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2024-04-20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通用10篇)

篇1: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作者] 彭光宇

[内容]

――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彭光宇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410012)

摘要:本文分三步论述语文能力基础这个问题:一、语文基础知识不能单独构成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因为对基础工具性质的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不具备必然的对应性。二、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结构,语文素养结构不仅包括语文理性知识,更包括语文具体材料的积累储备,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与人生感受的积累。三、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为此,现在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把语文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必修课。(二)严格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规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三)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结构。(四)改革语文知识教学。

关键词:语文能力 基础 语文素养结构

* * *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辉煌的事业都要夯实牢固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性道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何培养语文能力呢?长期以来,一个占主导性的思想是: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把教师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学生准确掌握语文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全部任务。这实在是一个悲剧性失误。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近,教学质量不仅难以提高,甚至面临每况愈下的尴尬,语文教改也一直只能停留在教学方法、形式上做文章,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述教学基本思想上的失误造成的。所以,要真正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新认识“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这一思想,要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能力的基础,从而真正落实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这一中心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客观地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而言,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学科是知识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培养的是一种“知识性能力”,其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构成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其能力构成要素是对学科系统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的成熟就是对知识正确、熟练而创造性的运用。没有这些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正如没有掌握几何定理就不能进行几何证明,不具备几何证明能力。反之,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就会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总是以知识为序进行知识教学与训练。讲清知识,训练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练习题,自然会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语文学科却不是这样。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是基础工具性,它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学科能力也不是一种知识性能力,而是基础工具性能力。从表面看来,语文学科的确也有系统的知识,如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固然也能为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但是,这些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却缺乏一种必然的对应性,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不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教师苦口婆心传授这些知识,并指导学生按照知识点反复训练,可是学生却并不见得就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正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辨析词的构成,却并不会运用词语,让学生知道了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却并不会正确运用比喻句、借代句以传情达意。事实上,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可是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却不高;相反,有些人语文基础学科并不怎样,甚至有人从来没系统学过语文基础知识,可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不差。这种“常见的怪现象”昭示我们:语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是不同的,它不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性学科的基本教学思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至少,我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基础应有更复杂的构成。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特别强。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都往往要牵涉到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思想内容,审美情感等等方面。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体――文章、语段、句子等作整体性的理解与表达,这样,语文能力也必然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例如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不仅要求能从语法上认识其通顺与否、逻辑事理上正确与否,还要能根据语境条件正确领会它的表层与深层的具体含义,并调动自身经验感受品评其思想感情、审美倾向等等。这就给语文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它不可能象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教学与训练,以相应地提高其能力;语文学科只能通过知识的综合体――文章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如果我们按知识类别教学,或硬性地将文章肢解为各类知识来进行教学(现在有些语文课正是这样,不是阅读教学,而是知识点讲练课),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法时,修辞的问题、逻辑的问题解决不了,学习修辞时,语法的问题又出来了;即或知识性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又顾不上思想内涵的挖掘、审美情感的品味,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单项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的矛盾,使得二者之间缺乏一种必然的对应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寄托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训练上。

还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有较严重的繁琐化,脱离实际的倾向,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知识体系,缺乏对言语行为训练操作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更暴露出对汉语的本质把握不够而对西方语法系统却生吞活剥的严重弱点。其实,同为语文,汉语与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西方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言语中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因而其词汇系统就有与之孪生并行的繁密的言语法则。可以说,不掌握这些规则(即语法知识系统),就难以学好西方语言。可是汉语却是非形态的“人治”的语言。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汉语的.特点是以意统形、形随意遣。两种语言有极大的差别,而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法却基本照搬西方语法。为了把“人治”语言的灵活性硬套于语法框架中,于是无论词法、句法都大加特例,结果使得汉语语法既无多大实用性又特别繁琐。学习语法知识本是为指导言语实践的,可是在言语实践中,它很难起到规范的作用,甚至干脆被言语主体忘得无影无踪。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呢?又怎么能与语文能力形成必然对应关系,从而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呢?

大家把中学语文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等,称为语文基础知识。突出“基础”二字。大概认为这些知识对于语文能力的形成而言,是基础性的。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只有不同的类属,多或少的量限,深或浅的难度的区别,并无什么“基础”与“非基础”的界标。而相对于言语实践来说,它恰恰是“非基础”的。因为语文知识本来是对言语实践抽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普遍性规则。只有具有比较深厚的言语实践基础,具备比较成熟的言语能力,才能真正学好这些语文知识。如果不具备比较深厚的言语实践基础和比较成熟的言语能力,这些抽象的知识只能是空洞的概念或教条,很难起到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知识决不能单独构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它至少需要有深厚的言语实践(包括口语与书面语的实践)、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形成了个体语文经验系统,语文知识才会对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语文能力的基础呢?先让我们品味一则故事。《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一段黛玉听戏文的情节,写黛玉与宝玉“通戏语”后分手:

正欲回房,过梨香院角忽听见十二个女孩在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听到的两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身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前日见古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个情节,尽管表现的是黛玉伤感的情绪,但从语文的角度看,却实实在在体现了林黛玉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这里有对语文敏锐的直觉把握,有连类而及的丰富的记忆与联想,有动于衷形于外的审美激情,有随之而生发的对人生的深沉感叹,这已经是审美把握的高级语文能力了。毫无疑问,黛玉没正经八板儿地学习过语文基础知识,那么她的能力从何而来呢?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具体材料的储备与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感受对黛玉语文能力的基础作用。试想一下:如果黛玉没有与宝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情事经历,特别是没有与杜丽娘类似的幽闺自怜的感慨与怨艾,就未必对那“偶然”听到的几句戏文“心动神驰”;如果黛玉没有那丰富的语言具体材料的储备,又如何连类而及地将许多诗词一并回忆再现,从而引发更深刻的人生感叹?林黛玉正是凭借相应的生活经验与丰富的语言具体材料的储备去能动地、深刻地理解戏文的丰富意蕴,从而表现出高层次的语文审美能力。

尽管林黛玉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却是非常现实的。其实,无论是古今语言文学大师,还是现实中语文水平高的人们,或是语文能力比较高的中学生,他们无不是通过多读多写,积累语文材料与语文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所以,我认为,语文能力的基础决不能仅仅限于“语文基础知识”,而应是一个广义的语文知识修养的概念,即语文素养结构,它是以语文具体材料及社会人生经验的积累储备为主要内容,以语文知识为标准规则的学生个体经验系统。它不仅包括语文理性知识,更包括具体的语文材料(如字词句篇),还包括与语文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经验与人生感受。过去的失误就在于只重视学习语文理性知识,而忽视了后二者,而语文能力的基础恰恰尤以后二者为主要内容。

积累丰厚的语文具体材料是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基础的首要功夫。这个功夫包括两点:一是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二是要下点笨功夫,熟记一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字词句篇,形成中学生良好的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现在有一个恶劣倾向,反对所谓死记硬背到了极端化的地步。一要学生下功夫记点字词背点诗文什么的,就说是“死记硬背”,搞得中学生到毕业许多常用字词还不认得,不会写,连最常见的诗文也背不出几句。1993年我做了个抽样调查,高中毕业生,平均背诵诗文量仅12.8篇(其实这个数字还是在会考、高考前,如果学生无应考压力,只怕

篇2: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儿童特别欢迎语言浅显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将儿童文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文学应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语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一个年龄段群体。一个教师要想利用儿童文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对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什么样的儿童文学适合什么样的儿童。关于儿童心理,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结论:(1)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2)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3)儿童做事方式与成人差别很大;(4)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与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问哪门课都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不例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塑造出了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无定法。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适时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教学方法,即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因材施教。不问是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先进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是好方法。在医学界没有一味药包治百病,同样在教育界也没有适用任何学生或任何情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是强调知识的单纯传授,突出教师的教学地位。而现代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寓教于乐,教师让位于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再现、实地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师自身形象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构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体型、服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方面组成。学生喜爱的女教师外貌应该是貌美如花;学生喜爱的男教师外貌应该是帅气潇洒。学生喜爱的教师的内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热情和爱心等。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该知识面广,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网络游戏、伊拉克与利比亚战争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观性,童话、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候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时,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熏陶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增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儿童文学的熏陶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密不可分,现实是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文学却不感兴趣。就其原因是网络游戏的诱惑、社会选拔制度的不科学、家庭与学校的.升学压力。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在目前形势下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当然也是让儿童回归其正常发展轨道的重要大事。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采取各种措施,否则效果会微乎其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可以建立一些适合儿童的绿色网吧,如在中小学校园内设立一些免费或微利的绿色网吧。(2)加强网络儿童文学项目开发,如因势利导地开发一些将儿童文学与网络游戏结合

起来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文学,在学习儿童文学中玩游戏一举两得,既增强了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又兼顾了儿童对游戏情有独钟的天性。(3)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占比,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有较论文联盟多时间来感悟儿童文学。(4)在考试中增大儿童文学的分值,利用考试的特殊作用来达到关注儿童文学的目的,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儿童的兴趣。

2.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儿童的语文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本身是美的,但它的美需要被人所发现,被人所感知,否则,它就像一颗被石头包裹的和氏璧。有谁能发现他的美?感知它的美?人文素养的发展一般需从以下几方面培养。(1)加强学生的道德观的培养,道德观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正面人物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2)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主人公单纯善良的心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3)加强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重要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的即是美的,所以应注重小学音乐与美术课开设,不能流于形式。

篇3: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那么,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需要先进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正确行动。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不能再抱着原来的理念不放。对于新课标里的“形成”这个词,我的理解是: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这就叫“形成”。这里面包含着如何使“原来没有”变成“有”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培养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形成。这里的“发展”告诉我们“语文素养”是可以发展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而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两个词的使用,也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而且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注重课堂的教法、学法,让学生的课堂精彩重生,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和发展他们的素养。

一、走进文本,在精彩中让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语文课程中所选的每个素材都含有丰富的情感,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素材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1. 让学生在创设的精彩教学情境中解读素材,体验素材中的人文性、工具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如于永正老师在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上课一开始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接着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于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棒,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9岁那年,跟一个姓吴的师傅学戏,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他没有灰心,下决心练好基本功,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学戏的?”“想!”一段唱腔,一幅照片,几句颇能勾起悬念的开场白,就让学生产生了对梅兰芳大师的好奇之情和崇拜之情。

2. 用精彩的文学性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体会作品的文质美。

课堂中,或在上课的伊始,或在课文学习的转折处,或在学习课文的重点处,等等,及时来一段精彩的文学语言描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娓娓道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那里的风光特别美,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清新自然的气息,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男女老少都十分的欢乐。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走入那神奇的大草原吧!”学生在听了这样一段美妙的语言,心灵随之震动,马上就感悟到课文语言的美。

二、走出文本,努力开发精彩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日俱进,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必须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

1. 课内的精彩延伸。

每一节语文课留出5—7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相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验,或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在学生中间掀起了读《水浒传》的热潮,我组织开展了一次“水浒故事会”活动。再比如学习完《鲸》一课,我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写一些介绍动物的说明文,多方收集资料,汇编成册,写成研究的小论文,如《海底世界》等。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方面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写作的技能。

2. 课外的精彩习得。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就会生动活泼起来。(1)结合时事开展。如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于是我要求学生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收集信息,然后在班内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2)结合地区开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环境不同,人文积淀也不同。溧阳有着悠久的历史,为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地区发展的欲望,让他们去采访、去收集各种资料。学生围绕溧阳的过去、现在、未来写出了一篇篇研究性的学习材料。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走向自身的精彩,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要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教师教学素养上来。过去我们常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些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说到底是因为“素养”有所缺陷。

1. 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2.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

3. 语文教师应该有生活的情趣。

现在,我们的老师工作很忙,压力太大,非常辛苦。但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老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就会派上用场。

4. 语文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二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篇4: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4-1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儿童特别欢迎语言浅显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将儿童文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文学应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语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一个年龄段群体。一个教师要想利用儿童文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对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什么样的儿童文学适合什么样的儿童。关于儿童心理,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结论:(1)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2)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3)儿童做事方式与成人差别很大;(4)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与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问哪门课都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不例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塑造出了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无定法。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适时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教学方法,即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因材施教。不问是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先进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是好方法。在医学界没有一味药包治百病,同样在教育界也没有适用任何学生或任何情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是强调知识的单纯传授,突出教师的教学地位。而现代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寓教于乐,教师让位于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再现、实地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师自身形象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构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体型、服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方面组成。学生喜爱的女教师外貌应该是貌美如花;学生喜爱的男教师外貌应该是帅气潇洒。学生喜爱的教师的内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热情和爱心等。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该知识面广,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网络游戏、伊拉克与利比亚战争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观性,童话、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候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时,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熏陶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增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儿童文学的熏陶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密不可分,现实是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文学却不感兴趣。就其原因是网络游戏的诱惑、社会选拔制度的不科学、家庭与学校的升学压力。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在目前形势下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当然也是让儿童回归其正常发展轨道的重要大事。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采取各种措施,否则效果会微乎其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可以建立一些适合儿童的绿色网吧,如在中小学校园内设立一些免费或微利的绿色网吧。(2)加强网络儿童文学项目开发,如因势利导地开发一些将儿童文学与网络游戏结合起来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文学,在学习儿童文学中玩游戏一举两得,既增强了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又兼顾了儿童对游戏情有独钟的天性。(3)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占比,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有较多时间来感悟儿童文学。(4)在考试中增大儿童文学的分值,利用考试的特殊作用来达到关注儿童文学的目的,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儿童的兴趣。

2.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儿童的语文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本身是美的,但它的美需要被人所发现,被人所感知,否则,它就像一颗被石头包裹的和氏璧。有谁能发现他的美?感知它的美?人文素养的发展一般需从以下几方面培养。(1)加强学生的道德观的培养,道德观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正面人物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2)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主人公单纯善良的心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3)加强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重要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的即是美的,所以应注重小学音乐与美术课开设,不能流于形式。

篇5: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多个维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准还没有达到满足学生语言素养提高需求的水平。小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还受到教学现状的约束, 具体情况如下。

(一) 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实践者。只有教师认识到小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性, 才能促进相应教学活动的实施。在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 部分教师接受了创新的教学思想, 开始致力于自身教学眼界的开拓。但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一心只看成绩, 只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没有认识到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这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成绩, 顺利走进初中、走进高中, 考取理想的大学。在落后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教师很难开始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活动,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培养。

(二) 教师没有掌握有效的语文素养培养方法

要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利用课本, 为小学生一句一句地讲解课文内容,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许多教师执着于灌输式教学法, 没有进行教学目标的丰富处理, 也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运动, 更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不能灵活应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做好小学语文教学, 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涵多种能力, 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探究与语文教学, 是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态度的培养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另一个代名词。汉语, 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汉语是中国的母语, 是一个中国人最初学习的一种语言, 热爱语言是热爱民族与国家的一种表现。本民族的语言中蕴含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更是另一种民族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汉语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材料, 是世界上最丰富与最古老的语言。通过小学语文教学, 让学生热国祖国的语言与文化, 以汉语为荣, 以祖国为荣, 有利于其语言素养的提高。因此,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就要关注小学生对汉语热爱之情的培养。学生对于汉语的热爱, 是一个感情与价值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促进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

比如在讲解《精卫填海》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字里行间体现出的英雄气魄, 感受精卫的勇敢与果断, 在感受民族精神的同时, 享受语言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教师组织学生编排一个精卫填海的课本剧, 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起来, 有利于课堂趣味性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应用语言, 感受语言的魅力, 实现语文学习情感的激发。

(二) 重视学生审美情境与品位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更关注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审美情境教育与文化品位培养目标。

在小学一、二年级, 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汉语拼音以及汉字, 让小学生感受汉语的形态美。在小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组织小学生阅读一些童话与寓言故事, 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关爱自然与生命。阅读一些简单的古诗, 利用想象去收获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三四年级,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加强朗读训练, 在朗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五六年级,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 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体会汉字的魅力。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相近词语之间的感情色彩差别, 积极积累语言, 感受语言的优美, 有利于小学生文化积累的丰富, 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 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快速形成。

(三) 关注语言基础知识与能力双重教学

语文知识包括汉语拼音与词汇、句法、篇章知识等, 这是小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基础。而语文能力, 则是学生写作、口语交际与思维能力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认识到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将基础知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第一步, 而不是全部。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外阅读任务, 将课内外积累结合起来, 提高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能力。像在讲解《王冕学画》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测, 促进基础知识的夯实, 再布置拓展搜集古代名人故事的任务,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没有捷径可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灵活利用创新教学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之一。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肯定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全面发展, 加强文字训练的层次性。只有让小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 才能促进其语言思维的多元化, 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倩楠.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教育策略探析[J].科技视界, 2013 (2) .

[2]邵荣华.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性策略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3 (7) .

[3]赵成成.小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教育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4]杨丽, 张泽科.“教学评一体化”开启语文教育新境界——成都高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观察[J].教育科学论坛, 2012 (3) .

[5]王玮, 胡蕾.武汉市五里墩小学课题组, 小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5) .

篇6: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关键词 语文素养;发展;兴趣;习惯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方向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1)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2)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其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3)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汉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传递功能,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读、写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途径

(1)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喜欢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从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感受语言的优美中,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2)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词汇。(3)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各种不同场景恰当地使用语言表述。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小学生良好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1)认真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2)注意倾听。在别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3)踊跃发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也会得到提高。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首位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尽量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置身生活,要有生活经历,而不能封闭小学生,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2)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思考能力,使其在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的同时也看到生活中的假恶丑。要时时思考生活现象,感悟生活,从有所收获。(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观看电视节目,读书看报时认识生活,弥补实际生活的不足;有意识地在学历史,读过去的文学作品时,了解那些远离我们时代的生活,并把它与现实生活对照,使生活感受更加丰厚。(4)很多感情体验,如同情,激动,悲伤,感恩……这些,只能在生活中培养,而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的,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小学生才能理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文情并茂感受至深的文章。

生活经验是生活经历、体验、感悟、情感的综合。陶行知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語文是一切学科中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科,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务必要使小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篇7: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一、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模式, 只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必然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 需要具有一定的个性, 这样才会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 实现创新语文教育, 教师才有可能将这种创新教育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其次, 教师精心准备每一个课堂问题, 并且要不同凡响, 不拘一格, 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 赋予新意, 不要只局限于教参, 从实际出发, 有计划地进行自己的教学计划;再次, 教师要尊重与维护学生的独立思想与独立的人格, 可以对文章的一些观点进行颠覆, 说出心中最直接的感受, 有助于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活泼的课堂中形成。

二、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学课本里, 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很多, 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品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等等, 都可以通过直接教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讲授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将作者和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分析文章的特点、风格, 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在课文的熏陶下, 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 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 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三、因材施教,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 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难免学习的追求与效果不一样, 因而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习惯, 对于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帮助。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年龄, 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 适当地引入教学双边活动,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优势互补, 在讨论与研究中彼此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充分吸引学生, 这样才会激起学生对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对未来浪漫的生活憧憬。教师借助美妙的文章去浸润学生, 健全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8:刍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语文能力不是教会的,是通过活动、实践自己学会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越多,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越丰富,语文水平的提高就越快。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培养阅读能力,通过习作才能培养写作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读——这里的读指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阅读,包括朗读、默读、浏览、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应该是读书实践课、读书指导课。要加强朗读指导的研究。强调多读,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一味地读书。朗读课文的内涵很丰富,包括积累语言、领悟含义与方法、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等。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读的目的与要求,不同层次的读要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悟——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感知;领会,心有所得;觉醒,豁然开朗。悟以感知为基础,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为特征,是学习汉语言的必要途径之一。感悟和理解的区别是:理解侧重于理性、抽象、逻辑思维,重在得出结论;感悟侧重于感性、表象、直觉思维,重在阅读、涵咏、体悟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感悟而悟得的语言是有生命、有活力的语言。这种有象形支撑饱含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感悟应包含三个方面:悟形、悟意、悟法。悟情指领会内容,体会情感;悟法指揣摩文章的思路,领悟表达的方法。悟形是悟意、悟情和悟法的基础。“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言。”象是言与意的中介。阅读课文是借助语言文字,结合已有感性经验,唤起形象、引发情感,使课文中描绘的形象在脑海中“活”起来,并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习作则是在观察之后,运用留在脑海中的“表象”,通过构思,用思维将若干零散的“表象”编制贯穿起来,然后选取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领悟语言依赖于形象;体会情感、陶冶情操依赖于形象;语言表达依赖于形象。形象、情感、语言三位一体,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

记——就是积累,记住常用字、词汇、句式及精彩的段落、篇章。记还包括积累观念和形象。观念指思想、观点、认识,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记忆中;象形指人、事件、情节、情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记要讲究方法,教师应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加以指导,反对死记硬背。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丰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

写——指写字和作文。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写文,除课堂习作训练之处,还强调平时的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

动——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社会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多读书,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板报、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兴趣小组。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言学习的渠道。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语文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快乐和轻松的事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严济苏.享受语文课堂[J].吉林教育,2009(17).

篇9: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

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学习英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习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课文不会读,而不知从何下手。

篇10:浅谈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知识既博大又零碎,既简单易记又复杂抽象,不像数学学科那样系统而有规律,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心存芥蒂,总是难以提起兴趣,语文知识因此而贫乏匮缺,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其实,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途径的。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教材,在教材的学习中培养兴趣。

编演课本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对于《将相和》《皇帝的新装》《西门豹治邺》等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编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对教学素材中有趣、生动的形象有所认识,从而心生向往,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学科“情有独钟”;对于枯燥单调的“生字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用猜字谜游戏、部首加减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让学生从有趣的猜字谜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又加强了对字形的认知和记忆,可谓一举两得;对《咏柳》《春晓》等一些色彩鲜明的诗词学习,我们可通过绘画描摹的方式,让学生从色彩的描画中产生兴趣,从而克服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素养。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兴趣。

语文是一门庞杂的语言运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活水。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见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倾听、去感知,在生活的感知认识中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并提高语文素养。纷繁芜杂的行业门店两边张贴的异彩纷呈的门联,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彰显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走进广阔无垠的田野,看到那星罗棋布的“田”字状或“井”字状的田地,我们就知道了“井”与“田”的产生;倾听大自然中的鸟鸣虫唱、风吟雨啸,让学生学会了对“唧唧、哞哞、啾啾、沙沙、呼呼”等各种声音的描摹;连绵起伏的群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让学生知道并理解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南飞的雁阵、漫山遍野的红叶让学生理解了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

二、 重视语文积累,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是对“积累”重要性的经典解说。语文的学习既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一蹴而就,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它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素养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得以提高。语文的学习,就如海边拾贝,字、词、句、段、篇都是我们将要撷取的“贝壳”。我们不能只挑取最大最漂亮的“贝壳”,而对足下手边的小“贝壳”视而不见。这样,我们将是众多满载而归的孩子们中唯一的“空手而归”者。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家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摘录、背诵、仿写等方式,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去积累。摘录与摘抄是语文积累最常用的积累方式。平时,我们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丽词秀句、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摘录到摘抄本上,闲时反复翻阅,并熟记于胸,天长日久,大脑中贮存的丽词秀句丰富了,与人谈吐时自然口齿伶俐,妙语连珠,写文章时也自然就文从字顺,文思泉涌。

背诵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背诵的重要性。文章中的丽词秀句、精彩片段,乃至整篇文章都是需要我们背诵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要想很好的继承吸收,就需要背诵,就需要耳熟能详。这就要求我们引领学生通过熟读成诵,最终将之留存于我们的记忆深处。在漫长的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素养提高了,一举而数得。

仿写是在摘抄、背诵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积累方法。摘抄、背诵的积累过程就是仿写准备的过程。在学习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并有了摘抄背诵的基础后,我们指导学生可以进行仿写。仿写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也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构思技巧等。通过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学习借鉴名家写法技巧,领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技巧,博采众长而最终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培养其足够的学习兴趣,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知识积累,那么,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指日可待矣!

上一篇:解方程1教案下一篇:懂得珍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