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律法规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法律法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建筑设计离不开建筑法规,建筑师学好建筑法规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篇:建筑法律法规论文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分析

摘要:通过对于国内建筑业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的论述,提出了当前急需进行绿色建筑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将现有不同法律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规定进行了统计,对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立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合理的绿色建筑立法思路。

关键词:绿色建筑;法律分析

作者简介:杜尚昧(1981-),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直属机关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刘畅(1978-),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大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和支持。我国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筑业就需要走“绿色”和“节能”之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发展较落后,因此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也不完整,没有适合的专门性立法,现有的相关规范规程强制性不够,无法对更多领域进行要求。

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全面推进绿色经济的进程中,首选了节能减排,而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绿色经济可以用“三低”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描述,分别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多个经济领域推进。比如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GDP的百分比,还有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等。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必须在能源消耗的消耗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做出较大的变革。这也会成为中国完成绿色经济变革的关键路径。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行业聚集国家,市场呈现级数性的扩张。每年全球的建筑增加量的一半来自中国。虽然国内近年来建筑行业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使其能耗的比重下降,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使得总能耗有效下降。

二、我国有关绿色建筑的立法现状

绿色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我国现行低碳建筑业的政策法律沿革和体系大致如下:

(一)有关绿色建筑的政策体系

199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我国着手建立促进绿色建筑的必要的法律体系。而后的几年相继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前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角度形成了基本的战略构架,并且在短时期内能够形成有效的政策方案。这一系列法案从行业的理论基础角度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规范性要求,包括合理提高建筑物质量、提高结构使用年限,改善建筑的能耗标准等多个具体目标;同时要求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现有建筑要进行相应的节能改造,并且对《节约能源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

(二)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

从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中国进入了绿色建筑法律保障体系的进程,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等多部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对建筑发展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和政策上的扶持。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前述法律法规都将建筑业的能耗水平设置在最高级别,并作为重点改进行业,详细的规定了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相关法律责任的认定,同时将建筑节能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规定。并且提出绿色建筑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应的确定了法律适用范围,调整了相关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和监管程序,更加明确了相关法律系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三、绿色建筑政策和法律的不足

我国绿色建筑的提法还是个较新的概念,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处在创建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为政策规范,大多还未形成完整的立法,部分法规的等级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政策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建筑法》作为建筑行业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多为“支持”、“鼓励”和“提倡”,有待于上升到强制法律的层次。新近修改的《节约能源法》,虽然较为详细的提出了相关要求,但是从实际操作性上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再如《可再生能源法》虽然规定了太阳能的使用比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并未要求,法律法规之间彼此不能协调作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节能方面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但没有更多的涉及到碳排放。现有法律没能有效的在建筑节能方面起到激励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立法经验,我们可以多多加以借鉴,比如英国针对本国国情颁布了多个强制性的关于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法律,并对建筑的能耗水平给与了限定;美国也同样通过制定“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保障法”等多项法案,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使用从政府层面进行鼓励和支持。政府会对符合条件的建筑的施工、改造给予援助,并且对其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评估。德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实用的《能源节约法》,其中规定,消费者在使用相关房屋时,开发商必须提供“能耗证明”,清晰地让使用者知道该建筑的能耗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绿色建筑的推行实践经验,我们能够看出制定强制性立法和经济激励相结合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发达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在逐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上述工作就要得到法律的引导、推动和保护。作为法律法规推进的主导力量,中国政府需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推进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人为地甚至是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也是要求我们将不具备的条件找出来,将其完善,保证条件的满足,对于绿色建筑的条件性,应该主动地去创造,不能机械的等待相关条件具备,社会发展到固定阶段,自然而然的形成。

五、绿色建筑相关立法要长期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认识立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绿色建筑立法是一项涉及面广、问题多、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远的工作。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素质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都在限制着法律的推进;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世界大环境都对我们的绿色经济制度的推进有着影响,近期赶超性发展和远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又都显得同等重要。要做到兼顾无疑大大增加了绿色建筑立法的难度,也凸显了绿色建筑立法的必要性和长远性。

(二)增加立法的科技含量

绿色建筑的理念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将科学性、技术性的立场和观点加以深化,进行推广,并充分遵守生态功能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创建人类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可见绿色建筑的法规应该是技术性法规,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法律的深层次价值。

(三)侧重事先预防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建筑管理还存在较多的漏洞。从近期出现的建筑问题和相关事故来看,一旦问题发生,多半已经无法进行弥补,而且出现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及后续的绿色建筑立法同样要保证法律法规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隋红红.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胡延.探究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法规[J].城市建筑,2013.

[3]我国成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国.

作者:杜尚昧 刘畅

第二篇: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要:建筑设计离不开建筑法规,建筑师学好建筑法规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建筑法规 法律手段 制度 规范 作用 执行

1 概述

建筑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层面和领域。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前,我国建筑领域法律几乎为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我国建筑业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及《注册建筑师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主体,以建设部门为主颁布的大量部门规章为辅助和补充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在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行业高效、有序的良性发展。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

2.1 企业对安全的重视度不足。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很多施工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常会以裁减监督管理人员配备、缩减项目的安全投入来减少工程成本,让安全处于从属或次要地位。现代建筑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施工难度与工程量在不断加大,施工现场各工种、工序的危险系数也相应增大,而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意识显得很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和施工的进度,往往忽略了现场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

2.2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有些施工企业管理层法制观念淡薄,刻意逃避政府监管。部分地方的建设项目为逃避政府监管,不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另外,挂靠经营、非法承包、层层分包、包而不管的现象严重,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最终引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3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我国,目前与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内容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其中的一些由于发布时间过久,已不适合现在的建筑安全生产的发展要求。此外,一些现行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也不够健全,不能给建筑工程以最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依据。

2.4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受参建企业领导安全意识不强的主观因素影响,应有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并没有建立,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种情况,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的各项任务没能落实到各级管理层面和所有生产岗位中;同时,由于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安全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安全意识不强以及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安全责任制没能落实到位,从而直接降低了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与效用,导致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地发现、识别、治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3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建设工程的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工作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工程的质量,不但关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健康的安全。

建议我国各地省域建筑法规的完善,既有必要充分考虑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的总则、建筑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从业资格)、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一般规定、发包、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主要章节的设置趋向一致,又有必要结合日前国家住建部正式出台的“意见”中关于“放管并重”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其省域建筑法规中设置相关的具体制度措施规定,以利既抓好“建筑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又有利抓好国家住建部“意见”中各项制度措施的跟进工作。因为,如若按此完善我国各地的省域建筑法规,确实对我国各地在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使其省域范畴内全面贯彻落实“建筑法”和国家住建部“意见”精神的工作能够得到切实推进,同时对全面推进我国建筑业的依法治理工作,以及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建筑业的改革暨发展工作,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鉴此,建议我国各地省域建筑法规相关内容的完善,有必要结合日前国家住建部正式出台的“意见”中关于“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等相关要求,并按“政府启动、市场监督、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以利更好地保证我国各地省域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而为遵循上述要求及原则,我国各地的省域建筑法规,即有必要明确规定,一要强化项目人员执业的动态管理,严格施工现场的实名检查;二要加强企业项目成本的规范管理和严格抽查;三要将企业项目承包行为与诚信经营的记录结合起来考量;四要对全面落实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规范建筑市场还应增强质量意识,建筑工程是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零件生产的综合产品,产品的质量关系重大,是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关键环节,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刻不容缓,法律法规是建筑市场最好的保护伞。

4 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发展和对市场的规范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15项与绿色建筑内容相关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通知》、《节能中长期规划》等法规性文件。

与此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发布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这些标准的颁布将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规则、竞争秩序,并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设计和技术创新。

在绿色建筑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从传统建筑到节能建筑再发展到绿色建筑,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大力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绿色建筑新技术,自主培育申报一批与节能、节水、节材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我国建设行业关联产业出口产品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高技术优势的转型。

《建设法规》对规范人们建筑活动行为提升建筑业人

员素质确保建筑业的健康和有序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②规范和保障建筑行业各方主体的权益。③对建设单位行为的规范和监督,防止违法行为。④有效地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无论如何完善,最终还是要看执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改变思想,让法律走近每个人的身边,走进每个人的心里。生命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东西,建设法规对于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5 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建筑法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三十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与完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早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转变到“效应型”、节能减排约束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行业正在悄然兴起。建筑业也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而这些更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柴寅,王刚,王桂琴.建筑设计与建筑法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2]窦以松,项阳,邵卓民.俄罗斯的建筑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J].水利技术监督,2003(02).

[3]地震过后,意人利人质疑建筑法规[J].世界博览,2009(09).

[4]孟冬,马列贞,杨松.法规与标准在可协调性方面的不同[J].检验检疫科学,2002(05).

[5]孙杰,何佰洲.加拿大建筑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07(06).

[6]Willard L.Warren,赵阳.美国建筑照明法规近期发展概况[J].中国照明电器,2008(06).

[7]王道强.民房建筑中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适用[J].人民司法,2010(06).

[8]德国.建筑技术审核规定(条例)实施细则[J].中国勘察设计,2000(Z1).

作者:陈卓

第三篇: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

摘要:建筑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增加,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本文就从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建筑施工的企业逐渐增多,国家大力扶持的前提下,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建筑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建筑的质量,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当下的建筑活动应该以国家的建设工程的安全标准为前提,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于是,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也就应运而生。对于那些潜在的问题如何去预防、应对的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达到减少损失,将风险转变成有利的因素,并最终为我所用。

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有:业主方风险,他们提供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资金,是建筑施工的投资者,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要保证投资资金的投入,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给施工方这块带来巨大的考验;合同法律风险,建筑施工的合同不能很好的履行,这是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这就造成了很多合同的签订不合理,合同双方的利益都会受损;财务风险,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需要的资金和预计的资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资金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施工这块进展缓慢甚至停滞;施工企业自身风险,施工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他们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一、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析(一)证据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证据不足败诉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建设施工企业因为和建设单位的关系亲密,在招投标的过程虽然获得了工程项目,但是在要工程款和要求索赔的时候因为缺乏认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收集证据的意识,他们认为,和项目有关的只是为了结算提供依据,没有考虑到在发生状况时,他会是强有力的诉讼证据,最终建筑施工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证据导致败诉。最经常发生的状况是完成了合同之外的工程时却没有实际的条款或是合同来证明是否完成。(二)超过规定的维权时效

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是业主在没有支付工程款、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表示,但是建筑企业却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及时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时间一长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限导致自己的合法权利没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合同这块虽然对工程的验收以及工程的结算等都有约定,但是没有意识到该时效的法律意义,同时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提醒,这也是导致失去维权时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维权的方式方法不对

在发生需要维权的情况下,很多建筑企业不重视法律事务,找不到合适的对策,自然就找不准案件的突破口。企业对现有的法律不够了解,法律知识不够,运用的技能差,随着市场的需求,国家的立法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过去很多的不适用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废止,再加上“一事不再理”是现在法院对于民事案件的处理态度,这就导致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没有绕过法律的不利因素,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方式躲避对方给你设定的陷阱,使得本来是你有理的维权行为变成了无理的法律诉讼,不利于维权。(四)招投标过程存在风险

很多项目在没有建筑工程用地的批准手续;在城市规划区没有获得规划许可证;在拆迁进度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招标,是属于违法的工程,建筑单位在承接这个项目是要承担风险的,情节较轻的是无法收到工程款以及罚款,有些招标项目有着很优厚的条件,但却是招标商虚构出来的为了获取投标方的保证金的。

在准备招投标文件的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做招投标文件是工程的技术或是管理人员,虽然他们是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法律方面的知识还是有待提高的,他们做出的文件考虑到的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广,会忽视到很多法律问题,以后在履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另外建筑企业为了获得项目的施工权,会压缩成本,这就造成了在后期的施工中,预算不足,只能更换材料甚至会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五)合同签订中的风险

施工方和发包方所签订的工程活动是施工、监理和验收的重要的法律依据。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接影响到合同双方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合同的签订中,却会经常出现下面的情况:

在合同签订之前,合同双方应该对彼此的资信进行审核,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处于竞争的压力等因素,没有仔细的审查。发包方的资信问题可能会导致施工方在施工结束后不能及时的得到工程款,施工方的资信问题会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因为资信问题而导致的纠纷,施工建筑企业始终会是受害者。

当今的建筑行业是一个买房市场,所以在建筑合同的签订中,发包方会经常在合同中增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建筑企业更多的是应该履行的义务,它应享有的权利在合同中很难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合同都是由发包方草拟的,合同的质量有保障,但是合同的内容更多的是偏向发包方,里面隐藏着大量的条款以及索赔条款,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六)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建筑企业在和一些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发包人签订合同会导致后期工程款收回困难;承包人在将工程分包出去时,没有对分包商进行考察,有很多分包商的实力差。管理能力也不够,这就导致有些分包商未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延误了工时后,根据合同,承包人需要向发包人承担违约条款,从而给承包商带来了损失;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无法规避风险,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材料的供应商也会带来风险,在很多供应商和施工方的诉讼中,法院的判决建筑企业需要承担材料款都是根据材料员提供的收据,虽然无法考证这些证据的真实性。二、建筑企业风险防范的措施(一)树立起建筑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

企业要想稳定的进步就需要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在原材料的采购上还是在和发包方的合同签订上以及工程款的核算上都应该以法律知识作为指导。所以建筑企业的管理层要让员工意识到法律在解决纠纷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二)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法律团队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上要配备懂专业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不要等到需要时才去搜集证据,如果企业在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对法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与时俱进。同时要向各个部门传播最新的法律动态,了解最合适的维权方法。(三)规避招投标中的风险

建筑企业首先要做好投标之前的审查工作,要对发包方的整体情况做一个了解,首先要了解项目是否真实,在项目的进行中是否能保证资金的充足,并进行风险评估,尽量避免在招投标的环节上当。(四)规避合同签订中的风险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让专业人员参与进来,另外还应该在多个环节进行把关,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合同涉及到的内容是否完善;双方对合同的理解如果有分歧的话就要及时的进行沟通等。(五)规避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对于发包方的资质要做一个了解,是否合法、是否有信用、是否会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建筑企业在和分包方的合作时应该与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单位确定合同,对他们的工作也要进行监督;另外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责任心,通过培训考核等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做好建筑行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要重视起来,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姚捷.工程合同造价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李存东.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陈津生.建筑工程法律责任风险与管理要点精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周吉高.建设工程专项法律实务/建筑房地产法实务指导丛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袁福银

上一篇: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下一篇:银行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