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2022-09-11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口腔粘膜溃疡及手、足、臀部皮肤丘疹、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病于学龄前儿童。四季均发, 尤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最初是1957年在新西兰流行, 1959年在英国流行时ALSOP氏等首先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中国从1981年开始有所报道, 目前发病率逐渐增高, 有时可造成暴发性流行。目前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均有区域性流行, 甚至有死亡病例的报道。西医研究认为该病是由COA16病毒和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治疗主要予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干扰素等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中医则将该病归属于“时疫”、“温病”、“湿毒”等范畴。中医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症候, 运用中医药在该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中医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主要病因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 其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 可内窜心肝。洪可等[1]通过观察手足口病的症候学特点, 发现普通型和重性都以湿和热为主要证素, 并且贯穿整个的疾病过程。普通型病例邪在表而解, 外以邪盛为主, 内以正气亏虚和气机逆乱为次。重型为疫毒循经入里, 以邪盛外、内风为主要证素, 邪盛正虚, 正气亏损进一步加重, 而气机逆乱仍为常见次要病机。危重型以亡阳、气脱、厥证和内风为主。并根据各型手足口病的传变规律, 提出分期辨证, 表证期主要病机为邪犯太阴, 湿热兼夹;里证期为内热郁蒸、气机逆乱, 或兼肝风内动, 或热扰心神, 阴阳离绝。马羽萍等[2]研究得出手足口病的基本病因性质是温热夹湿, 以温热为主。普通病例患者表证期的中医症候主要为肺脾湿热型和湿热郁蒸型。重症病例主要为热毒动风型和肺热津伤型。手足口病的病机演变中风动是病机的转折点。温热夹湿、邪郁肺卫顺则传肺脾, 逆则传心肝。

尽管各医家在关于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未完全达成一致, 但是基本认为手足口病为外感时疫, 内伤湿热, 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疫邪毒, 卫表被遏, 肺气失宣, 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 内外交争, 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 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 则发为疱疹。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施治

该病以脏腑辨证为纲, 根据病程、发疹情况及临床伴随症状分为普通型、重症型两大型。王有鹏等[3]又将普通型分为六大证型:①邪犯肺卫型:治以辛凉透表, 方用银翘散加减。②肺胃热炽型:治以辛寒清气, 泄热解毒。方用白虎汤加减。③气营两燔型:治以清营凉血解毒, 方用化斑汤加减。④湿热交阻型:治以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⑤心脾积热型:治以清心泻脾, 降火解毒。方用导赤散合清热泻脾散加减。⑥肺胃阴伤型:治以养阴清肺, 和胃将逆。方用清燥救肺汤合沙参麦冬汤。将重症型分为2大证型:①邪陷厥阴型:治以清热开窍, 熄风解痉。方用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②心阳虚衰型:治以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方用参附龙牡救你逆汤加减。认为中医分型论治能迅速减轻症状, 缩短病程, 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单方验方

徐荣等[4]自拟中药手足口病一号方:大青叶10 g、菊花6 g、金银花5 g、紫草6 g、葛根10 g、杏仁5 g、佩兰4 g、薄荷2 g、竹叶6 g、蝉蜕3 g、牛蒡子4 g、甘草5 g。连用7 d, 治疗278例手足口病均治愈。任霞等[5]运用葛根银翘散:葛根6 g、银花6 g、连翘6 g、竹叶6 g、薄荷6 g、元参6 g、藿香6 g、淡豆豉6 g。治疗36例手足口病持续高热的小儿患者取得了100%的疗效。

2.3 中成药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制剂被研制出来, 方便有效的运用于临床。其中, 徐书珍等[6]运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取热毒宁注射液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功效。结果显示热毒宁在退热, 缓解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消退皮疹方面疗效明显。张伟等[7]认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以“风、湿、热”征候学特征为主, “湿热动风”为核心病机, 并运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惊作用的痰热清注射液, 以及具有清热化湿、镇静熄风作用的风列汤为主的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案治疗手足口病,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在改善“风”证方面很有价值。

此外, 健儿清解液、康复新液、蒲地兰消炎口服液、金振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口服中成药在手足口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4 中医外治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多有疱疹, 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 疼痛较剧烈, 患儿常用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表现。中药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涂抹口腔患处, 能有效减轻症状。此外, 董翠红等[8]运用中药白头翁汤 (白头翁30 g、金银花30 g、苦参30 g、黄连15 g、秦皮15 g、黄柏15g) 煎水外洗, 浸泡患儿手足, 并辅以羚羊角粉与小儿咽扁颗粒蜜调后口腔内涂, 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宋文娟等[9]运用导赤合剂合锡类散内外配合治疗手足口病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3 中医预防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 早治防变。除了加强个人卫生, 注意饮食起居,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等一般预防措施外。沈微等[10]人采用藿香、佩兰、苍术、艾叶、肉桂、山药等中药各等量加工粉碎制成香囊佩戴8周, 随机对2 135个幼儿园儿童分为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佩戴中药香囊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医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具有特色及优势。自2008年以来, 随着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对该病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各个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仍不能完全一致, 但临床上大多数医家都认为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常见证型为风热犯肺、湿热毒蕴、热入营血、心脾积热。治疗多予清热除湿解毒为原则。在预防方面中医运用外用内服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此外,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尚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

摘要:该文主要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中医预防进行综述, 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中医预防

参考文献

[1] 洪可, 朱清静, 聂凡, 等.2115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8 (5) :429-433.

[2] 马羽萍, 郭雅玲, 康立, 等.1155例中医临床症候分析[J].环球中医药, 2012, 5 (3) :206-208.

[3] 王有鹏, 李志军, 王富春, 等.小儿手足口病中医分型论治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4 (1) :366-367.

[4] 徐荣, 邓燕艺, 卢雄才, 等.中药手足口病一号方治疗手足口病27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6) :662-663.

[5] 任霞, 苏富军.葛根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高热36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生, 2012, 14 (4) :230.

[6] 徐书珍, 逯广龙, 赵桂娟, 等.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全身炎症反应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2) :1187.

[7] 张伟, 蒋荣猛, 杨巧芝, 等.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报告[J].中国全科医生, 2011, 14 (34) :3946-3949.

[8] 董翠红, 刘昌健.中药外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普通型) 11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0, 42 (11) :49.

[9] 宋文娟, 乔学军.导赤合剂合锡类散内外合治手足口病32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2) :268-269.

[10] 沈微、陈华、董琴.香佩疗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调查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10) :648-649.

上一篇:以任务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数据驱动学习下一篇:数字档案资源在云计算的安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