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探究

2022-09-10

美国商务部2018年4月宣布, 禁止中国电信厂商中兴通讯销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 禁令期限为7年。电子芯片核心技术成为近期关注的热点, 也暴露出在一些重要核心技术依赖国外进口,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并投入到生产中,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呈现如下特点: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发展较为迅速, 但总体效率不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产教融合有待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渠道丰富, 科研成果转化率较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在构建艺术类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理论与实践, 本文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模式、机制。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一些观点, 探索构建艺术类院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一、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理论依据

(一) 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理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五项职能成为高等学校的五大社会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普及, 高等教育院校规模不断扩大,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职能成为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社会发展中的占有重要地位。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是大学教育服务经济建设, 推动社会发展一个主要形式、重要特征。它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促进大学的发展、提高大学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有利于大学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的社会职能服务于地方或是区域经济建设, 比较著名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学辐射周边区域的企业建立起来的“硅谷”, 推动了当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实体, 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 三螺旋模型理论

三螺旋模型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亨利·埃兹科维茨和荷兰学者洛埃特·劳德斯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 用于诠释大学、企业、政府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抢到三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呈现螺旋状上升的状态, 同时也提到了市场的纽带作用。三螺旋模型的主体明确, 主体的作用分别为:大学是知识、技术和作品的产出单位, 企业是成果转化的生产单位, 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发挥是契约关系的来源。主体之间关系体现在机构上各自独立, 在职能范围上互有重叠, 相互配合, 通过资源整合、畅通的渠道, 提高整体绩效。三螺旋模型基于大学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大学与政府双螺旋关系的基础上, 强调了政府和中介机构的粘合剂作用, 建立的大学—企业—政府的新型关系, 尤其推动了大学的转型发展, 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 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

(三) 创新理论及国家创新系统

公认的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是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著作中, 其作者是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 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创新, 并未创新下定义描述成制造函数的变化, 将各类要素和条件进行组合演绎, 形成新的方法。其“创新”理论, 包括五种情形:一是研制一个新产品或给予产品一种新特性;二是提出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挖掘一个新市场;四是制造一种新材料或是新能源;五是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组织。不难发现,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过程正是将各类要素和条件整合的过程,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通过创新过程、创新模式来完成相互合作, 致力于三方共同的目标, 即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运营一体化, 从而获得任何单独一方都不可能取得的高额收益。熊彼特创新理论同时也为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诞生, 奠定了理论基础。1987年, 创新理论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出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 该理论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创新应该是国家机器运行的行为, 使得国家内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系统协调运行和相互影响, 各系统和机构形成一个网络, 网络的畅通运行促使新技术、新机制的产生和应用。创新是子系统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竞争的结果。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有机结合, 形成统一体。因此,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等主体共同作用的创新体系, 在新技术、新产品从生产到推广, 乃至广泛应用于全社会,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可, 很多国家认为创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 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

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分类和模式

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可以大体上按照交易成本、控制力量、合作关系、形成方式、主体数目等标准进行分类。在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是否易形式化、资金筹措能力、是否易发生产权纠纷、成果是否易转化在图表中加以说明。

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 一般会综合诸多类别形成混合型的合作模式。大体上可分为技术交流合作、签约合作与技术转让、参与政府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合作联盟、技术或产品孵化、共建经济实体等其中模式。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从交流合作、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等初级合作向深入融合的稳定合作层面演进, 在共赢的合作的基础上, 大量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实证分析:以大连艺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例

(一) 模式介绍

大连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创意园 (简称文创园) 始建于2014年, 运营主体为大艺俊源众创空间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近22000平方米, 配套面积2900平方米。目前, 已有在孵企业76家, 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377人。文创园逐步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基于创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致力于把园区打造成集“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思想集聚基地、创业项目研发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体。具有规范的创业项目审核流程、创业孵化管理程序、和创业管理体系。有完善的文创园管理和运作机制。管理采取“项目准入、全面管理、项目孵化、定期考核”四级联动模式。大艺文创园是“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服务的实践平台, 是集企业孵化指导、创业资源引荐、科技文化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高品质众创空间。

(二) 模式出现的原因

(1) 高等院校具备技术和艺术优势, 有的较为成熟的作品, 而本身缺少资金和商业化模式, 渴望有企业的市场化指导和成果的转化。

(2) 高等院校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 在垂直行业的研究中, 可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便于市场的细分。

(3) 高等院校的公益性服务的影响力的推动。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很多公益性服务项目是由高校牵头实施的, 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企业参与其中会扩大公益性项目的影响力。

(4) 高等院校需要气体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实践平台。大学可以把学生输送到企业的实践平台, 使之得到提升, 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 模式的运行架构

(1)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牵头建设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盟, 大学和科研机构占主导地位,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先进技术或是艺术作品, 需要与企业合作扩大规模、转换成果。同时, 需要有政府在政策和环境方面的大力支持, 也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模的影响, 市场“看不见的手”起到导向作用。

(2) 以大学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盟模式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位并非与企业的地位相矛盾, 双赢的合作的基础。企业是承担最终产品的生产角色, 提倡企业的管理流程、生产运营独立, 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样品设计、技术分析、质量检验的实施。

(3) 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盟的内部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例如由拥有企业的大学或科研来建设, 典型的大学的科技或是文化产业园。或是三方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 以完成相关的研究和生产。同时, 还可以在垂直行业, 跨大学、跨企业做行业联盟, 提高整体竞争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走进大众视野, 我国在文化与科技的自主创新领域取了一定的成就, 但核心技术缺失与产学研效率不高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针对问题, 本文提出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理论, 分析现有的常见分类和模式, 对大连艺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进行探讨, 期望为文化艺术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艺术类院校

参考文献

[1] 王培霖, 梁奥龄, 罗柯, 等.增强现实_AR_现状_挑战及产学研一体化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 2017 (3) :16-23.

[2] 孔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 2017 (10) :341.

[3] 朱雯.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4] 张亚.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运营策略研究_张亚[D].山东建筑大学, 2016.

[5] 张雪峰, 罗洪霞, 侯文峰.协同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卷缺失 (1) :20-23, 36.

[6] 阎东彬, 陈雪, 丁波.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_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7 (3) :35-38.

[7] 林涛.艺术类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9) :112-113.

[8] 王犹建.产学研合作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美术大观, 2010 (5) :158-159.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述评下一篇:提高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