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2022-07-09

第一篇: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的国家联系愈来愈紧密,文化的差异更加凸显出来,文化的交融也更加成为一种趋势。在饮食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饮食礼仪、烹调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中西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

关键字:中西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饮食礼节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作为维持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一项——吃,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和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而今,饮食已不再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本能。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饮食背后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引人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可以说当地的饮食文化是该地区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缩影。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要从中西方的历史说起,中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拥有广阔的耕种土地,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谷类、蔬菜等。所以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而西方的海洋文明直接说明了他们没有广阔的土地去耕种,人们主要以打渔,捕猎为生,所以他们的主食以肉类、鱼类为主。 中西方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其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偏向感性,西方饮食更偏重理性。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首先注重色彩的搭配;其次是香,菜的香味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嗅觉感,引起人的情感性冲动和思维联想,进而影响饮食行为;接着便是味的美感,它在中国饮食中具有核心地位;第四,形的美感,菜点的造型要运用美术手段加以装饰;第五,质的美感,质,一方面可以指营养质量、卫生质量、烹饪技术等;另一方面是指质地,即以触感、口感为对象的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中国人除了用色、香、味、形这些技术手段外,还采用一些文学的手段,如通过对各种菜点的不同命名来追求和达到不同主题宴席的意境。所以说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而不论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论食物的各种营养成份是否搭配得当,只要口味好即可。然而西方饮食观念则是一种理性的、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而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午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则是面包、薯条、香肠、火腿、炸鸡、奶酪等等,虽然简单但营养十分丰富,他们不会过分地追求饮食的口味,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所以中国人吃饭喜欢围着一张圆桌,吃饭时用筷子,并不破坏食物原来的形状。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人饮食用刀叉切割,相较于中国人来说,显得粗野,暴力,这与他们游牧生活、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密不可分。

二、烹调方法的差异

烹饪在中国也是一门有学问的艺术,烹调的时间和火候,决定着菜肴的色泽和味道。中国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这些方式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大厨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做菜的过程也是烹饪师的享受的过程,每一道工序都有着讲究和心思,有着意义和内涵。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而没有更大的艺术性。

三、中西饮食礼仪、礼节

“吃”在中国在很多时候并不仅仅代表着吃饭,它也决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而是远远超越了食物和本能的物质层面,上升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人际交往、联系感情方面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客人到达时间一般比约定时间稍晚一些,大家共同吃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而西方,人们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即使是吃饭也倾向于准时到达甚至提前到达,做东者一定要提前到达迎接客人,介绍彼此不认识的人,并为他们安排座次。把地位最高的客人或者宾主安排坐在主人的右边,次一等的坐在左边,其余的人则随便坐。如果没有级别的差异,主人可以说:“诸位,请随便坐吧。”西方付款式一般都是AA制,很少有一个人请一桌人吃饭的场景。而在中国,长者是要坐在 上宾职位的,体现我们“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思想。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虽然有诸多不同,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文化是孤立的,世界的文化都在互相影响,互相交融。我们在学习着西方的快餐文化,西方人也逐渐在学习着中国菜的做法。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新视角》 [2]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邵阳学院学报《牡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2007年4月) [3]陈萌·《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对比研究》·《文化万象》 [4]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5]徐青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跨文化融合》·《今日中国论坛》

第二篇: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差异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而且这种爱情必须是含情脉脉,含蓄内敛,一波三则然后皆大欢喜的。这种含蓄和内敛在文学作品中大多通过拟物的手法表现出来,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种含蓄的爱情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而且还有种凄美的感觉。同时这种爱情最好经历一些苦难的历练或父母之命的阻碍便会得到上天的祝福,因为老天也不能拆散他们。如果你太直接的话则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不要脸、没教养。

西方人奔放直率的爱情观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人主义传统。西方人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长期同居的男女是没有结婚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并终生没有结婚。两方人的爱情很热烈,可是想断的时候也很干脆。在西方表白被拒绝了,他们并不会太懊恼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他们甚至可能会转而喜欢上自己心仪对象的闺蜜,比如《荷马史诗》的海伦甚至一度喜欢上英俊威武的敌方将领,这在中国传统爱情里面是会被认为不忠被唾弃的。

西方人的爱情是这样的大胆而直率,相比中国人的爱情少了很多忧愁,以至于他们会在恋爱期间分泌大量的有益荷尔蒙,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而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先修身,再齐家。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这是一种苦恋。“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正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以及在爱情的表现上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带着不同的文化,去尊重这些与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当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大胆直率的爱情方式,同时西方的一些年轻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也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结婚仪式,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三篇:论宙斯的爱情观

拜读《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其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新意,人物关系复杂而与众不同,不管是人类起源、人神战争、还是那些英雄的精彩历程都使人充满了对神话的向往与羡慕。

但,神话毕竟是人想出来的,总会有一些瑕疵,当然一点小出入无伤大雅,更贴近了普通人的生活,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欲望,简直是七情六欲俱全甚至比凡人更明显,这与中国人眼中的神大有不同。希腊神话里的神,有妒忌,有高傲,有阴险,当然也有爱欲,比如多情的宙斯。

希腊神话里的爱情描写很简单,但在简单的语言描写下也可以看出整个故事的背后。宙斯有很多个老婆,在有神后赫拉之前就有五六个女人,有了赫拉以后,又肆无忌惮地找女神,甚或人类女子也不放过,只要他看上的,他就要想尽一切方法夺取。他神力无边,为了骗女人们的爱或身体幻化成杜鹃、天鹅、公牛······无所不用其极。体现了他淫荡狡猾的一面。从现实角度讲,编写希腊神话的人这样写宙斯,无非是想通过宙斯花心出轨的行为照应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由此看出一妻多夫、父权主义是古时候的状态。

宙斯喜欢赫拉,但赫拉一开始不愿从之,宙斯变成杜鹃惹其怜爱趁其不备将其占有。赫拉没办法才和宙斯在一起。由此看出,再有地位的女人,终究不过是男人的玩物。女人的地位是不如男人的。在这种社会影响下。宙斯的出轨,宙斯的拥有很多女人的行为并不算什么。总结宙斯的爱情观就是,妻子是有一定地位的,要和自己相称的,但在感情上不过是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不说神,就算是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宙斯百花丛中过,带走所有花的行为不过是因为他地位和实力可以完成他的心愿,占有他喜欢的所有人,就算赫拉吃醋反对,但还是管不住宙斯。其他人都有收后宫的想法,不过是实力不够无法满足,再加上有社会压力才没有一夫多妻。就拿现在社会的一夫多妻男女平等来说吧,中国的离婚率赶超了美国,这说明什么?爱情是有新鲜感的,过了新鲜劲,就算当初爱得深,如今一看也不过是可笑的戏码罢了。

在全能的力量的帮助下,宙斯的爱情观就是:我爱所有美女,我可以得到她们,并把她们占有。

其实宙斯的爱情观就是普通人拥有权力地位以后的爱情观。宙斯的爱情观虽然让普通人感觉到鄙夷,但他的想法没有什么错。爱情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对于宙斯来说最重要的是权能。女人、爱情不过是消遣,是闲来无事娱乐的东西。达尔文说大自然就是适者生存,没错,宙斯有能力抢夺他所喜欢的女人,他想要,所以他得到了,没有丝毫扭捏造作。多情是他的本性,偷情是他的享受。

宙斯爱上爱莪并与她偷情,在赫拉打算下凡探寻的时候,宙斯把爱莪变成了小母牛,哪怕把爱莪送给赫拉处置,他都不承认偷情。对于男人来说,有时候偷情也是一种快感,民间有句不入流的话,但说的挺对: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饱暖思淫欲的宙斯自然是懂得其中乐趣。宙斯无疑是个老淫贼!

像宙斯这样多情的爱情观,其实没有错,错在他使用权能逼迫女性服从,但是花心和出轨是没有错的。为什么说出轨是没错的呢,不仅是希腊神话里,就算是现代生活中,出轨其实也是没错的。原因如下:

其一: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由而活。如果一个人因为另一半的束缚而放弃喜欢其他人的权利,那是作茧自缚的行为,人只有一辈子,当然要懂得享受人生,虽然不能完全的自由,但基本的自由不该放弃。其二:如果心里有了别人却仍然和目前的恋人虚与委蛇,这算是欺骗,这比出轨还不如,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了,总会有后悔的一刻。

爱情是由大脑内的多巴胺跟奖赏系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人恋爱时的大脑的化学反应和吸毒时的反应十分相似,爱情就像吸毒,吸的时候要死要活,等戒掉了就弃如敝履。专家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人早就由玛丽莲梦露的七年之痒时代转变致如今的三个月之痒。爱情的保质期早就大大缩短,男女平等的时代,不仅男人,女人都会追寻自由。婚姻的束缚作用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婚姻可能被时代淘汰,而同居将代替结婚,全新的一种“分手以后还是朋友”的爱情观将会颠覆老旧保守的爱情观。

因为毕竟,人类是自由的,生命不是用来守规矩的,当然基本的道德和法律是必备的。

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无疑使男女平等了,但却加强了婚姻的束缚性。很多人甚至宁愿单身一辈子,也不愿束缚自己让自己被家庭的繁琐锁住日渐变老。

如前文所说爱情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最重要呢?潘多拉打开了魔盒,放出了灾难让人类痛苦地轮回。却锁住了“希望”。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是梦想。中国的神是无欲无求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神拥有了一切。神已经得到了希望,所以快乐平和地生活在天上人间。作为没有拥有一切的人类,却也学着神的无欲无求,这无疑是一种揠苗助长,徒劳无功。

只有希望会让人拥有一切,思想有多远,希望就有多远。宙斯之所以如此放荡不羁,还不是因为他也拥有一切,闲极无聊,才开始发展收集美女的爱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宙斯那样的胸襟,能有这样不羁的爱情观。在充满淫靡色彩的宙斯风流韵事中,自由的恋爱更应该令人深思。自古以来的封建思想让赫拉不能出轨,但这不过是编故事的人思想不够开阔罢了,男人能爱许多人,女人自然也能。要是赫拉生在现代,大可以收后宫。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那是童话,现带人追求的一生一世一双人那都是理想化的,任对方再美再帅,看一百年还不变心的,那真是世间少有。

俄底修斯蹉跎了那么多年,他的妻子在家等候,任多少男人上门求亲她都想一直等他回来,俄底修斯也只爱他妻子,像这样的深情令人感动。他们的爱情观无疑和宙斯的截然相反:只爱你,足够了。这种温馨的胜似亲情的爱恋是多少人追寻的目标,先不说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这种爱情观当然更没有错,但也不能说它是对的。爱情观人各有之,不分对错,若说俄底修斯和宙斯的爱情观没有一点相容之处,那才是大大的错误了。

深爱一人相守到老和收后宫三千,都是追寻着自由的恋爱。不管那种爱情观,只要有情,有人性,都不算错。人活一世就图个乐,爱情是奢侈品。在长生不老的方法还没有出现之前,人就这一辈子,怎么过都是过,为什么要被无聊的世俗束缚住呢?

当然,想要像宙斯那样风流快活,那就得像宙斯那样无所不能,思想是会变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由不会变。

By刘美辰

工程技术学院

包装一班

20131220

第四篇:论东西方插花艺术的异同

1301010216

天津城建大学

结课论文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及其原因

起止日期:

日 至

学班成生姓名 级 绩

雍直昱 13级建筑2班

指导教师(签字)

建筑学院 2015年12月23日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及其原因

摘要: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插花,具有用花量少、追求线条、色彩淡雅、富有意境的特点。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的西方插花,具有用花量大、注重几何造型、色彩浓艳 、富有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东西方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 关键词:东方插花;西方插花;特点;原因

由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插花从起源和发展的风格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西方式插花以传统的欧洲插花为代表。东方插花注重线条感,使用花枝的数量并不多,形式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与变化,多采用青枝绿叶,着重于天然姿态美,轻描淡写,清雅绝俗,插花用色淡雅,以幽雅见长,一般只用二三种花色,简洁。西方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奔放热烈的印象。大多喜欢用色彩鲜明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艳丽震撼。因为是大把大把的花聚拢,因而并不讲究造型与意境,只是为了突出花草的茂盛华贵,使气氛热闹。西方插花很注重几何构图,喜欢用S型和圆形。 东西方插花发展: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时,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到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插花艺术日趋成熟,并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

日本花道在中国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大约于500年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和花道精神:流派颇多,有以草月流、小原流、古流派为代表的大约有300多个流派。对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起到巨大的作用。

西方插花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就有将植物材料用于装饰目的的做法。中世纪的宗教仪式中百合花为主要材料的插花成了宗教信仰的象征;文艺复兴后,插花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形风格,初步形成了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20世纪随着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西方插花也吸收了东方插花的一些特点,开始注重用枝、叶表现线条美,构图上也开始追求下垂、弧形、不对称的倾斜等流畅线条,出现了大堆头-线条混合式构,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西方艺术插花的风格。

1 东方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东方式插花,在东方传统文化积淀下,插花花艺逐渐形成了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意境鲜明、色彩淡雅等风格特点。具体如下: 1.1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第一宗旨

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刻意造作。形式自由活泼,既有规范,又不规范化。以顺乎自然之理,富有自然之趣为原则。“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插花作品的最高境界。

1.2 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创设

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美,而且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和色彩美,并进而深入欣赏其意境美,在作品内涵的广阔天地里遨游,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插花作品。 1.3线条造型,重视个体的线条美

东方插花选用花材十分考究而精练,不以量取胜,而以花材的姿态和质量为先,着力展现花材个体的线条美,所以作品中用花种类少,数量也少,色彩简单。如清代沈复说:“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线条造型是东方插花的一大特色,花材线条的粗细、平斜、曲直、张弛、高下等变化,给人感官以不同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1.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

东方插花作品外形轮廓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虽然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下垂式等4类基本构图形式,但是并没有严格的不变格式,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折各得自然之妙,形成变化万千的不对称式图形。其作品清新自然,秀丽多姿,不受任何形式或格式的限制,可以根据主题或环境布置的需要,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才能。 1.5花材人格化

自古以来,人们在爱花、赏花中,对花草树木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花为伴,以花为友,流传下来很多动人的故事。如陶渊明与菊花、李白与牡丹、林和靖与梅花等。中国在隋唐以后,树木花草多被人格化,被赋予种种深刻的寓意,表达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在插花创作中,根据主题选用,会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1.6重视季节特色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每个季节都有其代表性的花材,表现季节的主题,就用代表那个季节的花材来插作。这种应时的特色,使作品富有现实的感染力,使人真切感受到该季节的动人景象。

1.7重视作品与环境的统一

东方插花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

一、协调。插花作品只有陈设在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中,作品优美的形质特色的主题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插花作品的创作,只有综合考虑环境的具体功能、体量、色彩、陈设位置、布置要求等情况进行设计,才能创作出合乎需要的优美的插花作品。

2 西方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受其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西方式插花形成了几何形状、用花数量多、色彩艳丽;富有理性等特点。具体如下: 2.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

古希腊人认为健全的精神源于健全的身体,产生人的“自我崇拜”,崇尚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以人为本,宣扬人性,追求个性自由,喜欢开敞外露的艺术风格。这与东方插花崇尚自然、讲究含蓄的“藏之愈深,其境愈大”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2.2注重花材整体的色彩美、图案美

不考究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和姿态美,只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着重欣赏整体华美的图案和色彩。

2.3基本构图形式为规整的几何图形

西方插花的主要构图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如对称式的有等腰三角形、倒T形、扇形、半球形、球形、菱形、椭圆形等;不对称式的有不等腰三角形、L形、S形、新月形等。花材排列较密集而整齐,形成丰满规整的各种图形。 2.4作品中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

西方插花作品,为完成色彩缤纷的规整造型,使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变化多。作品在用色上十分考究,有较高的成就,给人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感受。 2.5通过外表形式表现作品主题

西方插花作品多直接用外表形式来阐明作品的主题,如用红色的心形作品,表现爱情的主题,用十字架形的作品,表示哀悼等,充分表现出了西方插花豁达率直的风格。

3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

3.1 东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分析 3.1.1 东方插花艺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与东方的哲学、美学、文学、诗词、绘画、建筑、园林等紧密相关。同时东方人的性格,比较内向稳重,喜欢较含蓄的东西。所以东方插花富有意境,有东方文化的内涵。 3.1.2 东方插花因木本植物花材应用的比较多,所以在色彩搭配上比较清淡、素雅。这也与东方美学有关。

3.1.3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赋、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作为东方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东方插花艺术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它们无论在结构布置、线条处理还是在表情达意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东方插花中木本枝条应用比较多,所以东方艺术插花十分注重线性材料的表现力,运用枝条的不同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 3.1.4 儒家学说的影响。

公元前 200 多年,我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先秦原始阶段,这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已经形成,它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这种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观念主导了中国近 3000 年的花艺文化观。封建文人深受儒学经典精神浸染,总是企望“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价值,但为官仕途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当他们仕途受阻, 内心郁闷时, 插花艺术把人的情欲导向了内在反省,这在人生情操的自我修养上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寄情于插花艺术当中,逃避现实生活,却也丰富了插花的内容。 3.2 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原因分析 3.2.1 西方插花与东方插花迥然不同。

西方插花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民族风貌及喜好的影响,西方插花崇尚征服自然的威力,喜欢开敞外露的表现,体现在插花艺术上的特点是:注重花材外形表现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并以外形表现主题内容;注重追求插花作品的块面和群体的艺术效果,而不太讲究花材的个体线条美和姿态美,尤其不讲究枝叶的表现 3.2.2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回溯到古埃及。

古埃及的金字塔及这种几何形的建筑给西方文化极大的影响。西方哲学始终是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看待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的,如“黄金分割”的美学原理,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找美的因素,想用一种程式化、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美的标准和尺度,强调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推崇几何图形等等。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又接受了解剖学、色彩学和透视学等科学成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在插花艺术上,形成几何形、图案式插花,强调理性和色彩,以抽象的艺术手法把大量的色彩丰富的花材堆砌成各种图形,表现人工的数理之美,装饰性强,在节日里摆设更增添热烈气氛。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往,各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和吸取。东、西方插花出现了相互渗透的局面,彼此取长补短,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绥枝.论现代插花艺术的主流手法——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J].城乡建设,2003(19)

2 王少蓉,姚冬梅.西方式插花艺术.现代园艺[J].2011(1)

3 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 夏晶晖,李毅.浅谈东方插花历史及其风格[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5 吕宏哲.中国文人插花[J].花木盆景,1996(5)

6 沈玉萍,王春华,范各君.浅谈插花艺术中的民族风格[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6) 7 黎佩霞,方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以三毛的散文论爱情观

【摘 要】三毛的作品就是三毛的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传奇的爱情。纵观她短暂的年岁,她一路都在追寻爱情。勇敢,智慧。无疑她获得了最真的爱情,最让人羡慕的自由生活。即使最后仍然充满遗憾,但没有遗憾的爱情是不存在,缺失依旧是一种凄凉的美,这种凄凉的美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影响着三毛的后半生,仿佛是神话,甚至左右了一批年轻人的思想走向。那么我就以三毛的散文试析她的爱情观。

【关键词】三毛;爱情观;试析

三毛的作品就是三毛的一生。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作品中嗅到的都是爱情的气息,她一生都在追寻爱情,虽然得到的爱情画上了时间的期限,但她无疑是爱情的成功者。不问拥有永恒,只在乎曾经幸福的瞬间。三毛曾说过:“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或许这就是三毛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吧。读三毛的作品,不能不提起荷西,这位比她小,留着大胡子的西班牙男孩。遇到他之前,三毛不是没有遇到过爱情,但三毛迟迟没有踏进爱情的围城,她曾陷入一段有妇之夫的感情中,后来知道了其妻子如此深爱着他,而他却见异思迁,果断拒绝了他。也本可以答应富商同学、外交官同学、甚至是台藉美博士,过上人人都向往羡慕的上流生活,可她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她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她的“真”。后来她嫁给了荷西,无一不说明能够让三毛心甘情愿勇敢追寻的是两人之间心灵与品格的契合。三毛的文章里没有刻意描绘腻人的缠绵悱恻,亦没有爱得轰轰烈烈的场景,她笔下的生活,平静如水,小两口为生计奔波,随心随性地过着小日子,这不正是诠释着爱情的最佳状态就是心灵与品格的合一吗!一向对爱情“苛刻”的三毛为荷西奔赴撒哈拉沙漠,难道不足以证明爱得热烈?荷西是家里开销的支持者,一向随性自由的三毛甘愿留守于家中打点日常,洗衣做饭,披着霞光等待工作而归的荷西,这样的爱情又怎么不体现了缠绵悱恻?三毛奇女子之处便是她的作品不掺杂世俗感情浮夸的华丽辞藻,是平凡的经历让读者嗅出了她爱得缠绵悱恻,爱得轰轰烈烈。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背影”这一短篇中,三毛总在墓园痴痴呆坐到黄昏,直至守墓人锁上那分隔生死的铁门。一天终结。去做一件又一件刺心而又无奈的琐事,我好似同样心情沉重,仿佛胸腔中也倾覆着大量悲伤的潮水。眼泪不是伤痛最有力的证明,是心跳的感知,荷西下葬之后,一切繁杂琐碎的事情三毛只能一一办理,不断面对“荷西死了”的残酷现实,所以,她望着父母佝偻的背影心痛、疼惜、悲伤,却流不出眼泪,所以,在荷西墓上刻字时,流不出眼泪。“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三毛的自我封闭,悲伤不已。书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年迈,父母的煎熬,三毛不愿醒来,却被一次次悲怆的景象抽醒,内心更是充满了自责,双重心灵上的打击与煎熬,也为以后的屡次自杀埋下了伏笔。她对荷西爱的深沉,无法承受天人两隔,却又为人子女,不能够潇洒抛弃世俗。所以她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说法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足以说明,她早就在荷西离去之时放掉了对尘世的眷恋。是了,一个常伴你身旁,最亲密无间的爱人,有一天你发现他无法出现于你的眼前,你触不到,嗅不着。精神的崩塌是毋庸置疑的。三毛对荷西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三毛为什么会对荷西有那么深厚的情呢?这便是他们心灵和品格的契合。就像她自己所说: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三毛性格上的自由随性与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主观意义上说,是不可分开的。

他们的爱情旅程是与众不同、锥心刺骨的。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他们曾挥洒着欢笑与幸福,她记载着在异域风情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们心生向往,迷恋至极。她找到了人性的共通点,便是人世间最令人神往的爱情与亲情。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满满地包围着我们,沉醉于此。放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她的经历,过往,更是与大胡子荷西幸福生活中的小片段,一起冒险,去迷宫山找化石时差点意外遇险,去观赏沙哈拉威女子洗澡,去海边抓鱼来贩卖„„好似唱起了生活中安静祥和的牧歌。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收获的一切,仿佛是上帝认同她爱情里的品格与心灵契合的奖赏。

纵观三毛的一生,分析其作品,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理想化,单纯的世间难遇的奇女子。她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分享的是她的喜怒哀乐。爱情上她追求心灵与品格的契合,就能区分出她与现实中大多数女子不一样,她没有败给金钱,权利,知识。她沉醉在自己给自己圈定的理想世界里,包括她理想的白马王子。她同样是单纯的,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展现出一个调皮单纯的女子。撒哈拉沙漠的条件艰苦,物质上靠台湾的家人时常给予的帮助,她在食物上给荷西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却时常风趣地调侃荷西,将粉丝解释成“雨”,“欺负”荷西是一个外国人,透露的是她单纯的性格。这样的三毛,不辜负后人对她的喜爱与追捧。即便她人生的落幕惨淡,依旧能在作品中感受到来自漫天黄沙中的正能量。

荷西不幸离世后,三毛回到了台湾。“晚年”的三毛没有改嫁,更加能论证她在爱情里不是一个将就的女人,心灵与品格的契合是至高无上的,即便她遇到了王洛宾。中国民歌大师。三毛对他的情,也来得真切,他们是“相爱”的,不然三毛怎么会在听了司马中原口中的王洛宾后义无反顾收拾行李奔赴新疆只为见到王洛宾。但他们不相爱,三毛最后没有与这位年长她三十岁的老人结合足以说明,三毛此生的爱早已经都给了荷西。谁也无法替代,谁也没能与三毛在心灵与品格上紧紧的契合。后人谣传的王洛宾也许只在思想上,经历上给予三毛以共鸣。她心里一直不愿意承认、直面荷西已经去了天堂,所以她迫切需要这种共鸣。后来她与王洛宾相识相交,也为一生的好知己。

荷西是三毛一生的伴侣,唯一。无论岁月如何蹉跎,荷西依然活在她的心中。“晚年”的三毛被思念所折磨,被病痛所摧残,恍惚之间她去了天堂,寻回荷西,寻回多年前他们彼此心灵与品格契合的爱情。

上一篇:绿植花卉租摆合同下一篇:履职廉洁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