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示范区实施方案

2022-08-31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目示范区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项目示范区实施方案

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市**镇**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实施**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有效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彻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省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围绕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施重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概况

**镇**村位于**省***市**市东南部,镇政府东9公里,坐落在**河南岸。**村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屯,16个村民小组,816户,3450口人,耕地面积1179公顷,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年。

**村地处**河流域,所处属丘陵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分别以旱田种植、养殖业为主,主产玉米、大豆。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种植、养殖业发展迅速,这个村经济总量不断提增,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目前,**村16个自然屯已有5个修上水泥路,总计8公里,基本达到了屯屯通,森林覆盖率达30%;全村养牛373头,生猪1889头,家禽15400万只。由于资金短缺,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这个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基本得不到有效处理,脏乱差现象仍比较 1

突出,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禽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种地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忽视积造农家肥,导致畜禽粪便肆意堆放,同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也在不断增多。目前,**村年产生活垃圾503.71吨,年产生活污水2000吨,年产畜禽粪便3862.78吨,由于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堆积量越来越多,散落在村内村外道路两侧,得不到及时清运处理,被风带起卷起扬尘,产生恶臭气味,长期堆放的垃圾滋生蚊虫,产生渗滤液;生活污水无组织排放,加之雨水无序横流,与垃圾渗透液混合渗入地表,严重威胁村民地下饮用水源的安全,影响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生活环境和村民的身心健康,对附近的**河水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和隐患。这些环境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予以解决。

三、实施的治理项目

主要措施:建设畜禽粪便堆肥场、垃圾箱、分类收集、转运生活垃圾与畜禽粪便,把粪便转化农家肥进行利用,将非降解垃圾送往村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

具体措施:实行生活垃圾“户分类、组收集、屯转运、村处理”的模式。村共建80个垃圾箱,每10户1个垃圾箱;

1个堆肥场、配备垃圾运输车1台、垃圾收集车6辆、钩机1台。每户村民将产生的生活垃圾与畜禽粪便进行分类收集,由村委会统一购置垃圾收集、清运、转运环卫设备,定时将村民分类收集的垃圾与粪便运往村外指定垃圾堆肥场,每个村屯内凡硬化路面两侧均建设标准化污水排水沟。

四、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为:通过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采取收集、清运、转运、处理,实现转化综合利用,建设村庄路边排水沟,彻底解决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堆积成灾、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等污染问题,实现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控制面源污染和饮用水源污染,改善村庄大气质量,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确保辖区**河水质安全。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测算

项目建设目标为:

一、生活垃圾处理申请投资84万元,其中购置垃圾运输车(小金刚)1辆,15万元;垃圾收集车(小金刚)6辆,45万元;垃圾箱80个,24万元。

二、畜禽粪便处理资金64万元,其中购置钩机1辆,12万元;在葛家岗自然屯建堆肥场1个,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400元,需40万元。保洁员20个,每人工资6000元,计12万元。

总计需资金148万元,其中申请专项资金11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7万元。

六、环境效益分析

全村共16个村民小组,816户,3450人,耕地面积1179公顷。通过环境治理共转化生活垃圾503.71吨,畜禽粪便垃圾3862.78吨。畜禽粪便垃圾转化综合利用既能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地控制了饮水污染和村庄空气污染,又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也给村民改良了土地,节省了部分经济开支,提高了环保质量,并促使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迅速奔小康。

七、实施进度安排

利用1年时间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012年2月完成项目选址和所需征地;2012年3月完成项目招标、规划设计等,配套资金到位;4月完成钩机、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备的购置;5—7月完成粪便垃圾箱、路边排水沟的建设;8月对整个项目预验收,通过自检进行完善整改,达到建设标准;9月迎接上级检查验收,使整个畜禽粪便、生活垃圾与污水综合整治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八、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村总支书记等为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和项目实施任务。

2、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设立专项资金管理账户,按着《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专项资金监管制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按程序申请,合理使用,严禁挪用专项资金,定期接受财政、环保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3、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应当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将资金安排、实施情况向本村受益农民进行公示,适当时在财政、环保网站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4、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定时向财政、环保部门上报项目实施进度,按要求、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

5、在对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收储运输时,既要防止扬尘污染,还要做好储存管理,防止渗漏等二次污染,做好防渗、封闭等安全处置措施。

6、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保证项目长期运行。

第二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范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示范区(项目)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深化推动课题研究,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应紧密结合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三)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展开,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鼓励地方探索经验,形成典型和特色,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与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等工作有机统

一、相互衔接。

三、创建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当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城乡统筹城乡,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示范区(项目)建设。

四、创建类型和申报基本条件

(一)创建类型。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组成方面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二)申报主体。

示范区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为主。

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文化管理部门(含省直辖的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为主。

(三)申报基本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基本条件为:文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制度设计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综合示范带动作用。 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申报基本条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在某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对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形成较为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五、重点任务和重点创建内容

(一)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重点创建内容

1.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服务人口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示范区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等指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2.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聘任制度,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健全。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标准(含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标准),按照标准落实资金,配备技术设备并培训技术人员。建立公共文化远程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以及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明确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并已经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实行经常性开放和免费服务,有针对性地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可以从市场招标购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4.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

5.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实施,制定并实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6.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宣传和推广。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六、创建标准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用地指标、评估定级标准等为遵循,制定具体创建标准。

在《创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

七、创建周期

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命名颁牌。2012年、2014年、2016年分别公布第

一、

二、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命名名单。

八、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定程序

创建示范区评定采取地方人民政府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创建示范项目评定采取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一)申报。根据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参照文化部、财政部制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申报创建示范区(项目)。每批每省申报创建示范区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申报创建示范项目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

(二)评审。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论证和初评审,提出创建名单。

(三)确定。文化部、财政部根据评审结果,考虑区域、结构、代表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并公示。

(四)验收和公示。列入资格名单的创建单位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两年后,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最终名单在媒体公示七天。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创建资格命名和授牌。

(五)命名和授牌。通过验收和公示的创建示范区(项目),经文化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文化部、财政部将定期对已通过验收命名的示范区(项目)按照与时俱进修订的创建和验收标准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后续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示范区(项目)予以摘牌,撤消其示范区(项目)资格。

九、工作机制

(一)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加强领导,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部、财政部领导任组长,两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职责是:

1.制定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 2.审查批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3.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协调解决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对示范区(项目)创建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决定有关奖惩。

(二)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办公室 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示范区(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汇总各地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各创建示范区(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向文化部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建议名单;

2.受领导小组委托,指导各创建示范区(项目)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和管理培训;

4.推动各地区之间、各创建示范区(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研究总结、宣传推广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

(三)专家委员会

为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审订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审标准和课题研究体系;

2.、受领导小组的委托,对各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提出意见;

3.、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 4.、协助开展创建示范区(项目)和课题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四)地方文化、财政厅(局)

负责统筹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对本省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向文化部、财政部统一申报,并负责督促指导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十、激励机制

(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二)为了鼓励和调动地方创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

第三篇: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100万项目

平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平利县2009年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平利县2009年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九年十一月

抄送:市农业局、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

(二)

平利县2009年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09]9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等措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推广机构、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目标任务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 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带动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3、围绕主导产业,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个,以示范户为基础,每个示范基地不少于500亩。加强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使我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三、实施内容

根据有关项目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1、主导品种。根据平利县实际情况、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布局以及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的确定全县的主导产业为生猪、茶叶、蔬菜、蚕桑、粮油(玉米、水稻、油菜)五个主导产业。

2、主推技术。通过专家遴选和评定,确定五个主导产业的主推技术;制定五个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规划和主推技术操作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和技术明白纸;明确各实施指导单位和专家、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细化年度工作任务,进村入户开展技术 指导,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同时做好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的跟踪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开展推广效果评价。

(二)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

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10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蚕桑技术指导员10人,生猪技术指导员40人,粮油技术指导员20人,蔬菜技术指导员10人。技术指导员经调查摸底汇总后,根据选聘条件进行审核,符合聘用条件的报农业局审核确认后予以公示。

2、制定农业技术指导员各项管理制度。以服务质量和农民满意度为指标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工作报酬和待遇挂钩,年终对考核不称职的技术指导要调换,培育一支“责任心强、技术精湛、扎根基层”农技推广队。

3、实行责任制。县农业局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每名技术指导员对口联系2个村,负责10个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在关键环节、关键农时、突发事件及农民有需求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50天。建立工作手册,采集相关信息等。

(三)培育1000名科技示范户。

1、根据五大示范主导产业,统筹考虑各产业分布,确定全县培育1000名科技示范户。其中生猪产业400户(广佛100户、八仙200户、三阳100户);粮油产业200户(城关70户、八仙80户、大贵50户);蔬菜产业城关镇100户,茶叶产业200户(城关镇80户、长安镇80户、大贵镇40户);蚕桑产业100户(西河乡50户、老县镇50户)。

2、科技示范户应具备条件: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种养大户、农民技术员、《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

3、科技示范户遴选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遴选科技示范户,由区域站公布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由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政府统一评议并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县农业局审定,并予以确认。

4、科技示范户的管理。建立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含电子)、统一制作科技示范户标牌、印制《科技示范户手册》。同时要加强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主要是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使之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

(四)建设12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1、围绕我县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现有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全县共建设12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茶叶基地3个(城关、长安、大贵各1个);粮油基地3个(大贵水稻基地1个、八仙玉米基地1个、城关油菜1个);城关镇建设蔬菜基地1个;生猪基地3个(八仙、广佛、三阳各1个);蚕桑基地2个(西河、老县各1个)。

2、基地认定条件。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应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适当的规模,尽量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等,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3、基地每年的工作任务。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完成3个新品种、3项新技术、3个新机具的引进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同时展示1个新品种、1项新技术、1个推广成熟品种和技术;以示范户为基础,建立示范基地(县有示范园区、乡镇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户)500亩(攻关田100亩、展示田100亩、辐射田300亩);基地每年培训农技人员50名,科技示范户100户,农民500名。并且实行统一挂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同时集中展示示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五)培训农技人员。

根据对农技人员的不同需求,分期分批开展培训。2009年挑选100名左右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开展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

四、明确职责分工

为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顺利实施,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县上统一安排,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精神。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实施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并全力配合技术指导单位开展指导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综合协调、政策研究、资金落实和督导检查;县茶叶局负责茶叶产业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粮油、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工作;县畜牧中心负责生猪产业技术指导工作;县蚕桑技术推广站负责蚕桑产业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力抓好辖区内有关项目实施工作。

五、实施步骤

项目实施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09年11月上旬到2009年12月上旬,召开动员会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分工及职责、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的调查摸底,确定各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从2009年12月中旬到2010年8月底。遴选示范户、确定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确定示范基地、组建专家组、筛选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制技术指导方案、编印《科技示范户手册》、技术资料。对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兑现各项补贴、开展以技术员、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进行项目跟踪检查指导等。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从2010年9月初到2010年9月底。进行项目总结,自下而上逐级报告;进行项目验收和抽检,并形成验收总结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协调

为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顺利实施,成立由县政府副县长鲁延柱同志任组长,农业局长鲍平同志任副组长,各项目有关乡镇政府乡镇长,各技术指导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党委书记习明晶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张明香、袁敦奎、黄光华三名同志负责具体办公。

(二)加大资金落实和监管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项目资金落实,对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等按照项目要求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进行统一部署,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财政、农业、纪检等部门要切 实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严防截留或挪用资金。

(三)加强技术指导

为加强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指导,各指导单位要成立各产业技术指导组,负责对项目实施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加强绩效考评

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加大总结宣传力度

充分挖掘、及时宣传项目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牢记宗旨、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农技人员建功立业。

第四篇: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试行)

为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根据农村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要求,制定本指南。

一、总则 1. 基本原则

示范项目要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实现耕地总量增加、高产农田比重增加;坚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布局结构优化;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2. 基本条件

示范项目的确定和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并与村镇体系等规划做好衔接,主要安排在城镇郊区、中心村镇,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的城镇化地区。示范项目要以县为单位相对集中安排,可以涵盖单个或多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实现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涉及使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要严格执行增减挂钩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控制在增减挂钩试点范围内,且增减挂钩指标不超过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3. 程序性要求

3.1专项调查

实施方案编制前,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专项调查,查清拟建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等级,分析本地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以及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了解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治意愿。 3.2项目区选择

示范项目要选择村民自愿、政府重视、村级班子号召力强,整治类型有代表性、资源有潜力,外部相关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的村设置项目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乡(镇)为单位设置项目区。项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并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农村规划等相协调;

版本号1006.04

—1—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2)项目实施应体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要求,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项目建设应能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项目实施应符合当地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土地合法权益。 3.3规划设计

项目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要依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开展项目区规划设计,确定项目范围、布局和整治时序,落实新增耕地、建设用地整治规模等约束性指标和各类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项目的由来和背景,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2)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划定项目分区,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落实新增耕地来源;

(3)选定规划方案,确定建设内容,明晰工程分类,明确设计深度; (4)汇总工程量,估算项目投资,确定筹资计划; (5)分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6)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结论。

涉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内容还应包括:

(1)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民住宅建设、拆迁补偿安置等各类工程建设内容和时序;

(2)周转指标规模及使用、归还计划; (3)土地权属调整、安置补偿方案; (4)各类资金支出范围和使用条件。 3.4论证与听证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对论证后的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听证,经所涉及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涉及农户搬迁的,要由乡镇人民政府与被搬迁农户签署同意搬迁意见。 3.5申报与审批

示范项目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申报,省级国土、财政部门审核,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国土、财政部门在各单个项目审核的基础上,汇总相关数据资料,组织编制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版本号1006.04

—2—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国土、城乡建设、农业、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按现行审批程序申报审批,并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和验收。

4. 实施方案编写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实施方案》)是根据示范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计划安排等相关控制性指标,以项目区为单元,在完成相关规划设计、落实工程建设内容(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行)》等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经省级国土、财政部门组织审核后,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省级示范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设定项目实施流程、进行工程量分解,据此安排估算资金的分配,并提出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控制、管理和保障的制度与措施。

实施方案应主要内容包括:

(1)说明项目概况,确定编制依据;

(2)落实项目区和实施片区,确定土地整治的面积与范围、新增耕地规模、提高粮食产能总量、节约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提供相关汇总数据;

(3)明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建设任务和计划;

(4)明确项目组织部署,说明项目公告、监理、招投标等制度安排; (5)核实项目建设条件,组织施工布置,制定主要工程措施; (6)提出项目实施的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二、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可参考以下提纲编制

目录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2项目概况

1.3建设内容与投资 1.4指导原则与编制依据 2.项目分析

2.1合法性分析

2.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 2.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2.5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6潜在风险分析 3.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版本号1006.04

—3— 3.1规划目标 3.2建设标准 3.3总体布局 3.4工程量汇总 4.投资估算

4.1编制说明 4.2费用构成 4.3资金筹措 5.效益评价

5.1社会效益分析5.2生态效益分析5.3经济效益分析6.实施计划

6.1实施流程 6.2建设计划6.3投资计划6.4监测与评价 7.实施准备

7.1组织部署 7.2项目公告 7.3项目监理 7.4项目招投标 8.实施控制

8.1进度控制 8.2资金控制 8.3质量控制 8.4安全控制 9.实施管理

9.1协调管理 9.2权属管理 9.3变更管理 9.4验收管理 9.5档案管理 9.6后期管护 10.实施保障

10.1组织保障 10.2政策保障 10.3制度保障 10.4技术保障 11.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 11.2建议

版本号1006.04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4—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分析项目提出的缘由。从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建设对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区域层面分析项目建设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城乡用地矛盾的意义;从项目层面分析项目建设对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作用。

1.2项目概况

说明项目名称、项目区位置、范围与地貌类型、工程类型模式;列出各项目区建设规模、建设地点、新增耕地面积;分析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景;说明项目实施对提高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前景。

1.3建设内容与投资

说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工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式。

1.4指导原则与编制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原则,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相关规划及其他基础资料,说明主要资料数据的来源与获取方法。

2.项目分析 2.1合法性分析

(1)法律法规

分析项目建设与有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分析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致性。 (3)其他规划

说明项目与基础设施规划、农田水利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退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一致性。

2.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确定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针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善措施。 主要对影响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可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加以改善的水、土、生态等限制性因素(包括有效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土壤肥力降低、版本号1006.04

—5—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耕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等)进行分析。

2.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

涉及使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需分析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现状、闲置(废弃)或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前期挂钩置换试点经验、群众意愿等。说明拆旧区与建新区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拆旧区耕地增加潜力;说明建新与拆旧的协调衔接关系;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方案的实施对提高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前景。

2.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相关基础资料,查明项目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以及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落实新增耕地来源。

2.5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县级项目申报材料中要包含水土资源分析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出具专项报告及论证意见,省级国土部门在相关资料汇总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对示范项目建设水土资源平衡状态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分析结论。

2.6潜在风险分析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工程条件、技术条件、资金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项目进行中及实施后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潜在风险的对策措施。

其中自然条件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水文气象方面,表现为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雨雪、洪水、滑坡、泥石流、塌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和其他影响项目实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潜在风险主要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变化和环境影响;工程条件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地质地基条件方面,表现为项目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导致的工作量增加和工期延长等;技术条件潜在风险表现为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差异以及特殊工艺的处理等;资金条件潜在风险表现为要素市场价格波动、金融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等;社会影响潜在风险表现为项目实施导致的权属调整纠纷、补偿安置标准、农民长远生计保障等。

版本号1006.04

—6—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3.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 3.1规划目标

说明项目实施所预期达到的规划效果。规划目标的确定需充分考虑项目建设背景,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合理确定重大项目所预期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分区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包括扩大农用地及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提升区域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前景、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

3.2建设标准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合理确定田块规格、平整度、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等各项工程的建设标准,并说明选取依据。

3.3总体布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对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与分布。

3.4工程量汇总

根据各单个项目区规划设计成果汇总工程量。

4.投资估算 4.1编制说明

投资估算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试行稿)》要求编制;人工单价费和定额不足部分可依据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材料、设备等单价按照编制年市场价格水平确定。

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可以预算结果乘以1.1的扩大系数确定项目估算。

4.2费用构成

说明费用构成和计算标准。

4.3资金筹措

提出项目投资组成、投资承诺意见和资金筹措方式。

版本号1006.04

—7—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5.效益评价 5.1社会效益分析

阐述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需说明项目实施在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5.2生态效益分析

阐述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需说明项目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木覆盖、优化生态结构所取得的效益等,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5.3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采用非盈利性项目静态分析方法,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定量计算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带来的农业产出增加、成本降低和农民收入提高等。

6.实施计划 6.1实施流程

说明项目实施流程,包括:

(1)总工期和起止时间,各项目区工期和起止时间;

(2)先导工程、骨干工程、田间工程的衔接程序及关键节点时间; (3)提出实施总体进度安排。

6.2建设计划

按分解工程量,重点进行先导工程和骨干工程的建设安排。

6.3投资计划

根据建设计划确定的工程量安排投资分配计划。

6.4监测与评价

说明对项目计划(包括季度计划、计划、分项工程计划)的监测与评价办法;说明监测评价结果的处理办法。

版本号1006.04

—8—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7.实施准备 7.1组织部署

说明项目的领导方式、组织机构、部门协调等的制度安排,明确项目参与各方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关系。

7.2项目公告

说明项目公告的基本要求、主要类型、内容规范、公告形式和时间安排等。

7.3项目监理

说明监理选择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说明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模式。

7.4项目招投标

说明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原则、拟采用的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标段划分方法;说明投标人的基本条件和投标文件的提交要求;说明开标、评标以及合同授予的要求。

8.实施控制 8.1进度控制

说明监督、管理、控制项目实施进度的具体措施;说明可能影响进度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应对预案。

8.2资金控制

说明项目资金管理的制度安排,包括投资估算、预算、概算、决算、核算制度,资金审批、支配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制度等。

说明项目资金的来源和筹措方式,确定中央支持与地方配套资金的构成和拨付方式。

8.3质量控制

说明各项建设内容的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工程质量建设标准;提出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8.4安全控制

明确安全生产的要求和目标,说明安全生产的责任与保障措施,提出施工安全的检查手段和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版本号1006.04

—9—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9.实施管理 9.1协调管理

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关系、配合关系、约束关系等内容。 协调组织关系,主要解决项目的分工与配合问题,理顺项目组织内部、项目相关单位以及项目参与人员的相互关系;

协调配合关系,以求组织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齐心协力,解决项目实施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信息等的供求平衡;

协调约束关系,主要是要了解和遵守政策法规的约束,在项目实施中保持与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统一。

9.2权属管理

明确项目区内土地权属状况和土地权属调整的范围;说明土地利用权属现状和现有权属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说明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说明土地权属调整的形式和程序。

9.3变更管理

说明项目可能变更调整的原因;说明变更调整的原则、审批程序;说明变更材料的编制要求;说明变更计划的实施措施等。

9.4验收管理

确定项目验收的组织和执行部门;明确项目验收标准和要求;制定验收程序;说明验收的内容与形式等。

9.5档案管理

说明项目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整理排序方法、检索途径、借阅规则等;说明档案检查的方法、保管的有效期以及其鉴定、销毁方式等。

9.6后期管护

明确项目工程管护的原则、管护工作组织和人员安排以及经费来源;说明管护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范围;分工程类别制定管护措施。

10.实施保障 10.1组织保障

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充分发挥群众、落实权利义务等方面说明组织保障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版本号1006.04

—10—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指南

10.2政策保障

说明地方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所制定或拟定的政策措施。

10.3制度保障

说明项目法人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代建制度、合同制度、公告制度、审计制度等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10.4技术保障

说明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包括组建专家队伍、建立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等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11.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

对《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研究结论。

11.2建议

(1)提出项目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2)提出项目实施中需要有关方面协调解决的问题; (3)提出政策支持的意见和建议。

版本号1006.04

—11—

第五篇:2012年新品种示范展示项目实施方案

为充分利用我县光热水土资源,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10年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平均海拔850~1300m,年平均气温9℃度,无霜期179d,大于和等于10℃有效积温2955.8℃,日照时数2390h,年降水量550~600mm。全县有耕地,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基本稳定在左右,在粮食作物中玉米品种有中金36

8、正大12,沈单16,郑单958,先玉335等,小麦品种有长旱

58、长武134,晋麦47,运旱22-33等,洋芋品种有东北白、三杂、虎头等品种,油菜品种是延油二号,上党等品种,虽然农作物主栽品种比较明显,增产突出。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多、杂、乱”现象极为突出。《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县种业发生了深入的变化,种子经营主体增多,新品种数量急剧增加。新品种数量的增加,丰富了品品种型,繁荣了市场供应,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但是,由于新品种数量太多,过去农民购种只要听种子公司一家的品种推介,如今面对数十家种子公司的宣讲推介,增加了选购种子难度。农民普遍盲从盲动,乱购乱种新品种,2010年调查全县玉米品种目前销售种植有40多个,而且大部分是以中晚熟稀植大穗品种为主;小麦品种有十多个,其中有个别将关中水浇地小麦品种盲目引进种植;洋芋品种有二十多年未有效进行更换。农作物品种不对路,产量不稳,品质较差,严重影响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种子管理应当以品种展示为切入点,加大主导品种的宣讲推广力度,帮忙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法,大力发扬优良品种对农业生产地基础作用。通过开展农作物

新品种展示,筛选适应当地生态、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促进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良种的贡献率。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领导,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总体要求,以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品种展示为切入点,筛选适应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种植习惯的主导品种,以良种推介为突破口,发布宣讲主导品种,开展技术学习,培育良种带头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胁调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

三、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和陕西省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省市加大支农项目投入,为加快种业发展提供了苛刻的政策保障,

2、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年初人代会确立的推进粮食单产提高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和示范园建设项目等等,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机遇和保证。

3、我县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原种子公司解体以后,在此基础上成成立管理站,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有库房凉场机械和检测设备,

4、展示地点自然条件优越,土质优良,农民栽培作为精细,高产创建名列全省前列。

四、年度目标与预期效益,

1、目标任务:建立标准化试验展示基地500亩地。种子管理站要采用征用土地或租用田块的方式长期稳定地块,一定15年。其中国营农场100亩,上部源区100亩,下部原区100亩,山区100亩,川道100亩。在全县相应区域建立若干个新品种展示园。通过品种展示和良种推介,使我县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品种年更换率达

20%以上,到2015年良种科技奉献率进步到45%以上,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80%以上,粮食单产、总产和效益明显提高。

2、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以后,每年承担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洋芋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展示任务,通过有计划的对新品种定点试验,大面积示范展示,可以引进筛选推广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加速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防止盲目引进和任意推广新品种造成的多乱杂而给生产带来损失。同时,有利于品种结构优化,扩大品种类型,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全县实现品种良种化,实现增产增收。

五、建设地点与规模,

1、地理位置,农作物型品种展示田安排在旬邑县粮食主产区,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6个乡镇,用地采用租用农户耕地的方式,一租15年,面积总共500亩,另外安排示范1000亩,管理站实行提供种子、肥料、地膜等补助方式推动落实。具体是建设杂交玉米和小麦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400亩,示范展示品种玉米12个,小麦5个。镇头农场展示面积各50亩;马兰镇展示面积各50亩;太村镇展示面积各50亩;丈八寺镇展示面积各50亩。建设洋芋50亩展示田,地点在马兰山区。建设油菜新品种展示田100亩,地点在原底镇和丈八寺镇各50亩。展示品种由县种子管理站统一提供。

2、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原种子公司解体以后的就设施、场地,库房,车辆,进行改造,科学加以利用,其中库房三间改造成样品贮藏陈列室,院落修缮完善,改造成风干凉场,搭建一座风干室,要按照需要将试验示范配备小型拖拉机、各种专用播种机、喷雾器、覆膜机、收割机、脱粒机、点播器等专用机械。补充完善品种检验检测用的储藏设施,包括试验室、考种室、挂藏室、仓库、晒场、农机库房

等。购置种子检验检测以及品种生产所必要的仪器、机具等设备,包括供试验田用的数粒仪、水分仪、烘干机、发芽箱等仪器。配备试验示范办公自动化要求的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等。

六、项目建设及资金来源

,总体布局本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选择在乡镇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强、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6个乡镇,其中: 上部源区100亩下部原区100亩川道100亩山区100亩农场100亩

项目建设内容

(一)田间工程

1、新品种试验田展示田:500亩

2、新品种示范田:1000亩

(二)土建工程

1、储藏室:180平方米

2、晾晒场:1500平方米

3、检测室:40平方米

4、风干室:100平方米

(三)配套仪器设备

种子检测化验设备:一套

(四)配套农机具

1、小型播种机:20台

2、大型收割机:4台

3、中型脱粒机:6台

投资估算

经测算,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

①田间工程:总投资万元(新品种试验万元,新品种示

范田亩万元,)

②土建工程:总投资万元(储藏室180平方米万元,晾场1500平方米万元,风干室100平方米万元,检测室楼40平方米万元)

③配套仪器设备:总投资万元检测化验设备一套50万元)④配套农机具:总投资万元(小型播种机20台万元,大型收割机4台万元,中型脱粒机6台万元)

(详见附表)

(三)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国家财政投入:万元

地方配套:万元

七、工作步骤或项目进度安排

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建设期限: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实施进度:212年1—2月立项申报;2—4月技术培训,备足种子、化肥、农药; 5—9月完成储藏室180平方米,晾晒场1500平方米,检测室40平方米,风干室1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 4—10月份配套的农机具、仪器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完毕。12月份聘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组织专家验收。

八、工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创立和平市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详细负责各项工作的胁调,由分管农业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成员。技术领导小组由和平市种子管理站及农技、植保、土肥、良种技术推广等相关业务部门农艺师以上人员组成技术领导小组,负

责制定展示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田间肥水管理、防病治虫等技术,贯彻落施到展示点,真正起到展示带头作用。

(二)、加大管理,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项目的选址、品种的选择、技术的实施全过程要有专人负责,加大田间技术领导。创立主导品种发布制度。培育良种带头户,加大主导品种宣讲推广力度。以优良品种为主导,以品种展示为抓手,以配套良法为支撑,组织主导品种进社区入户,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大力发扬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三)、加大宣讲,认真筛选主导品种。在展示带头点的醒目处设置标志牌,全生育期放置,标志牌规格为3.0×2.0米;在展示品种抽穗至成熟期间,每个品种设置一块小标志牌,介绍品种名称、育成单位、主要特征特性等;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新品种宣讲;在成熟期组织镇镇领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民群众召开现场观摩会,引导农民择优种植,并根据品种表现,筛选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的主导品种。

(四)、认真总结, 提升品种展示成果。认真做好项目的现场验收和技术工作总结,特别要求在项目实施每个重要环节都要拍照片,作为今后验收根据。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公关案例下一篇:项目资料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