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24-04-18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精选8篇)

篇1: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篇2: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华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短暂春天”时间: 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 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 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年)

状况: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这是它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篇3: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2年12月28日, 我校邀请省内20多家友好学校参与了主题为“彰显赏识教育特色, 推进‘361·自主合作’课堂改革, 追求绿色生态课堂”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高三历史组的代表展示了题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复习课。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以提高复习效果为目标, 因此所采用的复习方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在本文中, 笔者将以该专题为例, 谈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高效策略。

一、把握学习方向

复习课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题型和能力要求。二是教师要熟悉学生对该专题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比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 了解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命题趋势。

在综合上述要素的基础上, 笔者确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回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民族资本家创业的艰辛, 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拳拳的爱国之心。同时,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的目标意识。

二、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立足于新授课, 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新授课。上课伊始, 教师和学生应利用时间轴或是图表的方式一起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如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内容,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理清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并认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请思考:

(1) 以上曲线各代表的经济形态, 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其中, 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哪一种经济形态?

(2) 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说出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 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并不是“炒冷饭”, 如果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 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 清晰表达专题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强综合能力。通过这张曲线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理清历史概念

仔细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通过对高三学生练习、检测的观察和分析, 笔者发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重要。理清历史概念, 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 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 说明一个历史概念, 解释一个历史问题, 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其中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针对考试说明要求客观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内容, 笔者以南通市2011届高三二模试题为例设计了活动。

活动二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 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 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 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思考:

(1) 据材料观点, 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 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 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材料, 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等角度, 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本题中, 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概念, 因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判断运送、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加强历史概念的阐释, 寻找阐释历史概念的切入口, 帮助学生理解史料, 提高解题能力, 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本专题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以“荣氏企业的兴衰史”为主线, 巧妙地把专题内容串联在一起, 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分析其形成原因。

活动三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

【时期一小荷才露尖尖角】1896年, 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 销路甚广, 且投资小, 见效快, 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 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 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时期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14~1918年, 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工厂, 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能力的31.4%, 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可是好景不长, 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 从盈余转为亏损。

【时期三千树万树梨花开】1927年,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荣氏面粉厂和纺织厂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 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 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比率高于18%, 棉布产量高于29%, 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时期四无可奈何花落去】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 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毁, 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八年抗战后, 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 试图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但续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最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上述四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 并拟写一段解说词, 解说词要包括时间、阶段特征及其原因等关键信息。

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 每一大组同学再细分为3个学习小组。在小组中, 尽量注意优等生、学潜生、学困生的搭配。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本小组的问题, 这是组内的合作性学习。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 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释答案, 其他组研究该问题的学生进行补充、辩论等。因此,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当然, 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应该有可思考价值且具有可探究性和挑战性。在问题设计中, 学生为不同时期先自主完成一段解说词, 用时5分钟。完成后,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交流合作的成果。如果发现在黑板上展示的答案有错误, 其他同学还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订正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精要的点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了课堂展示方式, 强调有目的的问题展示, 通过质疑、探讨、辨析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方法, 达到建构知识和掌握方法的教学目的, 避免了简单重复地复习旧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举一反三的综合答题能力。同时也回答了一个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中, 能不能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从这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的实践来看, 只要我们准备充分, 在高三复习课中实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大有可为的。

篇4: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首先要抓住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等关键词,理清线索,构建专题知识结构,注意纵横联系,通过概括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分析各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领域(必修一)和思想领域(必修三)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和掌握世界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层面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其次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去整合和领会本单元知识,可以从现代化和全球化观点去理解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同时中国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与西方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是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化)的表现。

【考点扫描】

下面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予以说明。

【重难点突破】

学习中要善于找寻联系,整体感悟和拓展教材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记忆速度和学习效率,而且在联系中还会有新的史学认识和领悟。如本专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整合教材内容,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境内出现哪几种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简述其产生过程并分析这些企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类型: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外商企业、洋务运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以“自强”为口号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形成了洋务派企业。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开始投资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 影响: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政治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政治化;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向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转变。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1)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

原因:①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② 抵制日货等群众反帝爱国运动。③ 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 利润刺激、爱国心驱使。

(2) 良好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原因:国家实现形式上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3) 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原因:战争的破坏、日本的侵略和掠夺、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4) 解放战争时期——陷于绝境

原因:战争破坏、美国的侵略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3. 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有利因素:

(1) 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清末至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

(3) 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不利因素:

(1) 三重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阻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 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 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认识:

(1) 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2)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及其特点和归宿。

(1) 封建自然经济

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归宿: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 洋务经济

特点: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早期的近代企业;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始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归宿: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且富有侵略性。

归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缓慢畸形。 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用机器生产,是近代企业。 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归宿:经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 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归宿: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特点: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篇5: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折发展教案

www.5y

kj.co

m专题五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折发展●重点关注:本专题内容应关注,在高考命题中具备升温的条件;题型和取材上都有很大的命题空间,且容易与新课程改革的走向吻和;而且与现实发展联系密切,因而应适度关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等;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全程式、整体上的认识和评价。建议在复习中突出四个专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关注热点XX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XX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可以整合思考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与此主题有关的苏联史、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美苏争霸等内容,都应从这一视角进行认识,给予关注。●知识整合(一)教材知识点拨主题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与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等方面归纳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意义;▲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了解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及其特点。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了解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分析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形成;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了解建国初期党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曲折及原因;▲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其成就和邓小平的贡献;▲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程,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曲折性;▲了解我国人大、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知识归纳: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②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③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④1922年成立苏联,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③到1956年底,国家对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2、中外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无产阶级政权。(4)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亚洲四国(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曲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声势浩大,其中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尝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一度高涨。共产国际成立,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苏俄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共产国际“七大”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随着二战结束,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12个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5)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改革受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历的三次大曲折三次挫折: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和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许多不足和挫折,具体表现在: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至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的大分裂。

挫折原因: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重要启示: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长期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不断的革命来完善。【思维拓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共同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改革历程:20世纪40、50年代南斯拉夫在困境中率先改革;20世纪50、60年代,首先从苏联开始、接着波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诸国,形成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的模式:一是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模式;三是实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许多社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相继遭到挫折。南斯拉夫则因过度自治,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中国吸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www.5y

kj.co

篇6: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成立初期限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2、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4、发展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2、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面努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前预习:

1、双百方针提出的的社会背景、时间、历史意义及在此方针指引下取提的硕果。

2、文革期间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3、改革开放后文化体育事业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二、教学过程 新授:

引导学生看导语,了解本专题中国文化与科技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识记课前提示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原因及成就

2、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多少周年?

3、“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

4、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二、“十年**”与文化凋零

1、文革期间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2、探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时间、提出者及会议

2、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

3、引人注目的体育成就有哪些?

4、探究: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答案提示:影视戏曲方面的政府奖项有: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等。

《开国大典》获金鸡奖 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文化事业有过一段曲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受到干扰,主要表现为:(C)

A、一些文艺作品思想艺术性不高 B、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

C、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过火的政治批判 D、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时期?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课后阅读

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极为活跃的一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设想。1956年4月28日,旨在繁荣我国文学艺术和推进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摘编当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经过,以飨读者。

“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好”

建国后头几年,中国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就是在意识形态甚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全方位向苏联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有的甚至教条到滑稽可笑的地步。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当时人们对苏联盲目崇拜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怎样才能克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给学术界提出的方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而提出的。

毛泽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当时中国两位受党的领导人器重的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有不同看法,分别提出了春秋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郭沫若主张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

又据历史学家黎澍回忆,1956年以前,毛泽东还两次讲过历史研究要“百家争鸣”。一次是1952年或者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胡华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说:“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另一次是1955年9月或10月,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毛泽东也回答说:“百家争鸣”。

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已明确提出要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它所涉及的领域仅是历史研究。这大概与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十分熟悉有关,他熟读过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对历史很有研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是不为过的。正因为如此,他也深感历史研究“百家争鸣”的必要。

“双百”可以在科学研究各领域展开

至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开展“百家争鸣”,那是在1956年2月。在这个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陆定一汇报了当时学术界的情况,并谈到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抬高某一学派压制另一学派的倾向。在这个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在科学工作中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陆定一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得十分简略,相关的档案材料也未见公布。不过,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作出科学研究应当开展“百家争鸣”的决定,大致是有依据的。因为同一月发生的另一件事,可以与此互为印证。

这年2月1日,中宣部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他们接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反映,有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在访问孙中山的故居时,向陪同人员谈起,他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先生世界观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中宣部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的威信”,请示中共中央是否有必要将此事向苏联方面反映。2月19日,毛泽东批示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按:尤金时任苏联驻华大使)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这年4月中旬,毛泽东又看到了一份关于学术问题的材料,这是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哈格尔3月2日的谈话纪要。哈格尔说,过去教条主义的错误,主要在过分强调苏联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成就。例如,我们宣传苏联农学家李森科的学说一切都好,将德国科学家中很有权威的微耳和(RudolfVirchow)的一切都否定了,认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一切都是反动的,而在德国的生物学家,绝大多数是孟德尔派。科学可以有各种学派。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可以使一些真正研究科学的人走上唯物主义。苏联科学有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但不能将苏联科学界的每句话都认为是神圣的。这份材料使毛泽东产生了共鸣,他感到中国又何尝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

4月18日,毛泽东给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部长陆定一外出)写了一封信,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

4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的核心是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没有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但他强调不可盲目地学习外国,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的东西也应该学习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双百”方针的内容。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原本计划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作了这个讲话后,会议的主题自然发生了变化,就转而讨论讲话的内容。

4月27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毛泽东的讲话。陆定一在发言时谈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争鸣,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

陆定一讲到了医药界的问题,并且表示,不能说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微耳和是资本主义医学,中医是封建医学,这是根本错误的。在生物学方面,有的说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根本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在物理学方面,不能说牛顿的物理学是封建的,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把那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他还说,中国现在发展科学,向科学进军,如果有人出来一个主张,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这样对我们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乌鸦与麻雀》是部好电影,《十五贯》应该到处演。陆定一又讲到文艺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他说,要写新人物,写新人物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写一写老人物也可以。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能把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的变化写出来,我说,那是世界第一的小说,好极了。

毛泽东说:“《乌鸦与麻雀》,那是部很好的电影,那是写上海解放军进城的前夜,我们电影局就是不许它演。这两天可以找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见识见识,这是中国一篇很好的历史。”

周恩来问陆定一:“最近看《十五贯》没有?”

陆定一说:“我看过,很好。”

毛泽东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的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现在还活着,比如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几百个来。”《十五贯》是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的昆曲,写的是娄阿鼠偷走油葫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县令过于执凭熊友兰所有的15贯钱判定其为杀人凶手。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其中有冤情,重审此案,拿获了真凶。过于执也就成了中国戏剧中官僚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陆定一接着说:“在文艺问题上有无数的清规戒律,日丹诺夫有几条,马林科夫有几条,这个有几条,那个有几条,很多很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进步的文艺方向,但是人家写点自然主义的作品有什么关系?他政治上赞成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写几篇自然主义的东西?毛主席讲民主党派万岁,因为他们赞成社会主义。我们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其他主义有一点无关大局。”

4月28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第一次明确地宣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再次重申了这个方针。

一个星期后,即5月9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把中共中央将在学术方面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透露了出来。5月11日,《人民日报》以《学术方面应该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讲话》为题,发表了这个讲话的内容。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百家争鸣”的消息,实际上向全社会发出了在学术研究上将实行“百家争鸣”方针的信号。

陆定一对“双百”方针的诠释

“双百”方针提出后,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公布,并由此推动我国文艺和科学研究的繁荣。1956年5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千人聚会上,陆定一对“双百”方针做了诠释。

陆定一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才着重提出这样的政策。他说:“我国要富强,除了必须巩固人民的政权,必须发展经济、教育事业,加强国防以外,还必须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缺少这一条是不行的。”

他接着说:“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无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在科学工作方面,我国也有历史经验。我国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方面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成了我国过去历史上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陆定一强调,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么特权;以“权威”自居,压制批评,或者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熟视无睹,采取自由主义甚至投降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当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后来在6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

知识界的一缕春风

“双百”的提出,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用“兴奋”和“激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知识界的心情,应该是不过分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在文艺界,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京剧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名老艺人献出和收集的京剧剧目1000多个本子,1060余出戏。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为了贯彻“双百”方针,1956年底,中国作协还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1957年起,文学期刊一律取消“机关刊物”的说法,而以某某社或编委会代替,以示各文学期刊地位平等,没有指导与领导的关系。

学术界也空前地活跃起来。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篇7: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难点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和特点 【教学思路】

以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的回忆录为明线,抓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条主线,把教材整合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产生和初步发展概况、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把第一、二目的内容和外国在华资本企业作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重点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线索明了,突出主线;二是重点突出,另外也和下一节内容形成紧凑联系。【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穿插使用问题情景法、材料研习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置情景)幻灯片展示孙中山为张裕公司的题词——“品重醴泉”引出张弼士。跟随张先生一起去跨越时空,回顾历史,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简介张弼士的生平经历。讲授新课

一、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多媒体展示材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一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1年张弼士出生于广东潮州,请同学们勾勒其祖辈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下张是否会延续其祖辈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学生:不会。

多媒体展示图片《鸦片战争》

教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结束,此后西方列强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潮水般涌来的外国商品面前一步步衰退,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什么变化呢? 幻灯片:三段材料:材料一开放后的上海通商口岸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材料三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中国近代史》 探究问题:

①近代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具体表现? 学生: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学生: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纷纷破产 学生:耕织分离

学生:列强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原料和农产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学生: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出现了一些外国人创办的外资企业

教师:大家回答的这几个方面都很好。整合起来,这几个方面就是传统经济结构解体的表现。③这种变动有何影响?

学生:中国逐渐沦为资产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学生: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学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张弼士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章。

二、洋务运动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二章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16岁那年,洋鬼子又来打仗了,日子越来越难过。再加上水、旱、蝗灾不断,庄稼收的越来越少,饿死了很多人,我们不得不外出谋生。18岁那年,我跟着邻居一起坐船,到了万里之外的南洋讨生活,而我的哥哥选择闯荡上海滩。在南洋,我进了一家米行当伙计,老板人不错,经常教我不少做生意的技巧。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铺,专卖给贫苦百姓。几年后我收到哥哥的信,他说自己一开始在一家外国人开的商行里当工,老板对他并不好。后来加入太平军,在里面谋得了一官半职,让我回去投靠他。我没有回去。

教师:回忆录中提到哥哥在外国人商行里当工,外国人的商行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学生:外资企业。

教师:而张的哥哥与其工友就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信中提到“洋鬼子又来打仗”、“太平军”,思考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处境? 学生:内忧外患。

教师:19世纪的中国让统治者感到的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危机,那么清政府是如何自救的? 学生:开展洋务运动。

教师:请看课本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学生:自强、求富。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教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做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建立近代海军,建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教师:洋务运动开办的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机器化大生产。

教师:也正因为如此,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么这场自救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失败。

教师:综合起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学生: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民用企业发展较快,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学生:洋务运动还培养了人才,这对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生:洋务运动开办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刺激了其他中国人开办类似的企业。学生:洋务运动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最终失败。学生: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教师:看到大家的踊跃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其实细想一下,大家刚才主要从两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既看到了洋务运动在当时所起到的进步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并且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

教师过渡:根据大家的分析,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先进中国人自强求富的梦破灭,那么张弼士立志开一家米铺的愿望实现了吗?一起进入回忆录的第三章。

三、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三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因为我踏实能干,诚信善良,米店老板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了我!后来,老板去世,我们两人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将事业越做越大。我想要回国,报效祖国之情也越来越迫切。一天,一位朋友从国内带来一份《申报》,上面刊载的消息让我激动不已。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创建了一家机器缫丝厂,出丝精美,远销海外,获利丰厚。我积极筹备,多方考察,时刻准备回国大干一番!探究问题:

①陈启沅的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有何区别?

学生:陈启沅开办的企业是商人个人出资开办,生产组织、技术等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洋务企业都是由封建政府或地主出资开办,虽然技术从西方引进,但是在组织、管理上都还是封建的等级管理。所以,这两种企业性质是不同的。

学生:陈启沅开办的企业是近代的资本主义企业,而洋务企业,特别是军用企业是封建的官办企业。②当时还有哪些类似性质的企业?

学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幻灯片:民族企业的分布图。教师:看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特点? 学生:沿海通商口岸。

③张弼士想要回国办厂,你能给他一点什么建议?为什么? 学生:建议他将厂开在东部沿海地带。

学生:我也赞成他的看法。因为沿海地带交通比较便利,位置优越,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学生:洋务企业、外资企业大多都在沿海地带,如果将工厂开在沿海地带,经济环境比较好,信息比较畅通,技术更新的也比较快,管理也比较先进。

学生:沿海很多通商口岸,列强侵略比较早,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比较早,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广阔。

教师:看来大家都比较赞成张弼士将工厂设在沿海地区,而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理有据。教师过渡:那么张弼士到底是怎么做的?他回国之后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回忆录的第四章。谜底马上揭晓。

多媒体资料:《张弼士回忆录

第四章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1892年,我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张裕”二字,冠以张姓,取昌裕兴隆之意。张裕公司的创建,被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为中国1892年所发生的四件大事之一。

教师:张弼士的公司建立之后接着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张弼士自信能够实现自己的实业救国梦。请同学们从课本找一下什么契机?

学生: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允设厂。

学生:此后,清政府放宽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实业救国思潮;收回利权运动。教师: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当时与张弼士同样抱有实业救国梦的企业家有哪些人? 学生: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教师:他们的实业救国梦真的如他们自信地那样能实现吗? 幻灯片展示材料,总结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学生:守旧势力 学生:封建主义压迫 学生:外商压制

教师:那么导致当时民族工业发展如此艰难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列强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大家给张弼士提出一些建议,在当时的环境下民族工业要发展要怎么做呢? 学生:向本国官府寻求庇护,对外国资本主义不得不依赖。教师:由此可见,民族工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软弱、妥协。

教师:当然,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妥协、退让,很多时候也是据理力争,积极反抗。由此可见,民族工业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反抗性,革命性。

教师:这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特点,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教师:所以民族工业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

教师:他还要经历民国初期、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将何去何从呢?民族工业的归宿在哪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见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D)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李鸿章号称大清“裱糊匠”,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表明(A)

①李鸿章对晚清的颓败无能为力

②洋务派以西方军事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③专制统治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作业布置:

篇8: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到现在为止, 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时代, 但是各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 有快有慢, 并非同步发展, 所以各文明进入农耕文明和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很不一致。”西方国家首先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转型。

新航路的开辟和伴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辟了市场, 积累了资金;工业革命中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采用最终使工业文明得以确立;与此同时, 铁器牛耕开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明清时期高度发展, 并孕育出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资本主义萌芽, 但中国并未实现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鸦片战争, 最终使两种文明相遇了, 工业文明大潮来袭, 中华帝国震荡巨变,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设计意图:史观渗透, 提供分析问题的视角;中外对比,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疑问, 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师生互动, 问题导学

巨变一: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教师:“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鸦片战争后这种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所学, 并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 回答以上问题。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 ……兼运洋布洋棉, 其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 其价复廉, 民间之买洋布者, 十室而九。———敬数《请变通收税章程折》

材料二:自各国通商之初, 番舶云集, 商民偶沾其利, 遂至争相慕效, 漫山遍野, 愈种愈多 (茶)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材料三:“湖南安化原产黑茶, 鸦片战争后, 本地农民转而为国外生产红茶。中国产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巨变二:洋务企业的创办

教师:古老中国遭到撞击和破坏的同时, 也在积累改建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因素。鸦片战争后, 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19世纪中期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就在清政府全力围剿之时, 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之下, 清政府内部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一段痛苦的自救行程。这时的有识之士有哪些呢?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阅读教材, 列举洋务派代表人物及其事迹, 回答相关问题, 并概括近代工业的特点。

教师:出示材料, 学生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和实质:

材料一:自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后, 中国开始告别冷兵器时代, 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

材料二:开平煤矿投产后, 由于质优价廉, 中外争相使用, 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材料三:由于清朝政府封建衙门式的生产管理方式, 严重阻障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材料辩证看待洋务企业的作用, 认识到尽管洋务企业存在种种弊端, 但毕竟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而且使越来越多中国人看到了机器这种生产方式的先进性, 于是出现了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 即:民族工业。

剧变三:民族工业的产生

教师:什么是“民族工业”?它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阅读材料, 概括回答以上问题:

“1874年, 侨商陈启沅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 资金设备采用自筹自办方式, 用的是缫丝机器, 可雇佣600女工, 出丝精美, 行销于欧美两洲。”———《南海县志》卷

教师:“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学生:模拟短剧, 思考问题:张三为什么想办企业?大哥担心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并归纳总结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

(1) 大哥, 洋人办厂日进斗金, 我也要办厂! (2) 三弟, 办工厂需要技术和经验啊!你?

(3) 小意思!官府也办厂了, 我的技术就是那里学的! (4) 那你办厂的人手哪里来呀!

(5) 农村不是有很多农民破产了吗?我这厂子一定能办好!

教师:民族工业产生后的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 概括回答上述问题:

1881年南海县知县徐赓发布布告, 查封继昌隆缫丝厂, 并勒令“永不复开”。查封理由是:一是“各省制办机器, 均系由官设局, 平民不得私擅自购置”;二是“厂内男女混集, 易生瓜李之嫌”。陈启沅不得不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 改厂名为“复和隆”。

祝大春办上海公益纱厂, “其初纯系华人资本, 后为营业起见, 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 让一部分之股份给英人, 改为中英合办”。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 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三:知识拓展, 总结提升

教师:请归纳列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并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

学生:学生基本上能够答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外国的侵略, 教师引导学生实质是工业文明的冲击。

教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游牧少数民族征服汉族的情况, 如北魏、元、清等政权的建立, 但他们终究都被汉化、封建化。为什么近代当中国的农耕文明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相遇后, 情况却截然相反呢?

学生:古代少数民族落后。

教师:马克思在《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一书中讲道……

学生:阅读材料:

落后民族总是被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

教师:当落后的农耕文明和先进的工业文明相遇后,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古今对比、分析归纳等认知活动, 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看待历史问题, 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科素养。

环节四:深情结尾, 以史鉴今

教师:我们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呢?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中华民族沦陷和痛苦中发生的, 同时这些变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各个方面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 但最终还是没有完成转型。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资本主义萌芽, 但在封建政府的打击下, 没有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转型, 时至今日, 世界处于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中, 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经济结构, 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才能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 而文明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 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发掘现实的价值, 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摘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通过情境创设,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入新课;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 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培养历史思维;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 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发掘现实的价值, 上出历史课堂的味道。

关键词:教学设计,史观教学,问题导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怀可.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的课型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02) .

[2]王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操作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2) .

[3]孙黎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01) .

[4]周仕德.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J].历史教学, 2004 (12) .

[5]邹樱.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 2005 (09) .

[6]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J].历史教学, 2005 (11) .

[7]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 2006 (06) .

[8]吕虹.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问题, 2003 (05) .

[9]徐金超.现代史学理论与历史教学设计的创新[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7 (12)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学会淡化学生的缺点下一篇:网络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