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进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本文分析了两次汇率改革时的金融环境,通过两次金融机制改革成果的对比得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进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进论文 篇1:

人民币升值:谣言止于智者

主要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形成的动力,而非外部的压力,推动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

这样的故事周而复始,已经连续三年了。

4月中上旬,继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案后,我就收到几家国外著名投资银行“预言”人民币某月某日升值多少的“研究报告”。我感觉新一轮炒作又开始了。

没几天,国内外媒体的询问电话与邮件就来了。与去年和前年一样,我都反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上次你们就说要升,升了没有?

那些所谓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每次预言失败后继续预言,锲而不舍,现在我既怀疑其职业操守,也怀疑其专业素养。凭常识可知,世上哪有一个专家即使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或金融专家能准确预测一国汇率水平升值的幅度与具体时间?可笑的是,这样的谎言与谣言还不断地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新,今年不升就明年升,3月不升就10月升,5月8日不升就18日升……其手法之拙劣如同大街上测字卜卦的一般。

然而,让我奇怪和痛心的是,三年多来,竟然国内有些人随声附和,媒体也热衷于跟风炒作。当然,我并非说所有的主张人民币升值论者就完全没有做过研究,更不是说人民币汇率就一点问题没有,而是说这种预言行为已完全超出了专业研究的范畴。

关键是汇率形成机制

我不愿再重复诸如人民币是否高估、是否应该升值、汇率调整的条件、各方在升值中的利弊得失,以及如何升值、何时升值、人民币应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每种选择的利弊等等争论。

2002年,日本人就说世界的通货紧缩来自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后来,美国人也说,要解决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就只能将人民币升值。

我一直认为,衡量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标准,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稳定和发展;虽然不排除它某些时候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现象,但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它还远没有损害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来获得顺差的,而不是汇率水平的低估。这可从中国劳动者那可怜的工资与保障水平就可看出。即使短期内将人民币升值5%-10%,中国消费类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仍是不能替代的,也不可能改变与美日等国的贸易格局。那时,美日是否又将继续压迫人民币升值呢?

目前的问题是,由于汇率机制和资本管制等因素的存在,汇率水平也许并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市场对外汇的供需关系,如果改革外汇管制,将被压抑的外汇需求释放出来,将强制结售汇制改为自愿结售汇制,外汇盈余究竟如何还难以预期。

但可以肯定的是,央行的压力自然会减小,既不必买入巨额的外汇,也不必为其发行的庞大票据支付巨额利息了。因此,如何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汇率制度以适当方式及时反映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变动才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关键。

汇率改革依据的是内在逻辑

中国作为地区和世界的经济大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具有相当的自主权。

其实这两年,美日都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来华表达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看法,即使是坚决主张人民币升值的Gold Morristein、Lardy和James Williamson等也都表示,改革中国国内金融体系应成为优先考虑的目标,中国有权做出符合其实际的决定。

外国政府与机构对关系到中国经济主权的汇率制度指手画脚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而且任何外来压力只会使得为这种改革努力的进程延后。何况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并不是什么非法的汇率制度,它完全符合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事实上,固定汇率也是很多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因此,中国如果调整汇率制度,就只能是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内外平衡,控制汇率风险的考虑,是权衡各种选择利弊得失的结果。可见,主要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形成的动力,而非外部的压力,推动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而且中国对于“广场协议”导致的日本泡沫经济,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接受某些国际金融专家提出的金融改革建议造成金融危机的教训印象深刻,在做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决策时就将更为慎重。

近两年,由于维持现有汇率水平不变,又受升值预期的影响,外汇占款增加过快,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大,宏观调控的成本加大。但总体上,这种选择还是得大于失的。如果在利率市场化、银行部门改革、资本项目开放与外汇交易市场完善等条件还不配套的情况下,贸然加快汇率制度改革的话,可能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经济萎缩及其他各种风险。

其实这两年,中国方面不仅不存在所谓的“浮动恐惧”或“升值恐惧症”,而且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加快了银行改革进程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积极探索完善外汇交易市场的途径,以此为汇率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还综合评估各种改革方案可能对中国与东亚及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尽量争取减小改革带来的冲击。

建设国际金融新秩序

总体上,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准备,但决非为升值做准备。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依然而且只能按照既有的逻辑顺序进行下去。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如果真的因人民币升值而萎缩的话,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毫无条件地做出让步,如某些专家建议的那样,连续实行小幅升值,只会加剧市场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吸引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入。其情形与结果都将与日本无异。目前,较为理性的做法是暂时搁置争议,继续进行改革准备,待机再以“突然动作”,适当扩大浮动范围。

对于投机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不仅要继续采取行政措施打击和监控,而且应借鉴智利的经验,通过无偿准备金制对短期资本建立排斥性制度。央行可针对不同期限的特定类型外资按一定比例收取3到12个月不等的准备金,实行零利率制度;流入资金的期限越短,缴纳的准备金成本就越高。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提高,中国与美日欧的贸易投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相互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中国将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又使得二者在金融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方经济政策的失误都将损害双方利益,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方。因此,毫无理由地将责任推卸某一方将造成经济更大的不平衡。

只有建立和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才是有效解决分歧的途径。只有共同针对各自国内的经济问题采取对策,才会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目前,美国应改进其财政和消费政策,增加国内储蓄;欧洲和日本则应推进结构改革,刺激内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则应加快汇率等制度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而共同推动协调、合理的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反映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此,中国应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联系起来,促进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形成。同时,推动亚洲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缓解人民币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反映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崛起的确准备不足,世界不应单纯地对中国加以指责和防范。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室主任)

作者:曹红辉

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进论文 篇2: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

[摘要]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本文分析了两次汇率改革时的金融环境,通过两次金融机制改革成果的对比得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汇率 汇率制度 改革

一、引言

随着国际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国内的各因素还要综合国际大环境的各因素,权衡得失最后决定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汇率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水平,汇率水平的变化影响到价格水平、国际收支经济总量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影响经济变量的问题,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政治色彩。

二、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的对比

1.分析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

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为1美元兑8.7人民币,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良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的汇率。(2)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3)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4)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5)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

我国实行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时,当时在经济实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外贸易方面和外汇储备方面都具有了实行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市场化是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我国在1993年之前所实行的外汇体制下汇率水平是由政府控制的,在这种体制下阻碍竞争,造成了经济的低效率,寻租现象严重,黑市猖獗。

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为30.02%,对外开放度方面,199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57.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91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39.6亿美元,商品贸易差额为-122.2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植为34634.4亿元,外汇储备方面,外汇储备1991年为217.12亿美元,1992年为194.43亿美元,1993年为211.99亿美元,增长速度很慢。其中1993年的外汇储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3.11%。

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为68.22%,比體制改革前的增长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其中进口总额为1210.1亿美元,商品贸易差额为54.0亿美元。贸易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6622.3亿元,外汇储备为516.2亿美元,外汇储备在改革的一年成果斐然,外汇储备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增长为42.66%

2.分析2005年的外汇体制改革

2002年下半年以来,面临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受到官方、媒体和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各种争论也热火朝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赞同人民币升值,同时伴随着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另一种声音是人民币应该稳定,继续保持当前的钉住汇率制度,其实较为合理的方法是看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偏离均衡汇率,如果偏离了人民币做出相应的调整。

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17390.2亿元,外汇储备高达4032.5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509.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4127.6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382.3亿美元,此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26.71%,外汇储备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为97.7%。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875.9亿元,外汇储备高达6099.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545.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2.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933.2亿美元此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30.71%,外汇储备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为102.80%。

从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趋于增强的趋势,即我国的开放度增强,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已经相当可观,一般认为合理的外汇储备不能超过50%,外汇储备量过高会导致资源的闲置浪费,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当局也意识到实行了十年之久的钉住汇率制不是我国汇率体制的长远选择,钉住汇率制一般要求两国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态势,但近几年来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态势相去甚远。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下进行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偏离程度的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在系统地比较均衡汇率模型的基础上,选择了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估计了人民币均衡汇率,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结论人民币均衡汇率在中长期面临升值趋势,2002年以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低于均衡汇率指数,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2002年以后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在事实上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也保持了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针对我国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如何进一步巩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今后我国的汇率制度和金融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进一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进一步完善做市制度;进一步增强风险规避能力;宏观调控应尽可能的少使用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

[2]Poieson, H.“How do Countries Choose Their Exchange Rate Regime”[R].IMF Working Paper No.46, April 2001,PP.1-30

[3]赵永亮: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与转型研究.银行与保险,2006年2月第4期,PP.78-82

作者:石 晴 陶忠元

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进论文 篇3: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石油行业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机制,并表示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作为该举措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人民币8.11元,这使人民币有效升值2%。这对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利弊并存,但至少在近期内影响程度有限。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石油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石油市场有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短期内将对中国的石油需求产生这使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原油更加便宜,同时由于今天国内的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国内精炼厂商的利润将得到改善。今年以来国内精炼厂商一直使开工率低位运行,并趋于将产品出口国外,这种局面也将因此有所改善。柴油和汽油的出口将放缓,原油的进口将增加。考虑到升值的幅度有限,未来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影响最终将由未来升值的幅度决定,人民币升值减弱了中国石油出口的竞争性,并将使GDP增长放缓。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的石油购置成本下降,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降低中国的原油进口成本。原油进口成本的下降,对炼油业带来利好,这种利好的持续性将决定于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幅度和频率。笔者认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际成品油市场而定,原油进口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益处将主要被处于垄断地位的流通和生产环节以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等策略所截取,而终端消费环节受益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种成品油的价格仍将继续于高位运行,价格不会有明显回落。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降低,这将提高中国炼油厂商的利润率。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短期内将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以及外资的进入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进而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减缓将降低中国原油进口需求的增速,这对国际原油市场无疑是一大利空。从进出口的角度分析,汇率的升高必然会降低进口的门槛和增加出口的难度。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主要是进口,例如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而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原料,在这方面的优势是资源,而不是技术。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为代表的中游产品来说,目前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格局。虽然国内产品供不应求,但如果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价格的走低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对国内产品价格将产生压制作用。而成本方面,由于石油受汇率和定价机制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游产品的价差空间有可能缩小。汇率的下降将引导国内产品价格同幅度的下降,而成本取决于多个因素,因此,汇率最终的影响结果是终端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的幅度,对大宗化工产品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汇率的升值必然更加强化附加值高产品的进口,导致国际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的加剧。同时,会更加压榨资源类化工产品的利润空间。

7月21日人民币的升值一直是金融和商品市场所预期的,不过升值的幅度小于预期,升值2%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28上升到8.11,之前市场预计会升值5%。虽然升值会刺激中国对石油及其精炼制品的需求,但由于精炼制品价格受到国家的控制,升值本身可能对石油制品的消费影响不大。7月22日零售柴油价格上涨6%,零售汽油价格上涨6.4%,这将使国内依靠进口原油生产,并将其制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冶炼商的利润大大改善。这将有助于减缓国内冶炼商的压力,由于国内的销售利润不佳,冶炼商们纷纷增加出口,并导致中国石油制品的净进口大幅下降。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非常强劲,上半年经济增长超过9%,工业生产超过16%,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的表观消费增长仅超过3%,这似乎太低了。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石油及其精炼制品的库存在释放,真实的需求要比计算出来的数字强劲。人民币升值和精炼制品价格上涨将抑制中国的出口,从而减缓今夏汽油和柴油供应的压力。

不过,由于升值的幅度相对较小,而且由于中国自2004年8月以来仅将零售价格提高了三次,柴油的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即使在升值之后,柴油在国内市场销售仍将每吨损失500元左右。

人民币升值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大

人民币7月21日起对美元升值2%,这将对国际国内石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至少在近期内影响程度有限。

首先,与国际原油挂钩计价的国内原油成本将有所下降。据预计,如果人民币不升值,8月份与米纳斯挂钩计价的大庆等油种基准价为3430元/吨左右,而升值后8月基准价将为3360元/吨,下降幅度为每吨70元左右。相对于炼厂生产汽柴油收益而言,人民币升值2%,对原油加工成本降低并无明显的改善。

如果说我国原油进口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炼制效益有关的话,那么人民币升值对降低原油成本、提高成品油炼制效益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即使近日内国内成品油价再次调整,由此可能形成出厂价的等幅上调,其综合形成的成品油加工毛利也处在今年的较低水平。因此,从国内供需层面分析,人民币升值难以产生大幅提高供应、改善资源紧张局面的效应,当然也不会出现柴油进口大幅提升的局面。

就国际石油市场而言,由于不大可能有因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对国际市场原油进口的大幅增加,以及对柴油进口的大幅提升,人民币升值不会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至少在近期内,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油品供给方面不会有明显作用,也难以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国内油品市场仍然在受以往的因素影响,按照既定的规律继续发展着,供求关系将继续严峻、价格仍将呈强烈攀升之势。

总之,人民币升值,对于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而言,短期之内利弊并存。汇率将通过价格和市场竞争,对石化子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需求将部分抵消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同时,汇率因素虽是影响因素,但并不是主导影响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在5%~10%之间,这样的一个幅度不构成对石化行业的根本性影响。而且,因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弱,进口成本的下降并不会刺激中国原油需求的明显增加,因而对国际原油价格亦难以构成绝对利多。但是,人民币升值的短暂效应仍将刺激国际原油价格显著上涨。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汽油出口量的短期影响

中国最大石油炼制商将明显削减8月份的汽油出口量,这将是自中国政府今年第三次提高汽油零售价格以来国内汽油销售得到改进的第一个信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8月份汽油出口量将从7月份的20万吨削减至12万吨,而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汽油出口量也将从7月份的17万吨减至8月份的13万吨,稍低于今年的平均值。总之,中国8月份汽油出口量与7月份相比将下跌约30%至40万吨(10.9万桶/天)以下,这是今年2

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政府这次提价对炼油商来说意义重大,而且提价幅度较大。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了15万桶/天以上的汽油,较去年同期上升32%,有效抑制了作为全球第二大耗油国的国内油品消费。7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6月份汽油出口下滑至13.4万桶/天,远低于5月份的19万桶/天。8月份汽油出口量将首次表明炼油商可能正在松动其国内销售限制,这主要受油价上涨及人民币升值2%的刺激,人民币升值后,以美元作为计价基准的油品出口不再具有吸引力。

对未来国内石油供给和价格的判断

2005上半年:上下游产业盈亏互现

去年,全球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高峰阶段,绝大多数石油和化工企业业绩创历史最高水平。进入2005年,国际油价一升再升,年中再创新高。然而,与去年不尽相同的是,尽管油价维持在高位运行,但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在前半年里却出现了回落。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石化上游行业效益增长较快,下游行业效益增速减缓,尤其炼油行业出现巨额亏损。

但今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体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前5个月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2395.1亿元,同比增长36.0%;工业增加值3406.3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收入12027.5亿元,同比增长36.2%;利税总额2089.4亿元,同比增长31.1%。

下半年:石油进口不会激增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6342万吨,进口成品油1570万吨,今年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达到26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亿美元,继续成为我国单一商品第一进口用汇大户。去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金额为431.6亿美元。

上半年虽然石油需求增速下降,但仍保持5.6%的增长速度,其增速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增速,使上半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有所下降。表观消费量是指产量加上净进口量或产量减去净出口量。由于表观消费量并不反映库存变化因素,只有当库存无变化时,它才等于实际消费量。也就是说,当库存下降时,它小于实际消费量;当库存上升时,它大于实际消费量。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增速呈大幅下降趋势。但是,石油实际消费量增速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增速,国内石油市场仍呈供应偏紧状态。

人民币升值对于石油进口商来说可以抵消一些进口成本,但是考虑到国际油价依然处于高位以及国内特殊的市场环境,进口不会有出人意料的增长速度。

燃料油是目前成品油中最大的进口品种,也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品油,今年1~5月份我国进口燃料油109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7.4%,而金额增幅却反而上升3.2%,达25.61亿美元。汇率调整对燃料油的影响“象征性大于实质性”,此次汇率调整的幅度为2%,但目前由于燃料油进口计价滞后产生的国际价格和到岸价格倒挂的幅度就大于5%。

对于柴油和汽油,由于国家定价的价格体系使国内柴油和汽油价格在过去一年多里一直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下半年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将有所减缓,石油进口数量在2005年下半年会明显下降。去年中国对石油需求的超常增长是由电力短缺引起的。今年随着用电紧张情况的缓解,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减少。

除了国内需求,国内石油生产也是估计下半年石油进口的重要变量。由于国内原油生产上半年增长强劲,同比增加近5%,相当于每天增加原油供应量16万桶,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生产增长的幅度,进口应该相应减少。如果下半年生产下滑,进口就应该来弥补市场空缺。

消费增速提高,国内石油供应仍紧

由于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以及一些主要的重化工类产品近几个月增速有上升趋势,以及三季度以来,全国天气普遍升温,电力供应紧张等都将拉动石油需求增长。因此,可以预计,下半年中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油价在下半年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作,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增速将放缓,各油品产量由于国内外价格差异会趋于下降,原油生产增速也因受到资源限制难以大幅度增长,因而限制国内石油市场供应。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半年中国石油市场仍会呈现供应偏紧状态。

下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将平稳回落

受高油价等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下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将继续从快速增长的趋势向平稳过渡,2005年原油进口增速将回落。预计全年进口原油约1.3亿吨,进口增速将比去年大幅回落约28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加工再出口的加工贸易进口约1000万吨,同比增长15%。

从各种因素分析,下半年,全球能源需求依然强劲,国内能源消费会继续保持较为旺盛势头,国际油价将继续高位震荡。由需求原因导致的能源紧张局面还将一定程度上在部分区域、不同时段出现,能源产品价格总体走势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总之,此次人民币升值并非是基于经济实力对比之上的人民币购买力绝对提高的结果,而以此为契机的汇率机制的深层改革以及人民币向独立货币的转变,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当汇率的波动成为日常市场行为时,中国原油的国际采购也必将变得更加国际化,这对于建立健全中国能源市场将起到非常有益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贾金思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脂血症患者的食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