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古城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2022-09-11

1 古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水经注》载:“卢龙古城, 东汉建安12年魏武征蹋顿所筑城池”。即表明卢龙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12年 (公元207年) , 当年曹操率军攻打卢龙境内的乌桓蹋顿部, 屯兵卢龙, 修筑了平州城, 即今卢龙城。《平州石幢记》载:“平州古城, 今之北城是也, 南城辽人筑之”。辽大同元年 (公元947年) , 辽设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五道, 卢龙城为南京道平州治, 并于当年在今县城西南隅拓筑新城, 迄今大西街、粮库大街以南、花园街以西为辽新城, 新城与旧城连成一体, 呈月牙状, 故卢龙古城又有“月牙城”之称。明洪武三年, 在卢龙置永平府, 纺管七州县, 由指挥费遇主持拓修府城, 由原“月牙城”向东拓建, 整个城池为砖石结构, 四周修筑了城墙, 拓修后的永平府城墙长9里13步, 高三丈六尺, 底宽三丈, 顶宽两丈, 坐落于三座小山之间, 三山分别为平山、永丰山、阻山, 三座山山势平缓, 峰顶仅高于城墙, 城内建筑物混为一体, 故有“三山不显”之说, 卢龙古城的四座城门, 因西门紧靠南门, 故有“四门不对”的特点, 形成了“三山不显, 四门不对”独特的建筑格局。在传国千年的历程中, 卢龙一直是国都所在, 据《括地志》记载:“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 殷时诸候孤竹国也”。古代孤竹国为商所封, 其疆域约辖今华东东北部与东北辽东临近地带, 卢龙恰为辖地中心地带, 是孤竹国国都所在地, 。隋唐以来卢龙古城曾为郡、州、府、县治所。春秋时期属燕国, 战国时地属燕辽西郡, 秦时属秦辽西郡, 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建县始名肥如。北齐时期为平州北平郡治, 辖域扩大, 包括今卢龙、滦县、滦南县、昌黎县、乐亭县地域。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卢龙, 县治在今县城。唐、辽、金时期多有变更, 元初设永平府, 中统元年属平滦路, 大德四年更名永平路, 属中书省, 路治卢龙城。明清鼎盛, 明洪武四年三月改名永平府, 当时这里地处边关, 但手工业、商业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 城贸日盛, 天天有集, 景象繁荣, 又是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 因而这里又成了军事重镇, 在明清时期, 永平府一直是京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有“京东第一府”之称。民国2年, 改永平县, 1914年复称卢龙县, 县境辖地沿清未变。抗日战争时期, 县地属迁卢抚昌、卢抚昌联合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 联合县制撤消, 恢复卢龙单县制。卢龙古城现总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 自明代起至民国19年 (1930年) , 上下五百年间, 历经修葺, 始终保持完整坚壁, 目前, 大西门、小西门基本完好, 在卢龙县城内西半部仍保留有大片的历史街区, 古城街巷仍保存原有的格局, 街巷脉络清晰, 一些主要街道的位置均没有改变, 且一直沿用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名称。

解放后一段时期, 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 盲目拆除了东、北门等老城门, 城区逐渐向东拓展。旧城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 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 虽然当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 城市建设标准不高, 建筑形式单一, 影响卢龙老城的传统风貌的保持, 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90年代, 在老城北部建了新区,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县城的发展表现出对102国道的依赖, 城市空间轴向生长与填充速度加快, 城市呈现了以国道为轴的发展, 为以后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城市向北发展因高速公路受阻后, 转而向东扩展, 通过对滨河景观带的整治, 使得城市景观逐步改善, 城市形象得到加强。卢龙县是传统的农业县, 甘薯、酒葡萄、畜牧养殖业被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三条主线。到1998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亿元,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8亿、8.7亿、8.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7%,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57091万元, 县财政收入实现8519万元, 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6397万元。到2007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8亿、15.6亿、24.6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1.7亿元, 县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 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8173万元。2007年,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

卢龙县城空间演进格局如下 (以现状为背景图, 深蓝色区域为当时建成区范围) , 见图1。

2 旧城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

2.1 旧城空间结构特征

卢龙老城与其他老城有差别, 既有山城错综的韵味, 也可略见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老城临于滨青龙河的丘陵阶地上, 城原形制不规整, 轮廓大致成心脏形, 道路格局不规整, 房屋建筑个体布置多因地制宜, 朝向多变, 但内部功能布局混杂, 单位所有制的独立大院星罗棋布, 市政公用设施不足, 形成以商业零售、行政办公为主, 兼有居住、工业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城市中心。城门设置不居一格, 大、小西门偏于南隅而近青龙河, 城垣河而筑, 老城选址体现“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埠面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 的思想。城市格局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条件, 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城内总体空间结构严谨, 整体性较强。

2.2 旧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与城镇的形成、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 从城址的选择到空间结构和用地扩展, 无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城市空间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的自然环境 (河流及山丘) 限制。

(2)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 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决定因素。从建国都之始, 到后来变为府城、县城, 管辖范围越来越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3) 思想条件。

由最古老的土城到月牙城, 再到清代的心脏形, 除地形限制外, 因孤竹国时期地处“化外之国”, 不向朝廷供奉, 思想上受儒家影响较小, 故建城依山傍水, 暗合了管子“高勿近埠面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

(4) 制度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 单一的土地利用行政配置方式和以工业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导致旧城形成居住与工业混杂、各功能区计划配置的城市空间基本格局。这种格局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各功能区丧失了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 制约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卢龙迄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商时期卢龙地属孤竹国的国都, 位于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卢龙古城的营造思想和方法有别于中国古代“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的传统模式。

关键词:卢龙古城,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卢龙塞略.明万历三十八年.

[2] 永平府志.清康熙二年修十八年续.

[3] 永平府志.清光绪五年.

[4] 卢龙古城保护规划 (2008—2020) .河北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 12.

[5] 卢龙记忆[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2.

[6] 河北省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 (2007年) .河北省建设厅, 2008, 4.

[7] 卢龙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007年) .卢龙县统计局, 2008, 6.

上一篇:小儿糖尿病的整体护理效果分析下一篇:让集体备课“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