-12

一、无从下手的现状

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如此, 不少学生仍然谈“文”色变, 惧怕、厌恶写作文, 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 无病呻吟, 缺乏真情实感。写的作文要么是胡编乱造;要么来源生活, 却缺乏理性的思考, 更没有自己的思想。追根究底, 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 头脑一片空白, 不知道写什么, 根本无从下手。

二、无从下手的原因

学生写作文时无从下手, 主要源于体验的缺乏。

1.理性成长经验的缺乏。一方面, 农村中学生生活比较单纯。大多数学生是住宿在学校的, 生活是比较单纯枯燥的。每天是三点一线的生活, 教室、寝室、食堂;接触的人也有限, 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和城市的学生相比, 假期生活也比较单一, 没有外出旅游, 没有参观博物馆, 没有看过话剧, 没有参加各种兴趣班。另一方面, 农村中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因为每天生活的单调, 重复。所以, 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 学生们视而不见, 没能及时记录下来, 更没有理性的思考。因此, 农村中学生缺乏理性成长经验。

2.动人情感体验的缺乏。一方面, 农村中学生, 生活环境单纯, 很多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缺少关爱, 缺乏直接情感体验。在家里, 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主要亲情关爱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而这种关心主要是生活上的。在学校, 农村中学条件有限, 很多都是大班额, 一个班少则六七十人, 多则八九十人, 老师根本无法关心到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 农村的学生条件较差, 意识较落后, 自己很少买经典名著, 导致间接的情感经验的缺乏。

3.愉悦审美体验的缺乏。农村中学生, 由于条件有限, 缺乏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家里, 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 别说父母带领他们去参观博物馆, 海洋馆, 画展, 去看话剧, 一起阅读名著, 交流读后感;一年见面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有的连一年一次面都没见到。在学校, 有的农村中学根本就没有美术音乐课, 有也是形同虚设, 有的老师不是专业的, 老师不能带领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 不必说欣赏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京剧国画, 更不必说领略到国外的油画戏剧了。由于各方面因素, 导致农村中学生愉悦审美体验的缺乏。

三、应对策略

(一) 要求学生写日记

既然学生缺乏理性成长体验, 那就帮助学生充实体验, 要求学生写日记。生活太丰富了, 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把写日记限定在检查言行、总结思想这个框框里, 就太狭窄了, 思想应当活跃一点。如可记以下东西:

第一, 记自己的身体发育变化的情况。如身高、体重、胸围、视力等的变化, 从中可以看到自己身体成长。比如二三岁时照片中的自己形象与现在的自己镜子中的相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 记自己的学习变化的情况。如当天所学知识, 什么地方懂了, 什么地方还不懂。这样, 可以巩固和加深记忆, 可看出自己掌握知识的变化与规律。也可以记课外看到的知识和心得。包括好的电影电视节目内容及想法。

第三, 记自己生活及家庭的变化。每个家庭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新添了彩电或手机, 旧的自行车卖给旧货收购站, 或者来了一位外地客人等等, 都可以写。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点滴小事的记录及家庭发生变化的记录, 长大以后可以从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看到社会的部分变化及规律。

第四, 记自己的所见所闻。除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外, 一天当中所见所闻很多, 选择印象最深, 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记录下来。比如, 在大街上看到了一起车祸, 就可以记下来: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谁和谁、现场如何、结果如何、自己想到了什么, 等。又如, 某条街上新开了一家有点特别的店, 开张的时候很热闹。

第五, 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些思想, 原来没认识到的, 现在认识到了;原来不是这样想的, 现在这样想了。在成长过程中, 每个人在感情上也会发生变化, 原来对某人感觉不大好, 现在好起来了;原来对某件事总是有点烦, 现在感觉不怎么烦了, 而且渐渐喜欢做了。这些, 都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还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掌握的知识可以发表议论。

(二) 规定经典名著阅读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 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 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 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 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 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 改造贫乏和平庸, 远离虚无和轻浮, 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 创造世界。

首先,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教师可结合古诗教学, 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诗词, 加以拓展, 这样既能帮助理解, 又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 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 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 这些书名的背后, 是一座座宝藏, 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 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不是布置读书任务或者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就能做到的, 需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进行感染与熏陶。一要创设读好书的氛围, 通过和学生的交谈, 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质兼美的书籍, 并加以鼓励, 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二要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发现学生在答问或作文中引用了课外阅读的知识, 就要及时表扬, 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三) 指导学生收集音乐

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 对美的事物充满渴慕, 抓住这个心理特点,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欣赏吸收优美的音乐, 加强音乐对作文的渗透作用。如指导学生完成作文《我的母亲》时, 我带领学生欣赏《烛光里的妈妈》、《懂你》、《母亲》, 美妙的音乐能营造出想像的空间, 学生容易想像到生活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在稍加指导点拨, 选取一个点来表现母亲, 学生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文思奔涌, 笔端如流。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的感知、体验、思维创造的过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 通过回忆、联想、再造想象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达到有话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一份耕耘, 一分收获, 只要我们用心摸索, 就能让优美的思维之花开满课堂, 让农村中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绽放绚丽的光彩。

摘要:关于作文, 农村的初中生是谈“文”色变, 更是无从下手。这种现状主要源于体验的缺乏, 他们缺乏理性的成长体验、动人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审美体验。因此, 教师可以对症下药, 丰富学生体验:一是要求学生写日记, 迫使他们多点理性思考, 丰富成长体验;二是规定经典名著的阅读, 丰富情感体验;三是指导学生收集欣赏音乐, 丰富审美体验。

关键词:农村初中,缺乏体验,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杜俊英.让音乐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媒介[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74-77.

[2] 王荣生, 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17-220.

上一篇:“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下一篇: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石化企业监管分离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