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笔者指导的一项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例,从项目申请与项目结题2个阶段阐述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与科技的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民族与国家,才能引领世界发展的步伐,才能屹立在发展的前沿。大学是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之所与传播之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1]。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全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国家和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自主开展的科技学术活动[2]。以笔者2010年指导的一项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例,浅析几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与体会。

1 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流程主要分为八步:第一步,学生收集资料,做好申报准备;第二步,填写项目申请书;第三步,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若评价不合格,返回第二步);第四步,上报学院;第五步,学院学术委员会初审(若初审不通过,返回第二步);第六步,上报教务部;第七步,学校评审(若评审不通过,返回第一步);第八步,正式立项。项目结题流程主要分为九步:第一步,学生做课题,撰写结题论文;第二步,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分申请表;第三步,指导教师审阅结题论文和结题报告书(若审阅不合格,返回第一步);第四步,上报学院;第五步,学院学术委员会初审(若初审不通过,返回第一步);第六步,上报教务部;第七步,学校评审(若评审不通过,返回第一步);第八步,公示结果;第九步,正式结题。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多个方面,不同学科和专业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以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里要求学生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1 项目申请阶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

由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流程可知,项目申请主要分为八步。笔者认为在这八步中,第一步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操作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这使得他们不知道怎么选题,怎么收集资料,如果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或兴趣,那么他们的选题有多大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都是值得考虑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项目申请阶段,需要把第三步(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提到前面,与第一步融合,也即是说,在收集资料之前,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指导教师对这些想法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或者首先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些大致的研究命题,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提出的研究命题进行进一步细化,在上述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要研究的命题,然后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确定命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制定出具体的研究内容,提出创新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项目结题阶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

项目申请成功后,接下来便是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准备结题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试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完成项目研究内容,需要项目组成员学习掌握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收集统计资料、进行试验获取数据、解决收集统计资料和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笔者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受时间、试验条件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项目中所用数据不是项目组成员通过试验获取的数据,而是从UNSODA V2.0数据库下载的数据,但是下载的数据有一部分不能直接用于该项目的研究,需要借助于相关软件和模型进行转换,笔者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解决思路,提供了相关软件和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项目组成员顺利地将项目所需数据整理出来。这一事例表明在指导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某一问题,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这可为他们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相关研究方法与获取试验数据之后,接下来便是如何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进而撰写结题论文,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某一具体项目中,这一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得出结论是否科学合理、项目是否能按时结题,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有着重要作用。数据表面上只是一连串的数字符号,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这一连串数字符号反映的信息,得出结论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也是撰写结题报告的前提。以笔者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例,笔者发现学生收集到数据后,不知道如何处理数据,不知道如何挖掘数据隐含的信息,得不出相关结论,只是单纯的将数据进行罗列,撰写的结题论文更像一个试验报告,这反映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匮乏。但是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引与启迪,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经过这一过程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价值在于通过项目的申请和结题,揭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分析科学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如何利用相关数据与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12.

[2] 臧宏,刘宏街,杨方.浅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25~27.

作者:刘继龙 王涛

第二篇: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摘 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十八大”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贸易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必须加快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必须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以及对金融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徐玉莲等(2011)通过对我国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趋势较明显。斯席姆库斯(Schinckus,200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俞立平(2013)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程度并不高,金融受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较强烈。瓦西列斯库等(Vasilescu等,2011)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扶持,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万崇丹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金融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好的促进效应,而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莉(2005)通过研究我国1993—2004年间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度与金融机构的规模有关,贸易开放度是金融机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赵静敏(2008)考察了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短期和长期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以及金融与贸易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缺少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耦合协调的探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三者的耦合协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考察我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从而为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协调机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产生耦合协调效应,这种耦合协调效应作为一种整体效应,大于各子系统单独运作时产生的作用。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这三者的共同运作产生了一种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则满足了其需求,进行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筛选与监督;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广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的迅速壮大,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技术支持,如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其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改善了科技贸易的结构,增强了科技贸易的竞争力;科技贸易的繁荣也会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又反哺了科技创新活动。同样,科技金融机构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从而推动科技贸易的结构升级,科技贸易也会对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业必定会不断变革、创新。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通过并行、互嵌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耦合协调将会产生“1+1+1>3”的整体耦合协调效应。

(二)模型构建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程度定义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度。

1. 功效函数。设各子系统为,即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为、科技贸易为。设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为,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由式(1)可知,,其值越大,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是三个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子系统内各序参量有序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

式(2)中,,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其中权重代表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 耦合协调模型。根据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系统模型,可推广得出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3)可得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4)可看出,。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明三者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三者之间无关。

当需要反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放大效应时,耦合度存在着缺陷,因为当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值均较低且相近时,单纯的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就需要构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其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模型如下:

式(5)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H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三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打分法,,,。

一般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七种类型,即:①,不协调,处于无序状态;②,极度失调;③,低水平耦合协调;④,中等水平耦合协调;⑤,较高水平耦合协调;⑥,高水平耦合协调;⑦,完全耦合协调。

(三)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序参量,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其中科技创新根据其过程分为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应分为财政性科技金融、政策性科技金融以及商业性科技金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重点考虑财政性科技金融。借鉴一些学者的做法,这里选取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征科技金融,这两个指标都能很好地体现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科技贸易分为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技术交易。

(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由于熵值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选取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设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值: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分别求出30个省市2005年、2010年、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如表2所示,进而得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2中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综合序参量结果以及表3中耦合协调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 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2005年30个省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150,2010年上升为0.185,2013年继续上升至0.214,虽然在不断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另外,2005年、2010年、2013年分别有11个、9个、13个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说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2. 各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30个省市中仅贵州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省市均不断上升。其中相对于2005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上升幅度分别为0.10、0.14、0.09、0.08,这些省市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结合表2可发现,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度提升贡献较大,东部地区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于2010年,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四川五省市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08、0.06、0.08、0.06、0.06,这些省市主要处于中部地区,结合表2中综合序参量可发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协调度提升有较大的贡献,说明中部省市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扩大科技贸易,以跟上东部地区的节奏。

3. 不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3可看出,各省市“十五”末期、“十一五”末期、“十二五”中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度协调水平、低度协调水平以及极度失调水平。东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06,除北京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及海南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市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26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地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继续上升至0.288,天津和浙江也进入到中度协调水平行列。东部地区科技资源充足,科技研究效率较高,且经济发达,科技投入较大,科技贸易开展较早,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联系较紧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较好,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中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2,除山西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全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154,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99,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由于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耦合协调度不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15,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份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31,青海、新疆处于极度失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49,新疆仍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对外贸易便捷度不如东部、中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增长较慢,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现象,即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贡献小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2005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17,小于科技创新的0.045以及科技贸易的0.033,30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2010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28,而科技创新、科技贸易的值均高于科技金融,分别为0.067和0.045,且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在三者中最小;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值分别为0.085、0.034、0.066,同样有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虽然科技金融的综合序参量值在不断上升,但仍然较小,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贡献不足,说明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调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以及“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虽然基本上处于上升中,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要好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要优于其他两个子系统,而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发展则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对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各地政府应建立一套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建立管理机构,此机构应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市场金融部门、对外贸易部门等,及时收集有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信息,监测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及时实施改进措施。

第二,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方面的合作。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这既与各地区自身经济、地理、资源等先天性条件有关,也与各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各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密切合作,如构建各地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的平台,联合举办科技论坛,无地区限制的科技贷款,减少贸易壁垒等。

第三,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改进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科技金融体制,使科技金融机构平稳运营。同时,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运营模式,加强各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政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放宽贷款限制,对其提供贷款支持,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支持作用。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投入,来提升科技软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升整体科技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Ang J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2]Yuqing Xing. 20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Myth and Reality[R].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3]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31(2).

[4]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5]万崇丹,俞立平.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5).

[6]赵静敏.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 2007年数据[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7]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

[8]罗嘉雯,陈浪南.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9]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78~143.

[10]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徐光耀,王丽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及科技政策启示——基于2012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

[12]薛彦平.中欧高科技贸易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政策研究,2011,26(3).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Z,GX)

作者: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第三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路径

“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构想,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实施这个构想,需要从内涵挖掘、制定配套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下功夫。

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全会开幕的10月15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双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构想,是对过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探索首都科学发展机制和模式的重大飞跃,更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

双轮驱动的生成逻辑

“双轮驱动”构想是在准确判断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认知国际大都市发展普遍规律、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展现了鲜明的认识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现阶段提出这一构想,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可谓正当其时。

这一构想的提出,遵循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目前,北京已经跨入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5%的发展阶段。按照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理论,这一阶段属于超越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后的创新驱动阶段。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在本阶段的发展模式开始快速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城市由经济之都演变为创新和创意之都。北京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既符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契合了北京当下的发展阶段转变。

这一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国家政策聚焦的利好形势。自主创新和文化发展是国家层面的两个重大政策取向。在这两大政策聚焦中,首都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聚焦自主创新,必然为首都的创新驱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大力推进,首都的创新驱动将获得更好的体制、政策和要素资源。同时,中央以空前的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发挥首都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必然为首都的文化创新驱动创造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说,“双轮驱动”构想是一个放眼全国、顺势借力、抢抓机遇的明智选择。

这一构想的提出,适应了首都城市的功能性质。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关的产业属于智慧密集型产业,具有高端高效、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优化人口结构等特点。因此,它有助于首都缓解趋紧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同时,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文化中心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将有利于北京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能。

这一构想的提出,把握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逻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期,人们已经普遍看到了自主创新的关键性作用。随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日益加深,特别是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凸显,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创新,科技创新将缺乏精神的引领和智慧的支撑。而且,文化创新所形成的创意产业不失为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因此,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新驱动,不仅深化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符合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方向。

双轮驱动的功能协调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驱动和文化创新驱动在发展动力机制等方面具有不同定位。因此,实施“双轮驱动”构想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把这两个“轮子”协调好,使之从不同的维度,有机地为首都发展提供动力、形成合力。

科技创新驱动侧重于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手段和条件问题。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以及管理、组织等生产力要素中,从而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说,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后者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因此,在线性过程上,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换句话说,科技创新能够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和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质量。

与科技创新驱动相比,文化创新具备的是思想观念、公共服务和产业三个维度的创新。所以,它既从生产关系又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形态问题。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可以更新、优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完善生产关系,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就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采取新形式、推出新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进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服务宗旨。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和生产力维度,因此,文化创新在实践中经常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拓展了新的产业内涵。

可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发展的贡献各有侧重。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协调起来,那么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将有望更好地解决。北京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正在积极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这些发展构想都属于宏观的战略。如何操作这些战略?具体的政策、措施过于具象,难以和宏观战略直接对接。换言之,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北京还需要提出中观的发展构想。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可以从机制层面承继宏观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具体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因此,它可以在中观层面丰富、拓展首都发展的战略思路,填补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措施之间的空白,从而使首都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雙轮驱动的有效互动

既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功能上可以互补短长,那么在实践中就要使二者有效互动,推动首都又好又快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新技术融入文化领域,构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其二,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就是例证。其三,科技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创造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比如,放映机的发明,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声技术,催生了宽银幕电影和立体电影;激光技术的应用,使球幕电影的视觉效果吸引了众多消费群体;电影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总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的扩散、转移和利用的速度、强度一直以加速度发展,促使科技增长周期由50年以上缩短到5年以下。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下,文化产业也相应加快文化产业的演化周期。

以文化创新影响、助推科技创新。就上层建筑层面而言,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科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大意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答案指向了文化。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力每提高1%,科技创新绩效将提高0.987%。全球著名的苹果公司在近8年的时间,市值翻了50多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奉行“别样思考(Think Different)”的企业文化。故去不久的公司前董事长乔布斯曾说,在苹果公司,创新想法可能来自于员工在走廊上不期而遇的随意交谈,可能来自于员工夜里10点半互相打电话讨论出的好创意,可能来自于某个人因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主意而临时召集的6人会议。一句话,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苹果公司科技创新的重要秘诀。

就产业形态而言,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张力,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方向将影响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速度,影响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讓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互渗透和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随着科技和文化在人才、产业和市场等方面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将必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一些技术如“三网(广电、通讯、网络)合一”的产业化应用,衍生出的新产业不仅具有科技产业属性,也具备文化产业特征。因此,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要求我们突破对传统产业分类的思维定式,从智慧经济的更高形态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在政策集成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双轮驱动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课题,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探索。笔者以为,实施好这个构想,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丰富内涵,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它上升为首都中长期发展战略。如前所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丰富和拓展。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们要加大相关的研究力度,梳理和廓清“双轮驱动”与其他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出明确的工作重点和举措。

系统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折子工程。目前,无论是科技创新驱动还是文化创新驱动,都还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这不利于准确判断和识别发展程度和阶段,不利于查找差距和明确奋斗方向。所以,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在对接目前发展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出台“双轮驱动”的专项方案,把“双轮驱动”工作抓实、抓细。

完善配套措施,强化“双轮驱动”的政策导向。按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我们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双轮驱动”的激励引导,加强对逆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约束和控制。同时,强化区县和部门在“双轮驱动”中的职责,把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部门。国家层面文化部与科技部建立了会商制度,北京不妨仿效之,建立文化与科技部门联席制度,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转变政府职能,为“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环境。在发展方式上,“双轮驱动”与要素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都有本质的不同。它把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升为主导性力量,政府则主要以间接的方式发挥引导、支撑等作用。因此,实践“双轮驱动”构想,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转变职能,从前台走向后台,将角色从“运动员”转变为“领航员”、“服务员”、“裁判员”和“监督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创新性人才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言以蔽之,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务、市场、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人文和人居等环境,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高地,为“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叶再春

作者:朱峰

上一篇:交通拥堵城市论文下一篇: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