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还碧水蓝天向何处出拳?

2022-09-12

2015年不仅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同样也是新《环保法》的实施元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声音: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要铁腕治理, 要打好环境治理的攻坚战。而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减排目标更是引起业界企业的极大关注。

为突破日益恶化的生态穹顶,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哪些铁腕手段?日趋严峻的污染形势能否为国内环保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带着一系列问题, 笔者深入全国两会, 探寻破解之道。

环保攻坚战已然打响

“今年,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具体要求。

“一年的减排量这么大!”在听完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 笔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环保处处长庄相宁。2015年减排的数据着实让这样一位环保专家也发出了一丝惊叹。

此次国家对减排下大力气和当前的环境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认为, 从国际经验和“APEC蓝”来看, 要实现大气质量的明显好转, 不能靠天, 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从现在的千万吨水平降到万吨级水平。尽管难度确实很大, 但如果付出额外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陈吉宁表示, 今年环保部将从四个方面抓好大气污染治理: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水平;加强信息公开, 让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 让每个人成为监督者, 动员全社会共同治霾。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前期共9年的过程, 全国减排的潜力和空间都已经很小了, 只能通过结构调整、产能退出、新标准实施等几方面来进行,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一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已然在国内打响。

从数据上来看, 化工行业对大气污染排放量所占的比例其实较小, 以最主要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为例, 化工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左右。目前, 化工行业较为突出的是VOC和有机物的排放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 降低VOC排放和油品升级将是化工行业守卫“蓝天”的主战场。

与大气污染相比, 化工行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水污染问题, 而即将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对化工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针对当前的污染形势,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表示:“水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更要关注。”

据了解, 目前化工行业的废水问题较为严重,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难降解、可催化性差。由于化工行业原料种类非常多, 造成废水的种类较为复杂, 更进一步加大了废水的处理难度。对此, 庄湘宁认为, 化工企业要加快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改造, 从源头上减排, 围绕着《水十条》和一些即将出台的新标准, 在末端治理上要做好工作, 增加环保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化工行业中化肥、农药、染料、医药等重点减排行业更要做好积极地应对。

为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 山东鲁西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公司将在2015年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设备, 实施固、危废治理, 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确保合规处置。此外, 该集团还将引进先进环保理念, 实施对标管理, 做好内、外部沟通交流, 进一步探索环保系统管理新模式。

法律不能成“纸老虎”

“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纸老虎’, 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 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陈吉宁在全国两会上这样说。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陈吉宁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 要把环保执法“硬”起来。笔者了解到, 环保部将2015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 工作人员将开展全面的环保大检查, 对于违法的特别是未批先建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为此, 环保部专门提出了“四个不放过”, 即“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 把守法变成新常态, 敢于碰硬, 形成高压态势。此外, 环保部还将强化刑事责任追究,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移送一起。

“我们从项目的设计方案开始, 选用清洁的技术, 选用低物耗的技术, 在环保方面企业已经用到了行业当前最好的措施, 所以我们企业并没有非常大的环保压力。但我呼吁国家应在环保标准的执行上要严格起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副总裁王霞说, “我国很多地方的环保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如果地方标准很严, 企业会按照这个标准自觉运行, 但是也出现了有些企业上了环保设备不运行的现象。环保是需要投入的, 如果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那就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 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的。为此, 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 在同样的法律体系下, 不能有的地方要抓, 有的地方要放。”

为落实好新修订的环保法, 除了开展环保大检查以外, 环保部还将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出台和完善环保法的实施细则, 做到有的放矢。第二, 推动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国家将通过对30%以上的市级政府开展督查, 强化地方的责任, 解决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行为。第三,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有关部门将及时公开执法信息, 公布企业排污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报权。第四, 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的协调配合, 强化环保执法的司法监督。第五, 强化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能力, 解决不作为以及乱作为的问题。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褚现英表示, 环保是每一个企业, 尤其是化工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做好环保工作,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是一个企业最低的底线。国家需要不分地域、不分时间对所有企业按照同一个标准来执行, 在同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 中国的企业也可以与国外跨国企业竞争, 这就不会出现国内不治理的企业打败污染治理企业的尴尬局面。

“做好环保也不会只对企业形成负担, 有一些企业通过环保的创新治理, 利润不但没有减少, 还获得了更大的效益。就拿我们诚信公司去年投产的含氢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来说, 仅这一个项目就可实现年节约标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0吨, 年产氨10.8万吨, 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真正体现了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能源。”褚现英如是说。

向“红顶中介”说不

环评是环保工作的源头所在, 环评的价值和意义非常深远,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认为, “源头防污+铁腕治污”是环保工作的最高境界。

前不久, 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时称, 原本负责源头预防建设项目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环评制度已成为滋生环保执法腐败的温床。其具体表现是: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 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

与一般的“红顶中介”相比, 环评“红顶中介”的危害更加严重。一方面, 这些中介会截留简政放权带来的改革红利, 增加企业的成本, 影响市场的公平秩序;另一方面, 让某些不达标的项目上马, 势必会给环境污染留下隐患, 给未来的环保工作埋下祸根。

对此,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表示,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源头预防建设项目污染和破坏生态最重要的一项环保法律制度, 而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是环评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新修订的《环保法》特别增加了对环评机构弄虚作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刘志彪认为, 一些部门将审批权取消后, 由指定的“红顶中介”承接, 只是将审批权的“红章”从政府部门的“左口袋”转移到了“右口袋”。在未批先建甚至“红顶中介”等问题背后隐藏的是环保部门监管的失职以及腐败问题。

笔者了解到, 针对上述问题, 环保部将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 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 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二是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2015年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将全部从环保部脱离, 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三是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 要让环评阳光化, 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 强化两项宏观控制。一方面不能把一个不该建的项目放在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保护源地;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的污染源总量控制, 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四是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把环评项目从环评开始到审批到验收, 全部向社会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

释放环保产业活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 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对此,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表示, 政府应助力环保产业把市场开拓出来。而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等代表委员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据统计, 目前工业污染已占污染总量70%以上, 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 由排污企业自行解决治理问题, 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为此,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从根本上将工业污染治理思路转变为“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

文一波表示, 将专业化环境治理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可以使污染治理相对集中、降低治理成本、同时权责明晰, 便于环保部门监管。而随着产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广, 环保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地延伸转变, 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工程设备转向投资运营等环境业务。我国环保企业起步阶段大多以设备制造和工程承包为主要业务, 随着市场空间的逐步拓展, 环保企业正逐步向投资、运营等环境业务转型。二是从单一产业链环节转向横向、纵向的全产业链。譬如, 不少企业的业务范围正逐步由单一的水污染治理, 拓展到固废处理、大气治理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领域。三是从项目拓展转向企业并购。近年来, 一些大型环保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来快速增强实力, 提升了技术服务水平、快速抢占市场制高点。

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缪冬塬认为, 第三方治理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是一种优化的污染治理模式, 它为传统的污染企业嫁接了专业动力,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 不仅能够节约企业达标排放成本, 而且可以大幅提高治污效果, 有利于环境整体改善。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首, 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对象。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国应把环境治理变成经济的增长点。未来几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为8万亿~10万亿元, 国家还会进一步开放市场, 推动价格体制改革, 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环保投资。”

缪冬塬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看, 国内节能环保产业还尚不成熟, 受现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 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因素影响, 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转化成为现实需求市场。在当前的产业背景下, 应尽快提高节能环保企业的管理水平, 建立强而有力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完善自身的技术服务水平和产品品质, 增加市场竞争力, 拓宽市场渠道整合全球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环保公司和技术, 在技术和市场上达到竞合与融通。

“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已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应督促地方政府尽快落实, 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将环保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如何壮大环保产业, 文一波表示, 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 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应针对高污染企业展开全面排查,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污染企业违法排污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的问题, 违法成本加大, 违法违规行为必然趋少,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出污染治理市场需求, 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真正的市场空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铁腕治污,还碧水蓝天向何处出拳?】相关文章:

请还自然一片碧水蓝天05-03

碧水蓝天作文04-30

碧水蓝天征文04-27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07-17

呵护碧水蓝天范文05-27

碧水蓝天的栖霞散文05-03

碧水蓝天义诊-策划书04-14

碧水蓝天保卫战征文04-27

碧水映蓝天寓言故事04-08

东莞市蓝天碧水工程08-07

上一篇:论弃婴收养制度的完善——对民间弃婴收养与弃婴岛设立问题探析下一篇:基于ThinkPHP的凤阳凤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