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思想论文

2022-04-16

摘要:西蒙以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他对于管理科学本质的看法以及如何构建管理学理论等观点;他假设管理就是决策,以决策为分析单元,运用个人主义等方法构建了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体现了科学主义特征,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研究纲领;他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区分以及知识积累观对当前的管理理论发展有借鉴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管理理论思想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管理理论思想论文 篇1:

论差异管理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差异管理是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可以概括为基于客观世界的普遍差异,运用差异性思维和差异化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合目的性调控的人类活动。差异管理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大众化教育背景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差异管理理论,就是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差异性,运用差异化的教育管理方法,最终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差异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差异性 差异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是多重性的统一体,管理属性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属性。长久以来,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就是这一属性的体现。事实上,对人的管理也愈来愈成为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中心,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现代管理学中也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差异管理作为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差异管理理论

管理的功用既在于提高效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大的效果。但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有差异的。只有做到适才适用,利用寸之所长,避开尺之所短,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适才适用的思想,扬长避短的做法,在古今中外成功的组织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将这种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称之为差异性管理方法。

差异管理可以概括为基于客观世界的普遍差异,运用差异性思维和差异化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合目的性调控的人类活动。差异管理的理论认为,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没有差异的存在与发展变化就没有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进化;同时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进化,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增加差异,尤其是对于活力系统更是如此。因此,普遍差异不仅是客观世界的重要属性,而且是一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张力。

差异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性质,不受人为的支配与影响;而差异化则反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是尊重差异性规律,切合差异性要求,做符合客观规律性的事。

差异管理理论指出:现代化追求的是规范化、标准化、小到零件、材质、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大到一种复杂的产品、国际交往的准则。现代化使人们的理性追求,规范化、标准化达到了极致。因此,非规范、非标准的问题最终凸显,用系统科学的术语来讲是“对称破缺”,即非标准化将是一种矫正,但非标准化并不能取消标准化,非标准化与标准化共存的时代即是一个差异化的时代,则差异化是后现代化的发展产物。

差异管理首先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又承认差异,且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对事物进行的是合目的性的调控与配置,这样就将差异化管理提高到一个人类自觉行为的水平。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差异管理的重要意义

1. 差异管理理论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社会需求多样化,社会上的行业千千万万,对各类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也是千千万万的,同一模式下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主旨是给个性平等发展的机会。与精英教育维护特殊利益的旨趣相对,大众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普遍性尊重个性,并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对个性的尊重必然要体现差异性的。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适应并发展这些个性化、差异化的需要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2.差异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的报告里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它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还要注重它的个人价值、目的价值;不仅要关注它的政治性、正确性,还要关注它的有效性。所有这一切的要求,都必须首先全面地了解人,把握人。这里的了解与把握,关键是对差异性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要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差异表现的把握,往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差异管理的策略

1. 充分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是运用差异管理的前提

对学生个别情况的掌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最大优势。从一般意义上说,这样的优势是其他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这样的工作也可以看成是差异管理的一种简单实践。

但是,这种对学生个别情况的掌握与充分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充分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是对学生个别情况的全面掌握和系统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广泛收集材料、仔细分析信息、形成科学结果的过程,而不是对个别情况的简单总结、罗列、整理。

全面掌握和系统归纳学生的个别情况,除了要了解学生的性别、身高、体重、肤色、家庭情况、成长过程等的不同外,还要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在寝室里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等场所的表现等等。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学生个体思想状况的真实反映,可以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用素材。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认真听课的,有不认真听课的;有只认真听某些课程而对某些课程敷衍了事的。如果对这些情况全面掌握加以分析,肯定可以找到一些细微差异;如果不加以区分,很可能简单地用学习态度问题一笔带过。

显然,要如此全面的掌握学生的表现,单单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就指出,“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德育工作的根本,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的优先位置,那么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的统领。也就是说,高校的一切围绕学生开展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素材。那么,学生在这一切活动中的表现自然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对象。如果,树立了这样的“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全面掌握和系统归纳学生的个别情况,也就成为必要的、可以实现的工作了。

2.科学运用差异化管理的方法是差异管理的关键

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管理方法是运用差异管理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价,规范化的奖惩,对学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在任何组织不仅存在,且是任何领导者或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项管理认知。如果我们面对这些存在的“自然差异”不去细心探讨、严肃面对,而一再强调“一视同仁”,其结果是以鸵鸟心态,昧于现实,则无法运用顺势而必要的因差、因异施教(管),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的效果。

再以学习为例,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状态概括为“不逃课不逃学、不逃课逃学、逃课不逃学、逃课又逃学”四种。同样是不逃课,但是前两者在学习态度上有很大不同;同样是逃课,后两者的学习态度更是天壤之别。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以上这四种学生在教育管理上当然应该采取有差异性的方法,否则,很可能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增长一部分人的惰性。

差异化的管理方法要求我们更多的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细化的管理和教育,发现细微差别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注重谁的测评分高0.01,而是注意分析学生的不足和进步。在处罚学生时,也不仅仅“就事论事”,简单的从规章、制度的具体条款出发,而是更注意考察学生的个人情况,从原因和结果两方面,从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出发来思考问题。差异化的管理是允许有例外的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3.差异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铸就一种品质,让行动者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它起于行为,稳定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理智,化为品质,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价值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梯次,它们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

不论在那个层次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我们都可以看到差异化管理是直接以目的为依据的。我们具体分析对象的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标准化、规范化所带来的局限性,克服由于过分强调“科学”而带来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所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背离,是对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修正。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方式不但不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反而使之更加明确,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陈玉和,吴士健,王新华,田为厚.关于差异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岳论丛,2006(6).

[4]蒋国勇.论学校的差异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高国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4).

作者:梁雪松

管理理论思想论文 篇2:

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及思想价值

摘 要:西蒙以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他对于管理科学本质的看法以及如何构建管理学理论等观点;他假设管理就是决策,以决策为分析单元,运用个人主义等方法构建了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体现了科学主义特征,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研究纲领;他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区分以及知识积累观对当前的管理理论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西蒙范式

作者简介:包玉泽(1974-),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学理论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谭力文(1948-),男,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建设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谭力文。

管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为我们展示了它进步的不确定性本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学派林立,孔茨(1980)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丛林之中,在杜威、巴纳德、阿,瓦尔德等对决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蒙、马奇等吸收行为科学、系统论、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课程过,创立了决策管理理论学派。由于该学派的理论论证严密、体系完整,故在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丛林之中独树一帜,西蒙也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成为决策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由于西蒙等人的研究,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西蒙等人的研究又为后来的研究与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最终形成了库恩意义上的决策管理理论“范式”。

一、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管理学也是如此。管理学家们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哲学去思考和处理管理问题。探究西蒙的管理思想也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其思想的哲学基础。

西蒙管理思想的背后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西蒙指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逻辑实证主义(西蒙,2004)。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出发,西蒙将科学界定为“对于可观察的世界以及运作方式的陈述”(西蒙,2004),科学可以分为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其区别在于理论科学是纯事实的描述,而实用科学除此之外还具有祈使性。事实命题有对错、真伪之分,而伦理命题无所谓对错、真伪。所以要判断实用科学命题的真伪,必须剔除其伦理要素,剔除方法一般采取假设的形式。因此,科学无法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只能告诉我们在什么条件出现什么结果。基于此,西蒙发展出了他的管理学科观,并认为建立原理之前,必须能够运用文字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基本假设,即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并通过此来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情况。在此基础上,西蒙试图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

二、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构建

(一)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学科观

西蒙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引发出对于管理科学本质的看法以及如何构建管理学理论等观点。西蒙认为管理学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仅仅关心事实叙述。一旦有伦理语句出现。就可将其分解为事实部分和伦理部分。而且只有事实部分与科学有关。与科学分类相对,管理学也分为理论管理学和实用管理学。理论管理学是对有组织群体中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描述;实用管理学是由这样一些命题组成:要想通过活动,以稀缺的资源达到管理目标的最大实现,应该如何做。即实用管理学强调在管理实践中,要致力于研究管理资源有限性和提高管理效益的关系,以实现管理目标。

西蒙这样规定管理学的性质是从他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中推演出来的。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西蒙首先驳斥了认为其区别在于社会科学包含伦理规范的观点。认为真理或谬误不能用“应当”句式予以断定,所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差别。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采取实验方法的困难都不是根本差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社会科学同有意识的人打交道,而人类行为受知识、记忆和预期的影响。将预期作为社会行为中的因素,人的行为便与环境中物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管理学能够成为科学。

从西蒙对管理学性质的界定及分类,可以推出,管理理论的功能有二:一是描述功能;二是解释功能。关于这一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用形象的比喻给予明确地说明,他的思想是“组织解剖学和生理学,并不打算涉及如何解决组织弊端的问题,本书涉及的领域属组织生物学,而不是组织医药学。本书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唯一贡献就是:合理的医疗实践只能建立在透彻的组织生理学知识基础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与组织相关的描述和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都只是次要的”(西蒙,2004)。

(二)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构建方法

如何建构理论呢?西蒙认为如果对管理的描述不能达到更高的思辨水平,就不能在能辨别和验证正确的管理原则方面取得迅速的进步。他认为,建立原理之前,必须能够运用文字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然后,“管理研究的正确途径。要求识别出所有重要的诊断准则;要求我们用一套准则去分析每种管理状况;要求我们通过研究搞清楚几条相互排斥的准则所占的权重”(西蒙,2004)。因此,西蒙首先就致力于构建充足的词汇和基本分析方法。

正如日本管理学家占部都美所言: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巴纳德在研究中在把个人视为具有有限的选择能力的基础上,把组织定义为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这一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做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而组织的平衡,则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巴纳德强调: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维持(巴纳德,1997)。这种平衡开始时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和基本的是协作系统同其整个外界环境的平衡。于是,巴纳德独创性的思考了正式组织的各要素,即专业化、诱因、权威、信息沟通、决策等,提出了经理人员的职责。

西蒙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巴纳德对他的影响,并在有些地方直接沿用巴纳德所使用的概念及理论。西蒙继承了巴纳德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但他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心理因素对企业中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决策行为是受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因素影响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符合现实的“管理人”认识。同时,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把组织定义为一群人彼

此沟通和彼此关系的模式。西蒙在研究中注意到,组织中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由“决策”和“执行”两个方面组成的,管理不仅应该被看作是行为的过程,而且也是决策的过程。因此,决策制定过程是理解组织的关键所在,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决策也就成了西蒙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西蒙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决策过程的角度来理解组织,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组织问题。

(三)西蒙的组织理论

西蒙对组织的看法属于理性系统的视角,即把组织看作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理性概念所包含的许多因素。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研究批判的基础上,西蒙以自己构建的基本分析词汇和基本分析方法体系,并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探索。西蒙认为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对人类决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西蒙以此为基础去解释组织中的一些现象,如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等。

西蒙首先把组织描述成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平衡系统,组织接受货币或劳动的贡献,并提供诱因作为回报,这些诱因包括组织目标本身、组织的存续和成长以及与这两者无关的刺激。西蒙认为组织对个人的影响是组织对个人决策依据的某些前提的影响。组织主要通过权威、沟通、培训、效率和组织忠诚来影响个人决策过程。西蒙认为,决策是一个复合过程,各种决策要素都能追溯到参与决策前提确定的许多人身上。因此研究个人被授予的自由权限和组织对个人选择的决策前提产生影响,总是有益的。如果给定一组完整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那符合理性的决策只有一个。如果确定了理性人制定决策时依据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就可以控制他的行为。施加影响力就是通过控制决策前提进行的,自由裁量权则与制定的前提数相反。西蒙分析后提出,影响力模式主要包括内部(效率原则、组织忠诚)和外部(权威、建议、信息、培训)因素。确定每种影响模式的运行程度和方式是组织的一个根本问题。

三、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方法论特点

在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面对同一客观对象往往会提出各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和理解,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人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的极其复杂型,认识结论的差别更多地是来自于认识方法和手段的差别。由于管理学所涉及的事物的特征,使得方法论问题对引导人们达到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总结西蒙的管理思想,可以看出他坚持了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目的一手段的分析方法等。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

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社会看作是无数的个人活动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社会现象、组织机构、重大事件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是由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而引起的。因此,所有社会现象都应追溯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社会理论必须根植于个人态度和行为。个人主义方法论思想源于原子论假说。但是,哈耶克(2003)认为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是假个人主义,因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原子式”地化约到个体来加以解释,也即个人可以是孤立自足于社会,并且是预设和前提性的。而哈耶克理解的“个人”,在性质上乃是一种社会动物或政治动物,强调对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或个人行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进行阐述是极其必要的。他认为忽视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而从“唯个人主义”角度认识世界必然导致“原子论”的分析思维,这将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法论具体化。因此,哈耶克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强调把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作为立足点来解释社会整体,

同哈耶克一样,西蒙也是以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具有逻辑上的分析优先性。据西蒙所述,对组织的科学描述就是具体地分析作为组织参与者的个体所作的决定,以及他们在做这些决定时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同时他是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人类理性是在制度环境中塑造出来的,理性的个体是,也一定是,组织化和制度化的个体(西蒙,2004)。并详尽分析了组织对个人的影响机制,尤其是权威的影响力,为什么对塑造人类行为如此有效。因此,其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的。

(二)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

西蒙的研究是以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为基础的(Miller,2008)。在研究中,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是相互关联、交错在一起的。西蒙认为:事实命题是对可观察的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事实命题原则上可以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西蒙,2004)。价值要素与决策制定者或者行为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有关。对于价值要素,人们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其是否正确。

那么怎样判断管理者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呢?西蒙认为,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相当于目标和手段的区分。也就是说,人们行动的目的为何,是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要采取什么行动最恰当,则属于事实要素的问题。人们不能对目标本身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因为它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但人们可以对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正确与否进行科学的评价,因为它属于事实要素的问题。所以西蒙指出:决策总是可以从这种相对意义上来评价,就是只要给定要实现的目标,就可以确定决策是够正确,但是,目标的变化蕴含着评价的变化。严格地说,我们评价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我们判断的决策与宗旨之间的纯粹事实关系。也就是说,判断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就看其所采取的手段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目标,因为它是事实性的问题。(西蒙,2004)

(三)目的一手段的分析方法

在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时,西蒙使用了目的一手段链的方法,但目的一手段的方法在西蒙的管理思想中决不是仅此而已。实际上,它是西蒙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通过目的一手段方法,西蒙建立了独特的决策分析工具,而且目的一手段的方法也决定了西蒙的理性观。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过程是可以用目的一手段方法来分析的。决策过程中被人所选的方案,实际上是达成预期目的的合适的手段,而目的本身是更大目标的工具,也就是说目标结构的特征是层级式的。整个层次系统的每一层次,都可视为下一层次的目的和上一层次的手段。所以目的一手段层级系统既是个人行为的特征,也是组织行为的特征。当然,真实的行为实际很难达到高度的有意整合,他们并不像一棵树,由主干一节节地分下去,而往往是关联性较弱的蛛网结构。而且越往高层次、越接近主干,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联性越弱,整合性越差。

以上可见,西蒙十分重视对方法论的研究,并且管理理论研究中同样坚持了这一思想。他提出的许多观点使管理学建立在一个以一贯之的思想体系之上,为管理学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思想价值与挑战

没有范式,便没有科学,因为范式是理论化了的坐标或

罗盘。以此坐标为底基,才有可能将某一研究范围归类于规范化。范式决定了研究的着眼点,决定着哪些问题是允许提出的,也决定着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库恩,2003)。西蒙在坚实的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上,着力构建一系列适于描述组织,适于刻画管理组织运转方式的工具一——系列概念和术语,并将其视为起航的港口,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组织问题,形成了决策管理理论范式,并被一群学者所推崇,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

1 西蒙范式为企业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主义特征的范式

管理学作为科学,是揭示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尽管20世纪初在西方就产生了以泰勒等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但是泰勒的范式只是揭开了管理科学化的序幕。作为西方20世纪主流的西方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日趋成熟,并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以科学改造重建社会科学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西蒙以组织及其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即像自然科学认识自然及其现象一样来认识管理现象,以规律(法则)的探寻和科学预测为目标,向管理者提供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把科学一贯秉承的理性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继承和应用,把人抽象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并在管理学研究中尽量排除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2 西蒙范式为后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分析组织行为和现象妁有效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钱颖一,2002)。西蒙断言:管理就是决策,这使我们看问题时能直指关键的、核心的问题;西蒙关于组织的描述是与实践者的经验相吻合,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建立了标尺;他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前提。西蒙把人的抉择看作是由前提推出结论,因此,一项复杂的决策就好像是一条大河,是由构成决策的无数前提所组成的众多溪流汇合而成的,而复杂的组织也就是如何纳入这个有效的模式之中的问题。另外,西蒙的方法论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哲学的,也包括具体的方法论。

3 西蒙的研究为后来的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纲领(Cohen,2007)

管理学面对的是具体的人,而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在管理中应用的缺陷在当时也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才有了后来行为科学的滥觞,但其对人的认识却十分具体,需充分考虑情景因素。故难以让人捉摸,而科学的理论需要抽象。西蒙则着重分析了心理因素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更符合现实的有限理性假设(李永鑫等,2007)。经济学家从西蒙的有限理性出发,实现了决策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融合(王今朝,2006),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消化吸收,发展出了三支:第一支以Wald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挂钩;第二支以霍奇逊、Radner、科斯、威廉姆森、张五常和青木昌彦为代表从信息成本或交易成本角度理解有限理性;第三支是一些信息经济学家、行为经济学家把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在管理学领域,有限理性假设为管理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如相对于传统的集权,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假设则要求恰当地分权;组织不仅是用人,也应该是发展、培养和造就人的学校等。同时,也派生出了新的管理理论:马奇等人运用社会学、行为学的理论对决策过程和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西蒙等则进一步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对决策的影响;赛尔特等学者提出了描述组织决策过程的卡内基一梅隆模型,把组织决策视为由许多部门和各种立场观点的人共同做出的超越个体管理者范畴的管理主体集体决策,不仅促进了有关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观的产生,而且对组织层次的决策也提供了许多新见解。

4 西蒙把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区分,为我们今天破除实用主义思想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思想源泉

管理理论与实践二者合而不同,作为独立与管理实践的理论,应该是不受任何先验性的情景因素的影响,而管理实践则是实践者在理论指导下,对情景因素做出的主观判断。实用主义则是人们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甚至误解理论。

5 纵观人类知识妁增长史,我们会发现,知识一方面会表现出线性的连续累积增长特征,一方面也有非线性的批判性知识增长特征

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也都表现出时尚化的特征(Abra—hamson,1996),无疑会影响管理学科的发展。而西蒙在研究中表现出的知识累积观应为我们重视和发扬。

尽管西蒙的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但是正如孔茨等的总结:比起决策来,有更多的管理工作;在同一时间,着重点即过于狭窄而又过于广泛(Koontz,1980)。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管理不等于仅仅就是决策。另外,西蒙的思想也深受经济学科的影响,如个人主义方法论和逻辑原子主义,但是能否根据个体特征而推出整体特征则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另外,西蒙把管理看作是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的一门科学,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区分,但在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关于管理学科的科学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也备受争议,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比较深的学者也对西蒙的范式提出了质疑。

五、结语

纵观管理学百年发展演变历史,由于对基本概念、原理的不求甚解、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蓄意曲解,而造成的语义学的混乱和对原理的错误认识;因为派系斗争、一己私利先入为主地排斥前人研究成果和不愿意达成当代研究者之间的相互理解(Koontz,1961),可谓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而西蒙的研究以哲学理论作坚实的基础,在累积式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独辟蹊径,首先从构建基本概念开始,并试图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方法从科学事实中提升科学规律,并试图从一组相关的且具有有机联系的管理科学规律和事实整体构建出管理科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然而由于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对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难以区分,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方法难以规范统一,管理研究也难以抽象,阻碍了统一的管理学科的形成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尽管管理不仅仅是决策,但是西蒙的决策管理理论范式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理科学化的途径,其思想范式的继承性和传承性,以及为解决不可通约性而作的努力也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只有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科才有可能走出丛林,走向统一。

编校 育 川

作者:包玉泽 谭力文

管理理论思想论文 篇3:

试论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思想管理的实践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是适应大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对目标管理理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就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提出了几点看法,以其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目标管理;大学生;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理论在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起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起初它主要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以及评测体系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将新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这就为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能够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通常我们所说的目标管理理论,它主要指的是某一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以及被管理人员,通过参与目标的设置、实施以及评价等各种活动来对组织进行管理,并通过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控制等各种管理方法,使得组织内部的各个层级之间的人员建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集体荣誉感,使组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从而达到对组织进行管理的目的。目标管理,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绩效价值导向,它是一种面向成果的管理模式,是一套组织绩效的管理系统。将目标管理引入到大学生管理当中来,能够利用目标管理的手段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参与到大学生的管理当中来,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

二、目标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理论,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便成为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能够使得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创造力得以塑造,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理论,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主要在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便是把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目标,而不再被繁重复杂的大目标所累,只需完成若干个小目标,并对这些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与改进,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渐改进,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稳步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理论是适应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如何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大学生管理理念,树立目标管理意识

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依赖于高校管理人员观念的创新,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树立目标管理意识,为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打下思想基础。大学生管理人员要明确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运用目标管理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将大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的目标,并逐一攻克,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实施制度

完善的目标管理实施制度体系是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实施制度,才能使得目标管理理论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所以,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意义,大力建设目标管理实施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科学规范的考核方式与手段,为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做好制度保障。

3、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评价体系

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只有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得目标管理的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评价,针对管理者、大学生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做出公平公正、正确恰当的评价,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不断优化改进,使其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总之,大学生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热点。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实施制度,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功能,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今越. 在多学科教学中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3(01).

[2] 蒋  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 潘懋元. 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4,18.

【作者简介】

车莹(1990—),女,陕西韩城人,本科学历,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车莹

上一篇:师说注释管理论文下一篇:产业链畜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