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馒头”法——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2022-09-15

“劈劈啪, 劈劈啪, 大家来打麦, 麦子多, 麦子好, 磨面做馒头, 馒头甜, 馒头香, 吃馒不忘共产党……”这是我儿时所唱的童谣, 至今能以忘怀。

做馒头是家乡的年俗。记得小时候跟在母亲后面去做馒头, 什么烫缸, 焐缸, 什么揉面, 发面, 什么做馒头, 揉猪油, 放桔皮, 还有什么蒸馒头, 锅内水要大开……这些情景、窍门仿佛就在眼前。一次, 我像“跟路狗”般粘在母亲身后学做馒头, 突然发现母亲在发面里揉进了一小块猪油, 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好奇地问为什么, 母亲两眼眯笑着像个小布什, 悄悄地告诉我, 这样蒸出来的馒头, 不仅洁白、松软, 而且味香, 那种自信神秘的笑容, 犹如镌刻在我心中的水印木刻。

其实, 做好企业就像做好馒头一样,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现代企业的管理者, 如何以心为本, 视心力为决定一切的力量, 从不同角度探求思考解决问题, 将传统管理经验与现代管理知识“杂交”, 将生活中蒸馒头的实用技术, 化为日常工作中管理创新的基因, 把企业这个大馒头, 做得松软劲道, 漂亮可口, 色香味俱全, 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千钧一发之际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那是我念初中时的一个春节, 家中做好的馒头, 出笼时却发现个个都是黄色的。蒸雾中, 母亲伸手抓起一只馒头看了看, 一言不发, 老练地用手掰了一点放在嘴里嚼了嚼, 她两眼微闭, 似一个临危不慌的将军, 麻利地将蒸笼搬下, 在蒸锅水里加了3汤匙食醋, 后又蒸了约10多分钟, 哇!母亲就像拥有魔棒, 馒头倾刻变得又白又胖。

经营企业就如同做馒头。天有不测风云, 一不小心做得白白胖胖的企业会因碱过多而变黄。面临不可避免的危险或失败, 如何做好危机处理, 寻找生机?母亲昨天蒸馒头的经验智慧给了我今天战胜困难和危机的信心与勇气。

一场笼罩全球的金融危机, 令外贸出口的定单成了起发不足的面团, 业务量锐减。面对危机我们没有束手无策, 坐以待毙, 而是冷静思考, 以积极的的心态认真分析、研究市场走势, 摸准市场脉博, 根据国家有关扩大内需的政策, 将国外市场的“馒头”放到国内市场这个“锅”中蒸, 挖掘潜在市场, 全员营销, 突破困境, 同时积蓄力量, 找准突破口, 及时发现和捕捉新商机, 在危机中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定牌生产, 并在弥补外贸出口不足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创新, 开发新产品, 将所有的墙壁变成门, 创新开发了环保节能、防流淌的高粘水性胶等高新技术产品, 使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找到飞出桎梏的窗口, 练就了一付硬翅膀, 在蓝天白云里自由翱翔, 重新蒸出了白白胖胖的香馒头。

钢铁大王卡耐基说, 朝着既定目标走下去是“志”, 一鼓作气, 中途不放弃是“气”, 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志气, 一切事业的成败皆取决于此。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馒头黄了”, 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 灵动如水的智慧, 不言败, 不放弃, 临危不慌,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不能像被困在屋内的蝴蝶, 漫无边际的乱飞乱折腾。突围需要冷静理智, 用敏锐的穿透力找到飞出去的窗口, 飞越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效应, 飞向光明。否则, 急于突围, 即使窗户还是那个窗户, 窗户还在原来的地方, 你却会什么也看不见, 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即使侥幸冲出窗外, 也会遍体鳞伤, 元气大伤。

做馒头有很多学问。比如说, 面团发酵得好坏, 就能对馒头的色香味形起决定性作用。当面团发酵恰到好处时, 它会膨松胀发, 具有弹性, 即使用手按下了一个坑, 也会慢慢鼓起。用这样的面团做出的馒头会像“小白菜人人爱”。

前不久, 国外某公司来我厂实地考察合作之事。“嘟——”车子到了。走下来三个人, 其中一个是老外, 我们互致问候, 交换名片后来到会议室。这位黄头发高鼻子的老兄看来是个中国通, 普通话比我说得还好。听我介绍企业的远近规划时, 他兴致勃勃, 时不时还插上几句话。忽然, 有手机铃声响起, “不好意思, 请稍等!”老外打了个招呼, 侧身接电话。“机票订好了?好, 等我记一下。”他话音刚落, 眼明手快的办公室主任小胡已经递上一张纸, 老外连连点头拿笔。生怕纸被风吹走, 我又急忙起身用手将纸摁住, 让打电话的老外将号码记好。挂掉电话后, 老外微笑着朝我竖起大拇指, 一字一顿地说:“你们的素质, 五星级的!”

感情在自然流露的时候往往更打动人。及时递过去的一张纸, 用手按住防止写字的时候纸张移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对处于“相亲”阶段的合作伙伴来说, 可以起到令情感快速发酵的作用。看一个企业你不可能看到它的全部, 但透过细节则可管中窥豹。酒店管理有一个“15/5规则”:当客人离自己15步远时, 员工要与对方用眼神接触, 并面带微笑;当客人离自己5步远时, 在保持与客人眼神接触的同时, 要说“早上好”、“晚上好”或“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酒店——工厂, 工厂——酒店, 说到素质、服务, 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企业无论是对内的管理, 还是对外推销, 如果我们都能用心, 自觉用“五星级”标准这个催化剂服务于合作, 应用于日常管理, 不流于形式, 而是流淌在每个员工心中, 企业做出来的“馒头”一定会白净滋润, 精气神十足, 用手拍敲, 定会“嘭嘭”作响。

蒸馒头时, 锅内水的温度是关键。须用冷水加热, 逐渐升温, 使馒头坯均匀受热, 这样蒸出的馒头才会既松软, 又筋道。如果急于求成, 一开始就用热水来蒸, 馒头反而会夹生。

现代企业中, 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 导致其对企业目标认同存在差异, 尽管各项管理制度已覆盖到企业各个层面, 却普遍存在执行者素质不齐, 执行意识不强, 执行行为不规范等现象。如何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 让执行者通过流程链就明白自己该如何做, 怎么做, 使执行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管理者应该把握“蒸馒头”时的水温。

一天早晨, 上班时间还未到, 业务单位送原料的油罐车已经到达工厂。门卫老孙看着外面冷, 便让送货的驾驶员和押运员直接去储罐区等待上班后再卸货。后来, 副总在厂区内巡视, 发现工厂储罐区大门边停着一辆油罐车, 还有两个陌生人在此相谈甚欢。于是找到老孙, 以违反“非工作时间任何人不得逗留储罐区”的规定, 毫不留情开出一张50元罚单。而就在一星期前, 老孙因外来车辆进生产区未登记, 刚被罚了50元。后来, 老孙干脆将这两张50元罚款单贴到传达室的墙上, 一方面以身说法, 向来人宣传工厂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执行规定时常常遇到的有人说情的问题, 效果还真不赖。

管理学家西蒙指出, 人的行为模式分两种, 一种是“刺激——反应”型习惯模式, 一种是“犹豫——抉择”型逻辑模式。西蒙认为, 人们需要机制、制度约束的“刺激”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企业的各项活动, 要实现制度化管理, 规范员工行为, 做到工作有章可循, 行为有据可依。门卫老孙从连吃两张罚单, 到自省其身, 自觉执法, 就像蒸馒头从冷水加热烧开那样。西方有一个哲理故事:如果一个人对了, 那么世界就对了。企业自主管理是员工自律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体, 目的是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让员工参与管理。

发面最适宜的温度是27~30度。但如果条件不允许, 则应该结合自然条件, 运用不同水温来进行调节。

英国经济学家保罗·盖利曾经说过:如果有弯下腰来系鞋带的聪明, 你就会有摘下星星的本领。做企业可喻为做馒头, 一个管理者, 面对市场的挑战, 客户的挑剔, 这些不合适发面的温度, 要及时“弯下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倘若室温过低, 就用热水和面, 再盖上湿布放置于暖和的地方, 或许真的能够摘下星星。

10多年前的一件小事, 我终身难忘。刚刚投产的墙纸胶, 一进入市场就前途光明。那天下午, 快要下班了, 砖头般的大哥大突然响起。来电的是安徽地区的经销大户詹老板。“刘总啊, 你们前天送来的300箱墙纸胶存在质量问题, 瓶中居然还有化纤丝……”

听着电话那边带着火药味的话语, 我仿佛像挺立度不好的馒头, 呆坐在椅子上似一堆软面团。“连夜出发, 将不合格的产品换回来!”我突然从椅子上蹦起来, 自言自语。

第二天一早, 刚开店门的詹老板见我出现在他面前, 似游园惊梦。一阵寒喧, 原来, 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 是灌装过程中将一根化纤丝带进了瓶中。詹老板见我一脸疲倦, 一个电话就将我连夜招来为他换货了, 他为我的精神折服, 不但没有退货, 而且连随车带去的300箱货也全部留下, 我们成了生意上的真正朋友, 从昨天走到今天, 真情依旧。

现代商战的胜利, 不在于你占领了多少市场, 而在于你占据了多少消费者的心。拥有人心就等于拥有市场, 然而要做到这样的境界, 光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不够, 还得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与真诚到永远的服务。

质量管理需要两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看透内部的“五脏六腑”, 第二只眼睛看清市场的“五颜六色”, 只要看深看透, 随时根据大气候的变化调整发面用水的温度, 用心走下去, 一线之路也会是希望之路。

纤夫在河边留下一串脚印, 那是跋涉者生活的省略号。我们需要传承创新, 需要积累、需要毅力。

上一篇:成长进行时——吉林石化北方公司30万吨轻汽油醚化项目建设纪实下一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