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楼市向何处发展

2022-08-30

第一篇:信丰楼市向何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作者:杨东平等

编者按:9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观察(微信id:nandugongyiguancha)、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主办了“农村教育何处去”主题沙龙。REAP中方主任张林秀,分享了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几位身处乡村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嘉宾交流了各自的探索。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张林秀/农村教育行动项目(REAP)中方主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

康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北大附中校长,“美丽中国”首席教育官。 刘伟/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原山东潍坊坊子区教育局长。 教学质量差,师资是个大问题

杨东平: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农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主要是农村教育质量问题,这个问题请康健老师和刘伟老师谈谈你们的认识。除了营养健康以外,你们觉得中小学辍学的问题是什么? 康健:师资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过去留了一大批当年学历低的,高中毕业的人,现在50岁以上,他们占比例相当大。他们愿意留在村小,不愿意去中心小学,是因为工资一样,学生少,边远地区成绩不好也可以原谅。另外老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过去根本不重视音体美,现在又讲音体美。水平高的老师也留不住,他们有一个逃离的时间表,一招工、招警察或者公务员,一招都走了。我们属于扎根派,在一个村子里待一段时间。

功利主义的考评目标,造成上面要什么,下面就对付什么,这些孩子去年考评的成绩,今年再考可能很差,成绩不知道怎么来的,数据和实际情况很不一致。教师的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

张林秀: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很多贫困地区的老师,把位置留着,让代课老师来教,他自己跑到沿海打工。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质量不高,在册的是那些人,真正教学的是他们的替身。

刘伟:虽然我已经不做局长了,但一直也没有离开教育。我来自山东潍坊,我感觉农村教育说一千道一万是师资的问题。2001年以后课改以后,我们对于老师和教育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调整,但是老师跟不上,本身素质提升不上去,教和学的方式上就出了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来推进和提升农村的教育。现在农村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尝试的机会。

农村教育应该完全复制城市吗?

杨东平: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是在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同样的标准和规则。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和城市竞争,我们把这种竞争称之为龟兔赛跑,实际上农村还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所以表现在初中阶段大规模大量的辍学,到了高中升学的比例也很低。这个问题,各位怎么看待?仅仅是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是说我们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方向有问题?在农村实行完全城市化的教育这件事情是不是合理的? 张林秀:杨老师这个问题很深层,我的观点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适应性应该一样。就像别人问我少数民族教育和汉族教育,我以前总说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应该抛弃传统理念,但是只要走上社会,是跟汉语环境的人在竞争,你是让他有同等的竞争力呢,还是在自己小群体里欢畅?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让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竞争力。

但是方式方法要改进。我有一个朋友搞教育的,他给孩子买小画书,所有的童话书都是外面进来的,不是我们本土的。这值得我们教育教学的人去思考,怎么把课件弄得更接近农村的孩子? 但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水平不应该降。不能在知识水平上对农村和城里不同要求。他们将来总得到北京上海,他们会碰面的,要在同一个场地竞争的。

康健:我觉得农村,特别是乡镇以下的边远的学校,绝不能走复制或者跟随主义,县中怎么教你就怎么教,看起来形式上公平,其实不公平。因为城乡差距把最优质的人力资源都抽走了以后,这个竞争已经是不公平了,还要用同等的方式来竞争谁高谁低?结论已经有了,这个肯定是不公平的。

那如果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听起来也是公平的。2001年课改以来为这件事已经争论了一二十年,没有结论。90年代末,我在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城乡要不要学一本教材?是不是大家都学一样的样板教材? 一种观点是如果不学一样的,农村跳出龙门的一线机会都没有了,为这一线机会要学一样的教材。如果不一样了,对农村是一种歧视,一定要一样。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学的不一样,升学的出口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因为学得不一样,评价标准就不一样。

第一次课改的时候认为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拿高中的文凭?拿一个绿色证书,种果树、养牛羊你也有本事,但是不了了之。这件事情在农民那里也说不通,很多农民说给我降低分数进那些学校,可出来后跟城里完全不一样,找的工作跟城里孩子也不一样,所以他宁愿打工,也不愿意花三四年的钱去读这种书。

现在到了该有结论的时候了,如果这个事还没有结论,就像现在看起来是一种竞争,但实际上真的是不公平的。

80%的高考生上不了大学,农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

杨东平:我们来谈谈农村教育的目标。在相当多的农村西部地区,全县平均高考入学率20%左右,80%的考生注定是上不了大学的,那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初中到高中为他提供了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升学的教育,对少数升学的人是有用的,对大部分人是没有用的,他留在农村有什么帮助呢?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过一种探索,当时提出一种概念,三“教”统筹,实现农科教三结合,改变单纯的升学教育。如果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就是为了少数升学的人服务,这个方向是不是有问题呢? 张林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合格的人才。人才需要有非熟练的工人,也要有高精尖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公共资源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人才。他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回报。不见得所有人都要去上大学,起码应该有足够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我们现在说,中等收入转型的国家,基本的劳动力都是高中水平的,能学会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而不是技能本身,这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基本劳动力的素质提高,有助于我们社会经济转型、产业链提升。

杨东平:我们国家还在教育规划,把高中教育提到议事日程。

康健:整个政策是从上而下的,但这个问题是长线解决的。如果我们不从小时候健康生活着手,小孩子就注定上不了高中和大学。如果不从长线抓,而从最上端,从高考、中考抓,我觉得没戏。现在的学校课表也好,课时也好,教学方式也好,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注定了他只能跟着别人走。

“美丽小学”:村小也有“条子生”了

康健:现在我所在的美丽中国,我当校长,带了13个大学毕业生,我们为改变而来,我觉得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还有了条子生!过去我在北大附中,条子生困惑了我很多年。以为回到村子里就安宁了,没想到村里有条子生了。有家长开始给我递条子了,说康老师我能不能把我的孩子从中心校转到村小?这说明大家会改变的。

村里的书记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了,他怀疑我能待多久,我们来了能改变什么?现在开学三周,他偷偷来了四次,说你这个开学典礼办得跟所有的学校都不一样,不让领导讲话!一个领导都没有,没有主席台。第二天,他看到原来脏兮兮的厕所干净了,又修了浴室,上面是男孩的,下面是女孩的,说我的孩子要是可以在这样的学校里念书就好了。他孙子六七十个人一个班,听说我们一个年级只有30人。我们绝不做大班,我觉得是有希望的,能改变的。

杨东平:康健已经做了一个小规模的精品学校。

康健:我们十几个大学生在村子里,整个进展情况非常好,我们还是从健康、卫生、安全、运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起,不炒分数。我们绝不跟着人家走,这是农村教育体制上的突破。我们这个学校是承办的学校,是政府委托NGO管理的。

我们首先做的是改造学校的饮水系统,才花了一万多块钱,安装了一套净水设施,加温到100度,再降低到50度,用加压系统把水压到每一个教室,把全校师生的饮水都解决了。

张林秀:我给您一个定心丸,您别担心您只关注营养健康和卫生,我们很多的干预研究已经证明了,你把营养健康状况改善了,学业表现就会上去。有的孩子视力差,成绩差,我们帮他配了一幅眼镜,他学习表现就很好了。

康健: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别人都有点怀疑,弄厕所?我们都是隔板的,男孩和女孩要有尊严。

张林秀:孩子的自尊心上去了以后,自然学业表现就会跟着上去,我们也测过因果关系的。

康健:现在农村公办学校条件越来越好了,都是标配,很多闲置严重,浪费。电脑室被很多人参观过,使用率永远赶不上参观率。现在我们完全换一套,帮助农村教师和农村孩子使用的。很多学校都是超大屏,大屏替代大黑板,其实没有什么改变。

我们不用大屏,用有利于孩子视力的小屏,用小桌子,个别化、小组化的教学,设施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设计,方便孩子学习。

张林秀:我们也有一个实验验证。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国家十三五的电气化工程要求每个学校必须有一个电教室。我们发现,电脑基本是闲置的,最多老师备课用。我说能不能让孩子直接用? 我们开发了电脑辅助学习的软件,安排孩子每个学期去上两个45分钟的课。在小学贫困地区不好找计算机老师,我们课程设计的是,任何一个老师拿着课件,维持秩序,让孩子自己玩45分钟。这些孩子各方面表现比不玩的增长快。

我们实现了两个目标,第一是让后进的孩子赶上来了,第二把电脑资源充分用起来了。电脑原来一星期开不了一次,现在我们每天都让孩子直接去用。刚开始,小孩不敢鼠标双击,手都在发抖,不到一个月,那些孩子如果家里有事请过假,就问老师说我能不能补电脑课啊,更喜欢学校了。

康健:在师资培养方面,甘肃2015年的数据至少还有一万所村小,小规模学校至少一万所,学生有十万人以上。这个数量还是挺大的。我们想自己建立一个乡村教育学院,针对包班制,重新再培养适合农村生长的教师。当地政府给了我们一块地,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支持。真正要解决教师问题,第一个是落地要扎根,第二是针对乡村培养。

潍坊村小的教学实验

杨东平:我们揭示农村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也介绍了令人乐观的尝试。刘伟局长在潍坊做了一个教学实验,请他介绍一下。

刘伟:美国教育学家博伊尔写了一本书《基础学校》,梳理学校发展史和现状,设计了一种基础学校,具有普遍性。我们想,能够把他的想法落实下来吗?他们这个组织在全世界有500多所学校,我们一个团队能不能按照他们那些方法来操作?

我们做了三年的时间,开始感觉这套工具高大上,但具体研究了以后,发现就是一套工具。因为它的设计要求一个班最好不超过16人,我们就在村小做了一个实验,完全按照这套工具来操作,经过一年时间,发现我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后,学知识太容易了,实现了我们学校和外面世界的对接。它核心的理念是真实情景、创新学习,概念驱动。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真正的以孩子为中心。现在国家拿出这么多钱培训老师,我觉得效果不理想,只有给他一个方法,让他在学习和适应方法的过程中,去改变和提高。我们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没有给老师工具,他手里没有工具,怎么做?我们说把教材放下,那好,我教什么?缺少了中间的工具。一个强大的资源库支持着老师的教学。

现场互动问答

观众A:我有两个困惑,两位老师讲的都是外力的干预,有没有跟乡村当地的互动,挖掘当地乡村的内发力量?对于乡村文化有没有关注? 张林秀:任何一个干预都要有目标,我刚才讲的外部干预,是模拟政府如果采取行动,是什么样的行动有效,怎么复制推广。

有人说孩子吃不好是家长的问题,干吗非得要政府买单给他们提高营养改善呢?我们也给家长做了营养知识的培训,效果不太明显。第一,家里没有钱,我知道天天吃肉对孩子有好处,但是做不到。第二,培训过后,回家就忘记了,效果和强度很弱。到底外力强制做更好,还是自发更好?只有尝试了才知道。

我们针对小学生贫血做过十几个干预实验,有三四个专门针对地方资源的,我们把蔬菜、红枣、豆子都搜罗了一遍。有铁强化酱油,一天得喝两瓶才能达到铁的量,还有铁强化面粉,但那些贫困地区都是自己生产的麦子自己吃,根本不去市场买。现在走的捷径就是维生素片,免费给发营养包,增加微量元素。全球都试过了这些方法,你要食补的话,有时候是来不及的,只能添加。我们国家又没有这个习惯,只能政府主导。

康健:我们农村几千年贫困了。从古代王阳明办的乡学,到近代陶行知、晏阳初等不少乡村改造,可是中国农村依然贫困。城乡差距不说,中心校和农村小学差别都很大。

为什么不把当地老师扶持起来?年龄结构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学科结构很难解决。学生层次质量问题其实也解决不了。你如果扎根在这里不走,就一定得突破现在的体制。现在农村教育是需要下重手的时候了,我们要三突破,观念、体制和标准上要突破。否则只能重复。

我们这一代受到过非常良好的教育,要敢于对现在的社会和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些思考,做一些前人没有做的事情。必须有一批人来一起做这个事。

观众B:我在甘肃的陇南做过一年的驻校社工,有一些学校确实从校长往下,机制层层有问题,最后压迫小孩,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NGO力量的来源在哪?我们突破口在哪? 刘伟:我做过一个尝试。农村教育现在有些破败,村里人对教育不关心,而且我们校门是关闭的,孩子在里面怎么样,与村民没有关系。我们想,怎么让利益相关者知道这个学校是他的?我们成立了一个理事会,让校长、老师和周边有威望的代表参加,到学校看看,办得怎么样。

当校长出现空缺,要提名,竞争上岗,用不用村民说了算。以前大家都不关心它,真正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参与,导致了很多了问题。一旦他知道这个学校是我的,是为我孩子服务的,就不一样了。

观众C:美丽小学是不是另外一种不公平?命运垂顾了这些孩子,我们面对这么多有需要的孩子,怎么推广? 康健:我们过去以支教为主,零散分到一个大学校,六七百上千人的学校,杯水车薪,很难做到改革和创新的层面,你只是顶了一个缺,新代课教师而已。

但是我们建一个乡镇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提出“走向最边缘,沉到草根中”。如果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学校,去一两个人不起太大作用。我希望天下穷人家的孩子都受好教育。我带进去的这些人,希望一年至少踢出一个人,去另一个山沟学校当校长。

另外我有“三不变”:第一,生源不变,我只要本村的全收。收费不变。招生不变。地方标准不变,但是不代表我教学方法不变。

未来我们不会变成什么贵族教育,这条路我们不走。

观众D:我做过十几年老师,观察到现在支教是跟着欧美跑,但我们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很好的内容。教育不能完全被当下目标束缚住,超越时空的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的教育增加了多少他们对自我的了解,对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理解? 杨东平: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办现代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方向。国内也有一些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例如伏羲学校,比较成功,突破了我们主流体制学校的做法,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认知来学习,这种多元文化的尝试和探索是存在的。

康健:这个理念是对的,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根据我自己的判断,未来中国最好的学校会从农村最小的学校里诞生,因为它的环境,自然、乡村和社区的融合,是几乎所有城市和大学校不能比的。城市水泥制的学校,已经失去了走在世界最前沿的机会,他们是封闭式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失去了最原生的条件。必须扎根自己本土,否则是没有归属感的教育。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17

来源:《求是》期号:2005.10作者:乌东峰 王国平

有着农村血液之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已存续半个多世纪,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金融支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信社原有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筹资能力差、成本高、服务手段落后、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按照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原则,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农信社怎样走来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着手整顿财经纪律的同时,决定在农村建立信用合作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49—1959年,大规模组建和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在这个时期,由于政策得当,农信社与农户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联系紧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起了较大的支持作用,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共建立农信社88368个。

1959—1979年,下放基层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农信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社员管理。由于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下放形成了基层干部对信用合作社的控制,农信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性支持作用受到限制,因而发展十分缓慢。

1979—1996年,农业银行管理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信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存贷业务。这段时期,农信社虽然成立了县级联社,却变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农信社贷款大量投放乡镇企业,增大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托管时期。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托管下,农信社通过加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贷款投向发生了重大调整,农业贷款比重明显提高;二是贷款方式有了改进,农户贷款面明显扩大;三是经营机制有了初步转变,内部管理逐渐规范。

中国农信社向何处去

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等诸多原因,农信社目前仍面临着发展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信社到底向何处去?

早在2000年初,国家就在江苏省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从近年来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以及试点情况来看,深化农信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其基础工作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农信社实际情况,对资产大于负债的,其积累部分首先按规定提足股金分红、应付未付利息、各类保险基金;其次按资产风险程度提取风险准备金,作为信用社的附属资本;仍有剩余的,可拿出一定比例对原有股金予以增值。对资不抵债但目前还难以撤销的信用社,先用现有积累冲抵历年挂账亏损,其余部分落实经营责任,通过采取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逐步消化。同时,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原则,各地分别进行产权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原则,实行股份合作制。对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大对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但对农信社的监管,仍由人民银行、国家银监会与省级政府分工协作,各司其责。省级政府对信用社管理的主要职责是:督促信用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引导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指导本地区信用社加强自律性管理,督促信用社依法选举领导班子和聘用主要管理人员;对今后发生的高风险机构的处置,在省级政府承诺同意由中央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划

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临时支持;帮助信用社清收旧贷,打击逃废债行为,查处信用社各类案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办法;对审批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做出规定;进一步做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价,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进一步做好审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等工作。

按照这一思路,2003年8月,国家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8个省市率先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为了使信用社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国家以补贴、税收、资金等多种方式给予诸多政策支持。国家资金支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一种是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上述两种方式可由试点地区自主选择,具体办法由人民银行另行规定。

在改革试点的推动下,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农信社资金运营状况开始好转。到2004年底,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已达2784.97亿元,全国农信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全行业10年来首次实现统算盈余。

走向新生需要艰难探索

回顾改革历程,我国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信社改革力度,但目前在总体上仍没有改变其发展弱化的状况。新一轮改革尽管力度很大,但农信社毕竟是我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走向新生要有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当前要特别注重几个关键问题。

注重制度建设。农信社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除部分政策性因素外,根源还在于农信社缺乏严格有效的制度约束。这次改革突出了制度建设,加强了对农信社员工的培训教育,从而使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沿着法制化轨道稳步推进。目前,制度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上。在加快改革中,随着省级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形式的出现,农信社如不及时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势必造成财会行为失范,危及地区金融稳定。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

实现单位运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标,由单位理事层、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等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注重体制创新。经济合作制曾是近代不少人士实现均贫富理想的选择。19世纪30—50年代,在欧文的倡导及实践下,欧美的金融信用类合作社曾有过较快的发展。1994年底,全世界还有5.5万家金融类合作社,其中美国有1.1万多家,一般由同一企业员工集资组成,有些也由当地工会、教堂或退休人员协会发动各自成员参加,资金以内部调剂为主,只求保本运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今后我国农信社在改革方向上要继续坚持合作制原则,主要发展具有内部互助性质的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一些基层社及县级社将来也可以发展为带有合作性质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服务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

注重整体推进。农信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单兵深入,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当前,在加快农信社发展的同时,增强农业发展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鼓励其他商业银行为农村发展服务,已经成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紧迫任务。国家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运用补偿性财政支出,向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补偿,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作者乌东峰,求索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王国平,湖南大学教授)

第三篇:河南面业将向何处去

河南面业将向何处去?“面”授机宜

“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对挑战、“面”临机遇,河南的面业将向何处去?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都在思考。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凌波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稳步扩大,人们对粮食制品的多样、优质、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方便的要求日益提高。国内多数省份均将食品工业作为支持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河南必须抢抓机遇,实现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跨越。

对此,屈凌波建议,应重点针对我国人民喜食的馒头、面条、饺子、包子、油条等,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面制主食设备;开展蒸制类主食的保鲜、防霉、防菌技术研究;实现中式配餐、学生营养配餐的工业化生产等,发展能进入大众餐桌的加工食品。而在以小麦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发展定位上,应加快推动馒头、面条等传统面食产品工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各种营养强化挂面、鲜切面,开发多档次、全营养的方便面;鼓励发展焙烤食品,重点发展面包、饼干、糕饼类产品。积极开发麦胚产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作为产粮大省和食品大省,河南如何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衔接,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屈凌波认为,优粮优用才能优价。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应该把产业链条延伸到“种植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成为收购、加工、销售(包括进出口)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事实上,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以雪健面粉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金星集团漯河啤酒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小麦加工产业链,带动了15万亩优质小麦和10万亩专用小麦基地建设;以恒达食品公司和上海小帅才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高档饼干、雪米饼加工产业链,带动了10万亩专用小麦基地和万亩水稻基地建设。乔赢的红高粱烩面,则在商丘建起了富硒小麦生产基地,生产烩面专用面粉。这种富硒小麦亩产不仅比普通小麦提高了15%,价格也是普通小麦的一倍。这样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成一碗烩面,国内可以卖到6元,出口到国外,就可以卖到25元至30元。

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国际市场大门洞开,无疑也给粮食加工业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机遇。有资料显示,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而河南三全、思念、白象、科迪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食品也已经打入国际市场,走上世界餐桌。河南,这个粮食大省,正蓄势待发,不仅要当“中国粮仓”、“国人厨房”,而且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世界餐桌”。

第四篇:汉语风来袭,英语风该吹向何处

——遵义县毛石镇芭蕉小学李玲艳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汉语本身的魅力,汉语在很多国家流行起来,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悄然兴建。而中国国策对母语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各个教育阶段中的汉语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考试安排等方面都保障了汉语教育的核心地位。使英语的地位纵然下跌。那在这种国情下,英语的学习该何去何从呢?是不是我们就让我们自己这30年来的成绩付之东流呢?

关键词:英语学习 中国发展 学习方向 英语地位 相辅相成

一、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随着航海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到来,西方英语国家也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社会,随之而来的当然也包括他们的语言——英语。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将中国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商人不断来华进行商品贸易,英语开始在中国的商界、上流社会及高等教育界开始流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英语国家和美国与中国的接触更加频繁、往来更加密切。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在小范围内,而是进一步推广至文化教育界、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在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留学生被送往海外,留学生归国后也为英语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英语在中国更是风生水起。至今英语仍然是交际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

中国学习英语的成效

30年来,英语课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民众的英语普及程度有一定的提高。这主要缘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英语教育政策,确保了英语教育的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中国国策的推行

3.1英语成效决定国中国政府推行的政策

中国政府之所以调整英语教育的方向,推行有关政策确立英语教育的目的,与中国的英语教育成效有关,民众的英语水平取得了进步;长期对英语的探索,英语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而在此时,我们的母语——汉语,却被我们所忽视。

3.2中国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政府推行的政策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使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随之提高

中国国策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汉语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标志着英语在中国的地位滑落谷底呢?是不是如家长们所说,现在汉语的考分所占比重大,就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呢?其实不然,国策的推行对汉语的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力量,同是,对英语在中国的学习更是一种润滑剂,英汉是相辅相成的。

四、英语发展的影响

4.1 英语的发展对中国国内的影响

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 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用词的第十一位。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

在教学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因而,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英语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期全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还是兼顾一点好。课文可以是简写的英语国家的作品(大学当然可以直接选用原文),但多少也应该有一点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介绍一点中国的文化特色还是必要的,外国人也想了解中国的特点。

众所周知,由于受母语的影响中国人说英语具有一定的语音特点,有的学习者可能在说英语时会在心理上感到低人一等。我们认为凡是按国际音标发音,符合规范英语的语音、语调,且又不影响正常表达的英语都可以在交流中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学习者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刻意模仿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语音、语调。

4.2 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对英语的影响

中国英语的发展可以促进英语的发展。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英语与世界文化将得到丰富和发展。英语的形式将更为多样化、区域化,英语的词汇也可以得到极大的补充和丰富。

五、当今英语的地位

5.1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小学开始设置英语课,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有条件的小学可以增设英语。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英语课正式纳入小学课程,并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3年级。

而今小升初分数有所改革。以广州为例:大联盟考试总分为320分,语文、英语满分100,数学满分120.小联盟满分300分,语文满分100,数学满分120,英语满分80。

北京中考中招框架方案全文正式公布

2013年10月21日,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上获悉,北京中考将作

出重大改革和调整,2014年始,特长生招生比例下降;2016年始,语文卷分值将增加至150分,英语卷分值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从2014年起,北京市中高考将陆续启动一系列改革,从试卷分值设置、招生方式、志愿填报等方面进行渐进式改革。到2016年,本市高考英语总分将由150分降低到100分,语文分值将相应增加。

5.2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教育部为客观、准确地测量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设置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虽然教育部从来没有要求将英语

四、六级证书与学生的学位挂钩,但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学位联系在一起,大学本科要获得学士学位要求学生英语水平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则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如果达不到,无论学生的其他科目成绩如何优秀都不能拿到相应的学位。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最重要的标准,于是大学生们把大学宝贵时光的一半甚至更多都用在了英语的学习上,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水平是中国大学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在国内大学的排名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其英语

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这就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盲目的攀比。

5.3社会中的地位

英语水平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许多用人单位,不管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能用到英语,在招聘的时候都把英语放到第一位,达不到四级或六级水平,无论其专业知识如何的优秀,其业务水平多么高,一律不予录用,英语,变成了一个人求职所必备的敲门砖。英语水平是职称评定的前提,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晋升职称必须通过英语考试。从国家劳动人事部到各地的劳动人事厅(局),每年都有固定的诸多资格考试,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设计师的资格考试,而这些考试中英语(外语)考试是不可缺少的。

近些年来,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政府推行的英语教育政策提出了质疑,将英语教育的核心地位称为霸权地位。他们甚至主张要改革各类升学考试中带有强制性的英语考试制度和方法。

六:国策对考试英语分数的调整的好处

6.1 英语150降至100,变社会化考试可以参加多次

备受关注的英语减分的消息也得到确认。依据方案,从2016年起,英语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换句话说,如果在高一考了英语满分,高考前就不用考英语了。

在命题方面,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

6.2 英语一年两考减轻备考负担

改革前很对学生每天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挺多的,甚至为了提高英语成绩报了课外辅导班。

而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后更为人性化。机会增加了,同时,如果考生在高考前英语考到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就能腾出时间来复习其他科目,有利于考生备考。

6.3 英语降分利于改善英语教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认为,必须要看到改革中的积极意义。“分

值降低为中学的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改革空间,老师们可以腾出时间来,想办法把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小学

低年级英语教学将调整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透露,针对这些改革,市教委还将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在英语课程设置上要做调整,但不表示在一二年级没有英语活动,而是课程形式更为丰富,如开设英语角等,甚至有可能在课后3点到5点之间引入一些社会上的优质英语资源,来弥补原来的资源不足或资源的僵化和单一。

中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说,英语教学投入高、产出低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学了很多年却不能灵活地使用,但是,英语并非不重要。现在,通过中高考政策的调整,采用增加听力分值、一年多考等措施,去除了这门学科的应试倾向,将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过去传统名校有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和生源,“名额分配”比例增加后,这些学校将面临层次不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听力分值的增加,也将对英语老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向素质教育迈进一大步。

6.4 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双向选择

通过改革,可以让一些学生有机会、有通道进入优质学校。对于用人单位也是一样可以根据本单位需求招聘到实际可用的人才,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为单位效力。

英语今后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英语对我国的作用,不能将英语弃之不顾。我们要让英语的发展推动汉语的发展,要让它们彼此融洽,相辅相成。英语在中国的发展上过去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合理分配,有效学习,做到不使彼此。

七、具体方法:

7.1 课程安排

针对现阶段国民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又不均衡的情况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推出基础课程+口语课程。基础课程针对的是农村英语水平较薄弱的孩子,口语课程针对的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英语水平较好的城市孩子。

7.2 对教师的英语素养严格要求

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匹配教师,让孩子通过喜欢老师热爱少儿英语学习。;老师标准、地道的口音,能够使得孩子从小受到最正统、地道的英语熏陶,培养一口地道的标准口音,让孩子从实际运用出发;

第五篇:重庆北碚:陪都小城的不均衡楼市发展

摘要:

重庆北碚:陪都小城的不均衡楼市发展

近几年,随着新城和蔡家片区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重庆北碚区房地产发展开始提速,吸引了诸如保利、龙湖、金科、东原、融创等大型品牌房企的进入,两江新区成立,通过工业园区的建立新增了一定的流动人口,刺激了蔡家片区楼市的火热;而新城片区楼市的发展则主要受益于北碚区新区政府的带动。相对重庆其他主城区,无论房价还是品质,小城北碚的房地产行业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项目主要靠北碚本地购房者消化。

我的家乡北碚是座美丽和低调的小城,大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他是重庆主城之一,他也曾在历史上名噪一时。借着春节回乡之际,我想给大家说说这座小城,愿你们对他有更多的认识。

一、 提速:交通改善产业升级加速楼市发展

小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捷性,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北碚在重庆主城之中并没有优势,属于离中心区域较远的主城区之一。多年前如果去市中心,仅有公交车可以到达,花费的时间较长,大概在两个半小时以上。除去交通的不方便,小城的流动人口也较少,支柱产业单一且不集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基本都有家属大院,对商品房需求不大,所以北碚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缓慢。

以前的我对商品房、对房地产品牌没有任何的概念,一直以来居住的房屋都是家属楼;再后来对北碚商品房的印象则是没有电梯、没有绿化、没有物管;仅仅就是一栋楼房而已,房价在600-800元/平方米,

如今,北碚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往返市中心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地铁、公交和自驾。地铁6号线是目前大多数人的选择,贯穿北碚老城区和新城区,可以直达渝北区、江北区、渝中区以及南岸区,从北碚站到红旗河沟站大约需要耗时50分钟;公交也可以直达主城各区,以抵达红旗河沟车站为例,耗时和地铁差不多;自驾主要通过渝武高速公路,从北碚城区到红旗河沟全程畅通的情况下大约30分钟。

与此同时,北碚的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的建立,重大项目的引进,原有的仪表、医药等产业的升级,带动了北碚的常住人口增长和消费能力提高。最初老城的楼市开始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新城和蔡家片区便开始如火如荼的被建设起来,房地产发展开始提速,从本地开发商的小打小闹进阶到知名品牌房企的频频进驻。

三、现状:区域分化严重,供需结构不一

北碚楼市在售的楼盘约60个,除了海宇、四联等本土开发商的少量项目,更多的是由保利、龙湖、金科、东原、融创、隆鑫、泽京、力帆、中铁等大型品牌房企打造,产品线涵盖高层、花园洋房和别墅,项目均价集中在5000-7000元/平方米。大致来看,北碚楼市主要集中在蔡家片区、新城和老城区三个区域,但是楼市分化仍比较明显,供需结构不一。

蔡家片区和新城是近两年比较热门的片区,尤其是蔡家片区,因为两江新区的成立,工业园区的建立等新增了一定的流动人口。但是从周边配套来看,目前蔡家片区并不占优势,除了交通比较便利,商业配套和教育配套都不太完善。目前在售的金科城、东原嘉阅湾、中庚城等都是大体量项目,相对于巨大的供应,蔡家片区的需求并不充足。新城项目主要集中在北碚区新区政府的周边。这个区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聚集,有消费能力的人口较多,龙湖紫云台、融创紫泉枫丹、东原碧云天等高端楼盘均坐落在这个区域。相比老城和蔡家区域,新城的商业、教育和交通配套,现在可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由于前期政府机关搬迁时大量的需求已被市场消化,目前的供应就显得有些过剩。

老城新推项目最少,泰吉滨江、四联悦苑等主要是拆迁后的新建住宅。相比新城和蔡家区域项目的优势是生活教育配套更成熟,周边环境更熟悉;不足之处则是老城的项目均不是大型品牌房企开发,小区体量或较小,园区内大环境稍弱;房价集中在5000-6000元/平方米左右。由于大多老北碚人愿意住在更熟悉的老城,老城项目需求较为旺盛,去化率也较好。

四、展望:吸引力仍然不足,未来还要看产业

整体来看,相对重庆其他主城区,无论房价还是品质,小城北碚的房地产行业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项目主要靠北碚本地购房者消化。但是本地购房需求并不足以支撑目前的供应量,唯有抓住未来新的发展机遇,布局更完善的产业链支撑更多流动人口,以此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下一篇:消防值班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