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外活动

2024-05-04

初中历史课外活动(通用6篇)

篇1:初中历史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 “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钳制了师生的创新潜能,老师真是传声筒,学生也真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机”,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是最典型的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有一件事令我终生有愧: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有位同学把出自张僧繇的成语“画龙点睛”与顾恺之“混为一谈”,被我立即当堂纠正。而学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教参上指明该成语恰好出自顾恺之。又如,现行教材中说成语“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而现行《成语词典》中则说出自齐威王。权威们都如此矛盾,教师却硬逼学生去与教材绝对的“高度一致”,真是岂有此理。这说明不应强求学生照本死记非关键的知识点,记错了无所谓,也许还与其它历史记载“歪打正着”呢。说不定史书记录压根就有误哩。是否“记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教材知识点去创新学习,培养素质能力。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罢了。创新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躺在祖先光辉成就的彩旗下弦耀吹嘘家底绝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 “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我认为用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初中历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二、实验目标和内容

(一)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改革陈旧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初中历史“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探究新的测评方式。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思维。

具体一点讲,这种模式大致可有如下流程(及各流程作用):

1、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

2、探究策略:师生根据“历史情境”提出链锁的问题,分析问题,在讨论争鸣中无拘无束的各抒己见,甚至七觜八舌的“乱弹琴”,提出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抉择”出自己认为的“上上策”(注意:猜测偏重发散思考“历史发展的可能走向”及相应策略,而并非大纲和目标中规定的具体时间、人名、地名、琐事)。这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大胆,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猜测探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容忍,甚至有意鼓动荒唐的“空想”“假设”。因为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任何“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都不能被压抑和批评,容许并鼓励学生间争鸣。促使发散的创新思维向各个角度辐射。不绝对把学生们的意见都“统一”到课本上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都说历史由后人评说,如果按教本绝对化地,同时又不准有怀疑的精神,作为后人的学生恐怕不会去评说。况且,“盖棺定论”后的历史也可“开棺验尸”哩。后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记忆前人已下的历史结论,而应在争鸣中总结出适人适地适时的实用的方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使哪些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人灵魂万古流芳,又让哪些危害劳苦大众的历史罪人遗臭万年!如果硬要把课本的结论塞给学生那肯定不是“探究式学习”,起码不叫真正探究。分小组探讨,在组内综合“抉择”出“上上策”,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探讨品质。教师有意让组内“抉择”和个别主张有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教材中无法找到的提法和结论,越是独道越要首肯其探究精神和方法(但不一定肯否对错)。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也就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创新的最好办法;

3、以史为鉴:打开教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上策”与教本中的“历史真面目”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指责”历史前人的“过失”--------如果不那么办,可能会怎么样?”“按我的办法去做,会怎么呢?”,这样既回归教本,又不禁于教本。

4、提高升华:①教师将设计(也可师生共同设计)的适当试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据教本答上即为作业,也可作《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猜测与“历史真面目”相同或相似的作为作业,便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好写点心得。如果能结合现实中类似历史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②根据当堂课的思想品德培养要求,在水到渠成的最佳时机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最好是叫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信得过的人,从而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同时培养社会调查的能力和习惯。

[注:流程是灵活多变的,以情趣猜测策略为重,如果学生对某(几)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就可以“纠缠不休”,暂放其余。即使争论不出结论来,甚至不知所云,似是而非都是可以的,因为学生的收获很可能已超出预期]

此模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不僵化。适合新授课,又适合专题复习课,如专人、专事的专题,对某方面知识的大跨度 “专题研习”----如人才制度的沿革、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历史上的伊拉克。最能达到中考试要求的“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述,以及将中国史、世界史联系”,特别是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历史经验教训)来“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方案

三、实验研究的阶段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1、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测试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意志坚强,学习习惯良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了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历史课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处理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安全意识、挫折意识、国家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危机意识、挑战意识、竞争意识、互助意识、公共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大增强。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4、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到了提高,并能自觉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业务能力提到增强

1、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但培养了学生,还锻炼提高了自己。

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老师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后,在教学中不断体验,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三个理念:一是历史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二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欣赏者,学习者、服务者、学生的一切活动不能由教师来代替。三是明白了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有用的内容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得。

2、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老师通过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3、业务得到增强。具体表现在能将理论知识,动用于教学实践,敢于发表实验铁体会见解,会上探究式历史课,会写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作为德育工作者,明白了为人师表的道理。

4、加强了教师的修养,使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实验研究老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了成功的艰辛,失败后的顽强,跌倒后的爬起……不论怎样,始终坦然面对,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不断陶冶情操,做一个真实的生活者。

四、对实验研究的认识

1、“情境--探索--史鉴--升华”实验研究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历史探究理论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历史是离不开生活的,历史教育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历史探究实验研究更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课题实验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模仿,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影响着鹤立鸡群伯进度和成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反复学习讨论相关理论,及时调控实验偏差,讨论研究教学模式雏形,探讨考核及考核标准,却离不开集体的研究活动,因此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3、联系生活是实验研究的关键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有值得歌颂的真善美的东西,但还存在着丑恶。历史教育如何与矛盾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历史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实事求是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生活实际等,也包含了模式设计、评价、修改等实验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实验成功。

五、实验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一年来,尽管实验课题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足,须不断改进。

1、由于考试的约束,实验敢断远离“指挥棒”,不敢放开手脚,不可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灵魂!

2、由于工作量很大,挤不出充分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

篇2:初中历史课外活动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围绕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具体工作,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重点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初、高中暑期培训已经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培训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出更接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思路。如,倡导教师养成以《课标》为纲的良好备课习惯。在具体备每课时,要求教师先看《课标》对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单元(主题)备课时,理顺《课标》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能力培养目标,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在进行整册书(高中:模块)的备课时,要通过研究《课标》,挖掘本册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综合性、关注联系性,以求对所教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答式、牵引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多、二少、三形式”。“一多”:课堂上一问一答多,课堂的信息反馈局限于一问一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少”:一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时间少,一是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的时间少;“三形式”:不管什么课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单一;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走过场;学法指导走形式。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暑假培训中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讨,教师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这学期的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

(3)继续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有关“有效课堂”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有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建立“对话 ”(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要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评价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依据);加强“有效课堂”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常用课型的研究,发挥每一种课型的优势,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课程行为。一是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避免提前结束课程。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进度过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学难度,适度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2、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1)倡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

政策理论水平: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专业知识素质: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备教学之用。

教学技能素质:要在备课、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要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虚心求教、共同探索,取他人、它学科之长,经常观摩优秀课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教学理论水平:要注重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引领教师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实践的利用者,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成员,要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备的优秀教师管理档案,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完善青年骨干教师“挂牌听课”制度,推行骨干教师送课制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校内同学科教师的互助作用。教师间大力倡导开展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示范课、研究课、达标课等为平台,促进教师教学优势的互补与双赢。

(3)实行学科跟进式指导制度。教研室将通过片区教研等活动对历史学科相对薄弱的学校采取学科跟进式指导制度,定期深入课堂进行研究指导,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跟进指导解决问题的经验,写成书面材料,在学科内广泛推广,以点带面,确保跟进式指导取得实效。不断探索历史学科跟进式指导的有效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务求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4)有效开展反思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共同提高。重视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以教学反思为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反思教学有集体反思和教师个体反思两种形式。集体反思在于教师的集思广义、共同提高;个人反思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把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记录下来,总结为什么会成功,成功在哪里,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二是反思教学的“败笔”之处。各位教师在课后要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形成新的教学环节。三是反思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创新火花、独到的见解,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把反思感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在反思中知不足,在反思中求进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教研(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网络培训、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培训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培训着重从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规定、课程理念、学科思想方法和目标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设计意图、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合理运用教辅资料等方面,引导教师进一步学会使用教材。加强历史薄弱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工作,研究适合学校均衡发展的对策,推进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3、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开展

(1)发挥校内学科教研组的作用,作好校本教研。弘扬团队协作共赢意识。备课组要进行教材分析,确立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法教法研究。教师个人要瞄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思考:这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去掌握?难点是什么?怎样调动学生思维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长时间?这一课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学科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从哪个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细节问题。

(2)开展有效的听评课活动。明确好课的基本标准: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科学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有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材。掌握听课的基本要求:按时、认真、思考、学习。熟悉评课的基本维度:准备充分、一分为

二、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片区教研、学校间联谊、送课助教、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学教研均衡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根据教学实际,确立恰当的研究课题。教研组、教师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什么叫课题?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研究的课题。怎样选择课题?选择课题的立足点应放在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为教学服务。着眼点应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强化适用性。切入点应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上。如:学生反映学业水平或高考试题难度大,不会答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围绕课题我们进行改进教法、学法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探索“同课异构”送课进校的摩课方式。通过学校间联谊、送课助教、片区教研等多种方式,推动“同课异构”教学形式的开展。具体思路是:送课进校,让送课教师和在校教师同上一堂课,然后进行听课、评课,教无定法,通过评课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修正后再讲,应该注意的是送的课也不是完美的课,也需要在实践中摩课提高,在教研中提高教学水平,带动教研均衡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加强实效性集体备课课题的研究。要研究探索历史学科教师集体备课的有效途径,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加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和选择,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努力打造有效课堂。集体备课要与个体备课相结合,增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个体备课要提倡先周备课、二次备课或多次备课,提高个体备课的有效性。同一年级的教学进度、内容要求、重点难点、课堂检测、作业、单元测试等要统一,增强检测的有效性。

4、强化考试研究,发挥导向作用

毕业班教学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复习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力争做到堂堂清、天天清、月月清,不留知识死角。在全面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重点,不要搞题海战术。

毕业班教学要重视教学质量的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及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讲评试卷不能盲目的对答案,讲评要有针对性,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题型的变化,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少失多挣。要强化对已做过题目的反思。

学业水平考试:初高中都要加强对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研究,提高过关率。初中学校要组成研究团队,对考题进行专门研究:了解命题原则,把握试题的设计思路,分析试题考察点,探究考察的方式等,从总体上把握考试命题的规律,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高考:认真研究山东省2007~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进一步把握新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六年高考的备考经验,做好2013年高考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各学校要在准确领会高考改革意图、把握命题改革方向和谋划教学复习策略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及时调整有关教学思路。明确各阶段复习的重点,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性、重视应用性、灵活性、兼顾开放性。

三、教学进度

学段 学期 年级 教学进度

初中 上学期 七年级 《中国历史》七上

八年级 《中国历史》八上

九年级 《世界历史》上、下

下学期 七年级 《中国历史》七下

八年级 《中国历史》八下

九年级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高中 上学期 高一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高二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高三 高三完成一轮复习:必修Ⅰ、Ⅱ、Ⅲ、选修Ⅰ

下学期 高一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高二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必修Ⅰ、Ⅱ、Ⅲ

高三 二、三轮复习

四、主要活动 2012年: 7、8月:制定2012—2013学年教研计划、参加山东省初中新课标培训、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组织教学能手的评选、召开高三备考研讨会。

9月:传达教研计划;高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第一次理论测试;初中片区教研活动总结会;初中教学能手评选;参加潍坊高考研讨会。

10月:组织初、高中优质课评选;召开1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分析会,传达13届毕业班复习指导意见。高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11月:济南市优秀论文评选、初高中集体备课。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中教师第一次教师素质大赛课堂教学展示。

12月:高中第一届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教师实绩考核;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比赛;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素济南市历史年会;高三集体备课。命制高三综合测试题。2013年:

1月:组织初中期末质量抽测考试;总结上学期工作;高三过关测试(1月中旬)。2月:组织期末抽测阅卷、统分工作、济南高三一轮过关测试。3月:复习课、专题课、讲评课等课型研讨、高三过关测试(3月初)。

篇3:初中历史课外活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篇4: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积极性;现状;策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历史教学放在足够重视的地位,把历史教学仅限在知识传播上,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和历史课外活动等。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把历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轨道,大力探索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1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所有课程中,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融入历史典故,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重点讨论课题内容,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理清历史脉络,让学生自我发言,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再如,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闯关解答竞猜,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教师必须努力充電,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33(22):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2012,46(11):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46(13):224-227.

篇5: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小结

潮庄镇二中历史活动小组 朱红凯

一、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

1、积累了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组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计算机及网络为辅助工具,加强了学习资源与 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落实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 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集体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篇6: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我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我参加了历史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多位专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以下是我对历史课程的体会和感悟:

1、要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通过半年多的网上紧张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使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更好的促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学习心得3篇2

在暑假期间农垦总局组织我们历史教师在农垦教育学院进行了集中培训,我有幸参加,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因为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学习心得3篇3

20XX年第一学期,我有幸的参加了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班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下面对此次学习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农村中学,对于现在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情况的了解,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学习,对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清楚知道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让我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在“国培计划”的学习中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交流、教师自主研修等,让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收获颇丰。

专家学者强大的感染力。授课专家不是史学泰斗,便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年青还是年老,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些高尚的品质:刻苦钻研、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实事求是、对教育事业充满了务实求真、沉着冷静。这些专家本身就是让我们学习的典范。

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所有专家的讲座,都体现一个“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的真实。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领孩子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历史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从立德、立行、立言发展自己。

做一个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师。做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认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名师,相信这将为学习成员带来强大的优化资源,参加学习学员一定要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只有研究才能促使教师从教书匠转化为能师,甚至是名师。所以学习结束后,我们应努力进行课题的研究,深入思想,提升能力。

三、通过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体会深刻。

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通过这次学习,发现教育的需要远见卓识的。每位专家精彩的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对历史思想方法的探讨,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在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上一篇:初中历史有效学习评价下一篇:八一建军节说说朋友圈文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