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的应用78例临床观察

2022-09-11

翼状胬肉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为主,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可高达24%~89%。其原因与手术创伤加快了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关。因而, 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翼状胬肉复发效果良好, 且无严重并发症。我们从2006年开始, 在翼状胬肉手术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进, 治疗78例, 经术后随访12个月, 术后复发2例2.6%,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8眼, 其中原发75眼, 复发3眼, 男性38眼, 女性40眼。年龄42~68岁, 多为户外劳动者, 全部病例胬肉头部均已侵入角膜缘内2mm以上, 其中有2例胬肉遮盖瞳孔, 影响视力, 治愈标准:手术后局部结膜平坦不充血, 不肥厚, 无瘢痕组织, 角膜面光滑。

1.2 手术方法

1%地卡因表面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于胬肉体部结膜下及巩膜表面注入少量含有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显微镜下按显露巩膜法手术切除翼状胬肉, 在切除胬肉后, 用0.2mg/m L丝裂霉素C浸润棉片置于游离球结膜下, 靠紧切除的翼状胬肉根部, 大小以游离球结膜能遮盖为准, 5min后, 去除棉片, 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将切除后的结膜缘间断缝合于角巩膜缘外约2~3mm巩膜面, 使部分巩膜面暴露。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 涂红霉素眼膏, 包扎1d, 第2天换药, 角膜上皮大部分已修复, 开始点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 每2小时1次, 术后第6天拆线, 部分大胬肉病例配合口服抗生素3d, 全部病例局部点眼1周后改为3次/d, 点眼至红肿消退为止。

2 结果

全部病例78眼, 有2例复发, 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的应用, 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复杂, 手术复发率高达24%~89%[1]。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不明, 有研究显示翼状胬肉属于一种良性增强性病变, 其组织中存在增殖调节异常, 启动了正常结膜组织过度增殖与翼状胬肉内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侵袭, 并认为翼状胬肉内具有某些与肿瘤相似的分子生物学特性[2]。丝裂霉素是由头状链霉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的抗代谢, 可破坏NDA的结构和功能, 抑制增殖期DNA的复制, 有强大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 同时也作用于静止期细胞, 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3], 我们在翼状胬肉的治疗中引入丝裂霉素预防术后复发。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术中, 术后应用丝裂霉素可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的报道。丝裂霉素C的不良反应随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大, 因此, 适时、适量地应用丝裂霉素C对有效防止并发症状的发生非常重要。术中应用0.2mg/m L的丝裂霉素C局部湿敷裸露的巩膜面3~4min, 以减少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是一种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简便的辅助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翼状胬肉手术降低术后复发率。方法 78例 (78只眼) 翼状胬肉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 术后复发2例。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 术中使用0.2mg/mL丝裂霉素C复发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Chen PP, Artyasu PG, Kaza V, et al.A ramdmized frial comprsing mito-mycin C and conjunctival autograft after excision of Primary Pterygium.Am[J].Ophthalmal, 1995, 120:151~154.

[2] 李燕, 刘克兰, 袁志刚, 等.翼状胬肉中KI-6T和VEGF的表达[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 24:946~948.

[3] 肖春霞.康宁克通A与丝裂霉素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2) :388~389.

上一篇:高校体操训练理念与方法创新研究下一篇:浅析电话用户实名制对我国互联网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