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2024-05-05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

编 写 提 纲

一、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工作基础和优势、总体目标和任务,预期效果。

二、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1、项目的技术来源,技术依托单位情况,技术人员情况、科技服务能力情况。

2、项目牵头企业情况,基地产业规模现状。

3、项目区内中介服务组织情况。

三、具体任务与进度安排

1、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2、分列出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工作内容和阶段目标。

四、主要建设内容与考核指标

1、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2、项目技术引进、集成、转化、推广方式及其技术服务路线。

3、项目实施各阶段及项目完成后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技术经济指标。

五、市场与效益分析

六、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七、经费预算来源与使用计划

简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渠道,明确县市区项目支持意见;根据项目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八、承担单位和主要成员简况

说明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项目负责人情况。同时应列出项目负责人及专家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学历、职称及从事专业简表。

篇2: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建设项目检查表

衡阳市科学技术局

衡 阳 市 财 政 局制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二、项目实施效益情况

篇3: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问:广安市列为四川省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一是全市已改造和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4万hm2,超目标任务24.2%。二是优化粮经结构,粮食播面达36万hm2,经济作物播面达19.07万hm2。三是在经营方式上,由传统分户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发展;在组织方式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68个、专业合作社1 345个,农业开发业主3 200个,联结农户48.8万户,带动率达46.9%。四是坚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全市新改扩建农民新村(聚居点)447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6个;实施“五改三建”3.1万户,惠及农民37万人;坚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建成环线公路、村级公路912.1km,便民路1 014.5km,农村排灌渠系1 350km,蓄水池8 700口,农村基础条件实现大改观。五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5.2%;粮食总产达到202.06万t,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基地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 209元,高出全市农民平均水平696元。

问: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广安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一是高端规划引领。聘请专家教授,高标准编制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年度发展和区市县发展规划。突出高起点定位,立足比较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坚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产业特色明显。突出全域性覆盖,打破行政区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形成以渠江、嘉陵江、大洪河流域,沿华蓥山及境内四条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七大现代产业发展核心区,规划区涉及乡镇58个、农户33万户、农民117万人。

二是连片整体推进。突出产业发展的适宜性区域,加强各区市县产业发展布局的沟通衔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成片、无缝衔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发展。突出基地建设的大规模连片,以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为重点,每个产业基地建设工期必须控制在1年以内,建设面积必须达到万亩以上。全面开展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粮油产业基地建设,探索突破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区域粮增产、钱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已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04亿元投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完成土地调形8 000hm2,新建、改建公路55km,新修机耕路86km,新建渠系120km,开工建设山坪塘和蓄水池830口。

三是现代标准提升。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突出抓好田网、路网、水网“三网”配套。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严格执行“四有”、“五统一”,即:有牌子、有田间生产档案、有生产技术标准、有专人指导;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了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专项行动,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按照统一品牌、包装、质量标准、监督管理及分别注明产地和经销企业的原则,以一主多副、使用许可的方式打造新品牌,加快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四是产业联动循环。推行合理间作模式,解决了农民当期增收与果园长期发展的矛盾。推行生态循环模式,果园(林地)综合利用面积达4.1万hm2,林(果)下养殖畜禽达200万只。推行产业联动模式,催生了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

五是市场开拓助推。坚持产地市场、园区市场、销售专区“三轮驱动”,建成产地市场22个、批发市场3个、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6个。与200多名重庆批发商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在重庆盘溪农贸市场建立了广安蔬菜和柑桔销售窗口;在西安、昆明等地设立柑桔促销窗口,在互联网上建成脐橙、食用菌等专销网站,为农产品流通搭建了营销平台。培育蔬菜出口企业3家,其产品主要销往香港、韩国、日本等。

问:为了巩固所取得的成绩,广安市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答:今后,我们将以整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优质高效产业联动示范市、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四个示范市为目标,全面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一是以广安区河西、河东两大龙安柚发展片区,岳池、武胜蔬菜发展片区,邻水县脐橙发展片区和华蓥市梨业、葡萄发展片区为重点,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为抓手,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到2015年,全市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5个5.33万hm2,高标准粮经产业基地2万hm2,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到18.87万hm2,林业产业基地18.53万hm2。

二是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全面组装配套生产管理关键技术,确保新品种和关键实用技术全覆盖。到2015年,全市建成“三网”配套面积6.67万hm2,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33万hm2,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0.67万hm2。

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大宗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制种基地和柑桔母本园、品比园。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标准化农贸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

四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种养加(销)、林养加(销)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三大循环经济模式。2012年,建成种养加(销)、林养加(销)循环模式产业基地1.33万hm2,沼液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万hm2。到2015年,力争全市循环农业发展到6万hm2。

篇4:依托示范基地 实施项目带动

近年来,修武县计生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计生协的精心指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积极参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扩大服务群体,使“生育关怀行动”由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向政府、企业、协会联合开展的规模化、规范化方面拓展,形成了创业、就业、宣教、养老等多种项目运行体系。“生育关怀行动”已成为全县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成为一项群众由衷“点赞”的民生工程。

一、理清工作思路,融入发展大局

修武县作为全国“生育关怀行动”示范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成立高规格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生育关怀行动”政策体系,率先探索建立了亲情救助公益金制度和计生女孩家庭老人养老制度,实施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通过开展计生家庭意外救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计生家庭老人等一系列活动,为育龄群众和困难计生家庭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关注。

近两年来,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修武县计生协对如何发挥协会职能、引导计生困难家庭摆脱贫困、致富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武县计生协确立了“选项目、建基地、做示范、带万家”的“生育关怀行动”工作新思路,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省级生育关怀示范基地3个、市级示范基地2个、县级示范基地15个,有力地提升了“生育关怀行动”效果,探索出一条“基地引领、项目带动、创树品牌、规范管理”的计生服务新路子。

二、制定标准模式,打造样板基地

为促进“生育关怀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使活动目标更加清晰、计划更加周详、操作更加规范,修武县计生协努力把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成品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四好”工作模式。

1. 选择好基地。根据修武县发展实际,将示范基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业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企业上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等基本条件。二是种植养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生产能力,适宜受助户集中劳动或分户承包经营。三是人口文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融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健康教育、生态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实现人口文化、家庭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按照上述原则,由乡计生协指导村级协会筛选符合标准且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致富项目报县级协会审批。县计生协按照具备造血功能和帮扶价值的原则,选择信誉好、技术强、能带动、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最终确定为示范基地。

2. 确定好对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级计生协调查摸底,将符合“一低两有”的计生家庭作为项目帮扶对象。“一低”即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下,“两有”即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将初选出的帮扶对象予以登记公示,再由乡级计生协审核后报县级计生协确认。

3. 签订好协议。实行“基地+计生户”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由乡、镇计生协与示范基地签订协议书,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资金划拨方式、违约责任等;另一方面,由项目单位与帮扶对象逐户签订帮扶协议书。在要求示范基地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创业就业的同时,约束帮扶对象必须履行义务,实现勤劳致富。

4. 建立好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和监督制度,努力为计生家庭致富发展提供学习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及生产资料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制作项目运作流程,便于经常性地督查,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项负责人、一个流程、一套制度。同时,每个示范基地必须完整、翔实、准确地建立基地项目文本书、服务活动记录、就业创业名册、工资待遇情况、示范带动情况以及年度计划总结等档案资料,随时接受县、乡计生协的检查监督。

三、坚持分类指导,确保项目效果

为更好地发挥项目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按照“坚持突出特色、实施分类指导、项目不分大小、带动推进发展”的要求,县、乡计生协围绕计生家庭发展,定期协商帮扶对策,不定期回访创业就业计生家庭,助其解决生产、销售、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示范户的创业就业成效。同时,注重对基地的检查指导和验收评估,在抓好项目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推动了全县“生育关怀行动”的扎实开展。

1. 建立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在县实验中学和一中分校设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授青春期知识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防止性侵害等常识,还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等内容。目前,约有1.78万名学生接受教育。

2. 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基地。以云台山旅游为依托,做好人口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在云台山镇家庭宾馆建立“幸福家庭幸福墙”,在七贤民俗文化村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园,在陆台农庄建立以健康、幸福、同心、爱情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当地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孝文化与园区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潜移默化地感受人口文化的熏陶。

3. 建立计生家庭致富基地。先后在西村乡建立了“意林皂刺开发研究基地”,在周庄乡建立了“奇力新电子产品加工基地”和“玫瑰种植园基地”,在五里源乡建立了“台创园花卉、蔬菜示范基地”等9个致富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各类培训班,积极为计生家庭讲授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为其发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截至目前,各基地共举办培训班86场次,牵手帮扶计生家庭1510户,带动2165户计生家庭上项目,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篇5: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汇报

××县农牧局

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项目承担单位××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根据项目批复,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监督,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县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总户数3.87万户,农业人口15.1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降水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蒸发量高达180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6.8倍,是传统旱作农业县。早在200多年前,就发明了旱作砂田抗旱技术,它具有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提高地温,保肥压碱等功效,且一次性投入使用15—20年,是甘肃砂田旱作种植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县22万亩旱土地中,砂田面积11万亩。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旱作农业效益低下,旱地播种面积逐年减少,通过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将地膜覆盖、集雨补灌和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等现代农艺节水措施与传统的砂田种植相结合,采取旱砂田地膜覆盖种植西甜瓜套种花生,旱土地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使旱作区种植春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向以种植西瓜、甜瓜、马铃薯、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模

式转变,通过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调整作物水分临界期出现在雨季,同样能达到避旱、保产、高效的目的。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分挖掘传统旱作农艺及工程措施潜力,综合运用现代旱作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通过土壤化验室维修改造、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及田间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利用我县砂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铺压砂田和老砂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推广“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栽培、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旱作红砂马铃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旱作砂田轮作倒茬、机械耕作保墒等技术,使传统抗旱措施和现代旱作科技成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旱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增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据甘肃省发改委的可行性批复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实施方案批复,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实施的。项目期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实施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2万亩,旱砂西甜瓜面积达到4.8万亩,旱砂马铃薯面积1.5万亩。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1万亩(黑石乡7000亩、水阜

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0.9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开展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农民0.5万人次。铺压砂田1000亩。在示范基地内完成田间道路建设12.8km,改造膜面集雨施肥一体化日光温室20座,土地平整0.2万亩,深松改土0.8万亩,引进及推广新品种0.4万亩。维修改造土壤化验室320㎡,新建旱情墒情监测站24㎡,购臵相关仪器设备100台(件),旱作农业机械247台(件)。

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马铃薯等作物1.4万亩。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中心乡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2.6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4800万元,实现年增值1600多万元,带动全县旱作砂田播种面积由3.2万亩(2009年)增加到5.8万亩,旱土地播种由2.1万亩(2009年)增加到3.7万亩。

1、土壤化验室改造

投资19.6万元对县农技中心现有化验室的清洗室、浸提室、分析室、剂量室、蒸馏室、烘烤室、速测室、原子吸收室、光度室、玻璃仪器室、土样室、药剂室等全部进行了墙体粉刷、门窗更换、化验平台、污水处理等维修改造,完成改造面积320 m。改造一新的农技中心化验室已投入使用,完全能够满足肥料、土壤和植株样的化验要求。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

在九合镇头沟村,新建砖混结构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用房 24㎡,占地2亩,总投资3.9513万元。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采购高智能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气象站、水分快速测定仪、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9台(套)。

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改造

在西电园区改造日光温室20座,共计投资47.8481万元。每座温室配套20m水池1座、长60m集雨槽、微灌施肥系统,已投入使用。平均每座温室可产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3700公斤增加到了5800公斤,平均每座温室产值蔬菜由项目实施前的1.3万元增加到2.4万元,总增产值22万元。

4、铺压砂田

在九合镇三坪村、头沟村、朱家井村完成新铺砂田1040亩,开挖砂源点3个,方便了群众取砂压砂。

5、旱作技术核心示范区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试验、检测、培训等设备,综合应用新品种、“砂田+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在九合镇三坪村建立综合旱作增产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其中:“砂田+地膜”西瓜500亩、“砂田+地膜”西瓜套种花生500亩,通过两年的测产,示范区旱砂西瓜平均亩产达到2830公斤,增产730公斤,增效876元。

6、农田平整

在九合镇2个行政村维修整理0.2万亩,平整采用机械进行运土平整,用水平仪测量,使耕地土地平整度在1/600以内。

7、机耕道维修

建设农田道路12.8km,其中:九合镇三坪村3.4 km,头沟村2.4 km,水阜乡彬草村3.2 km,黑石乡白崖村3.8 km。该路采取对自然地基整平、夯实,做5.0m宽路基,使地基土干容重达到1.7kn/m以上,路面宽4.0m,路面铺设10cm厚砂石。田间机耕道的维修,改善了田间道路,使项目区因道路不畅弃耕土地得到了复耕。

8、深松耕

利用深耕犁和深松机,对基地0.8万亩耕地土壤进行40-50cm的深翻,在夏季闲茬时期,深翻土壤,活化和加厚耕作层,同时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也可在冬季严寒,深翻土壤,冻死病虫卵。

9、生物配肥

针对项目区农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

3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一是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二是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人畜粪便,使之全部归田。三是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及沼渣利用。四是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每年亩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2000kg。

10、测土配方施肥

在项目区3个乡镇完成采集土样500个,通过化验测试,示范推广配方肥面积5.6万亩。

11、试验示范研究

在黑石川乡白崖村开展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品种、密度、播期、不同覆膜方式、不同栽培模式、除草地膜的试验示范5项(次)。布设品种试验1亩,不同播期试验2亩,顶凌覆膜与秋覆膜对比试验示范2亩;在九合镇开展旱砂西瓜农用注水机试验3亩,新品种试验2亩;购买生物有机肥150吨,示范1000亩,编写发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规程、旱砂地膜西瓜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基础。详见技术总结。

12、新品种展示

引进示范玉米、花生抗旱新品种3个,8400公斤(其中:玉米3900公斤,花生4500公斤)。在白崖、彬草、头沟、三坪、朱家井等5村设立新品种展示田8800亩。

13、旱作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

购臵培训设备87台(套),在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分别举办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深松耕技术”、“农用注水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40期,印发技术资料3500份(册),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人次。完成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2.6万亩,占计划2万亩的130%。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1.2万亩,(黑石乡8000亩、水阜乡4000亩);“砂田+地膜”西瓜、花生等作物1.4万亩。

14、旱作农业机械集成示范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广的需要,配套起垄机,旋耕机,农用注水机、卷帘机等机械247台(套)。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集成旱作农业机械示范展示,推广农用注水机注水、增施农肥调水、全膜覆盖保水、垄沟集雨增水的“四水”集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旱作农业新技术运用水平。

四、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投资355.1662万元,土建及田间工程完成投资240.1101万元(乡镇筹资31.9107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项目下达后,县财政拨入中央资金300万元,专户利息收入1.257837万元。项目资金总支出301.2555万元。资金支出主要用于:

(一)土建及田间工程投资186.1994万元。其中:

1、土建工程23.5513万元

(1)土壤化验室改造工程:完成改造面积320㎡,投入资金19.6万元。

(2)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站建设:新建土壤旱情墒情监测站24㎡,总投资3.9513万元。

2、田间工程162.6481万元(1)铺压砂田50万元。(2)农田道路28.8万元。(3)平整土地15万元。(4)土壤改良21万元。

(5)日光温室改造47.8481万元。

(二)仪器设备购臵总投资54.3486万元。其中:

1、农机具34.4435万元

2、监测设备9.327万元

3、培训设备8.9135万元。

4、日光温室节灌系统1.6646万元。

(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47.516万元。其中:

1、新品种引进9.25万元。

2、集成技术示范38.266万元。

(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及宣传8.187万元。其中:

1、农民培训6.059万元。

2、技术人员培训2.128万元。

(五)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0045万元。其中:

1、项目评审费0.3万元。

2、可研报告编制费1.2万元。

3、管理费3.474万元。

4、其它费用0.0305万元。

五、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建设等部门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负责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检查监督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参与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施,加强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技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田间技术指导,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确保了项目有序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编制完成了《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及工作重点,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切实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严明纪律,专款专用,确保了项目按期实施。项目下达

后,县财政对项目的按期正常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拨付了中央资金300万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解决,我们动员项目区农户出资出劳,确保了项目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农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浪费,无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了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综合效益。

4、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确保了项目保质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制”建设规范要求。项目的土建工程和重点仪器设备采购实行邀请招标,项目建设管理实行合同制,明确了职责、权利和义务,项目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5、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推广了旱作农业新技术,采取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不断探索和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应用转化率。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或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旱作农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的运作管理水平及技术人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加强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站等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和联合攻关。

六、项目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固定资产124.0834万元,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间设施工程和配套的仪器、机械设备等。项目实施后,建立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 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2万亩。通过各项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比半膜玉米增产162公斤,旱砂西瓜由项目前的2100kg/亩增加到2830kg/亩,“砂田+地膜”的旱作西瓜较不覆膜西瓜亩增收876元,年玉米增产194万公斤(2元/公斤),增产西瓜、花生1022万公斤(1.2元/公斤),项目区年总计增产1200万公斤,可直接增收益1600多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20元左右。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不但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而且使他们的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极大丰富了市场的需求,确保了当地的粮食安全。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使农民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认识,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壤农化检测水平,能够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极大推动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旱作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建成了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6万亩,通过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站建设、化验室的改造和相关设备的配套等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

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覆盖保墒、机械化旱作节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及使用,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全县的旱砂西瓜和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项目区的旱作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得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

通过铺压砂田、平田整地、垄沟种植、地膜(砂)覆盖及土壤改造培肥,大大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为旱地作物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降低耕作强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及覆盖度等,可极大地减少地表风蚀量,既有利于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又有利于保土保肥,更有利于缓解“沙尘暴”的发生,维护生态安全。

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作物产量和副产物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也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实现“饲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为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项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工作经费短缺。旱情墒情检测站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县乡财力匮乏,日常工作经费筹措较为困难,导致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薄弱。我单位现有技术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人员短缺,加上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工作任务艰巨。××县是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为260mm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1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6.8倍。常常发生冬旱连春旱的持久性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现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其中水浇地21.56万亩,旱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51%。工作量大,任务重。

4、监测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将给旱情墒情检测监测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请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解决一定的防治及正常运转经费。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收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切条件加以解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尽快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项目区农民技术员、种植户进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检测机构,加大旱情墒情监测力度,充分发挥监测站作用,促进旱作农业不断发展。

篇6: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报 告

项 目 名 称:现代生态苗木科技示范基地 项目推荐单位:金坛市妇联

2012年09月

常州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报

(格式文本)

一、项目执行单位

项目执行单位是尧塘镇现代生态苗木科技示范基地,位于尧塘镇尧塘村。

二、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背景

尧塘镇位于金坛东大门是江苏省闻名的“花木之乡”,全镇现有林地约300公顷,花卉苗木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林业的全面进步,我镇林业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但与其它产业相比,我镇的林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品种老旧,产业化开发水平不高,林业产业为农民带来的效益还没有达到预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发挥林业苗木效益,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更好地带动林农走上绿色创业增收之路,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项目内容与规模

该示范基地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拥有苗木107亩左右,以高档的造型独特的苗木为重点,主要种植香樟、桂花、广玉兰、红果冬青等。该基地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3.项目发展效益分析

2.项目发展效益分析

发展我种植基地采取主要技术措施的投入成本如下:

(1)生产成本:土地租金每年1000元/亩、肥料和除草治虫及管护费以及树苗的投入总计30000元/亩。

(2)技术成本:园艺师工资总计2800元/亩。

建设占地107亩现代生态苗木基地,当年产一年生小苗3万株,产品的培育4-6公分以上规格绿化大苗为主,适当培育1-3年生造林用苗,年销售收入56万元。

随着我市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市和省级行政村绿化合格县(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农村生态环境做好争创国家森林城市、镇、村前期工作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4.项目推进措施和目标(明确奖励扶持资金的使用设想)

(1)苗木培育与标准化和生产:在金坛市尧塘镇选择土层肥厚湿润的酸性,中性土壤地区,建苗木繁育基地107亩,通过选种、育苗、水肥管理、移栽、切根、修剪等配套育苗技术研究,培育出高档的、造型独特的苗木。我基地培育出来的苗木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尧塘镇地区植被恢复改造、城乡绿化生态景观林建设中被推广应用。

(2)常话说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村的种植水平,根据我镇实际,我种植基地决定办苗木种植培训班。培训班的主要内容为农业政策法规、苗木栽种,修剪、管护以及病虫防治等。我种植基地与镇劳服所合作,落实好培训工作。

三、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篇7: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2004年,按照部门预算的安排,由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承担了有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任务,在自治区农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中心把发展有机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经过一年的精心组织和实施,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以开发有机特色食品、发展高层次的有机农业生产示范为主,在广西开发建立有机茶、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1、专家咨询、培训、宣传等费用开支20万元,其中:(1)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专家技术指导等咨询费8万元;(2)在全区分别举办有机茶、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需经费6万元;

(3)通过《走进农家》节目、报纸、报刊等宣传有机农业、推广有机栽培技术资料费6万元。

2、购置有机施肥配方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宣传等专用设备10万元,其中:传真机1台,台机计算机5台,数码相机2台。

3、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补助40万元;

4、有机水果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补助50万元;

5、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补助80万元。

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费主要用于认证费、改善基地灌溉用水,土壤改良,购置有机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有机生物肥、有机农药试验示范等费用。

二、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1、组织技术力量开展适用施肥配方及核心管理措施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全年分别在茶叶、蔬菜、水果、瓜类、香料等农业生产上进行施肥配方及核心管理措施的设计与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顺利完成了《广西有机茶叶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组织人员完成了《有机白毫茶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一书,并印刷成册5000册,已经免费发放给农民共3000册。

2、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业务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项目聘请的首席专家杜相革博士到各示范点检查、技术指导4次;每个示范点指定一名技术干部蹲点督查建设工作;管理人员定期每月检查一次;全年开展有机技术培训3期,共培训了360人次。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氛围。本我们邀请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有机农业产品,使有机食品为消费者认同,与广西电视台联合制作专题宣传片进行专题宣传四期;百色电视台作了六期专题宣传;农民日报、广西日报、右江日报共报道8次;出墙报、印发宣传资料1800多;先后有新华网广西频道、广西日报、市场报、广西茶叶等多家媒体报道有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4、设备购置。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按时完成了购置有机施肥配方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宣传等专用设备的购置,并投入使用。

5、认真做好示范点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全区有机农业的发展。项目实施以来,以点带面,促进有机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开展,完成了4个示范点的建设实施工作,带动了全区有机特色农业生产包括有机水果、有机蔬菜、有机香料、油料等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面积发展至30000多亩。

三、项目取得的成效(一)采取的措施

1、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了实施好本项目的的工作,中心和各项目协作单位、项目责任人签订了项目目标责任制任务书,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并把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人。通过项目责任人交纳风险抵押金、年底评优奖励的管理模式,激励各承担单位认真实施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2、领导重视。今年的项目任务下达后,各项目协作单位极为重视,纷纷成立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指定职能科站集中精力抓,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得力、责任到人,项目实施非常顺利,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

3、多渠道筹集资金。各协作单位摒弃了“等、靠”等观念,从多方面进行融资,除了专项经费补助外,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承担单位、协作单位也积极自筹一部分资金,发动农民自筹一部分。解决了项目资金不足的难题,保证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对有机特色农业开发的认识,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规范我区有机特色农业种植,我中心及各项目承担单位层层抓技术培训工作,一年来共举办了各种形式培训班3期,共培训了360人次,发放资料20000多份,技术咨询6000多人次,进行现场指导20次。项目区农户基本掌握了相应有机特色农业栽培技术。

5、加强与收购商、种植大户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了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各基地加强了与加工企业、收购商的联系和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如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有机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都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分别与北京、深圳相关企业签订购销协议,保证了产品销路问题。

(二)项目效益显著

1、社会效益。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全区有机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开展,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30000多亩,通过开展《广西有机茶叶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和试验,及时总结归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措施,编辑成《有机白毫茶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一书,为今后开展有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贵的技术资源。

2、经济效益。从凌云、西林县有机茶的销售情况看,价格普遍比一般茶叶高出30%以上,而且全区有机农产品销售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可见,有机农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调整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

3、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是推广应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条件,降低农产品农药、化肥的残留量,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品牌效益。通过应用有机技术进行生产,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深受人们的喜爱,凌云有机白毫茶、西林有机茶、有机香油、容县有机沙田柚等农产品知名度迅速得到广传,产品供不应求。

四、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是新型农业,技术要求高,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

2、有机农业生产前期投入大,对前期收益可能造成一定的减收。

3、种植农户认识还不到位,推广工作进度较慢。

(二)改进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培训,特别是培训最新的农业理念和农业技术方式。

篇8: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一、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的思想阐释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和奋斗。高校学生工作因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所在,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 在当前形势下, 高校学生工作务必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改革, 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工作方式, 打造特色品牌,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办出高校特色, 坚持内涵发展, 这一系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都需要教育者具备创新思维、优化意识和科研能力。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例如教育学与管理学, 心理学与经济学, 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等。这种集学科交互、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特点为一体的方法技术路线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为各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成果。天津科技大学创新工作思路, 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开展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 为打造实践研究型学生工作模式, 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践探索。

二、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的内涵解析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科学的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以系统论为指导, 以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 实现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 从而有效完成项目任务。

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 就是把“基地”作为“项目”, 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策略对基地进行建设和管理。具体说来, 就是以项目为牵引, 带动人力、物力的有效整合, 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广泛、深入开展学生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立项为手段, 激发学生工作队伍的竞争性和主动性,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实践, 创新思路和途径, 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目标为导向, 对基地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 重视检查督导和反馈调控的运行机制, 提升学生工作开展的规范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 由校党委领导, 鼓励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基地项目申报。基地项目类型涵盖党团建设、班风学风、传统文化、资助育人、实践育人以及创新创业等学生工作各方面。学院需在两年建设期间, 突出强项优势, 开展建设工程, 完成建设目标。学校则实时跟进建设进展, 通过走访检查、座谈交流等活动了解建设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 统筹组织基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最终完成验收评审和宣传总结。

三、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流程

按照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PMI) 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 BOK) 第三版的相关内容, 项目管理分为五大过程, 即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天津科技大学遵循项目化管理的强逻辑性和流程性, 对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实施管理和建设。

1. 筹备计划阶段

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为领导, 以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委员会。项目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建构项目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 提出总体建设思路, 确定项目发展方向, 配置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 实现对项目运行的整体把控, 是项目的最高管理机构和最终审批机构。

2. 申报立项阶段

项目化管理办公室设在校党委学工部, 负责项目具体的执行和管理工作, 包括工作通知、文件的制定、立项评审的组织落实、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项目运行管理的具体工作。在申报立项阶段, 各学院需结合自身实际, 按照项目指南成立项目组进行项目申报。经过自愿申报、集中答辩、评委评议等评审环节, 最终确定立项名单并给予资金支持。

3. 建设监控阶段

项目化管理办公室以目标为导向, 对项目建设实施全程化、过程化的跟踪、指导和监督。通过走访检查、座谈汇报等方式组织开展项目的前期指导、中期检查和后期督导工作, 了解项目建设的最新进展, 总结已有经验成果, 对建设的滞点和盲点加强督促指导,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配合衔接, 为项目平稳运行提供保障。各项目组则需在两年建设期间, 按照项目申报书上列出的建设目标和项目化管理办公室提出的督导建议, 切实开展有意义、有特色、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建设活动, 合理使用项目经费, 做好学院内的成果宣传。

4. 考核展示阶段

两年建设期满, 项目化管理办公室将组织项目化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项目实施考核、评审和验收。建设效果明显、成果突出的项目可作为精品项目继续深入建设, 探求长效发展机制;存在建设问题的项目可适当延长建设时限, 加强指导帮扶, 保证建设效果。此外, 还将依托校内外纸媒和网媒平台, 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典型个人进行展示推广和宣传表彰。考核、展示, 不仅是对学生工作队伍钻研业务、创新工作的肯定, 也是成果固化、惠及社会的有力举措, 对提升高校学生工作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生工作特色基地项目化管理的思考启示

1. 健全制度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

项目化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 同时该项工作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项目化管理理念与教育学等各学科交叉综合的成效。组织保障制度、督查落实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还需学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 以保证制度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加强培育指导, 强化过程管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2016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04-18

衡阳市产业扶贫实践方式探索09-11

衡阳市科技局领导班子04-30

衡阳市纪委范文05-19

衡阳市电大范文05-19

衡阳市区域分析04-29

衡阳市规划要求04-29

衡阳市规划发展范文06-11

衡阳市区域分析范文06-11

衡阳市白沙洲范文05-27

上一篇:考研:考研复试小技巧下一篇:规范化社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