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

2023-01-1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 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有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的地方军阀官僚向买办转化, 要求办“洋务”, 兴“西学”, 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系列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自强、求富, 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 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 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更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 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

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 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 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 必行谙其言语文字, 方不受人欺蒙。”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于是, 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首先, 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学习外文, 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1864年, 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 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 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 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 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

1.1 官派留学生

洋务运动兴起后, 洋务派在创办各种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过程中, 认识到:“中国仿造其初时旧式, 良由师资不广, 见闻不多, 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 只能循规蹈矩, 不能继长增高。”于是产生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 1870年, 李鸿章等人奏请派留学生的计划得到清廷的批准, 于是, 1872年8月12日, 由陈兰彬带领第一批幼童30名赴美学习, 此后, 清政府于1873年, 1874年, 1875年陆续又派了三批留学生, 同时还派遣了六批留欧学生, 前往英法德等国学习, 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 不仅为我国近代军事事业做出了贡献, 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1.2 翻译西书, 出版报刊, 传播“西学”

洋务派在开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时, 也很注意翻译工作, 介绍和传播西学知识。目前已知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有36种, 其中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译书200种, 这些著作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思想等知识、为培养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报纸的作用是倡导国民,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外国人创办的。而洋务运动期间, 我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著地发展。1872年在广州创办了《羊城采新实录》, 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汇报》等等。从此中国人有了传播自己的近代文化和社会信息的工具。

2 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在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中, 洋务派采取的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 虽然其目的是富国强兵, 但是不容置疑, 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教育进入了近代化。中国近代教育由此而始, 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 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 在学习西方, 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 主张君主立宪的人。郭嵩焘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 在于“朝廷政教”。可见, 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 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 19世纪80—90年代, 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 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郑观应提倡设议院, 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 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 在中央以奕, 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主, 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等举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 洋务派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 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 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首批留学生,近代教育,近代思想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43, 57.[1]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43, 57.

上一篇: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下一篇:关于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中的化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