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

2022-09-15

第一篇: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

--对文化教化功能的再认识

以前曾经看过一则趣事,是说不同国家的人弄丢了一枚硬币后的反应,美国人只会摇摇头,不再回想,日本人会回家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德国人会在丢失硬币的周围仔细寻找。从这则趣事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是民族心理,而不同民族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体现的就是文化的教化功能。

比如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伦理道德与群体意识的儒家文化,其次就是宁静恬淡的道家文化。因此,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教化的中国人,在青年时期追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采取的是入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

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并经过人的心理折射后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群体与个体,保守与求新,讲“礼”与平等。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生体验和一种约定俗成的典型情境,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说法,就是群体观念的典型反映。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使人更倾向于不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自己行事为人。因此西方人推崇个体文化心理。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中庸中的“中”字意味着“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庸的意思是“平常”。《论语·率雍》也写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国,标新立异是不被肯定的,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被众人所排斥。这种拒绝变化的儒家精神在中国造成强大的保守意识,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心理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正是这种追求“差异”和“多样化”的“求变”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

中国人信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中国,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在其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出来。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男女老少等等。中国人推崇“抑己尊人”的处世原则,谈话时有意抬高他人地位而使自己显得卑微,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谦称和敬称。汉语自称谦词古代有:仆、小人、愚、鄙人等,近现代有:学生、晚辈等。自称亲人谦词有:家父、家母、内人、犬子等,敬称对方亲人有:令尊、令堂、令夫人、令爱等。而西方文化心理强调平等。平等意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人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出平等观念。因此,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西方,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晚辈或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或观点与长辈或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毫不顾忌后者的面子或权威。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人不同文化心理以及行为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文化的教化功能在于,不同的文化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体现出了诸多不同。文化虽无形,但它可以通过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有形的人身上。可以说,正因为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得以保存和体现。

第二篇:中西方婚俗对比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可以洞察人类社会不同的的风俗人情,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本文以中西方婚礼习俗为切入点,开展对西方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古往今来几乎每一种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这似乎是人类的天生需要。只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婚礼习俗中都设计了一些颇有难度的环节。

中西方在婚礼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在形式的不同,更多的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的不同,中国注重喜庆、仪式隆重。西方则更注重浪漫自由,崇尚爱情至上。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阅读,分别对中西方婚礼文化进行研究。

首先是中国的婚礼。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

在古代婚礼形成中:

1、主要在于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成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隐含婚姻为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

2、“天作之合”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 ;又有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因,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归本于天思想;

3、“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4、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婚姻的目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意义。婚姻要经过“三书六礼”,媒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婚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那时的婚礼也很简单,不过这时已经出现了恋爱自由观了。七十年代出于对工人

阶级力量和毛主席的歌颂,新郎一般身穿工人装。婚车是三轮。八十年代刚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婚事较为隆重,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结婚必备。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

西方的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观念。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男女在日常生活社交中相遇上,自然地被异性所吸引,在互相追求到互相依恋。由恋爱发展到难舍难离的爱情高峰,因而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互相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充满了浪漫气息、以及神秘的教会色彩。西方的婚礼与教会有着很大的联系,受教会思想的制约。西方婚礼的特殊习俗包括婚纱,新娘穿着圣洁纯白的婚纱,是婚礼上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和蓝等习俗。旧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等,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

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总之中西方婚礼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的西方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都在说明婚礼的形式在变迁,是婚礼文化的丰富,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这是当今全球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喻为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那这是一段正在演绎的故事,一个从东方到西方和从西方到东方的故事,一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的故事。

参考文献

[5]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

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

[6] Fischer, Andreas.Engagement, Wedding and Marriage in Old English.

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176.Heidelberg: Winter, 1986.

[7] McGuireKim.The Irish Wedding Book .Dublin:Wolfhound P, 1994.

[8] Power, Patrick C.Sex and Marriage in Ancient Ireland.Dublin:

Mercier, 1976. (reprinted in 1993?)

[9] 零陵学院学报040667

[10] 刘志诚 论华夏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5

[11] 王见章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6)

第三篇:中西方神话的对比

中国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不但有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神话,中原神话等,还有许多道家佛家宗教神话,少数民族神话(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彝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等等) 西方神话体系

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除了以上三支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那便是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中国古典神话

(1)中国神话的历史

如果我们对神话的范围作广义的理解,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把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有关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说,也包括在内,那么数量就非常之多,优秀的作品也颇不少。 例如:干宝所作的<<搜神记>>,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除了以上三支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那便是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2)中国神话的特点

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的历史,部分地根据传说,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 歌颂劳动创造。

• 这一类的神话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 • 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 鲧和禹相继治水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 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种。

• “三王墓”是个例子。会铸剑的干将被楚王杀害,其子赤比立志报仇,为此自刎,好让别人持他的头去见楚王,乘机把楚王杀掉。

• 赞美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 “牛郎织女”肯定是最古老的恋爱故事中的一篇。

*劝善惩恶。 古希腊神话

• 关于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总汇。

• 古希腊人对神的意识其实源于人类蛮荒时期对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在古希腊人想象中,曾经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这个神统管天空,人间和地狱,主宰现在,过去和未来。

中西神话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致有:中西历史的差异,神话中神与人的关系差异,中西文化不同

(一) 西方神话各体系大多比较集中统一,围绕一个中心(比如希腊神话便是围绕奥林匹斯诸神层层展开),有着内容集中完整,系统化程度非常高等特点.主神,作为最高领导的神的地位明确清楚. 而中国神话零碎混乱,各个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虽然有过整合的试图(比如将天界分为几个方位,将佛教的佛祖与道家的玉皇大帝以及其他体系中的众神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各体系主神之间关系地位混乱矛盾

(二)西方神话中的神们,大多数的神格(大概除了宗教神话中的完美万能的创世者)几乎与人一样,喜怒哀乐爱恨情丑毫不逊色于人类,除了力量之外,他们的生活情感就如人类.神们有着各种欲望,并由这些欲望支配他们做出许多事情,神与人之间的感情交集平常无忌. 中国神话中的神们,往往具有人类认为的高尚道德,不食人间烟火,崇高圣洁.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他们是人类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具有人类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他们不但在力量上超越人类,更多的是修养与思想境界上超过人类.神们与人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允许有爱情交集

(三)西方神话(特别是圣经神话)强调对人类的审判——不是以人类的角度判断善恶,而是用否信仰他们的标准去看,服从的是善,忤逆的是恶,于是要惩罚不信仰的人。神总是站在高处,以力量压制人类.而在圣经神话中,神更是不可忤逆的对象,是绝对的统治.所以欧洲神话贯穿着堕落与惩罚,人类在神的面前是渺小卑微的. 而中国神话中的神们几乎不会审判人类是否信仰他们,审判一个人更多的是从道德上来评价,神们虽然拥有超越人类的力量,但不是单用力量来俯视人类,更要以理服人,以精神服人.而更多时候,神们更多扮演人类的庇护者,维护善,惩治恶,如果神作恶影响了人,那么恶神也会受到其他神的惩罚

中西神话对比

主讲:高超

中西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他们有着微妙的联系,不仅表现在文字,图象等,还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生活环境。 我们组主要讨论中西方文化领域中神话方面的差别。 中国神话体系与西方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不但有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神话,中原神话等,还有许多道家佛家宗教神话,少数民族神话(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彝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等等)

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 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1-中国古典神话

(1)中国神话的历史

如果我们对神话的范围作广义的理解,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把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有关神、鬼、怪的故事,即志怪小说,也包括在内,那么数量就非常之多,优秀的作品也颇不少。 干宝所作的《搜神记》《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中国神话的特点 a.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的历史,部分地根据传说,而传说和神话是交结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b.歌颂劳动创造。

这一类的神话故事多得很,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

c.赞美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鲧和禹相继治水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d.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种。

“三王墓”是个例子。会铸剑的干将被楚王杀害,其子赤比立志报仇,为此自刎,好让别人持他的头去见楚王,乘机把楚王杀掉。

e.赞美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牛郎织女”肯定是最古老的恋爱故事中的一篇。 f.劝善惩恶。 2-古希腊神话

关于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总汇

中西神话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致有以下几点:

中西历史的差异:西方神话各体系大多比较集中统一,围绕一个中心(比如希腊神话便是围绕奥林匹斯诸神层层展开),有着内容集中完整,系统化程度非常高等特点.主神,作为最高领导的神的地位明确清楚. 而中国神话零碎混乱,各个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虽然有过整合的试图(比如将天界分为几个方位,将佛教的佛祖与道家的玉皇大帝以及其他体系中的众神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各体系主神之间关系地位混乱矛盾.

这大概与中西方的历史有关.虽然西方有过几次统一,但时间通常很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虽然相似,但没有真正进行民族大融合,而在神话形成的最初,各个文化体系的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而之后也没能有融合的条件.所以西方各个神话体系基本脉络分明,各自清楚. 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时间比分裂状态要长,这就决定了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文化与民族必然会进行一些程度上的融合.而事实上,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民族,很大程度上是各族人的融合而成.在大多数的统一时间里,不论是统治者的需要,还是历史的必然,总之神话传说在不断产生,各个神话之间不断冲突而又在寻找解决冲突的出口,斗争与妥协交替.于是各个神话体系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了一些联系,却又无法很有条理的融合成一个体系. 神话中神与人的关系差异:

西方神话中的神们,大多数的神格(大概除了宗教神话中的完美万能的创世者)几乎与人一样,喜怒哀乐爱恨情丑毫不逊色于人类,除了力量之外,他们的生活情感就如人类.神们有着各种欲望,并由这些欲望支配他们做出许多事情,神与人之间的感情交集平常无忌. 中国神话中的神们,往往具有人类认为的高尚道德,不食人间烟火,崇高圣洁.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他们是人类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具有人类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他们不但在力量上超越人类,更多的是修养与思想境界上超过人类.神们与人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允许有爱情集. 中西文化不同:

西方神话(特别是圣经神话)强调对人类的审判——不是以人类的角度判断善恶,而是用否信仰他们的标准去看,服从的是善,忤逆的是恶,于是要惩罚不信仰的人。神总是站在高处,以力量压制人类.而在圣经神话中,神更是不可忤逆的对象,是绝对的统治.所以欧洲神话贯穿着堕落与惩罚,人类在神的面前是渺小卑的.

而中国神话中的神们几乎不会审判人类是否信仰他们,审判一个人更多的是从道德上来评价,神们虽然拥有超越人类的力量,但不是单用力量来俯视人类,更要以理服人,以精神服人.而更多时候,神们更多扮演人类的庇护者,维护善,惩治恶,如果神作恶影响了人,那么恶神也会受到其他神的惩罚. 中国文化受孔孟儒家,老子道家两大思想,以及佛教和道教两大主要宗教思想的影响,而西方则受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主教基督教影响.双方各有千秋. 以上是我们组对中西神话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关于中西神话我们只涉及了皮毛,希望通过本学期外国文学的学习可以了解更多知识。

赵炎秋:中西神话仙话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神话没有西方神话发达,主要是因为再生神话的不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再生神话的不发达,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强烈的现世精神;一是大型口头叙事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的缺乏;一是原始宗教的不发达。另一方面,中国的仙话却比西方发达得多。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仙话创作环境的自由宽松,以及中国人普遍幻想、甚至相信、追求长生不老的仙话创作氛围。

第四篇:中西方婚礼流程对比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活动,几乎在每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需要,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并确立下来。而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风俗来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下面是中西方婚礼流程的比较。

一: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花车到达花轿地点。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中途颠轿;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喝交杯酒;敬茶改口;进入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最好吃点东西);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民俗表演;婚宴结束。

二:西式婚礼流程仪式:

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证婚人致辞。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上甜点时,舞会继续;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总结:中国的婚礼形式在我们年轻人的眼中会觉得很烦琐,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西方的婚礼则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第五篇: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 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 10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

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西方的人文精神以突出“个人中心”、“崇尚竞争”,以自己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要想突出个人,就必须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才会“鹤立鸡群”“独领风骚”成为霸主。西方体育还极力推崇超越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挑战,在挑战和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后,就要开始挑战超越自然。所以竞争是西方体育的核心理念,“更高、更快、更强”的经济体育是西方体育的主流。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对比:

中国体育以心为本,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贤德。中国体育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健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视作是寓精神之舍。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 “ 调心炼意 ” 。在诸多的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强调的是 “ 澄心如镜 ” 、 “ 守志如一 ” 、 “ 形随神游 ” ,而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

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的以对力的崇尚和肉体的赞美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西方体育主张通过运动系统的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西方体育文化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的倾向。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名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名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文化。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应该达到有效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进而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全球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上一篇:作文选读书笔记大全下一篇:职校教代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