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与“健康教育”有着不解的渊源。认真分析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剖析奥林匹克运动对于“健康教育”的意义,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内涵,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 篇1:

谈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与实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伴随它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它所带来的教育价值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就深深地印上了教育的属性,它一直倡导体育、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追求身体、精神和意志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体育为世界和谐发展服务的宗旨。今天,当我们从教育学意义上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时,不难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教育的价值。

首先,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促进人的均衡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标,也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育人目标。《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整合身、心和智等素质,并促进其均衡发展”。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精髓,而它所回答的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也与现代教育的育人目标相吻合。19世纪以来,西方的教育家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教育开始逐步形成了分科教学的模式,体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元素也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看到了体育运动的社会教育价值,萌生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想法,并最终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教育,都是为了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使体育的教育价值得以升华,并使之成为教育的重要元素。奥林匹克运动也因此成为追求人类均衡发展的教育运动之一,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同。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原则提出了教育对象的公平性问题。平等参与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奥林匹克主义指出,参加运动是人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参加体育运动,反对种族、性别等歧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参与原则也正是现代教育发展所追求的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则。奥林匹克运动推行的人人平等参与,参与中公平竞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教育改革、创造一个教育公平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现实意义。

第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实践展现了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倡导以体育的形式实现教育价值。几乎所有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包涵的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体育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实现。体育源于游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乐趣到习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此人从出生就乐于参与这种带有本能特征的教育活动。因此体育的教育价值,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贴近儿童、贴近青少年,教育目的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体验了规则的意识,形成了团队的作风,接受着榜样的引领,挑战着自我的极限,树立了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的育人形式实现了促进人的身、心、智和谐发展的目标。

第四,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体系,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观,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体系。查阅《奥林匹克宪章》和奥林匹克文献,其中不乏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相一致的价值观。

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始终带给青年人拼搏、奋斗、不断进取的生活观,成为青少年不断奋斗的座右铭。

再如:奥林匹克名言“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强调了体育和生活中奋斗的过程,也体现了在奋斗中分享快乐的精神。顾拜旦解释道“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奥林匹克宪章》中将奥林匹克精神描述为:“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和公平竞赛”,体现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的社会观,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与发展注入了体育的诠释。

“奥林匹克休战”是奥林匹克运动对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发展的一大贡献。在当今社会,地区冲突不断出现,各种矛盾交织爆发,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安宁,是奥运会给大家带来了可以共同分享的快乐。1993年,联合国第48届大会第36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奥林匹克休战”案,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把追求和平的思想,有机地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建立与邻为友、和睦相处的思想,对于实现构造和谐社会,表达我们和平崛起的大国风范是有现实的意义。

此外,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用体育运动公平竞赛的标准和一视同仁的裁决确定了它的公平诚信的价值观。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看待价值和获得价值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1999年,奥林匹克环境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得到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不因大规模的体育设施建设造成城市的灾难性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标之一。

由此看来,奥林匹克运动所要传播的奋斗进取、平等尊重、追求和平、公正诚信、保护环境等价值观无疑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运动因教育而诞生,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实践丰富了它的教育学价值,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利用北京获得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重要机遇,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就是要将这笔人类的共有财富为我所用,促进我们的教育发展。

因此,北京奥组委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在全国中小学启动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这项计划覆盖了全国40多万所中小学,惠及4亿多青少年。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这也将成为北京奥运会重要的人文遗产。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和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要求,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联合国家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启动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正在全国四亿青少年中开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

(一)北京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总体计划

北京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2.拓展青少年国际视野,培养青少年文明素养;3.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4.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活动,留下奥林匹克教育遗产。

我们认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不仅要留下宏伟的奥运场馆,现代化的城市设施,更要留下持久发展、不断传承的人文遗产,留下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教育遗产。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教育的遗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培养了解奥林匹克知识、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文明礼仪风尚的青少年学生;第二,建立一批以奥林匹克教育为特色的示范学校;第三,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奥林匹克特征的教育课程机制;第四,创立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机构;第五,留下一批反映北京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和教师作品。

北京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通过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学校课程渠道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主要体现在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融入学校活动课程,渗透于学校各学科教学,结合于学校德育工作中。

第二,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参与奥运、体验奥运的平台。特别是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健身需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通过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力求达到全体中小学生全覆盖、全员参与的教育目标。

第三,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营造北京奥运会良好人文氛围。奥运会是一次体育的盛会,也是世界青少年友好交流的盛会。为了传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与世界各地青少年友好交流的平台,增强中国青少年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北京奥组委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了名为“同心结”的教育交流活动。活动确定了北京市二百余所中小学与国际奥委会所属205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推荐的当地中小学开展结对联系和友好交流活动。赛前,北京的学校将了解结对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赛时,北京的同心结学校师生将到奥运村参加结对代表团的欢迎仪式,到赛场为结对国家或地区运动员加油助威,邀请结对代表团到学校参观访问开展交流活动。同心结活动是北京奥运会的一项特色活动,将为奥运会营造宾至如归的良好人文氛围,也将为北京教育国际化留下重要遗产。

第四,建设和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为了推进全国各地的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奥组委和教育部启动了建设和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活动。目的是选拔典型学校,示范辐射全国,培养赛时重点参与单位,留下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以奥林匹克为标志给中小学校命名。此项活动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赞赏。

第五,组织编写奥林匹克教育出版物,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为了给中小学教师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奥组委策划了两个体系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一类是常规性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奥组委出版的《北京奥运会中学生读本》、《北京奥运会小学生读本》和《奥林匹克教育知识挂图》等。这些常规性课程资源类似于教材,由奥组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资免费配备给学校教师。另一类是媒体性课程资源。主要是通过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开办专栏的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课程资料。这种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方式既具时效性,也有实用性,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称赞,也方便了教学活动。

第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开展教师培训,用理论指导奥林匹克教育实践。为了提高教师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指导教师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教师培训。奥组委成立了奥运教育讲师团深入学校指导教师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此外,奥组委还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了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将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遗产之一。

在奥林匹克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奥组委和教育部都强调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另辟新径”为原则,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原则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真正使奥运教育为我所用,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

(二)目前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成果

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开展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富有实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奥运教育实践活动,涌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将奥林匹克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开设了奥林匹克教育选修课,将奥运教育与体育课程相融合,与活动课程相整合,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相渗透,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主题课程体系。很多学校还开发了“奥运扑克牌”、“奥运环保球”等奥林匹克教育的教具。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有许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创作了各种便于参与、又简单易学的教育形式,形成了自我教育、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总之,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与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

2,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为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北京奥组委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开发了中小学生知识读本和挂图,并免费向全国中小学发放了100多万套中小学生知识读本。为全国40万所中小学配备了奥运知识挂图。此外很多教育行政部门也为学校提供了奥林匹克教育的课程资源,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支持编写了奥林匹克教育地方教材。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适合当地特点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召开了奥林匹克教育的推进会。

3,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推进全国奥林匹克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创新活动。为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树立典型学校,示范典型经验,奥组委和教育部联合各省级人民政府启动了“建设和命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在全国范围建设和命名了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他们为全国各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树立了榜样。

4,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北京市教育国际化留下了丰厚遗产。同心结学校积极与结对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联系,与境外结对学校开展友好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拓展北京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奥运会营造宾至如归的人文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5,奥林匹克教育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奥林匹克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形式的特点,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动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掀起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新高潮,涌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性和辐射性的好典型好做法。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体系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紧密联系,很多学校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开展奥运教育,用体育运动员的榜样和奥林匹克价值观影响青少年,树立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公平公正、尊重诚信、热爱和平、重在参与、保护环境等价值观。奥运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渠道。

6.奥林匹克教育也成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重要内容。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奥运宣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对于动员全国人民关心、支持、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为我们努力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目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受到了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相信在全国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必将为北京奥运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丰厚的人文遗产,成为探索教育改革的宝贵成果。

(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

作者:邵世伟

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 篇2: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与“健康教育”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与“健康教育”有着不解的渊源。认真分析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剖析奥林匹克运动对于“健康教育”的意义,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内涵,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奥林匹克主义 健康教育

一、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理念与“健康教育”的内涵

如今的健康包括体魄的健康和心智的健康,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新的健康观念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随着人们对“健康”这一理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健康教育”也成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主题。“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

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的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物质与精神享受都会受到影响。《奥林匹克宪章》写道:“鼓励发展身体素质与培养道德品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顾拜旦最初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在于他对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担忧,认为只有改革教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才是救国之道。他在《体育颂》中写道:“体育……你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躯体,防病患于未然,使运动员得到启迪。”可见,奥林匹克运动以增进人的身体素质、改善人的健康状况为初衷,提倡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拥有强健的体魄与健美的身体。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项目以运动员体质较量为基础,随之发展起来的关于身体素质的测定指标、科学的锻炼方法、生理卫生常识渐渐为大家所接受,这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2.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的心理素质

尽管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是增强人的体质,改善人的健康状况,但它的理念还远不限于此。《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林匹克格言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它们更为深刻的含义是要求全社会的所有人要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向身体极限挑战的训练过程中,人们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变得更加坚毅和积极。奥运会比赛结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往往会涉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因而还可以激励人们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激烈的比赛以及残酷的淘汰机制,使人们不得不一次次面对挫折,挑战自身极限,不断增强人们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增强人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因此,奥林匹克运动更深层的“健康”理念是鼓励青年人自信、乐观、勇于接受挑战和挫折,在不断追求、战胜自我、克服障碍的过程中锤炼意志,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奥林匹克运动对于“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奥林匹克主义增进了人们对“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

奥林匹克主义以教育为核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重视人的综合协调发展的思想,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闪光的教育思想。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提出:“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崇尚个人精神升华的哲学。因此,奥林匹克主义除了具有体育方面的涵义,也包括了文化和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奥林匹克主义是为了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拼搏、榜样的示范与尊重人类的普遍伦理原则给人以快乐”。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拓展。所有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通过了解奥林匹克历史文化,培养健康生活的方式,效仿运动员特别是运动明星身上的优良道德素质,如“竞技修养”,敬业形象的实践过程中,深化了人们对“健康教育”认识。

2.奥林匹克运动对于广泛传播“健康”理念的意义

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媒体向大众全面介绍奥林匹克主义,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众多学者、研究人员、媒体工作者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主题下编撰健康教育系列丛书,拍摄播放健康教育电视专题片;各个大学在校园内组织健康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广泛的宣传活动,向大众传播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态度。

总而言之,加强奥林匹克研究,挖掘其中的深层次内涵,探究其“健康”理念,这必然引起大家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作者:崔洪成 洪 旺 秦 琴

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 篇3:

科技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渗透及其影响研究

科技文化不仅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而且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科技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科技文化从实物器具层次、制度规范层次和思想观念层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文化不断地向奥林匹克运动各个领域渗透,在对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要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科技和人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技文化是以科技理性为核心,在科技理性的指引下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式、方法和实际成果的总和,它包括实物器具、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三个层次。奥林匹克运动是指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科技文化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但也造成了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文精神的缺失。要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科技和人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

1 科技文化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1.1 科技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大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封建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紧张,为了缓解身心的疲劳,从事体育锻炼是最好的方式。科技文化的发展,导致人们重新重视体育运动,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人们希望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社会上产生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潮,这些都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2 科技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技文化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遗址的发现、勘查和挖掘工作,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遗址重见天日,激发了人们要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荣光。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和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人们空间距离,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了交通便利。机械制造和冶金工业的进步,有助于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的改进和发明。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出比过去时代更多的社会财富,导致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有时间观看和欣赏体育比赛。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为组织大型的体育比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可见,科技文化在多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1.3 科技文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为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科技文化的兴起,带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从中国封建社会来看,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主要局限于皇室、大臣和封建地主之间,比赛尊卑有序,缺乏应有的公平,流于礼仪化。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肆宣扬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平等、自由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不谋而合。科技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人们居住由分散转向集中。在工作之余,为了促进身体的健康和丰富日常生活,人们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和开展体育比赛,而集中居住的环境也为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产阶级教育家重视体育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普遍开设体育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日益重要,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

2 科技文化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2.1 科技文化的实物器具层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

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技术不断地运用于奥林匹克运动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就撑杆跳来说,经历了木杆、竹杆、金属杆到玻璃纤维杆的过程。使用玻璃纤维杆进行比赛,使得撑杆跳的世界纪录突破了6米大关,比原来使用金属杆提高了1米多。“鲨鱼皮”泳衣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游泳運动的成绩,使其成为一些运动员在游泳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秘密武器。由于这种高科技的泳衣对公平竞争产生严重冲击,国际泳联于2010年不得不明令加以禁止。计算机技术和摄影技术的应用,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摄影与解析,可以诊断出运动员动作的缺陷,通过加以改进和完善,促进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

科技文化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身体机能的认识,促进了运动员饮食技术、营养技术和康复治疗等技术的发展。通过调配运动员的饮食,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计划,使运动员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得科学,保证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后,体力和身体的各项机能都能够得到迅速地恢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受伤后,医疗工作者对运动员的伤情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并运用现代康复技术和相应的康复设备,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地治疗和康复,运动损伤能够得到有效地诊治,运动员能够很快地恢复健康。

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促进交通运输业的革新,除了原有火车和轮船的行驶速度加快外,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飞机等。汽车方便人们近距离的出行,而飞机便于人们远距离的出行,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漂洋过海,到达目的地。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缩短了人们空间的距离,为运动员从世界各地参加奥运会提供了交通便利,使得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数量不断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扩大了奥运会在全球的影响力。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从报纸、收音机、电视等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电视出现以前,人们通过看报纸、听收音机了解体育新闻和信息。电视出现以后,通过转播,人们不在现场也可以看到精彩的比赛。互联网的出现,比电视更加优越,人们现在可以通过手机网络随时随地观看到比赛。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将进一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传播。

2.2 科技文化的制度规范层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

科技文化推崇制度建设的科学合理化原则,它以规范和有秩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体育规则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体育规则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它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规律性,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为了增强比赛的激烈程度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我们可以修改体育规则,但是体育规则的修改不能违背科学合理化原则。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要符合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具有合规律性。比如,背后铲球根据生物力学规律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足球运动制定了限制这一行为的规则。虽然要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制定运动竞赛规则,但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运动竞赛的规律将被更多地揭示出来,必将促使人们对体育规则的制定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2.3 科技文化的思想观念层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

科技理性是科技文化的深层次观念,科技理性以工具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侧重考虑事物的有用性方面,注重事物的功利价值,并把不断追求效率作为根本目标。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如果哪项科学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帮助,就采用哪项科学技术;如果新的科学技术更能提高运动成绩,就采用新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其作用从辅助、支持到依赖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理性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也逐步取得支配地位。在科技理性的支配下,“效率至上”的理念渗透到奥林匹克运动各个领域,这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领域效率观念的形成。追求效率既是人类的理性需求,也是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将会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追求效率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效率的追求不应该损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内,我们要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效率,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不能以损害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代价。

3 科技文化引发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科技与人文的冲突

3.1 科技文化造成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文精神的弱化

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奥林匹克运动领域渗透,在自身运动潜力挖掘到一定程度时,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逐渐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运动成绩的负载者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在逐步下降,科学技术对运动成绩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的话,奥运赛场将不再是运动员之间“人”的比拼,而是沦为科学技术之间“物”的较量,运动员将面临失去主体地位的风险。同时,高技术不断引入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兴奋剂是高技术的产物,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严重违背了体育人文精神,将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目前,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在科技理性的支配下,导致科技理性的僭越和人文精神的式微。科技理性以可计算性、定量和精确性看待一切,把作为运动主体的运动员当作冷冰冰的“物”来对待,极力排除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去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导致运动员有沦为科学技术附属物的危险,从而见“物”不见“人”,从而造成人文精神的弱化。

3.2 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科技和人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既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人文。没有科技的发展,奥运会的发展也不会有现在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虽然,科技文化会造成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文精神的弱化,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的。实际上,一些科技本身就包含了人文的因素,比如康复治疗技术。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冲突,究其原因在于科技理性过于高扬,科技的发展不断挤占人文地盘带来的恶果。然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是为了人的,为了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针对人文精神弱化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领域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为此,要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科技与人文之间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技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科技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科技文化造成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文精神的弱化问题。目前,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内,科技人员缺乏人文关怀,运动员缺乏人文意识,人们整体的人文素养不高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和推动整个体育界思想观念的转变来实现。不过,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促进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科技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渗透及其影响研究”(20Y157)。

(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卫才胜

上一篇:电动机故障防控措施论文下一篇:组合导航的卫星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