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2024-04-22

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精选8篇)

篇1: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北京市水资源

(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

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

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

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由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而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因过量开采,水位逐年下降。

(二)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

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二、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水资源价值增值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北京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00m3,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25,在130多个国家首都中名列百位之后。在五六十年代,北京水资源供需没有多大矛盾,七十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严重问题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水量增加。②入境水量减少。上述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叠加,使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2.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37.80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4.5亿m3年。由于种种原因,补给水并不能全部作为可利用水量。当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主要问题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③水质发生变化,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加上近年来污水、垃圾处理不能同步于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3.水质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质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水资源量、质的协调统一是水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监测的80条河段中,受污染的河段51条,长度1100km,占监测河流长度的50.8%,其中重度污染11段,占监测长度的10.1%,严重污染21条段,占监测总长度的16.6%。水质污染主要集中于城郊区。据有关专家估算,北京市由于水污染所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加上间接损失达3%。

4.污水资源化程度不高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指污水处理后变成可供用水部门使用的合格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防治水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当前水源建设中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也是改善首都环

境、建设清洁美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污水资源的利用,虽然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的紧缺局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产品质量下降等。

5.缺乏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水资源价格,是对水资源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器。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配置各种水资源,整体上发挥水资源的效益。目前,北京尚未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致使水资源经济管理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目前,北京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到极限,怎样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已是关系到首都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目前北京市水资源的这些问题。

1.立足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资源供需分析,2005年全市将缺水7.94至16.5亿立方米,2010年将缺水11.82至19.96亿立方米。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需要中央决策南水北调引水进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上游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通过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

2.狠抓节约用水,以节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把节约用水当作根本性措施来抓,把北京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一是调整北京的工业结构布局,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四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开发新水源,实行水资源联合调度

重点要抓好污水处理回用和深度开发雨洪。本市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仅22%,要多方筹措资金,尽早完成规划中的30多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搞好配水专用管线和改造使用回水的配套设施。在调度上,丰水年优先安排利用地表水,后安排使用地下水;优先利用调节能力小的水库水源,后使用调节能力大的水库水源。在供水方面,首先保证生活用水、菜田用水,其次安排工业用水和城市环境用水,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灌。

4.调整水价,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必须改革水价,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水价体系。水价改革要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有利于供水企业正常发展并进入

市场。供水价格应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

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局对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和监督。水务局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水企业监督管理。

6.落实户口,限制外来省市居民过多进入北京市内定居

7.制定、完善水法规,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要修订和完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北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并且严格依照这些规章制度解决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篇2: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成为了竞争的焦点所在,而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事业单位要在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以通过对基层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事业单位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其次为如何完善落实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改进;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充分地发挥出自身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质量。而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应管理工作落实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要结合当前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完善解决对策的落实。

一、当前事业单位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事业单位在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局限于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之中,进而致使事业单位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发展形势。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在逐渐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以“放权、脱钩”等改革措施来落实了人事体制改革,以试图通过这一方式来优化并盘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为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但是,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现状看,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相应管理理念滞后

在实际落实该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尚未给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充分重视,相应管理理念滞后,以党政机关人事管理模式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致使相应管理工作的效率过低,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使得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偏低。在实际配置人力资源时,并没有以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为岗位划分标准,且很多情况下岗位人员的配置以领导的意识为转移标准,进而致使难以充分发挥出基层人力资源的作用与价值。

(二)人力资源配置不佳且后续开发力度不足

首先,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以合理岗位配置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与价值,而在实际落实这一管理内容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引进上缺乏透明性与公正性,相应人才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且一岗多职的问题凸显,致使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其次,在人力资源后续开发上。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能够为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奠定基础,而基于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意识不足,加上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致使相应后续培训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当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趋向于平均化,而利益的平均化不仅有失评价的公平性,同时也难以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基层员工作为事业单位的主要力量,其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而过于落后的考核评价机制致使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氛围,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进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步伐。

二、当前事业单位实现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落实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实现自身的服务功能,则就需要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充分重视,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自身的稳健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就需要事业单位要以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基础,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各环节始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该项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在整合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将竞争机制引入,以激发基层人力资源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与价值。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提高对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基层工作的岗位需求状况,明确岗位任职标准与资格,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开且透明的社会招聘来选择人才,并以考核手段来激励员工,同时根据岗位调整变化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新考核与分配。

(三)完善落实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并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

首先,在人力资源培训上。为了切实提升基层人力资源的综合能力素质,确保人力资源具备后续开发的潜力,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就需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实际落实这一内容的额过程中,要结合员工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并实现系统性的培训再教育,以提升员工的能力素养。其次,实现激励机制的完善构建。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完善搭建,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岗位的科学设置,并优化薪酬制度体系,将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与工作业绩挂钩,进而以灵活的薪酬分配机制来充分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在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构建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与激励机制,为充分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健前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彩云,祁艳朝.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264-265.[2]宋云霞.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01:265-266.[3]易菊.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22:101-103.作者简介:

篇3: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积石山县,水资源,现状,建议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列省扶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积石山东麓,西北与青海省循化县、民和县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910km2。

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25.76万人(包括流动人口1.7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52万人,城镇人口4.53万人。有保安、东乡、撒拉、回、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7%。积石山县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总人数的95%以上。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群峰耸列,河谷纵横,山川相间,地势高而切割深邃,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区域内水资源全部由降水补给,自产水资源总量1.4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0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0.05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0.22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0.2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0.02亿m3。当地水资源具有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河川径流丰枯悬殊、年际变化大、开发利用困难的特点。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供水量现状

积石山县农业灌溉工程主要为小型引水及提水工程,根据对全县供用水调查,2010年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3767.1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710.37万m3,占总供水量的98.49%;地下水供水量为56.73万m3,占总供水量的1.51%。在地表水供水中,引提水工程供水3674.68万m3,占99.04%;集雨工程供水35.69万m3,占0.96%。黄河供水1804.44万m3,占总供水量的47.90%。因此,从现状供水工程供水结构可以看出,受水区内现状供水以地表供水为主,在地表供水中,又以引提水工程供水为主,且黄河供水占总供水量的近一半。

1.2 用水量现状

2010年受水区总用水量3767.1万m3,其中:农村生活用水量271.67万m3,占7.21%;乡镇生活用水量65.27万m3,占1.73%;县城生活用水量123.64万m3,占3.28%;集中养殖用水101.01万m3,占2.68%;工业用水量93.52万m3,占2.48%;农业灌溉用水量3111.98万m3,占总用水量的82.61%;因此,受水区现状用水多数是农业灌溉用水。

1.3 耗水量现状

各部门耗水量主要依据《甘肃省2010年水资源公报》等分析确定。根据统计分析,2010年社会经济总耗水量为2611.32万m3,耗水率为69.2%,其中:农业灌溉耗水量2116.15万m3,占总耗水量的81.04%;非农业耗水量495.17万m3,占总耗水量的18.96%。

1.4 积石山县用水水平

积石山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09m3,约为甘肃省人均占有量的2/3。但可利用量人均仅85m3。按照农村人饮安全供水标准,2010年底,农村安全饮水不达标人数10.3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2.88%。

区域内工业用水户主要包括保安腰刀、新兴药材生产、淀粉加工等。多数企业属近几年新建企业,受水资源条件限制,受水区工业企业少,规模小,且多为季节性生产,工业用水量也少。受产业结构及工艺水平限制,节水水平也不高,工业用水的设备、工艺相对落后,对节水的技术改造投入偏低。据统计,万元增加值取用新鲜水量95m3,重复利用率约30%,因总用水量小节水潜力不大。

受水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0.69万hm2,实灌面积0.43万hm2,受水资源条件所限,40%的有效面积不能灌溉,且山水灌区不能适时适量灌溉。现状黄河灌区灌溉定额5205m3/hm2,山水灌区仅3300m3/hm2。现状各工程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58。

1.5 总体评价

当地水资源量少且可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通过节水和挖潜,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进一步地开发利用只能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更加严重的恶化。

2 积石山县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积石山县水利工程是民生水利工程

积石山县居民生活用水比较缺乏,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10.3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19.52万的53%。现状60%的农村居民采用集雨水窖和井水泉水补水解决生活用水。近年来,该地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并相继建设了部分人饮供水工程,但因水源少,来水量严重不足,人饮工程解决范围十分有限,供水标准也很低。

积石山引水工程的建设可彻底解决该地区缺水的被动局面,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是人民殷切期盼的水源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将彻底解决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缺水问题,为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是积石山县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

2.2 积石山县水利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

水不仅是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构成、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而且也是干旱区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1]。该地区属高原浅山丘陵区,流域内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降雨时间集中,多为暴雨洪水,泥沙夹杂块石甚至巨石奔泻而来,山洪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在经济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全局的、 长远的保护生态平衡思想的结果[2]。

兴建积石山引水工程为受水区提供必需的生活生产用水,可以大大改善当地水资源利用状况,改善地表水的过度引用和遏制地下水的持续下降,逐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发展一部分经济林,增加林草种植比例,提高森林比例和地表覆盖度,在解决薪炭问题的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积石山引水工程是积石山县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工程的建设可以彻底改变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积石山县水利工程是积石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水源工程

水资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关系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兴衰[3]。积石山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积石山县先后实施了北部、中部、南部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大河家、吹麻滩、刘集灌区改扩建和小型电力提灌工程,农田实灌面积达到0.43万hm2,15.36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受沟道径流量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取水方式多为截引工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发展严重受限,大部分地区仍然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部分以前曾经的灌区,现多已失灌,部分地区口粮仍然紧张,扶贫攻坚的任务极其艰巨。

积石山引水工程将大大缓解积石山县的缺水状况,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有力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健全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规划至2030年,城市化水平将由现状的24%提高到49%,工程对城市化的进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工程还可以促进该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该地区传统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也为培育积石山县新的产业奠定基础。改善经济林灌溉面积2万亩,可改善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石山引水工程的实施,将使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老百姓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加快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4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积石山县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并存的地方,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大发展,始终是当地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工业以及农业灌溉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非农业和农业灌溉行业间挣水、上下游抢水,因水械斗事件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实施积石山引水工程不仅能有效解决涉及各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吃水、灌溉等问题,还将有力地促进各民族互相包容、和谐相处,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积石山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保安族、撒拉族两个民族的发展程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上关于积石山引水工程的重要批示的精神。积石山县是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集中聚居地,积石山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保安族、撒拉族两个民族的发展程度。正如温总理所讲,实施积石峡引水工程,不仅是解决了一个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两个民族的问题。

综上所述,积石山引水工程是实现积石山县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石山县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供水安全,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兴建积石山引水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3 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工程临时占地,施工开挖,搅拌砼,车辆往返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扬尘,对工程区的水体、大气、声环境都会造成污染;施工开挖、弃渣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管道工程,施工道路建设,会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根据对积石山供水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在供水区管线穿越及蓄水池等工程占地范围内,无生态环境敏感点,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无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制约因素,只要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认真落实本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本工程是可行的。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水资源是该地区生态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可供使用的水资源极具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该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积石山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产生问题,要想有效地改善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使生态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就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要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按可持续性发展方针[4],对全省的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4.1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合理安排工业、生态和农业用水。受水区是我国最为贫困地区之一,水资源配置的基本任务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该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

4.2 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

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国策,大力宣传节水的意义,加强全民节水的意识,把节水意识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首先,推行水资源市场化,是推动节水的重要措施。水资源是国有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商品,应当有偿使用。要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其次,大力提倡污水资源化,提倡清洁生产,减少用水。污水资源化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水的利用率,也就是增加新的水资源量。进行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的利用,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大农业、工业等方面生产过程中的节水科技投入,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方法和生产经验。

4.3 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配的原则

联合调配当地地表水、当地地下水、外调水和经处理后回用的污废水等,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通过分析现状供水情况的前提下,基本维持现状当地水供水量,不足的部分由外调水解决。

4.4 统筹兼顾水资源配置的经济性与公益性

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又因自然地理条件差,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相对较低,但本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大,人畜饮水困难、粮食不能完全自给,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艰巨。统筹兼顾水资源配置的公益性与经济性,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4.5 坚持高水高用及低水低用的原则

由于当地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当地山水灌溉,缺水严重。在规划改善灌溉面积的时候,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当地山水尽量灌溉高处的面积,黄河水尽量灌溉低处的面积。

参考文献

[1]陶希东,石培基,李鸣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1,11(1):18-22.

[2]张阳生.西北干旱区持续发展的思考[J].干旱区地理,1996,19(1):27-31.

[3]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篇4: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风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层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尤其是培训体系不完善,会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和局面。比如员工的自由放任、缺乏管理,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还会带来成本的大幅增长,長远来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不完善,还会影响甚至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理念正在发生重要大转变。面对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原有的人事管理观念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要求国有企业管理者不但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企业发展战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充分发挥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作用,以获取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国有企业正积极探索新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制度和组织模式。近些年来,国有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重要改革,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有的已经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和管理组织模式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模式。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理念、制度和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观念仍待进一步转变

国内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然而,在培训与开发实施中,高层领导真正重视培训与开发工作最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产生较大的功效。

2、内容设计不合理,培训不连贯

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培训,往往都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也存在严重的误区,往往是临时治疗,没有长远的眼光。另外一种形式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每年要进行必要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没有合理的取向,只是为了应付。导致培训的形式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面对一年一度的培训,时代在发展,信息在更新,而培训的内容却固定不变,这样的培训又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诸多单位的培训缺乏创新。我国诸多的培训在形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上面讲、下面听”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相对死板、枯燥,导致被培训人员没有兴趣,继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同时,培训过程管理不到位,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导致长此以往员工对培训产生可有可无的心理。

3、培训考核没有明确的机制

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现实情况是只有培训,没有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我国很多的培训,为了留下一定的事实材料,培训后,往往只需要参与者提供一篇个人思考类型的文章。缺乏必要的跟进,对培训内容的应用能力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导致有培训、没效果的现象。

二、创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建议

(一)培训开发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

改善员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环境,如纪律、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更为重要。提高这些软环境,对保证国有企业培训开发效果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对硬技能培训有效性的保障,同时也更具挑战性,因为软环境要求员工改变他们的态度。这种软环境正是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内聚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适应外部的能力。

(二)设置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

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培训,往往都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也存在严重的误区,往往是临时治疗,没有长远的眼光。单位员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合理化,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将单位目标和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为员工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服务。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单位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与其他单位间的协作。为了更好地完善单位的培训工作,选择适合单位发展、适合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就要求我们要互通有无,获得信息的融会贯通,建立合理的网络共享机制势在必行。

(三)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培训机制

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因此,考核评价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一方面在员工得到相关能力提高的同时,要促使员工不断地自我评价、反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人力、财力、物力,人力是最具创造力,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要想对于人力实效有效管理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

总之,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并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造就大批能适应新体制要求、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优秀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了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工作好坏,都直接地影响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各类单位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妮.浅谈如何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J].管理学家,2013(2).

篇5: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一、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革命战争年代,支前模范**六姐妹名扬全国,孟良崮战役举世闻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线军工、知青下乡、水利移民,**人民战天斗地,留有众多遗迹,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调,以红色遗迹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已成为**的一张亮丽名片,红色旅游成为**新型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先后建设了孟良崮(4A)、岱崮地貌中国军工文化园

(4A)、**六姐妹(3A)、大崮保卫战纪念馆(2A)、石龙湾湿地公园(2A)等红色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红动中国、崮秀天下、世外桃源”县域旅游形象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子。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以孟良崮、岱崮地貌和**六姐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被评为“全国**红色教育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30.5亿元,品牌潜在价值298亿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红色旅游得到了一定发展,在全市红色旅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周边县区特别是沂南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在全国的知名度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知名度还不大。孟良崮战役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在省内、国内甚至世界均有一定知名度,但它是作为著名战例举世闻名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加上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旅游档次和品位还不高,知名度还不够大。

二是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开发建设力度不大。内部管理方面,孟良崮旅游区现有孟良崮陵园管委会、党教办、孟良崮旅游开发公司等多个单位管理使用,在开发、投入、建设、宣传、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清问题。外部表现方面,近年来投入不足,缺乏旅游新业态,游客参与度不高,坐等游客缺乏宣传,尚未形成完整的孟良崮红色旅游开发格局,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是缺乏统一规划。红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虽然做了一些点上的规划,但是缺少统一的红色旅游形象品牌、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在展示内容上存在雷同现象。

四是红色“旅游+”的文章做得不够。红色是**的一张亮丽名片,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休闲+养生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只有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五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强势产品。我县虽有孟良崮、军工文化园、**六姐妹等具有高价值的旅游资源,但还未能开发出高档次的系列产品,红色旅游业仍停留在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缺乏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旅游收入中门票收入比例高,致使旅游产业附加值偏低。

六是资金匮乏,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里地方财力有限,近期很难拿出资金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开发,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红色旅游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编制统一的红色旅游规划。聘请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全县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整合全县红色资源,形成统一的红色旅游形象品牌、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在展示内容和形式上避免雷同现象。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红色资源开发给予倾斜,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

篇6: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鞍山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章对鞍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如地勘费投入不足,队伍萎缩,矿山环境治理欠帐,矿产资源采选、出口成本大,矿山下岗职工就业等问题,进而针对上述问题就进一步搞好鞍山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出6条对策建议.

作 者:康志刚 K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鞍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辽宁,鞍山,114001刊 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年,卷(期):15(12)分类号:F124.5 F407.1关键词:鞍山市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建议 地质勘查工作

篇7:水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省阳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阳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矿产资源日常监管措施和对策建议.

作 者:张怀昌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国土资源局,山西,阳泉,045000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2)分类号:P618.45关键词:矿产资源 现状 对策建议

篇8:乡镇卫生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1 乡镇卫生资源的分布及发展变化

乡镇卫生资源配置可从卫生机构的数量及布局、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卫生设施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考察。

1.1 乡镇卫生院数量有下降趋势,各地分布差异较大

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布局,不仅在卫生资源合理规划和配置中起到重要作用,还体现了能否为农村居民提供足量、高效的卫生服务。

据资料显示,乡镇卫生院数量与我国的乡镇数量有密切的联系(见表1)。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1.2 医护比例为协调,卫生人员以初级职称和中专学历为主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基本要素,也是卫生系统维持和强化自身功能的关键。

卫生人力数量: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数和医生数

从2002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注册护士总量逐渐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平稳(见表2)。

卫生人力结构:医护比例见表2。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按专业技术资格分,副高职称只有0.7%,没有正高职称,中级职称占12.2%,剩下的87.1%都只是初级职称。

卫生人力学历:《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乡镇卫生院拥有本科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1.6%,大专16.9%,中专59.9%,高中及以下为21.6%,没有博、硕士学历。

资料来源:2003-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其中医护比为计算整理所得

1.3 床位设置先降后升,卫生设备拥有量较低

卫生设施包括乡镇卫生院的床位设置和设备配备情况。

床位设置见表3,乡镇卫生院的床位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2年起医床比一直呈下降趋势。

据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数据显示:46%的一般卫生院和70%的中心卫生院需要装备或更新心电图,74%的一般卫生院和50%的中心卫生院需要装备或更新B超,不少卫生院缺乏开展常规检验、急诊急救和简单手术的必要装备,个别卫生院至今还仅靠“老三件”(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开展工作[1]。设备的拥有量与县医院及市医院相比普遍较低(见表4)。

注:“-”表示没有相关数据。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其中医床比为计算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1.4 门诊利用日趋减少,住院人次逐渐上升

从表5可看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一方面诊疗人次从1990年起一直下降;另一方面入院人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在2005年有所上升,其中平均住院日和病床使用率从2003年到200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 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2.1 卫生机构分布不合理造成部分农村居民就医困难

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乡镇数量的减少,乡镇卫生院也同步缩减,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其中乡镇卫生院的规划是否符合卫生资源配置的需要原则,是否能方便农村居民充分利用这些卫生资源则是个关键。据上述资料显示:农业人口较多的山东省所拥有的乡镇卫生院比农业人口较少的浙江省少,这就暴露了乡镇卫生院区域布局的不合理性。此外,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调查显示:2003年半数的农村居民(49.4%)把就医距离远近作为就医的主要考虑因素,若乡镇卫生院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就会造成部分农村居民的就医困难,如距最近医疗单位超过5km,会直接影响卫生资源的利用。

2.2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学历不高影响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WHO推荐医护比的标准为1∶2,而2005年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医护比只为1∶0.68,可见乡镇卫生院护士人数明显不足。以初级职称为主的职称结构,根本达不到WHO推荐的卫生机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的比例为1∶3∶1的结构,说明乡镇卫生院的高级职称人员缺乏。根据《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从2000年的59857人上升到2005年的202577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从2000年的129893人上升到2005年的331183人,毕业生的总量呈上升趋势。但这些人才却因为在乡镇卫生院的进修培训机会少、发展空间不大、晋升困难、政府没有形成更优惠的政策或收入保证等原因而流向了大城市或国外,根本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原有医务人员的退休或离开,进一步加剧了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供给上的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学历较低,容易导致错诊、误诊甚至医疗事故,直接影响乡镇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致使农村居民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不良后果。

2.3 卫生设备不足留不住病人,造成其他卫生资源的浪费

虽然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床位规模并未达到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的规定,但从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来看,2005年也只达37.7%,仍然是供大于求;同时医床比已高于国家推荐1∶1.2~1.5的要求。若先增设床位,会造成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此外,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乡镇卫生院床位的增设还应考虑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而当前乡镇卫生院设备的短缺、破旧问题非常突出,造成病人流失,导致床位和卫生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4 门诊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

2005年乡镇卫生院的入院人数有增加(达1622万人),门诊人数多年来却呈下降趋势。据《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居民两周的患病率从1993年的128.2‰,上升到1998年的137.1‰,到2003年继续上升,达139.5‰,所以诊疗人数的减少并不是因为患病率的下降。追溯到2003年的新农合,其与传统合作医疗最大的不同是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考虑到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居民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的问题;而传统的合作医疗则主要把重点放在小病或门诊上。所以新农合试行后,只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需求。实际上,人们发生大病的概率比小病小,所以,门诊才是人们最普遍利用的卫生服务,而“保大不保小”的这种规定,表示门诊不是补偿的重点,这将会导致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投入到大病上,人们更加重治轻防,不注意及时治疗。此外,年轻居民患大病的机率较少,因此,会影响他们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3 对策及建议

3.1 严格规范卫生机构的布局

在调整现有乡镇卫生院布局时,应同时考虑该县的人口密度、交通情况、医疗资源情况以及当地农村居民对乡镇卫生院的需求等因素,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的“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对多余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进行资源重组或改制”,从宏观上把握和严格规范乡镇卫生机构的布局,以达到卫生机构的合理配置。

3.2 吸引和稳定农村卫生人力,不断提高卫生人员素质

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的关键。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来吸引卫生人力向农村流动,如减免学费、保证农村卫生人力待遇水平、给予住院保障、退休保障、授予名誉或规定乡镇卫生院工作与卫生人员晋升挂钩等。

3.3 建立帮扶机制,促进设备更新

设备对乡镇卫生院的效益作用较大,与医生的作用比为3∶1[2],因而,乡镇卫生院要通过多种渠道购置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善其设备的配置情况,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包括:(1)政府可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或收集社会闲置资金、引进国外投资来帮助乡镇卫生院购买相关的设备,要遵循“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将资金投入到价格低廉的、农村居民常用的设备上,以保证技术设备能够满足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2)建立医疗设备共享机制。先按区域划分,由邻近的几所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组成一个集团,乡镇卫生院主要购置基本的医疗设置,而县医院则购置较为大型且使用率较高的设备。病人看病应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医务人员根据病情需要开具相关的检查,如有大型检查,病人可凭该检查单到该集团内的县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后再回到原乡镇卫生院就诊。实施这种设备的共享与互补,既可缓解设备紧缺的情况,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又可减少转诊后不必要的检查,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3)建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不需要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对一般疾病的疗效极佳,也为广大人民所认可,乡镇卫生院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山草药资源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居民的健康。

3.4 完善新农合制度,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现行的大病保障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有效治疗,而且会造成小病大养等浪费卫生资源的现象,所以新农合应考虑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最迫切的需要。首先要重新调节大病与小病的报销比例及条件,在保持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报销梯度的前提下,对乡镇卫生院的门诊费用经科学测算后制定适宜的报销比例以及设立相应的封顶线,并对住院设备合理的起付线,最后由医保部门把关,以防小病大养。其次,对老年人可采取门诊挂号费打折优惠的形式,合理引导农村居民对发现的可疑疾病进行及早的诊治;对于一年内没有患病的已参加新农合的居民可于次年施行一次免费的体检,以提高年轻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再次,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及门诊等候时间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免费的健康教育,使这部分人认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健康与疾病观,并成为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影响和引导其他的农村居民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刘魁.“十一五”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展望[J].中国医学装备,2006(7):9-13.

上一篇:闺情,闺情戎昱,闺情的意思,闺情赏析下一篇:闽侯竹岐中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