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专科计算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20多年来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情况回顾;介绍了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介绍学校在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率先将大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程序设计语言”的实践。

第一篇:专科计算机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应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原则以及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具体研究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实证研究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确实在各个中小学得到了基本普及,各专科院校教学过程中也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那么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是否得到了提高呢?由于每个院校具体教学实施不同,每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不同,致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仍旧是人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是根据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的具体情况,对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进行实证研究,以提高专科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专科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根据计算机各类课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专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应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1.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是很感兴趣。主要是觉得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没有什么用处,比较枯燥,没有兴趣。所以应针对这些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1)用有趣的实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更新教学方法,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

由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征,教学有相当难度。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从知识传授、知识验证和知识运用三个侧面立体化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知识传授主要由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验证主要以作业、编程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开展;知识运用主要以实验和课外实践的方式完成。

2.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每一个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教学中渗透算法设计思想

(3)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3.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应用型课程”,即是指本专业中以在实际中具体应用为目的的课程。比如:《flash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这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取的教学模式为:

(1)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2)将学习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字符录入速度,可利用中文打字游戏;

(3)通过将具体的操作过程图像化,可以使学生明白具体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在防火墙应用的教学中,可以将设置防火墙的操作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中一步步展现,从而为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专科院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开设office办公软件等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2014年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最大群体。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3G智能手机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智能手机学生可以实现在网站上自主学习、也可以与教师及时的在线交流,形成基于3G智能手机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专科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原则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根据专科院校计算机课堂的特点,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原则表述如下:

(1)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充分利用投影仪、单机、局域网或互联网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尽量真实的学习环境;

(4)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5)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四、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各专科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二)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教师应具有比以往更加广泛、渊博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较快,教师应及时把握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三)教师应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应积极地开展科研与教学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堂有效的整合以及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美萍.提高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

[2]田念祖,张文强.“两学、一多、一答”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3年度课题《信息技术与专科计算机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S2013——164)。

作者:王诺 李艳 吕晓华

第二篇: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20多年来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情况回顾;介绍了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介绍学校在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率先将大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程序设计语言”的实践。并且讨论了将“医学信息学”课程纳入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必要性。作者认为“医学信息学”的教育应该作为我国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医学;信息;计算机;教育

一、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在专科生中开设的医学信息学课程很难被作为必修课来要求,教学的系统性和授众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原因是医科院校的理论学习部分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较多,增加必修课的困难重重;各地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双基”教育的规定差异极大,且目前仍以与“双基”教育对应的一、二级统考成绩作为检验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所以还不能一下子砍掉“双基”教育。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在医科院校中设立真正的医学信息学专业,过去设立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只是医学图书情报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在研究生中进行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只能附属于其它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不可能在理论教学时段进行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因而研究生只能在课题阶段直接介入研究工作,这时他们的医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就非常欠缺了。

二、我们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实践

前几年,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河南教育厅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内容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以教授:OFFICE、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制作等内容为主。并且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河南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做法对促进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否认。主要是这样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次是如果出现一大部分同学因为计算机考试耽误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最后的负面影响是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考试部分采取背诵标准答案的办法来对待计算机等级考试。使计算机的教学无法走出两难的尴尬。

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精神;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普及,高校計算机的基础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计算机教研室对我校专科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2008年起我们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将大学生的入学(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其他”的内容调整为:“医学信息学”。二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大学生提前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样可以把有限的学校给定的计算机课时用在“医学信息学”内容教学上。

2.对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对他们进行补习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后面的课程学习,并且给他们是“零”学分(有要求,但不记学分)。

3.由于医科学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他们的入学进行的第一计算机语言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这样对改善医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比较大的帮助。

4.国外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已经从“计算机基础”过渡到教授“程序设计语言”内容的阶段。如作者今年访问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他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作了了解。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大纲,更没有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由于在高年级以及到研究生阶段对计算机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通过自己学习来解决的,这样“程序设计语言”为大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三、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拓展讲授。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今后进一步改革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1、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2、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二)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

(三)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四)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五、几点建议

(一)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建立和推动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能够跟上国际医学发展的主流步伐。

(二)加强医学信息学专业队伍建设,尽快培养、积蓄一批复合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

(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信息化的关键之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所以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花大力组织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医学信息标准化研究,努力探索建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之有效的医学信息标准,这也是医学信息学教育所依赖的基础,更是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高等医科院校不仅是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推动和参与医学信息化的建设,为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更可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最佳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科伦,李元达.现代高校计算机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伟京.国外医院信息化[M].科技出版社

[3]方大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飞 李克锋

第三篇:“云平台”背景下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注重“云平台”背景下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有利于提升这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水平,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落实好“云平台”背景下医学专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并找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加以使用,从而为现代医学专科院校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医学专科;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云平台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且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了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现今的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医学专科院校,分析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

一、现阶段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安排方面的不足

虽然大多数专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课对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理论知识的弱化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原有实践课的课时量是不够的。

(二)教师教学经验、医学素养匮乏

由于高校教师招聘都有一定的学历要求,比如笔者所在高校招聘最低为要求全日制本科学历,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有保障的。但是随着最近几年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今专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多以年轻教师为主,所以,当今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并且年轻教师基本都是来自于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没有相关医学教育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简单灌输计算机知识,没有把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相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无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验设备的局限性

由于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是非专业课,许多院校都会无意识的把它当做边缘学科,计算机教学投入也就捉襟见肘。依然可以看到不少院校计算机设备配备的落后性,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除此之外,学校机房只在正常教学时间段开放,一些基础差的同学想通过课余时间充电却无处可去。

二、“云平台”背景下加强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注重“云平台”使用,增强教学安排合理性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医学专科院校及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给予“云平台”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用中更多的重视,注重“云平台”使用,增强实践中的教学安排合理性,从而提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水平。具体表现为:首先,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教师应在“云平台”背景下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基础课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这类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另外,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安排中,医学专科院校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大纲要求等,使得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安排更具合理性,從而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云平台”教学方式利用效率

为了使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医学专科院校应开展各种专业培训活动,并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且将责任机制实施到位,使得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师综合素质得以科学培养,强化他们责任意识的同时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确保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在“云平台”的大背景下教学模式中,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教师可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要把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如教案、课件、视频教程、微课等)上传至云平台上,并根据实际需要与信息变化及时更新相关的课程信息,且在云平台的支持下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教师若能提高“云平台”教学方式利用效率,则能在云平台上实现教学过程的作业布置、讨论、答疑等,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考试情况来确定学生的成绩,给予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开展更多的支持[1]。

(三)其它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医学专科院校在提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水平的过程中,需要加大这类课程教学中所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地更新其中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优化教学设备性能,使得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所需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保持这类课程良好的教学状况。第二,为了实现对计算机基础课教材的高效利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补充相应的医学内容:针对临床与护理专业加入了医院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内容;针对影像专业,加入了医学影像管理系统的内容等,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材应用状况良好性,满足其教学活动开展要求。第三,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计划实施中给予他们的实际需求更多的关注,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发挥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医学专科院校也需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模式改革,落实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以便增强其考试模式适用性[2]。

结论:

简而言之,医学专科院校发展中若能重视“云平台”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则有利于促进其发展,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质量及效率,使得这类院校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未来医学专科院校发展中应对“云平台”背景下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充分的考虑,促使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状况得以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中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概况,给予“云平台”背景下这门课程教学改革更多的重视,确保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3]。

参考文献:

[1]葛学娣,李冰,黄莹,等.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0(11):1-4.

[2]朱亚,葛学娣,黄莹,等.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在骨科护士岗位培训中的实施与评价[J].护理与康复,2018,12(9):876-878.

[3]黄莹,葛学娣,凌霞.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体系在野外驻训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7,15(5):452-454.

作者:苏玉龙 赵健美

上一篇:副高级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