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2024-05-09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通用12篇)

篇1: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和肠道病毒EV-71最为常见。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规模流行。多发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继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经粪-口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也可仅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传播。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以三岁以下小儿多发。

【一般护理】

(一)启动病房负压,做好消毒隔离,用物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阳光下暴晒,病房定期通风。

(二)卧床休息。

(三)给予营养易消化饮食,忌冷、热、辛辣食物,多饮水。

(四)心理护理,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支持。

【专科护理】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发热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二)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如头痛、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的观察,尤其是小儿反应性的观察。

(三)口腔的护理

患儿口腔疱疹引起疼痛会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四)疱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诊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健康教育】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治愈后方可返回托幼机构。

篇2: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心得体会。

方法 对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对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疱疹;传染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弥勒县中医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1例,并发心肌炎的1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2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护理

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干净,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大多数患儿体温约在37.5℃,精神状态良好,玩耍正常,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或者消炎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灌肠时患儿臀部应适当垫高,插管深度应在10~15cm,拔管后轻轻挤压肛门处,以利药物吸收。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10例患儿中,有将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内出现4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往往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易流口水。家长容易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我科收治患儿中,溃疡面多在2~3天后逐渐愈合。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注意在病房休息,不要随意外出,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需要抱起喂奶时应平卧抱起,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因脑炎患儿可引起颈部肌无力,不能拖起头部,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病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住院期间大人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其他健康小孩,因为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会发病,但他属隐性感染者,可在接触其他健康小孩时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6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生紧急抢救治疗。

2.7 用药的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抗病毒药,轻症患儿若自身免疫力强,可通过口服一般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及板蓝根颗粒多能治愈,对于重症患儿及免疫力差的患儿,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提高患儿免疫力及促进病情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促进恢复。并发心肌炎的可加用果糖、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由于小儿用药剂量小,药物敏感性强,在应用甘露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尿量,因为甘露醇属脱水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引起患儿精神不振、乏力、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一旦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2.8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我院出院患儿中,无一人复发。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2.9 静脉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对静脉穿刺感到恐慌、害怕,且父母心疼孩子,征得家属同意,我科护士对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得到家属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每日2~3次用稀释的肝素钠液进行封管,封管时采用正压力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关留置针开关,以减少管内回血。封管液的配制为1支12 500 u的肝素钠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每次抽取3~5ml使用。留置针的敷贴上

均注明穿刺时间,我院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最长留置时间为9天,最短为2天。大多数为5~7天。讨论

由于手足口病是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大多数老百姓对此病不甚了解,一旦孩子患上此病,容易造成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间,做好院前、院中及院后宣教至关重要。院前宣教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多种途径进行。宣教内容包括:患儿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并发症情况、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做好此项工作可减少患儿发病率,避免疾病暴发流行,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院前宣教需要社会各部门协同完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配合各界部门做好院前宣教以外,更主要的,做好院中宣教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因为此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易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其他部位皮疹或疱疹易误诊为水痘或荨麻疹,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篇3: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 男31例, 女19例;年龄在1岁~6岁, 其中3岁以下35例, 3岁~5岁3例, 6岁12例。多数患儿于发热后来院检查, 体温大多高达38.5 ℃以上, 查体多数患儿手、足、口等部位可见斑丘疹和疱疹, 部分患儿合并有流涕、咳嗽、恶心、呕吐等。

1.2 治疗方法

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病毒退热并加以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并辅以合理的护理措施, 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病区的消毒以有效氯800 mg/L的消毒剂为主, 经过每日的日常清洗及擦洗后, 再以含氯的消毒剂对病区的包括门把手、床头柜、床头、床尾、地板、楼梯扶手等做每日2次的擦拭。患儿的粪便小便以及呕吐物应以漂白粉覆盖30 min后再做处理。病情较轻的患儿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分开安置病房, 每个病房应多通风。床单、被褥做到每日更换, 并将更换下的床单、被褥在阳光下暴晒, 病房需每日紫外线消毒2 h。

2.2 发热护理

对于高热患儿 (一般高于39 ℃) , 除需要口服退热药之外, 要勤测体温, 并辅以物理降温, 观察退热效果。必要时可用冰毯冰帽, 以防高热惊厥。对于低热患儿仅辅以物理降温, 并嘱患儿要多饮水, 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液体量。

2.3 手足护理

手足处的皮疹必须保持清洁、干燥, 并避免对其的各种刺激, 臀部的皮肤可穿宽松、纯棉、柔软的对皮肤刺激小的衣物, 并要勤洗、勤换。

2.4 口腔护理

每天餐前、餐后用温开水漱口, 保持清洁。有口腔溃疡的用十六角蒙脱石涂于溃疡面, 每天至少涂擦3次。

2.5 饮食护理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多食膳食纤维, 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增强患儿抵抗力, 少食多餐, 可加入水果等。

2.6 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有其固有的传染性, 所以在该病的高发季节, 家长应尽量避免带患儿出入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给患儿增加营养, 增加抵抗力, 饭前便后要洗手, 患儿患病期间需要隔离治疗, 不能上学, 以免引起暴发流行。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不能随便丢弃, 避免传染其他小儿。

3 小结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传染科比较常见的疾病,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岁以下小儿易患此病。消毒隔离是杜绝暴发流行的一个关键措施;发热及手、足、口的护理可避免本病对患儿身体的二次损害;饮食的调节可有效避免患儿的再次感染。因患儿的传染性可持续到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数周, 这就要让患儿家长知道隔离的重要性, 让患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 尽量不去人多拥挤不通风的公共场合。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伟, 贾延敏.小儿手足口病5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5) :41-42.

[2]罗桂花.小儿手足口病3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3) :34.

篇4:手足口病的护理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1 临床表现

1.1 普通病例表现 潜伏期为2~7天。患儿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常有烦躁、哭闹、咳嗽、流涕、流涎、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口腔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紅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抽搐,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迟缓性瘫痪;惊厥;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 护理

2.1 发热护理 患儿体温在37.5℃~38.5℃之间时,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头枕冰袋等物理降温;体温高于38.5℃,可遵医嘱给口服布洛芬或肛塞退热栓进行药物降温。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给予高营养流质饮食,口腔疼痛不肯进食的患儿,及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2.2 皮肤护理 家长发现手足口病症状时,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诊治,患儿的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足部的皮肤及被服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皮疹,勤给患儿洗手、剪指甲,以防抓破皮疹造成皮肤感染。

2.3 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对于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者,应根据医嘱适度采取药物治疗,例如用鱼肝油,金霉素擦涂患处。饮食忌冰冷、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

2.4 心理护理 患儿因被隔离在生疏的环境中,易产生紧张、恐惧、烦躁或哭闹不安等,我们医护人员应用同情、体贴、和蔼的态度,以鼓励、表扬以及轻轻呼唤患儿乳名的方法得到患儿的信任,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护理措施、主管医生和护士、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对患儿病情的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放心。对于家长的怀疑与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然后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医学杂志上治疗措施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2.5 重症患儿护理 重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成立专人护理小组,严格执行医嘱,合并脑膜炎者使用脱水剂;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准确记录出入量;严密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的变化。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差,高血压或低血压,血象明显增高,血糖偏高,应急转ICU救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CVP和血氧饱和度,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1~2L/min。对不能纠正的严重缺氧,有呼吸衰竭特别是肺水肿者尽早行气管插管;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肺出血主要依靠呼吸机正压止血,特别是PEEP,尽量减少吸痰,频繁吸痰不利于止血;头肩抬高15°~30°,防止误吸。

参考文献

[1]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2] 华路雅.小儿手足口病47例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2):234.

[3]芦映红.莪术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0例[J].医药导报,2000,19(5):430.

[4]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8):464

篇5:手足口病防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对所收集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1)体会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5、(2)懂得热爱生命,预防疾病和关心他人是积极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传染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手足口病的认识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了解手足口病。(2), 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4), 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2、手足口的预防 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了预防方法,纷纷表示一定要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七,五班 2011年3月

手足口病防治教案

7.5班

吴兰节

篇6:手足口病宣传通知

1月19日,亳州市利辛县一名儿童因重症手足口病医治无效死亡,这给我们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春节期间,是人群高度聚集、快速流动的时候,容易发生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因此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告诉群众各种防范知识十分重要。为此,现就做好春节期间预防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健康教育是防范手足口病的最好的疫苗。各地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结合开展冬春季节爱国卫生运动,教育群众要“干干净净迎新年,健健康康度佳节”,防止春节期间出现手足口病的传播。

二、各地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集中开展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相关防范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壁报、黑板报、告示屏、宣传栏、明白纸等途径,宣传相关的知识。鉴于节日期间大多数群众会聚集在家中看电视,各市要和当地新闻宣传部门联系,通过在电视上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传播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告诉群众防范措施,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

三、各地可以通过春节期间卫生下乡、卫生赶集等渠道,集中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努力营造讲卫生、讲科学、讲健康的氛围,帮助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各地可以按照当地群众的习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健康教育。省疾控中心专家推荐如下冬春季防病口诀,供各地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参考:

为积极防治冬春季传染病,卫生专家提醒广大群众:

1、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保健康;

2、病初起、快就医、及时治、莫麻痹;

3、常锻炼、强身体、衣适量、莫着凉。

安徽省卫生厅

篇7: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什么是手足口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篇8: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 )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个别病人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其确定为丙类传染病。2009年5月至8月我院感染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0例, 经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0例中, 男178例, 女122例;年龄2个月~7岁, 病程4~7d.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所制定的标准。流行病学调查300例中, 确认有同班、同校、同村及有接触史者占72.4%。

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有发热, 体温 (腋下温度) 37.8~40.2℃, 发热持续时间2~5d。所有患儿均有手、足、口腔疱疹, 其中74例除了上述部位的疱疹外, 还存在臀部疱疹。手足皮疹、口腔疱疹216例, 发热82例, 流涎、咳嗽、腹泻、呕吐等, 抽搐1例。

3 护理

(1) 消毒隔离。将患儿安置于空气流通, 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每天通风2次, 每次<1h。将患儿安排同一病室, 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病区有明显隔离标识,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 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 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接触患儿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 脱手套后洗手。每一位患儿使用固定的体温计, 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拖2次;病床及桌椅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2) 皮肤护理。患儿床单、被褥保持清洁、平整、干燥, 指导家长患儿衣着保持柔软、舒适, 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婴儿, 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注意患儿个人卫生, 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 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 勤给患儿洗手, 将指甲剪短,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而造成皮肤感染。 (3) 口腔护理小儿患病后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者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口唇涂以甘油。口腔内溃疡者局部直接涂西瓜霜, 或口服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减轻疼痛。<3岁的26例患儿中有18例口腔溃疡3d后愈合, 8例患儿停止留观时创面缩小。 (4) 饮食护理。予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如牛奶、鱼粥、蒸鸡蛋等。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 影响食欲者, 食物宜稍凉, 且不宜过咸、过酸, 以减少对疱疹的刺激。对于进食少、拒食的患儿, 要及时静脉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5) 体温的护理对于低热或中度发热 (体温在37.5~38.5℃) 的手足口病患儿, 我们与家长交流沟通, 让患儿多饮水, 给予散热、洗温水浴、降温贴贴头等物理降温, 无需特殊处理。体温38.5℃以上中西结合口服抗病毒2号、布洛芬悬液, 赖氨酸阿司匹林肌肉注射或静脉应用。 (6)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或嗜睡、惊跳等并发脑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心肌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灰、大汗淋漓、呼吸减慢或不规则、呻吟、口唇发绀等并发肺水肿的症状。若患儿出现以上症状, 应立即通知医生, 准备急救物品, 积极配合抢救。 (7) 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本身的疼痛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惧怕, 患儿常哭闹、焦躁。护理过程中, 注意态度温和, 关心体贴患儿, 减少其恐惧、陌生感。并尽量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率, 争取患儿配合治疗, 让患儿早日康复。 (8) 健康教育。患儿停止留院观察后, 向家长交待最好让患儿继续在家隔离至2周。避免到公共场所, 防止引起蔓延, 家中易感人群服用板蓝根或抗病毒冲剂预防感染。患儿的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并教导患儿不要对着别人咳嗽或打喷嚏, 饭前便后洗手。还要鼓励患儿进食, 尤其是口腔溃疡未完全愈合者, 多食蔬菜水果, 注意患儿休息, 提高免疫力, 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 小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因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所以做好该病的各项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在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 配合药物治疗, 严格消毒隔离, 加强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防治并发症, 使患儿全部康复出院。总之, 综合的护理措施, 对该病治疗和控制蔓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霍莉莉.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概况[J].新疆中医药, 2003, 21 (2) :50~52.

篇9:手足口病的护理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3-0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A组16型(CoxA16)等病毒感染所致[1]。该病主要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尤其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患儿常常会表现出发热症状,在肛周、臀部、足部、口腔、手部等部位及其周围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2]。严重的话,患儿会出现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循环障碍、脑炎、肺水肿等严重疾病,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近年来,HFMD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精心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患儿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HFMD患儿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现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患儿年龄4个月-14岁,平均(3.2±0.9)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患儿年龄5个月-13.7岁,平均(2.9±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儿均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及时有效疏导患儿的心理情绪,尽可能满足患儿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可以多和患儿做游戏,给患儿讲有趣的故事,尽可能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同时应做好患儿家属的思想工作,认真、耐心、仔细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

1.2.2皮肤护理。应注意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每天晚上应给患儿洗澡,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身上的衣服应尽量宽松一点,衣服材质应选择比较宽松、柔软的棉质面料,避免用沐浴露、肥皂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洗浴用品。应经常帮助患儿修剪指甲,避免患儿随意乱抓将皮疹抓破发生感染,应勤换床单、被套,保持床铺的平整。患儿大小便后应及时清理,使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若患儿疱疹或皮疹破裂,可给予炉甘石水剂、抗生素局部涂抹。

1.2.3发热护理。若患儿属于低、中等发热程度,嘱咐患儿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即可退热;若患儿体温在38.5℃以上则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者给予退热剂进行口服。若患儿伴有高热惊厥史,应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1.2.4口腔护理。每次患儿进食后,应采用大量温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工作,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若患儿不会漱口,可采用无菌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进行清洁,若患儿发生溃疡,应用无菌棉签蘸3% NaHCO3溶液进行擦拭,并涂抹锡类散,有利于缓解患儿疼痛感,促进患儿溃疡创面尽早愈合。

1.2.5饮食护理。应多给予患儿一些像菜粥、牛奶等富含营养、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尽量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应定时、定量饮食,注意营养均衡。让患儿少吃零食,尽可能避免刺激口腔黏膜,减少唾液分泌。应及时对患儿采取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措施,避免脱水、酸中毒。

1.2.6隔离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设立专门单独的HFMD护理病房,注意室内定时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限制患儿及其家属的出入。在接触患儿前后应严格消毒、洗手,常规消毒处理患儿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及时处理患儿的粪便、呕吐物。同时应严格消毒病房内的医疗用品、物体表面以及空气,从根源上彻底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以防交叉感染。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康复: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疱疹完全消失。有效:患儿体温下降,皮疹、疱疹基本上已经消失。无效:患儿持续高热,仍然会出现皮疹、疱疹,且范围逐渐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討 论

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同时也可以经患儿皮肤上的分泌物以及水疱传播,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处理HFMD的主要措施[3]。本组研究显示,通过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等全方位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提高了30%,与丘秀华等研究报道相符。由此可见,系统、精心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谢小建. 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12,23( 5B) : 1285 - 1286.

[2]李玲芳.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体会[J]. 全科护理,2010,8( 2) :522 - 523.

篇10: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最近几年来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这种疾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重症患儿可因多器官功能损害而死亡。我市也是手口足病的高发地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精神,做好我院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于近期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治居家管理培训会议,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培训以《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为主要内容,突出实用性,确保医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手口足病的诊治、预防、重症的诊断标准,转运流程等。

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注意,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

1、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及发病人群和特点;

2、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4、轻型手足口病处理流程;

5、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

6、手足口病门诊居家治疗病人管理。

7、重症手口足病的诊断标准、救治措施、转运流程。

8、有关手足口病患者的信息及报告制度。必须要详细记录患儿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9、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我院及乡村医生不能收治发热及疱疹的患儿,一旦发现立即转诊至文登中心医院或妇幼保健医院。

篇11: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一、认识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2.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可造成本病传播。

二、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三、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设立疫情报告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开展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

3、疫情报告

4、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5、向幼儿及家长宣传预防知识  疫情报告员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 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 开展晨检、午检、全日观察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1、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3、一摸二看三通过:一摸有无发热,怀疑发热量体温。二看手心口周足心有无皮疹疱疹。如无问题则进班级。如有问题登记到晨检表上,并要求患儿到县医院就诊。

4、因病缺勤是班主任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是否为手足口病或其它传染病,什么医院诊断,登记在晨检/因病缺勤表上。 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 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如发现托幼机构在一周内发生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1例危重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采取托幼机构放假措施,关闭2-3周。 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 消毒方法的适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每升水加5ml84液)或煮沸15分钟。

3.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每升水加10ml 84液)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100公斤水加漂白粉1克)最好喝开水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每升水加20ml84液或4克漂白粉)

10.体温计置于有盖盒内,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正确的洗手方法

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篇12:手足口病结案报告

**镇**幼儿园幼儿人数,发病时在园数为1100名。2012年5月8日至6月1日该园先后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分别为:首例为5月8日发病,5月11日-14日又有8名发病。至6月1日共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

**镇卫生院防保所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于2012年5月14日下午在网络上搜索机关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后,立即将疫情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防保所负责传染病管理的工作人员,带着消毒剂、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资料和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流调表、访视表等于14日下午赶到机关幼儿园,分别向园长、保健员、保育员询问了在园幼儿数、已患病的幼儿患病前后的生活起居情况及其可能的感染途径,离园后园内已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在园幼儿的情况等;查看了幼儿园的卫生设备和各种儿童保健帐册。根据现场调查所见,该园食堂能做到生、熟、成品与半成品分室存放,每天菜谱有留样备查。食品从购进有登记台帐,加工流程符合卫生要求,有专用的清洁池、消毒池。有专供幼儿用的水冲厕所、自来水洗手池、洗手用小毛巾、小肥皂,有供餐具消毒用的消毒柜、室内空气消毒有紫外线灯。幼儿园有晨检用的保健室和隔离室,有晨检药械和晨检记录。患病儿童所在教室地面墙壁(包括桌椅、玩具、茶具)、寝室和活动时所到过的场所(包括门把手、楼梯扶手、游乐设施等)每天二次用1:200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被褥、床单、书籍等经太阳暴晒处理。

在做好调查和指导消毒方法后,对幼儿园保育教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共培训幼儿教师30名。同时将编印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家长版发给所有幼儿,供家长阅读。幼儿教师人手一份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和托幼机构日常消毒方法。现场指导日常清洁消毒方法和消毒液的配比,要求幼儿园每天做好入园晨检,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防保所报告,做好晨检记录,对缺课儿童要进行登记和随访。就如何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书写现场指导笔录。同时到手足口病患儿家里

进行了个案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疫点处理。

机关幼儿园自2012年5月8日发生首例手足口病病例后,并在7天内连续发生8例手足口病感染者,属聚集性病例,经过采取以室内通风、环境消毒、开展晨检、停课隔离传染源等一系列的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过10天的隔离、停课、医学观察,末发生新病例。本次聚集性病例结案。

**镇卫生院

调查人:*** ***

上一篇:2021三八节发言稿下一篇:调查问卷企业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