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建筑设计离不开建筑法规,建筑师学好建筑法规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篇: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简述

摘 要:梳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为例,结合征地移民工作,逐章逐条分析研究,以促进依法依规开展征地移民工作,为最终实现移民安置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水利水电;移民安置;法律法规

中图法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30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征地移民工作,坚守法律法规底线,是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安置目标,维护区域社会稳定,促进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 征地移民安置相关法律法规的沿革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就开始关注移民补偿与安置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1953年颁布的《关于国家建设用地征用土地办法》中规定:“必须对土地被征用者的生产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并就有关补偿原则、对象及标准作了具体规定。1958年发布的《国家经济建设征用土地办法》,除进一步明确有关补偿规定外,对农村移民安置提出了就近及农业安置的指导原则。1964年国务院批转了原水利电力部《关于认真制订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争取及早完成安置任务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安置移民应该从生产、扶持移民恢复和发展方面着手。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征地移民工作逐渐成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法律、法规、规章均用简称),规定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和安置标准。1991年国务院根据《土地管理法》和《水法》的有关规定,制定颁布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该条例作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第一部专业法规,明确了移民安置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即国家提倡和支持开发性移民,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的方法,逐步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1998年国家修订了《土地管理法》,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提高了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在中国高速发展,同时移民安置和失地农民利益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期间,国家颁布或修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有关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与此相应,征地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趋于系统和完善。初步统计,目前国家和有关部委出台的涉及征地移民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行业标准、规程、规范已超过50部,各地方政府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也相应出台大量的相关文件。

2 征地移民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分类

根据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针对性及适用范围,可以划分为: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行业规程、规范和标准文件三个方面。

2.1 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指专门为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制定,且适用范围直接明确为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可统称为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主要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471、679)、《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水移〔2012〕7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管理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水移〔2014〕233号)、国家档案局 水利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档发〔2012〕4号)、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水移〔2010〕492号)等。其中《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的第一部专业法规,是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依据。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发布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基本是围绕该《条例》的各项规定,进行落实或进一步细化,以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

2.2 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有些虽然不是专门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制定,但适用范围覆盖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且其中一些条款与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相关,可统称为移民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由于征地移民工作涉及面广,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多,其中相关度较高,在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工作中使用較多的主要如下。

(1)土地管理类:《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2004年修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7月修正版)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8号,2011年)、《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2014年修订),《耕地占用税法》(实施时间:2019年9月),《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等。

(2)林地管理类:《森林法》(2019年修订版),《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666号修订 2016年)(注:新条例还未出台);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73号)等。

(3)安置补偿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2011年)、《湖北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380号,2015年)等。

(4)其他法律法规:《水法》(2016年7月修订)、《防洪法》(2016年修正)、《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98号修订,2018年)等。

2.3 行业规程、规范和标准

行业规程、规范和标准更多的适用于征地移民设计和咨询单位。较常用的主要有如下。

(1)水利行业(SL):《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44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导则》(SL441-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水利水电工程水庫库底清理设计规范》(SL644-2014)、《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建设征地移民补偿)》(2015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规程》(SL728-2015)、《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规程》(SL735-2016)等。

(2)电力行业(DL):《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界定规范》(DL/T5376-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规范》(DL/T5377-2007)、《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DL/T5378-2007)、《水电工程移民专业项目规划设计规范》(DL/T5379-2007)、《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城镇迁建规划设计规范》(DL/T5380-2007)、《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DL/T5381-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概(估)算编制规范》(DL/T5378-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验收规程》(NB/T35013-2013)、《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规程》(NB/T35069-2015)《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规程》(NB/T35070-2015)等。

(3)其他相关行业:《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等。

3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分析

3.1 概况

《条例》最早颁布于1991年,2006年7月7日国务院令第471号颁布了新的《条例》,对移民安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由“国家提倡和支持开发性移民”修改为“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由“逐步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提高到“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强调了“以人为本、顾全大局、节约利用土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安置原则;明确了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对移民安置规划的内容、审批和实施制定了严格的要求;提高了安置补偿标准;并对移民后期扶持、移民安置监督管理、移民权益维护等制定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国务院令第679号对《条例》第二十二条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补偿标准。《条例》全文共分为八章六十三条。

3.2 结合征地移民工作的思考

(1)总则主要明确了《条例》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体制。从管理体制上可以看出,政府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的征地移民工作,往往开展得比较顺利。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在大力支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切实担当起征地移民工作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情况下,移民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复杂问题,将会得到较好地解决。

(2)第二章移民安置规划对征地移民前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明确了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报告)的责任部门,对编制大纲和规划报告的主要方法、内容、需要履行的工作程序,以及对大纲和规划报告的审批、审核作出了规定。

实物调查成果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重要依据,《条例》第七条规定:“实物调查工作开始前,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布通告,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并对实物调查工作作出安排” (通常所说的“停建令”)。在实际工作中,“停建令”和县级人民政府对调查成果的认可文件,成为大纲通过审批的前置条件。实物调查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牵涉到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涉及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因此,有着严格的调查、公示程序(相关规范作了很细致的要求)。如果在工程方案举棋不定,工程范围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开展实物全面调查,极易造成调查工作反反复复,调查成果不断修改,调查工作的严肃性,成果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停建令”颁布前,应对工程方案进行严格的技术论证和技术审查,对工程范围应有明确的界定,尽量避免调查工作的反复。

大纲作为编制规划报告的基本依据,其审批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规划报告是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审核机构为省级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规划报告的内容是依据大纲的各项要求,进行设计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并增加了补偿投资估算、实施总进度及年度计划等实施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条例》第十条规定:“规划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一并审批或者核准”。第十五条规定:“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或者移民安置规划未经审核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其建设,不得为其办理用地等有关手续”。说明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并作为可研批准或者核准的前置条件。随着近些年国家简政放权政策的落实,规划报告已不作为可研批准或者核准的前置条件,但至少应在办理用地手续前(工程开工前)完成该项工作。笔者在多次审查评估重大项目中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对省级移民管理机构规划报告审核意见非常重视,在一些重大项目评审时作为地方合规性要件。

《条例》第九条、第十五条都明确了大纲和规划报告“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重新报批”的规定。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由于设计阶段的深入、工程设计的优化及实施中的变化,难免会出现与大纲和规划报告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每一个调整或修改都得重新报批显然不现实。什么程度的调整或修改需要重新报批,《条例》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水利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也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2〕93号)中也不包含征地移民设计变更(第六条)。设计变更的合规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征地移民工作的有关部门。除少数省份(如云南省)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外,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是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如湖北省鄂北局、原南调局等)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存在着法律效力不足、口径不统一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更高层面出台征地移民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的文件,对依法依规开展征地移民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对应《条例》本章,水利部出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如“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应由具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相应等级资质的单位承担”“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内容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方案相一致”等,可进一步学习领会。

(3)第三章征地补偿主要是对补偿作出的相关规定。2017年国务院令第679号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实行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同等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这次修改,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水利水电工程补偿标准普遍低于铁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偿标准的状况。尤其是对水库移民而言,加上国家的后期扶持政策,其得到的实际补偿是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

(4)第四章移民安置主要是对移民安置规划的实施作出的相关规定。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從本章可以看出,项目法人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移民区政府与接受地政府之间主要通过协议方式确定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践证明,签订协议是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的重要手段,能有效规范各方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已普遍延伸到移民个人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的层面。

本章第三十七条明确了“移民安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的规定。对应本章,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水移〔2012〕77号),对验收工作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5)第五章后期扶持主要是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编制、审批要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拨付及后期扶持有关政策作出规定。对应本章,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对后期扶持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以及扶持范围、扶持标准、扶持期限等,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注意扶持范围的界定,即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6)第六章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全过程监督,以及移民安置的全过程监督评估作出规定。对应本章,水利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管理稽查暂行办法》的通知(水移〔2014〕233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水移〔2010〕492号)在稽查、监督评估的依据、内容、工作方法和程序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7)第七章法律责任明确了涉及征地移民的各方违反《条例》有关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第八章附则明确长江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依照《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执行。南水北调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依照本条例执行。但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一期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审批,依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Brief Description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Normative Documents on Land Acquisition and Resettl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Li Ruiqing

(Hubei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Wuhan 430064, China)

作者:李瑞清

第二篇: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要:建筑设计离不开建筑法规,建筑师学好建筑法规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建筑法规 法律手段 制度 规范 作用 执行

1 概述

建筑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层面和领域。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前,我国建筑领域法律几乎为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我国建筑业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及《注册建筑师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主体,以建设部门为主颁布的大量部门规章为辅助和补充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在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行业高效、有序的良性发展。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

2.1 企业对安全的重视度不足。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很多施工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常会以裁减监督管理人员配备、缩减项目的安全投入来减少工程成本,让安全处于从属或次要地位。现代建筑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施工难度与工程量在不断加大,施工现场各工种、工序的危险系数也相应增大,而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意识显得很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和施工的进度,往往忽略了现场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

2.2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有些施工企业管理层法制观念淡薄,刻意逃避政府监管。部分地方的建设项目为逃避政府监管,不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另外,挂靠经营、非法承包、层层分包、包而不管的现象严重,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最终引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3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我国,目前与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内容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其中的一些由于发布时间过久,已不适合现在的建筑安全生产的发展要求。此外,一些现行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也不够健全,不能给建筑工程以最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依据。

2.4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受参建企业领导安全意识不强的主观因素影响,应有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并没有建立,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种情况,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的各项任务没能落实到各级管理层面和所有生产岗位中;同时,由于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安全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安全意识不强以及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安全责任制没能落实到位,从而直接降低了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与效用,导致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地发现、识别、治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3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建设工程的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工作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工程的质量,不但关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健康的安全。

建议我国各地省域建筑法规的完善,既有必要充分考虑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的总则、建筑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从业资格)、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一般规定、发包、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主要章节的设置趋向一致,又有必要结合日前国家住建部正式出台的“意见”中关于“放管并重”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其省域建筑法规中设置相关的具体制度措施规定,以利既抓好“建筑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又有利抓好国家住建部“意见”中各项制度措施的跟进工作。因为,如若按此完善我国各地的省域建筑法规,确实对我国各地在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使其省域范畴内全面贯彻落实“建筑法”和国家住建部“意见”精神的工作能够得到切实推进,同时对全面推进我国建筑业的依法治理工作,以及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建筑业的改革暨发展工作,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鉴此,建议我国各地省域建筑法规相关内容的完善,有必要结合日前国家住建部正式出台的“意见”中关于“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等相关要求,并按“政府启动、市场监督、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以利更好地保证我国各地省域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而为遵循上述要求及原则,我国各地的省域建筑法规,即有必要明确规定,一要强化项目人员执业的动态管理,严格施工现场的实名检查;二要加强企业项目成本的规范管理和严格抽查;三要将企业项目承包行为与诚信经营的记录结合起来考量;四要对全面落实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规范建筑市场还应增强质量意识,建筑工程是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零件生产的综合产品,产品的质量关系重大,是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关键环节,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刻不容缓,法律法规是建筑市场最好的保护伞。

4 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发展和对市场的规范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15项与绿色建筑内容相关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通知》、《节能中长期规划》等法规性文件。

与此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发布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这些标准的颁布将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则、竞争秩序,并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设计和技术创新。

在绿色建筑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从传统建筑到节能建筑再发展到绿色建筑,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大力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绿色建筑新技术,自主培育申报一批与节能、节水、节材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我国建设行业关联产业出口产品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高技术优势的转型。

《建设法规》对规范人们建筑活动行为提升建筑业人

员素质确保建筑业的健康和有序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②规范和保障建筑行业各方主体的权益。③对建设单位行为的规范和监督,防止违法行为。④有效地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无论如何完善,最终还是要看执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改变思想,让法律走近每个人的身边,走进每个人的心里。生命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东西,建设法规对于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5 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建筑法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三十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与完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早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转变到“效应型”、节能减排约束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行业正在悄然兴起。建筑业也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而这些更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柴寅,王刚,王桂琴.建筑设计与建筑法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2]窦以松,项阳,邵卓民.俄罗斯的建筑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J].水利技术监督,2003(02).

[3]地震过后,意人利人质疑建筑法规[J].世界博览,2009(09).

[4]孟冬,马列贞,杨松.法规与标准在可协调性方面的不同[J].检验检疫科学,2002(05).

[5]孙杰,何佰洲.加拿大建筑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07(06).

[6]Willard L.Warren,赵阳.美国建筑照明法规近期发展概况[J].中国照明电器,2008(06).

[7]王道强.民房建筑中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适用[J].人民司法,2010(06).

[8]德国.建筑技术审核规定(条例)实施细则[J].中国勘察设计,2000(Z1).

作者:陈卓

第三篇:现代建筑工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了步伐,现代建筑工程企业也逐渐的发展壮大,而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法律风险的概述,论述了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并重点探讨了建筑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建筑;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建设工程活动十分复杂,极端重要,存在各种法律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建筑企业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严格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从而使其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化、规范化、有序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规避或风险损失。

1法律风险概述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交易中,大多由金融创新引发法律滞后而致。

2建筑企业法律风险

2.1证据不足带来的风险

由于证据的不足导致建筑企业败诉的情况目前已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建筑企业虽然通过招投标得到了工程项目,但常和建设单位有一些亲密关系,而企业管理者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在平时的接触中不注重对证据的收集,当打官司时,无论是追回工程款项还是被索赔款项,常常由于缺乏证据证明而败诉。例如,工程的决算书已给了发包方,但没有证据来证明;或已完成了合同之外的工程,但却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表明是否完成。企业管理者缺少证据收集意识,在他们看来,和工程有关的签证手续仅是为了在结算时提供依据,根本没有在意其作用,殊不知这些手续是诉讼的强有力证据。

2.2维权时效带来的风险

由于建筑企业和业主之间的特殊关系,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业主明明拖欠了工程款项、没有按照承包合同中的条款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但由于一些因素,建筑企业不会主动的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样长时间下来,逐渐超出了法律所规定的有效诉讼时间。

2.3维权方式带来的风险

在需要维护权利的情况下,许多施工企业不重视法律事务,找不到相应的对策,自然也找不到案件的突破口。企业对现行法律认识不足,法律知识缺乏,技能低下。随着市场的需要,国家立法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过去许多不适当的法律不断被废除,此外,当前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态度是“一事不再理”。因此,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既没有规避法律的不利因素,也没有积极地避免对方为你设置的陷阱,从而使得合理地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成为不合理的诉讼,这不利于维护自身的权利。

2.4债务承担风险

银行业的紧缩迫使施工企业垫资、带资施工,从而带来了成本风险。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资金总量的减少,面对国家出台的各种限制房价的政策,上游企业的资金短缺是不可避免的,这对施工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招投标过程中,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竞标压价。受限的银行货币供应量可能迫使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当资金普遍困难时,将会出现同意条件将失去偿还的优先权,如果意见不一致,将不能获得贷款的现象。

3建筑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3.1通过多渠道进行法律风险的转移

①实施索赔制度。由于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始终存在,合同双方都希望将风险转嫁,因为风险事件的发生容易造成经济损失或时间损失。因此,索赔制度是为了将风险转移给对方,但由于工程索赔制度在我国尚未广泛实施,致使施工企业对索赔认识不足,同时对索赔的具体实践也十分陌生。所以,必须详细了解索赔制度的转移风险,学习索赔方法,使转移项目风险的合法、合理的索赔制度健康发展,从而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②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实施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实施担保制度是向第三方转移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五种担保方式,但在工程施工阶段以推行保证和抵押两种方式为宜。

3.2确保合同条款明确

要确保合同中条款明确清晰,一方面合同中所规定的关于工程的款项、质量、指标、款项支付方式等内容必须清晰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工程款项的结算方式等核心内容必须进行反复仔细的检查,以明确双方职权,保证整个合同的严格性和完整性。比如,在对外合同中,单单说明了“单价承包”、“总价承包”,但忽略了应选择二者之一,去掉另一个,还有的合同之中仅约定了“单价包干”、“包工包料”等内容,但却没有写明具体的单价数据或总价数据,这些都是严重的风险隐患,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关于合同中一些数据与金额必须要同时有大小写,确认之后再进行签订;另一方面要确保对外合同和建筑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主合同中的内容所一致,约定的条款要一一对应,而且应规定好“我方违约责任的免除条款”。当前,在一些工程中,部分业主通过各种理由不与施工建筑单位进行结算,或以其他各种借口拖欠工程款项,但建筑企业在和业主签订主合同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付款的时间与主合同挂钩,因此导致了施工队对施工企业提起诉讼的后果,因此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对外合同的内容中必须要有“我方违约责任免除”的相关条款。

3.3培养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加快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过去企业较为注重市场业务的拓展,而忽视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在企业内部开展法律法规培训,许多重大经营决策、经济活动也没有法律部门的参与,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及观念非常淡薄。随着国家法制进一步健全及企业因未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经验教训,企业认识到要健康成长,必须要重视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均树立了法律风险意识,企业才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稳步发展。

4结语

总之,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赖以生存的基本主導产业,一直处于支柱性地位。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从而使建筑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法律风险,其中一些风险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进而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贵秋.刍议建筑工程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4(14).

[2]赵学利.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4(06).

作者:孙书旋

上一篇:小学生获奖数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