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主旋律电影,延续到后来研究界倡导的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强化核心价值观表现的电影,以及我们当下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主流创作电影,明显看出既有时代给与的发展兴旺的环境烘托,也有更为开放的观念推动,还有水到渠成的创作更新的趋势提振,这些汇聚而成国家电影和大众期求电影的合流。

第一篇: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

主旋律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几年来提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2019年国产主旋律影片《流浪地球》的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成熟的商业电影叙事模式的本土化、中国式的表达,来塑造及传达中国人自身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梦想。

关键词:模式嵌套;文化弥合;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1]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票房飞速增长与电影质量不佳的矛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拍好中国电影成为有担当的中国电影人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主流影片如何运用中国式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故事,赢得观众的情感,助力中国梦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讲故事与会讲故事

近年来的一些优秀主旋律影片,如《智取威虎山》(2014年)、《湄公河行动》(2016年)、《红海行动》(2018年),特别是2019年的《流浪地球》《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高口碑,广大观众欣喜地看到,原本高高在上的主旋律影片也“会讲故事”了。以2019年初的“爆款”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影片除了令人称赞的特效制作以及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故事的讲述层面也非常出色。《流浪地球》故事按照线性叙事展开,按照经典类型片的三段式剧作结构进行叙事,讲述了一个有缺点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这种讲述方式完全借鉴通常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故事核心是人物成长,构建的是普通人的“英雄叙事”。

在主人公刘启兄妹的整个英雄冒险之旅中,刘启从被迫接受“冒险的召唤”,到姥爷牺牲后接受使命援救苏拉威西,到灾难来临,在关键时刻想到幼时与父亲的对话后知道了拯救地球的办法,再到最大危机面前所有人临危不惧,最后父亲牺牲自我帮助他完成拯救地球的任务。刘启从一个愣头愣脑的叛逆少年,逐渐成长为敢于担当,深明责任与牺牲的“英雄”形象,观众随着刘启的喜怒哀乐和波澜起伏的剧情设置,见证了他的成长,也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升华。

可以说,《流浪地球》赢就赢在“会讲故事”,在科幻和灾难类型层面实现了娱乐性,在视觉创作层面也通过恍若真实世界般的特效制作实现了观赏性,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开启了大门。剧作模式的有效推进是吸引观众,获得情感认同,进而获得高票房、高口碑回报的重要原因。

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中,讲述好的故事,讲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故事”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把“好故事”讲好,更加重要。《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叙事逻辑自洽、人物弧线式成长、在商业剧作模式的框架下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和观众的观影习惯,对普遍存在的故事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表达。

“所谓文化,其核心的东西就是其价值观和道德体系。”[2]虽然借鉴了成熟的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叙事模式,但是《流浪地球》非常注重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将一个中国好故事,讲出了中国味儿。

与美国等西方个人主义英雄观不同,中国文化语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以本片的英雄主义是集体英雄主义。在大家一起分工协作“点燃木星”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所有已经折返的各国救援队也纷纷掉头一起助力,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大家的胜利,所有人都是英雄。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是电影在剧作和主题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的回应。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极重亲情和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之一,是维系中国人情感的最重要纽带。在影片结尾“点燃木星”的这场戏中,主人公刘启因为当初父亲对母亲的放弃和多年不归一直与他有隔阂,但在危难时刻父子终于心意相通,血脉之间重新有了联系。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地球将继续流浪寻找新的家园,而人类也会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刘启将肩负着姥爷和父亲的希望,保护好这个家,亲情纽带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流浪地球》的成功证明了主旋律电影能不能“讲好”故事是影片是否能深入观众内心,产生积极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讲好”故事与讲中国故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罗伯特·杰维斯表示,一个理想的国家形象通常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还有用。[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社会,仍然有大量不了解中国当下发展状况的海外受众将中国定义为迅速崛起的、不友好的、社会落后的、军事强大的、政治强硬的、环境污染的国家。[4]这说明我国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仍亟待加强,需要借助媒体手段,传播与我国的综合实力相符相称的健康形象,否则会有碍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演讲时,曾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中国外交的义利观;在法国也提出了“新狮子论”来巧妙反驳“中国威胁论”,传递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用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好故事”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中国故事除了要构建与创新“中国故事”的内涵,讲好“中国人”的故事,电影创作者也应当认识到,主旋律电影要想达到广泛接受、普遍欢迎的效果,完全可以借鉴成熟的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先“拿来主义”式地直接进行模式嵌套,再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本土化改造,将之与中国观众的生活经验、观影习惯进行深度融合。

有效到达才能有效传播。成功模式的借用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传播我们自己的观念。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加深,全球命运紧密相连的大背景“为中国向世界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机遇,中国更当借此良机创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人类共通意义的话语,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尽可能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引发国际受众的强烈共鸣”[5]。《流浪地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未来的影片创作可以有效借鉴,大力发扬其成功经验,创作贴近观众现实生活的电影作品,不仅唤醒国人心底共同的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更能够在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框架下弥合文化差异,在国际舞台上呈现一个与中国综合国力相称的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国家形象。

本文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基地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专题项目一般课题“新时期电影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邓思思,苗新萍.从宁浩喜剧电影寻求讲好中国故事策略—以《疯狂的石头》为例[J]. 戏剧之家, 2019(11): 55-57.

[2]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 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2:189.

[3]郝亚琳. 讲好“中国故事”[J].传媒,2012(3):70-71.

[4]張毓强,黄珊. 中国:何以“故事”以及如何“故事” —关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故事的对话[J].对外传播,2019(3):53-56.

[5]张新妍. 讲好中国故事 不负时代使命[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230.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杜佳珈 李彬

第二篇: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核心价值观与丰富性发展之路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主旋律电影,延续到后来研究界倡导的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强化核心价值观表现的电影,以及我们当下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主流创作电影,明显看出既有时代给与的发展兴旺的环境烘托,也有更为开放的观念推动,还有水到渠成的创作更新的趋势提振,这些汇聚而成国家电影和大众期求电影的合流。从主流电影,一直到后来更扩大化的新主流电影,都越来越打破概念化理解主旋律电影的某种区划,变成更宽容的、对多样性优秀电影的召唤。中国电影已经以更宽大的胸怀把多样性的优秀创作都纳入自己的领地,不以排斥异端、不以挑剔不良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以鼓励上进为创作目标。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影;核心价值观;丰富性发展

一、背景分析

犹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在世界上猛然跃升,强大的中国实力如捅破了窗户纸儿一般展现在世界各国面前;2019年的纪念新中国70周年华诞大庆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尤其是强大中国的精神世界。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大胆地亮相自己的实力,并且袒露自己的博大精神情怀的时代,没有什么需要遮掩,也遮掩不了,即便为了忍辱负重或谨小慎微地应对世界的复杂性和敌对性,但对文化的宣扬已势在必行。毫无疑问,电影就是中国的文化梦的核心呈现形式和重要传播载体。但是,中国的文化梦已经是真实的呈现,而不是为了宣传的呈现,它是有内在的骨子里的东西支撑着而显示出其光彩和价值的!

应当说,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相匹配的、真实展示实力和精神的新阶段。此时,我们再来看待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称谓,关于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记忆中国电影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相关问题,就有了一个明晰地看待中国电影拓展、扩容和强化的参照。我们这里就是要探讨中国电影仅仅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显示出它目前的价值,还是因为观念和内涵文化的变化呈现成熟的发展趋向?看看2019年接踵而来的国庆档电影,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获得了大众的欢迎,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并且在持续地拓展,或者在精雕细刻的内在质量上显示了巨大进步。无疑,它们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根本还在于精神价值、广阔的视野、对题材选择的开放,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内容和思想境界已经今非昔比。站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确实地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必须有自己核心价值的体现,而且必须坚定不移地去体现。也许在某些阶段人们习惯地认为电影在主流表现和艺术之间会有较大的冲突,因此会把它所表现内容的窄和宽去硬性地对立,认为电影不以艺术为首要就会阻碍全面化的表现,会消减它的价值。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和整个世界的这种意识形态博弈之中来看电影文化,我们才能看清楚它的一时的得失和长远的利益之间构成的未必是同一的概念。换言之,必须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坚守自己的创作和电影文化的意义。

二、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嬗变

不妨先从历史的角度返归,来看待如何发展和如何进一步延展的路径,由此,我们不能不提及从主旋律电影倡导开启的改革开放后国家电影发展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主旋律电影,延续到后来研究界倡导的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强化核心价值观表现的电影,以及我们当下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主流创作电影,明显看出既有时代给与的发展兴旺的环境烘托,也有更为开放的观念推动,还有水到渠成的创作更新的趋势提振,这些汇聚而成国家电影和大众期求电影的合流。当下蓬勃发展的电影无需命名,它就应该是一种更宽泛视野的中国电影形态,换言之,是形成了“中国电影学派”性质的艺术与文化标示性包容的创作。这也是新中国不同时代包容性最强的一种电影价值的兼容呈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不断巩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实也是经历过从人们未必完全认同到逐渐依赖于这种观念的深入,以及创作在艺术上与思想观念上的不断磨合而成熟的过程,由此形成了更为合理的宽容发展与扩大边界要求的趋向。

何以理解这一发展趋向的嬗变?这不能不从1987年,以时任电影局局长滕进贤为代表的提出“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开始梳理。坚持主旋律电影和多样化创作的观念,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要在政治意识形态上主动去倡导的一种创作趋向的表征。主旋律电影明白无误地要求中国的电影能有更好的表达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创作,但难免会呈现出强化政治意识形态创作的趋向,事实上,实施中偏重于强化前者而淡化后者即多样化,也是约定俗成的。而在这其中主旋律电影往往在或大或小的角度上变成了一种有政府主导的指令性理解,而对英模人物、英雄故事以及对于政治意识形态认可的人物和世界的崇仰,带来了创作偏向政治正确为主导表现的电影。这里的前者号召似乎没有错,就是强化电影对于社会的正向的、主流性的、可以作为标杆式的人物和故事进行表现的正当性。但问题在于,往往这类的人物和故事,要施予很大程度上的塑造凝缩和美化,于是在作为影像艺术的表现上就多少呈现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差池,也就是它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欠缺,人物的端正严肃的表现凸显而多面性自然性受到减损。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时常这种正面形象的表现,如果没有很好的艺术来加以匹配的话,容易变成干巴巴的、偏向于道德说教的宣传而不忍卒看。而这一类的故事更容易形成就事论事和通过好人好事来把控,以及必须依从于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映照,而不能稍有艺术处理的灵动性的一种反映。于是这一类花大力气倡导的电影除了少量出彩,相当多数的故事和人物都缺乏生动性和生活气息。这一类一望而知里的故事,显然在人情世故上、在百姓能够感知的生活痛痒和情感表现上,欠缺动人的地方。不少时候,主旋律電影的良好初衷却成为屏蔽市场接受的符号,尤其在市场化深入、排片主导上映的21世纪,更是阻碍了观众观赏的积极性,即便有出色的创作也缺乏走进影院能感知到动人性的可能,由此而导致电影票房低劣的后果。

回顾历史不能不思考,在强调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后面,实际上还理应跟着一个倡导多样化的呼吁来进行弥补,它本质的含义是想说还有更多的电影值得去表现,而主旋律不是一个口号的拼贴,而是内涵精神的倡导。但事实上,那些更多的电影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出现也就更减损了主旋律电影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感召,两者变成截然而分的两极,在未必合理间进一步加剧了主旋律电影在初始的情感表现上和老百姓感知上的一种差距。先入为主的名称暗示在很长时间变成了阻碍主旋律电影的美好价值的实现。而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在许多情况下又变成了缺乏泥土气、远离现实生活境况表现的缺陷的一种保护伞,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暗合了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过的“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翻版。而事实上,在一部分主旋律电影中也愈发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沟壑,就是自以为在主题表现上的政治正确性,而罔顾在艺术表现上的粗疏,从而加剧了和绝大多数观众形成的一种隔阂。主旋律电影不应当的单一性会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孤高自傲的政治正确,却与艺术、与大众对娱乐文化的感受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格格不入。固然在这里其实还有许多很好地表现主旋律的创作,但是架不住主旋律在一般观众尤其年轻人中会变成了一种具有排斥性的创作对象,它和大多数观众的欣赏,构成能不能进影院选择的一个壁垒。好的电影需要人们去观看并受到感动,这却是许多主旋律电影创作共同遇到的市场反向问题,即人们不去观看,因此价值观和好的表现——假使有的话,也就得不到真实的呈现,领受就成了凸显的问题,也愈发显得孤高自傲。无需避讳一些时候社会对于主旋律电影形成了一种偏见,而一旦主旋律主题旗帜下的相当多的电影,不能通过呈现出它独特的内容以捕捉大众的心怀和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且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就会真地变成了似乎偏离于主流市场而只能在口舌上自得其乐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影像。

三、新主流电影发展意义

显然,随着电影市场化发展的深入,某种程度上的积弊不能继续维系下去。人们开始倡导主流电影的概念。主流电影既想保有原先的主旋律电影主体指向,即国家所倡导的政治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创作,但是又试图要摆脱仅限于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重大的政治正确事件的表现的窠臼,而开始接纳更多的思想正向健康发展的多样性的电影。毫无疑问,从主流电影,一直到后来更扩大化的新主流电影,都越来越打破概念化理解主旋律电影的某种区划,变成更宽容的、对多样性优秀电影的召唤。主流电影需要认可表现整个社会发展里主流倾向的电影,但是主流倾向的电影已经悄悄地进入多样化支持的路径,不偏不倚地把好的创作收纳入自己的方面军,并没有排斥其他题材创作的电影。同时它本身又宽容地对待表现的题材,对于表现内容,只要健康向上就不拘一格,而未必一定要是以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等为表现对象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电影。它力图把能够给人真善美的表现的创作都归入自己的襟怀,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胸襟,但也坚持了某种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创作。新主流电影是人们试图在这个角度包容所有的关涉社会所倡导的正向的、积极向上的电影,使之都成为国家电影的组成部分,其实是开始消弭关于既往一些走偏的主旋律电影的偏狭和孤高自傲的立足点,以独特领地而试图实现所有好的电影、所有人喜欢的电影都可以归入主流电影阵营,也就是试图消泯掉电影严苛的题材划界的缺陷,真正确立电影就是这个国家产出的多样性呈现的丰富样貌。打开广博的视野,就无形打击了谨小慎微的把持和颐指气使的挑剔造就的节外生枝的排斥异己的现象。它已经建立在整个国家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上,但对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全盘容纳,实际上是倡导人们创作电影不受拘束、放开胸襟,为整个中国人的生活表现敞开大门,认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都是合情合理,而以复杂生活作为创作表现的对象,也就汇聚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宽泛电影创作的统一战线。事实上,时代已经呼唤要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老百姓认为好的就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是一种看似无界限却实际上暗含着时代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的共有认识。强大的中国本身的发展就有足够的胸襟,而强大的中国良好的发展,是因为有一种强大的价值观为大家所接受。这不必挑明,即事实存在。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新主流电影,让大家更宽容地看待中国电影的成绩,而不区分派别,不另立山头。这也是在印证着中国电影已经以更宽大的胸怀把多样性的优秀创作都纳入自己的领地,而不以排斥异端、不以挑剔不良作为自己的任务,以鼓励上进为创作目标。至此,我们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局面。不在外在上去计较是非,而认定只要不违反宪法、不违规的创作电影,都是我们新中国以来值得骄傲的电影;尽管有艺术等次差别,有得失之别,却都是我们可以倡导的,甚至只有包含着所有的电影之间的差异才是我们这样一个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宽宏大量的观念。因为相互映衬之中才有包容,也才有竞争,才能够判断大众对好电影的认知如何。我们说,从中国主旋律电影一直到新主流电影,真正重要的在于,整个社会和电影文化已经在首肯必须要有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全人类和中国人民所共同认可的美好东西的追求,来作为自己影像表现的基础和默认的前提,并且无需言说却自在存在。这是我们已经觉得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标定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由,因为“中国电影学派”就是囊括了所有好的电影,它们都是这块土地上产生的优秀之作。它们必然有别于西方的电影,也自然包含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怀、精神情感需要与美好追求,于是就形成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个美好现象。随着国家的强大富强,电影文化也在默认坚守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而无需言说,也不以排斥为荣,只是鼓励创作。时至今日就出现了突破类型、突破传统、创造新的高地、创造新的票房而相互竞争的、不断出现的令人惊喜的优秀电影作品。

观念变化,创作就有生机,几年来我们看到多样风格类型的创作不断出现,而新人也在开放的环境中大胆开拓。比如,年轻的创作者毕赣创造性的《路边野餐》竟然敢于用几十分钟长镜头表现记录式样的生活,令人惊叹;文牧野针对当下的医患问题、药品价格高低的问题创作触及现实真切性的《我不是药神》,其在触动人心之外,还促进政府在医药定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北上的香港导演开始操持传统主流性质的红色电影,从《湄公河行动》到《智取威虎山》,一直到重要的主流影片《建军大业》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的重要创作《攀登者》《中国机长》等都相继取得成功。这些影片的成功正是源于其打破了窠臼而更好地尊崇时代主题,具有更宽泛和主流的价值观,并且大胆地施展了艺术表现的才华。

四、主流电影发展新景观

既然主流电影包容性较大,“中国电影学派”注重的就是经典而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当下的主流电影已经是我们社会包容性最广,并且起着核心价值观多方面体现的主导性的电影创作,即事实上“中国电影学派”经典创作的汇集。我们提倡“中国电影学派”是代表的中国电影最精华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而是政治和艺术、现实需求和人民生活的情感的融合。中国的电影政策和中国电影的创作,已经到了一个更宽容而共同拥戴的一个新阶段。何以见得?这可以从导演层面来做一些说明。在当下的电影中,传统的老导演和新导演之间已经逐渐淡漠了谁先谁后的层阶的问题。比如在目前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呈现上,新导演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的创作已跃然台前。其原因在于,只要是有好的创意,有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去奉献各种特色的电影,那他自然就可以成为好导演。这种宽容的政策使导演不必担忧自身的思想或者情绪把控力如何。于是,无论是排名前三位的中国电影如《战狼2》的导演吴京、《哪吒》的导演饺子,还是《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都是初出茅庐的新晋导演;还有处在前十名电影序列的《唐人街探案》的导演陈思诚、《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等,还有诸如此类的许多演员出身的导演,他们都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加上逐渐进入主流创作序列的王小帅、管虎、娄烨、宁浩等,也许可以说就市场呈现而言,他们在受大众欢迎或在艺术探索的独特性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和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一批出色的导演相提并论。而在过去,曾经有过这样那样创作被苛求存在一些问题的导演,已经被很宽容地容纳并且创造出色的作品,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等。这种宽容的思想是一个真正对于主流创作有自信,并且坚定地相信他们一定会为这个时代奉献好的创作的观念所致。因此,市场地选择和宽容地看待不同的導演的创作,实际上是主流价值观自信力的体现,也是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多样化的创作的推动体现。这些新导演们把控的电影创作既能够深入到表现校园性侵的题材,也能够凸显到关于中国长期存在的医疗制度、药品虚高等百姓关切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导演更能够触及到社会下层和百姓生活中的休戚相关的生活思虑和冲突,对于创造力的推崇而放宽对于生活表现,事实上是有利于新导演们更自觉地来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奉献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艺术电影市场。

多样性的创作选择凸显效应,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在过去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国家意识形态表现的电影之中,开始批量地选用香港北上的导演,包括所谓商业片的导演、警匪片的导演来执导新主流创作。也许当初人们还有各种非议,但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对于这样的一种开明和宽容的选择持反对意见。因为无论是《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还是《中国机长》《攀登者》等,香港导演已融入整个中国主流社会,认同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现,这是和大度的祖国对于他们的信任相一致的。而在这方面电影强化的市场意识是选用他们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市场意识也就是对于主流价值观要适应市场而博取大众的欢迎的一种导向的转变。因为市场的认知是人民的喜爱,要坚信自己的作品和思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的表现而得到很好的呼应。同时,对于香港导演执导主旋律影片包括《建军大业》等等,也并非没有一些非议。然而,新主流电影看到要更开阔地去创造适应市场和实现人民心目中的好电影的要求,借助这些来自香港的导演具有的商业市场锤炼的经验,它们的表现力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适应市场。事实证明,这些选择是我们这个开放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坚毅性的表现,而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显然是恰如其分的。从导演的选择上来看,主流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而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外部势力不断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我们依然能够把持自己开放、宽容而自信的创造力,正是呼应了当下时代文化建设的潮流。

主流电影的开放度还体现在从强制性的宣传,到主观性的试图扩大宣传效果,要客观地认识到市场对于电影的宣传效应是至关重要的。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宣传口径的统一,使得中国电影习惯于通过灌输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市场开始新世纪的转型之后,对市场的效应的认知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很快,主流创作意识到在大的市场面前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促使创作和市场结合。于是,从21世纪以来,在重要的学术评奖上都附加了一个要求,即有资格参与评奖的影片必须是获得了几百万票房的。这一附加标准虽然已实施了较长时间,但最初也遭受到了许多曲解和质疑。无论是固守成规、信奉文学艺术创作的还是做宣传的,都觉得艺术产品不能以市场来论定,追求艺术个性的创作者认为市场一时半刻还难以实现艺术的大众化接受;注重宣传意识的则局限在认为自己至高无上,不能和等而下之的市场相提并论。但是在把票房作为必要的衡量措施的背后,却体现了中国电影创作者意识到,主流就是要让最大多数人能够感知,而且能够接受,必须将创作从高高在上的主观性灌输变成能从内涵和情感上打动观众。这种衡量措施所产生的效益还是较大的,它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扭转了主流电影不愁嫁的心态,自然客观上也推动了整个电影的开放,或者说视角的转移。让大众接受这一观念的上位,无形也促使主流电影克服简单和狭隘的把持自己的创作之路的弊端。

也许在新的局面形成后,是不是要绝对以一定票房作为指标还有待商榷,市场衡量的指标虽然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指标,但是它对于主流电影创作更好地适应现实和接纳大众,却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影创作者在主观意识上逐渐淡漠了简单的宣传教化习惯,他们更强化了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来表现核心价值观,表现人们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这都是主流创作意识的增强而不是减弱。好的创作在方向的把持上远比以往更为稳妥,也更有主心骨,在如何适应人民对美好东西期望的标准上,有了更自觉的意识。近来,越来越多的具有主流价值的电影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如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就突破了红色电影的表现禁忌而丰富了其观赏性,尽管似乎也有一些娱乐出格的地方,但是他将主流电影的价值观的保持和取悦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红色惊艳的满足相结合,使得电影的现代性更为明显,获得了非常好的红色经典改编的效果;至于《湄公河行动》,其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着想的价值观不变,但用了警匪片相当激烈动人的方式加以叙事表现,又一次打开了主流电影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的优势。随着主流电影越来越被人们整体上认可,人们默认主流电影所宣传的国家价值意识的趋向也越来越明显,这既和国家发展强大的事实有关,实际上也是因为这些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打破了简单的教化宣传,采用了多样丰富的创作手法。《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优秀电影也如虎添翼地为主流电影获得大众的欢迎,做了有力的印证。2019年国庆前后,在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的若干影片中,我们举目望去一些表現为了国家富强和为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鼓舞人心的创作,它们和前述的不少优秀创作一起,大大提升了主流电影在大众之间的影响,也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收益。

也许可以说,中国电影创作的良好景观已经呈现,我们可以更期待新时代中国电影坚守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创作新局面的到来!

作者:周星

第三篇: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主旋律电影作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意识形态色彩一直较普通商业电影更加浓厚,主旋律电影在兼具艺术性、政治性和社会性三大特征的同时,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这些特征决定了主旋律电影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品行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以其自身的思想性、艺术性广为大众所接受。其中,主旋律电影是电影作品中重要的类别之一,自身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一直发挥着弘扬核心价值观、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些决定了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价值,并且值得深入研究。

一、主旋律电影及其特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历史使命,“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由此可见,主旋律电影作为与当今社会最为贴近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主旋律电影,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的指导下,在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情况下,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讴歌人性的影视作品。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有的电影类型,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输出意识形态,灌输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工作,早期例如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创作的一系列电影《林则徐》、《老兵新传》,都是讴歌党的光辉;再到改革开放后创作的《周恩来》,《黄河绝恋》,《红河谷》等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艺术性更强;新时代来临之后,又涌现了大批经典的、口碑好的主旋律电影如《建国大业》、《湄公河行动》等,也都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主旋律电影有如下三个特征:

1、艺术性:无论主旋律电影想体现何种思想,它首先是一部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一项影视艺术,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区分于舞台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原因。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想成为一部票房口碑齐飞的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它在剧情、画面、声音等方面都要有很好的把握。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才能受到大众欢迎,使其所传达的思想或价值观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2、政治性:主旋律电影之所以称之为主旋律,就是因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色彩。首先,主旋律电影表现的内容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制作的,其思想内涵必须紧跟国家的基本政策或主要观点。其次,关于主旋律电影的审核、管控也都归国家机关管理,例如宣传部、广电总局等。从内容上的理论指导到制作上的审核,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因此,主旋律电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3、社会性:党和国家对主旋律电影的管控和重视都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在强化社会教育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主旋律电影不同于市场上的商业电影一切以票房为导向,主旋律电影则是在兼具票房效应的同时,更加侧重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主旋律电影在增强视听效果和剧情的同时,也在寻找能够使电影涵盖更多阶层、更多社会团体的途径,以期更好的实现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教育。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尝试用一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教育人民,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来巩固统治。我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为了培养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国民。正如前文所述的主旋律电影的三个特征决定了它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增强社会凝聚力

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就是意在把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群众的“人心”整合起来,凝聚群众力量,促进社会长足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民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的爆炸带来的就是人民群众内心价值观的涣散,人们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在鉴别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动摇。长此以往,我国的凝聚力就会下降,人心不齐,更遑论为中国梦奋斗。但是主旋律电影有着广大的受众,涵盖社会各个团体,主旋律电影通过对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的宣传,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主旋律电影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激发了人们的奉献精神。正是这样,主旋律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逐渐凝聚了整个社会的人心,使社会团体或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中过梦奋斗。

2、坚定理想信念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上。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并将这种信念升华至信仰的高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但信仰的形成不会一成不变也不会一直稳定,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来坚定。通过主旋律电影,观众会看到优秀党员如何发挥模范作用,普通群众是如何爱国敬业的。就如最近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一样,观众了解到我们的缉毒警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做了多大的贡献,这部故事性与教育性兼具的电影在网络上掀起热议,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这部主旋律电影发挥了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优秀的警察是如此伟大,从而坚定了对国家对热爱,坚定了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

3、培育良好品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可见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人品格提升对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从微观层面上对社会个体的品性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主旋律电影可以成为个人良好品行甚至社会发展力量培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宗旨,主旋律电影因为独特的视听风格和价值内涵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微观个体品行的培育开发。

三、结论

电影作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既亲切又容易为人接受,并且主旋律电影反映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都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主旋律电影因为艺术性、政治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社会凝聚力、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品行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从微观的个人层面帮助人民群众形成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总之,这些年来,主旋律电影作为文艺法宝,发挥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教育和文化贡献。

【参考文献】

[1] 连 那. 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关联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06):105.

[2] 赵 进. 浅谈大众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今传媒, 2013(07):147-148.

[3] 向元琼. 论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J]. 教育与职业, 2011(26):61.

[4] 曹宣明, 高 欢. 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1(03):1-3.

[5] 胡梦恒. 论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 法制与社会, 2010(09):228-229.

[6] 候良健. 影視资源在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8):95-96.

[7] 姜 娜, 胡 蓉. 主旋律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探析[J]. 学理论, 2010(11):179.

【作者简介】

郑芳蕊(199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郑芳蕊

上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下一篇:格式塔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