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政策时间轴

2024-05-03

楼市政策时间轴(通用3篇)

篇1:楼市政策时间轴

楼市高位僵持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国务院派出的8组楼市督查组已经结束督查,各地楼市成交陷入低迷,房价依旧保持高位。楼市正在走入市场与政策艰难博弈的敏感时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迟迟未现松动,调控政策不会放松,新一轮调控政策或将出台,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信贷、土地政策都可能再度加码。

楼市陷入高位僵持

自从今年初楼市调控组合拳出台以来,各地成交量不同程度陷入低迷,房价快速飙涨势头得到遏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和持平的城市达到20个,比上月增加了6个,环比涨幅比上月缩小的城市有29个。而从同比数据来看,同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比上月增加了1个;同比涨幅回落的有46个城市,比上月增加了16个;同比涨幅在5%以内的有26个城市,比上月增加了2个。

虽然房地产市场逐渐“退烧”,但房价“拐点”尚不明显。70个大中城市里,依然有29个城市3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超过0.5%,京、沪、穗、深4个一线城市销售均价虽然略有下调,但有专家指出,3月份很多高档楼盘推迟上市,价格的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成交结构性的影响,而非趋势性的变化。

以深圳为例,3月深圳全市新房成交均价1942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5.99%,同比下跌5.04%。造成这种房价“假摔”的原因在于,3月深圳关外房源成交量大增,拉低了成交均价。3月深圳关外新房成交2131套,远多于2月的1274套。3月上海二手房价格也没有出现调整,二手房价格指数为2586点,环比仍然上涨了0.25%,5个市中心区及浦东内环平均上涨0.32%。

地产研究人士韩世同指出,限购政策抑制了高端楼盘的成交,市场陷入观望导致成交萎缩,而郊区楼盘则趁势推盘,价格较低成交量大,导致3月份整体均价下滑,实际上市场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降价。

进入4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悄悄回暖,均价又开始上扬。最近一周(4月18日至24日)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高达31720元/平方米,环比大幅上涨58.4%。高端项目上海紫园一周共成交34套独栋别墅,成交均价高达100205元/平方米,均价高达62284元/平方米的四季雅苑成交了7套,玺园也以49415元/平方米的均价成交了10套。

多项政策将再加码

房价持续居于高位,后续还会不会有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近期从管理层的各种表态中不难发现,楼市调控将向着更长期、更纵深的方向发展,房地产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都可能再度加码。

收紧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是减弱房价上涨动力的重要手段。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可能于5月1日前后出台新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托业务,收紧房地产信托融资。个人首套房贷也可能将首付提高至五成,上海某国有银行信贷人员称,目前还没有相关通知,首套房首付五成杀伤力较大,短期内应该不会出台,但如果房价出现继续上涨,这也可能成为能够立竿见影的一剂猛药。

今年以来在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再融资日益收紧的情况下,不少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产品募集资金,房地产信托发行火爆。3月份信托产品中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产品募集资金量最大,共有35只,拟募集资金总额达98.31亿元,环比增长108.42%,占3月份募集总规模的46.45%。4月11日至17日一周内成立的信托集合产品中,投资于房地产领域的共有8款,募集资金规模占信托集合产品总规模的30.17%,仍是所有投资领域中占比最高的。

去年银监会就曾发布《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收紧房地产信托业务,此后房地产信托产品有所萎缩。今年以来,房地产信托再次成为房企争抢的香饽饽,监管层很可能再次考虑对信托行业的房地产业务加以管束,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蔓延到信托行业。

建立住房信息系统并推广存量房税收试点,也可能是新一轮调控的重要方向。国务院督查组在各地督查期间就曾传递出这一信号。督查组在甘肃督查时指出,“兰州市主城区的个人住房信息尚未完成有效整合”,建议“适时对运用房地产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税收征管推广工作做出部署”。在海南,督查组同样提出,当地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调控不相适应,建议按时完成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为房地产调控提供技术支持,抓紧应用房地产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税收管理的试点和推广。

土地政策也将作出一些调整。有消息称,国土部将于近期下发有关“保障房供地计划”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文件,强化调控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招拍挂制度将改变过去完全依靠价高者得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控制地价,并将出台一些控制地价的规范性文件。另外,也不排除对房价进行直接干预。

就连刚刚被媒体报出因财政收入下滑而“拟废限购令”的海口市,也在26日紧急出面澄清。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口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报道不属实,海口将继续执行限购和限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该市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仍保持正常健康态势。

信贷调控或遭遇对冲

由于严厉的调控政策,不少开发商延迟了楼盘上市时间,业内普遍预期五六月份推盘量将大增,同时开发商资金链紧绷,届时房价可能出现拐点。但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境外热钱大量涌入以及前期销售回款较多,开发商资金状况尚未陷入需要降价促销的险境,且有不少开发商对后市仍抱有幻想。

在上海市松江区某楼盘,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3月份开盘的18000元/平方米均价的房源已经售罄,刚刚新推出的房源已经攀升至21000元/平方米,且

优惠活动减少。4月16日,位于浦东周康板块的印象春城二期推出新房源,价格也丝毫没有松动,单价在18000元至20000元/平方米。就连嘉定区的一些楼盘,也开始取消前期入市时优惠与折扣。这些定位于普通买家的住宅项目,并没有因为调控而出现价格下调,目前仅仅属于“滞涨”。

有开发商称,开发商如今资金状况与2008年大不相同,市场状况也比2008年好很多。截至4月26日,根据已经发布业绩的67家上市房企一季报,一季度末合计持有货币资金1534亿元,短期借款只有46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合计684亿元,货币资金远远超过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流动负债之和,短期内偿债压力并不大。一季度末这67家房企的预收账款合计高达2838亿元。

不仅如此,大量房企还可以通过境外融资获得大量资金,对冲了国内信贷收紧的效应。仅在香港市场,今年以来就有15家内地房地产企业通过各种债券融资约700亿元人民币,世茂房地产[11.26-1.57%]、宝龙地产[2.41-2.43%]、合景泰富[5.75-2.54%]、仁恒置地、龙湖地产[12.58-5.13%]、雅居乐等房企纷纷在境外发行各种债券或优先票据融资。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外资仍在以各种渠道进入楼市。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144亿元,增幅达45.2%,为各类来源中增长最快。以富力地产[11.24-1.23%]最近一次融资为例,4月下旬,富力通过旗下离岸子公司成功进行海外淘金,短短一周的时间,合计6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已经获得了超额认购,金额达9亿美元。

对于房地产调控下的市场走势,德佑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陆麒麟认为,如果房价长期处于高位,调控也将持续下去,甚至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开发商应该适当调整价格。

篇2:政策如何跟进决定楼市走向

9月30日, 央行网站公布消息, 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此前, 90平米以下的首套住宅, 首付款仍然最低可以享受20%的比例。财政部、国税总局、住建部也联合发布通知, 自10月1日起, 个人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契税将下调, 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根据更加明确的差别化房贷政策, 央行和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此外, 央行和银监会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 禁止用于购买住房。对有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对不认真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 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

自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至今, 全国各地的房价在并没有像中央政府期待的那样的迅速回落, 很多城市甚至出现了报复性反弹。无奈之下, 中央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台相关政策, 严控房价。政府、开发商、购房者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之旅。一番较量之后, 楼市下一步将如何走?这应该是一个全国上下都在关心的问题。是在开发商、购房者对峙数日后再度回暖, 还是购房者依然持币待购, 开发商无奈降价?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和紧锣密鼓的调控政策, 各种声音兼而有之, 而真正的市场走向, 还是应该看后续政策如何跟进。

不可否认, 第二波楼市调控组合拳对于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国十条”精神,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都期待二次调控新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 此次二次调控新政, 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几点疑问都需要市场来检验

一、执行力会怎么样?

从各部委出台的具体措施看, 除了要求首付比例调整到30%为最新的政策之外, 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以前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比如, 要求各地立即研究制订贯彻落实国务院“十号文”的实施细则。事实上, 4月17日到现在, 除了北京等城市之外, 出台落实细则的省市不到十家。很多地方对于“十号文”的消极抵抗使得政策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事实证明, 中国缺的不是调控政策, 而是对政策的执行力度;缺的不是对政策的理解, 而是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二、一刀切行不行?

此次关于房地产信贷的政策绝大部分都是“新政”, 而且是全国一刀切的政策, 比如以前的政策中对于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宅的贷款最低首付可为20%, 现在全部定为三成以上, 而对外地人贷款和三套房贷的暂停也从过去的房价过热城市扩展至全国。本是部分城市的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疾病”, 现在却让所有城市来接受“治疗”;本是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现在却让全国来承担“一刀切”的“新政”;这“新政”合理不合理呢?

三、会不会误伤刚性需求?

按以前的政策, 对于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宅的贷款最低首付可为20%, 现在全部定为三成以上, 这就意味着首次购买住房的刚性需求要多付10%的首付, 那么那些购房本就非常困难的普通民众, 不是更买不起商品房了吗?

四、保障性住房供给能跟上吗?

既然房价高让大部分人买不起房, 已经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现在实行“一刀切”的房地产信贷政策, 把又一部分购房者拒之门外, 那就只能去住政府供给的保障性住房了。那么, 各级政府能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呢?

在房地产市场第二波调控政策出台以前, 市场担心, 这一次调控和以往的历次房地产调控一样, 最终都会不了了之, 越调越涨。于是在经历了四个月的观望期以后, 部分购房者进入了市场。导致市场在9月上旬开始回暖。但是政府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出台了第二波调控政策, 足以表明房地产市场管理层对于市场调控的决心。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内, 如果房地产调控的这些措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 市场上将会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 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形势都将出现大幅度调整的格局。

篇3:楼市问题与楼市政策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厘定2012年宏观政策的基调时,明确表示房地产调控政策决不动摇;与此同时,一些来自房地产业者、地方政府及金融界的信息,则明显对当前的楼市动向感到忧虑。双方观点出现分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各自关注的角度不同。

中国内地楼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前,原本即存在了一个不小的泡沫,政策当局正在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希望能把泡沫挤掉。但9月金融海啸爆发,让执政当局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尽可能宽松与积极的政策救市。大力拉动内需的结果,虽然实现了连续三年9%以上的高增长,却也使得楼市泡沫不但未破甚至吹得更大。因此自2010年下半年之后,不但货币政策开始再度从紧,还包括针对局部城市限购令等行政措施的出台,希望将飙高的楼价调控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房地产相关产业与地方政府首当其冲,企业利润及地方财政收入自然大受影响,连金融产业也深受泡沫破灭后产生的冲击。

但中央执政当局的考量可能更为复杂与多面向:(1)经济方面,过度的地产开发,导致大量空屋,是资源的错误配置;(2)社会方面,资产泡沫的形成无疑也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在负利率情况下尤其严重;(3)资产泡沫也加剧了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成为危机,最终还是要由政府以昂贵代价来处理;(4)政治方面,地方政府致力于地产开发,在征地、拆迁上经常招致民怨,过度重视地产开发,也使地方施政在民生部分受到巨大排挤,当然也是许多腐败的源头;(5)除此之外,环境、生态、永续发展,也在这种畸形开发下被严重忽略及牺牲了。总而言之,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房地产开发,其实是进入到了一个巨大的误区,不及时矫正,整个国家社会长久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矫正必然有痛苦,但拖延矫正,长久而言,总的代价更难以估计。该重视的是,如何矫正才是正确及最好的矫正之道。

目前,中国内地的楼市政策主要有宏观及微观两个部分。宏观,指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针对的不只是楼价,还有一般物价,所以在这两个价格都还未能回稳下,相对从紧恐怕仍有必要。微观,指的是针对部分楼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采取限购令,目的在于防堵非本地居民炒高楼价,用意良佳,可惜是行政手段。

于此,不妨看看同样在近年来饱受楼价上涨困扰的中国香港与新加坡采取了什么对策。

中国香港为了打击投机性甚至是投资性炒房,推出了印花税。印花税是一种交易税,或由买方,或由卖方,或由双方负担;规定购入房屋在很短时间内,例如半年或一年即售出者须付较高税额。

新加坡跟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不少一线城市一样,楼价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多的境外购屋行为,因此最近推出了一种有别于中国香港的额外印花税,凡本地人买第一幢房,正常税率;买第二幢或以上物业,额外缴付3%印花税,至于境外人士在当地置业,须额外付10%印花税。

印花税是一种行政成本很低的课税方式,针对“交易”行为,也即是针对“炒作”行为。限购是行政调控,税是价格调控,后者非“一刀切”,较优。新加坡尤其针对境外置业者,还可视情况随时调整税率,故又优于中国香港。

其实,房屋政策(也包括其他产业政策),租税政策可以提供很多选择(如交易税、增值税、房屋税、赠与税、遗产税等等),很值得我们有关部门认真参考。

上一篇:葱花炒蛋作文下一篇:社工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