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期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影后期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说文解字》说:“度,法制也”。在古代,“度”是一种度量衡。而在现代社会,“度”则更多地被引申为准则、界线或临界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度是界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这说明控制好“度”就抓住了“本”。

第一篇:电影后期论文范文

改建公路设计后期服务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投资加大、进度加快,对设计成果的后期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期服务是对设计的补充和修改,是设计公司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笔者以某改建公路为例,就后期服务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以供类似项目参考。

关键词:公路设计;后期服务;探讨

1项目概况

国道318线上海至樟木口岸公路甘孜境段(人们习惯上称谓“川藏公路”或“川藏南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八条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進藏通道之一,是我国西南“世界屋脊”上的一条重要国防战备公路。它既承担了区域间的客货运输,又担当了国防物资、人员的运转。在国家公路网、四川省和甘孜州公路网中占重要地位。东俄洛至海子山段公路是西部大开发省际公路通道成都至樟木口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通往西藏的主要通道。我公司参与设计的A2合同段路线起自雅江县城,经剪子湾山、塔子坝、大河边、止于理塘县城、全长129.224 km,总投资22.557亿元,平均每公里1 746万元。本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1高寒、高海拔的藏族地区

该项目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3 500 m以上,路线最高海拔达4 718 m,太阳照射时间长、幅射强,年最低气温为-30.6 ℃,年最高温度为25.6 ℃,平均气温为3~10 ℃,年平均无霜期为188 d,春秋季节不分明,约长达282 d,冬季达83 d左右,冬季暗冰、积雪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实现高原恶劣气候下的安全行车是本项目设计的重难点。此外,在藏族同胞聚居地区如何保证工程既能有效实施又能尊重当地民风民俗亦为一大难点。

1.2泥石流、冻土等地质病害及后期养护

老路不良地质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涎流冰、暗冰积雪、季节性冻土等类别,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工程治理难度较大,尤其是高海拔、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处治是本项目的重、难点之一;项目区域路网稀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建成通车后后期养护难度较大,采

作者简介:张泽坤(1980—),男,四川彭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注册道路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设计、规划工作。

用易于维修、养护的工程措施和方案十分必要。

1.3生态环境的保护

项目沿路涉及自然保护区、草原及林地,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特别是雅江县城西至剪子湾山位于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必须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项目的建设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自然资源及国土资源,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项目开发建设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

1.4施工保通压力极大

本项目基本是建设区唯一的通道,也是通往圣地——西藏拉萨的主要通道,是旅游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摄影爱好者踏上G318一睹青藏高原的美景。G318又是一条重要的国防战备公路,沿线多为为高山峡谷地形,走廊单一、狭窄,施工时既要保证项目按期优质完成又要保证沿线途径车辆正常、安全通行,这又是摆在参建各方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2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灾害因素

施工过程遇到超过设计频率的山洪、泥石流、连续强降雨等极端恶劣天气导致的边坡垮塌、路基水毁及桥墩冲刷等自然灾害对施工工期和工程投资产生严重影响。

2.2勘察设计

公路建设周期越来越短,勘测设计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而勘察技术手段发展缓慢,导致设计产品存在错漏碰缺。

2.2.1测绘问题

该改建公路位于高山峡谷区,道路走廊单一,为了节约投资,利用老路段落较多,路基比例极高,而在路基段落往往是单侧或双侧拓宽,这时横断面地面线的准确性尤为重要。现场对横断面进行复测后,对变化较大的段落需要调整挡防,改变设计。

2.2.2地质勘察问题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桥梁、隧道和高大边坡及挡墙会按规范做详细的地质勘察,对其他防护结构主要以物探、坑槽探及地质调查方式为主进行勘察,加上改建路路线长、山区地质变化复杂,往往开挖后的工程地质情况和图纸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后期服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与业主、监理及施工方共同商议调整方案。

2.2.3图纸错漏碰缺

比如路肩墙与导流堤未统筹利用并顺接;纵坡凹曲线处未设置涵洞而导致积水;设置了涵洞但未计开沟排水数量等。

2.3工程施工

施工时部分作业人员麻痹大意,未按规范施工,比如隧道开挖后未及时支护,基坑、边坡开挖时未采取临时防护、排水措施等,这些往往会导隧道变形,基坑积水后从而导致承载力降低、边坡开裂,甚至导致原路中断;另外,局部挡防、路基存在瑕疵,经监理与试验检测后,勒令返工,也会影响项目工期。

2.4地方诉求

因新近规划,为方便居民出行,路线往往结合地方诉求进行调整。因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因素,不能开挖有玛尼堆、经幡的边坡而重新调整路线;涵洞出水口正对地方居民堂屋需要迁改等。

3解决措施

3.1制定应急预案

本项目从前期工作开始便受我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公司直接领导的应急抢险小组并由后勤部门负责做好车辆、衣物、通讯及食品等后勤保障,事前制定各种预案,对参建各方事前特别是雨季之前,提前书面通知各方做好应急准备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2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3.2.1减少勘察误差

外业资料的调查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内业方案选择是否正确和设计成败;重点是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尤其是重点构造物和不良地质地段的工点勘探,对测设处(室)要求必须要有足够、合理的外业周期,必须达到勘测规程所要求的资料深度才能开展外业验收;以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来保证内业设计的质量。

3.2.2加強设计校审及综合校对

内业设计前应对外业勘察资料进行严格审查。检查勘察资料是否符合设计的深度。对不符合设计深度应补充勘察。设计时应风格统一,以便于施工,充分考虑施工因素,强化施工组织设计。各专业有序分工,紧密配合,避免错漏碰缺现象发生。

3.3加强施工管理

对施工方加强图纸解读,对工班作业队伍尤其是新员工加强培训,对年龄大的老员工则要耐心做好解释,宣贯政策,并通过全过程监督、协调使施工成果能更好地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1]中要求,公路水运工程在交工验收前,设计单位应对工程建设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达到使用功能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和分析评价,以正式文件书面向建设单位出具工程设计符合性评价意见。

3.4加强与地方沟通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让项目又快又好的按既定工期推进,后期服务小组成员应深入现场,主动和地方政府及村民对接,及时了解地方诉求,宣传公路建设必要性,征地拆迁必要性,积极发现存在的设计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让公路建设与地方发展和谐统一。

4体会总结

本项目2014年底建成通车,至今运行良好,在参建各方支持下荣获了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评选的2018年度公路交通优秀设计项目一等奖与优秀勘察项目一等奖。图1为公路改建完成后的318线上著名的观景台“天路十八弯”!

4.1建立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设计保障制度

本项目从开始便由我公司总工办进行技术管理,并接受审查单位的全过程咨询,充分发挥国内同行业专家和我公司专家优势,通过开展设计咨询来优化设计方案,对工程效益问题、方案的伪劣、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等进行会审和优化,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提高投资效益,保证设计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各位专家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踏勘,进行施工过程咨询,确保施工保质保量完成。

4.2加大科研力度,开展设计复查,提升设计水平

定期组织设计复查,重点复查路基、隧道及桥梁等构造物,并召开设计复查暨设计质量研讨大会,总结教训和经验。对在建项目的路基、桥梁与隧道等按项目或按专业进行了专项总结,通过总结、讨论及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启发。请后期服务人员、管理者代表、设计审查人员登台交流技术体会,也可以请外部有关单位进行交流。以此来促进整个公司的设计水平提升。

4.3加强设计回访,提炼亮点与总结不足

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代表常驻现场,多专业协调配合,深入领会设计思想与意图,以主动、及时、优良的服务配合业主及监理,不断的细化和丰富设计内涵,使设计作品的进一步延伸;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回访,了解施工过程中涉及技术方案的问题,及时处理各种设计问题;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设计回访,提炼设计亮点,并总结设计的不足,便于以后设计的借鉴和完善。

4.4重视施工图技术交底和现场答疑

技术交底为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交付后设计代表进驻现场的首要任务。而现场答疑则是技术交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设计代表应全面认真学习相关规范,熟悉和复查施工图设计文件,进一步明确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指导思想“切实增强抗灾能力,适当提高技术标准和服务水平”,以及各专业设计要点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在技术交底大会上,对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最后形成会议纪要,以便修改和完善设计。通过设计技术交底和现场答疑,使各参建单位人员了解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项目特点,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和确保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及时跟踪并反馈信息,优化和完善设计

设计代表既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在施工现场的诠释者,也是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执行的现场跟踪者。因此设计代表应经常奔赴施工现场,跟踪现场施工,加强与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地方群众等各方沟通交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收集现场资料,并及时与设计院反馈信息,正确处理突发问题。

4.6设计细节的思考,提出设计新思路

在后期服务的过程中,应时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反思设计细节,提出适宜的设计新思路。勘察设计时,应结合该项目工期紧、保通难的特点,桥梁跨径、桩径尽量统一,或是对个别桥梁上部结构采用现浇的方式,降低施工难度,加快工程进度。路线布设应考虑道路改建保通的需要,在设置便桥困难的路段,尽量采用新建桥位,利用原桥位保通,在纵断面设计时,应合理控制设计标高,尽量可能保留原路面的结构层,提高新路面强度,也可避免局部路段出现的少量软基换填,降低工程投资;而在局部高陡的挡墙路段,可设置锚杆挡墙加固旧挡,避免高挡墙拆除后保通困难。另外,应重视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衔接统一。

4.7重视和加强后期服务

勘察设计是公路工程建设的核心,后期服务则是确保勘察设计质量这一核心的关键。后期服务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获得施工过程中的设计质量反馈信息,消除设计中的“错、漏、碰、缺”,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设计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前期勘察和设计是后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设计代表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后期服务必要条件;强化后期服务管理办法,简化后期服务程序;多方关系的和谐是后期服务顺利开展的保障。

5结语

后期服务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设计代表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从而使原设计更加合理完善。做好公路设计的后期服务,不仅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项目建设,更能提高后期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展现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28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34-39.

Discussion on Post Design Service of Reconstructed Highway

ZHANG Zekun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 Design Institute Co.,Ltd.,Chengdu Sichuan 610017)

作者:张泽坤

第二篇:高三后期的班级管理

《说文解字》说:“度,法制也”。在古代,“度”是一种度量衡。而在现代社会,“度”则更多地被引申为准则、界线或临界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度是界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这说明控制好“度”就抓住了“本”。高三后期既是复习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决胜高考的前奏和序曲。无疑,高三后期的管理将是班主任三年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要学会用理性和智慧思考问题,转变班级管理和复习备考理念,使自身从定型、畏难、消极、盲从、急躁、厌弃等心理误区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要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路和策略,最终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灵光,为每一位高三学子走向人生的辉煌境界奠定基石。因此,要实现高三班级的有效管理,班主任必须走出心理误区,在班级管理和备考策略上要把握好“度”。

一、克服定型心理,创新思路换角度

每至高三后期,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变得对分数非常敏感,普遍存在“一模定型论”或“二模定型论”的错误认识,认为“一模”或“二模”极为“关键”,非常担心“一模”后成绩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其实,弥漫在学生和家长身上的定型心理完全源自于班主任和高三教师自身的思维定势。因此,班主任要学会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维的思维方式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积极主动地引领学生和家长走出定型、悲观、绝望的心理阴霾。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和角度来破除“一模”或“二模”定型论。首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性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应关注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既要看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程度,更要看他们平时的学习参与程度,还要看他们的非智力品质,如毅力,心理承受能力,认识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拟考试只是阶段性测试,命题范围和难度与高考有一定的差别,这些考试成绩仅可作为参考,可以更多的吸取经验教训。第三,用模拟考试成绩较差而高考成绩突飞猛进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摆脱心理羁绊,以高昂的士气和愈挫愈勇的状态投入学习。

二、控制紧张心理,科学管理讲法度

高三后期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头绪多,班主任是相当紧张忙碌的。有的班主任第一次带高三班经验少,有的班主任家庭事务繁杂,有的班级教学效益提高不明显,有的班级后进生较多管理难度大,诸如此类,难免造成班主任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导致工作乱了方寸。班主任要想科学有效地带领学生渡过考前艰难时期,首先要提高自控能力,做到从容淡定,临阵不慌,忙而不乱。只有如此,才能克服自身的紧张和惶恐心理。同时,对后期整体工作要理清思路,讲究法度,全面规划,科学设计,有效实施。

1.“四个帮扶”: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分类推进策略,做好“边缘生、偏科生、后进生、尖子生”四种群体的帮扶,提高边缘生、偏科生的录取率,确保尖子生不滑坡,稳定后进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后进生的消极情绪滋生蔓延。

2.“三个指导”:即心理指导、复习方法指导和临场应考指导。通过学科教学、专题报告、主题班会、黑板报、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复习应考效率。

3.“两个协调”:积极主动协调任课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群体关系,发挥两个群体作用,形成合力,有效推进复习备考。

4.“一个确保”:确保学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参加高考。

三、释怀权威心理,人文关怀显气度

高素质、专业化班主任的重要管理特质之一就是要有人文情怀,对学生要有最基本的关爱态度,要提供恰当而敏感的服务。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要呈现和谐之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共赢,显现班级管理的生态之美。

当前,许多班主任还倾向于管束教育,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权力高于一切,认为缺乏惩罚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笔者建议,尽管与高三学生在校相处的时间极为有限,班主任还是应该审时度势,理性反思,走下讲坛,放下架子,去尊重、去关爱、去沟通。在考前最后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错误,或者违反班级纪律制度。班主任要有大爱的气度和包容的态度,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学会容纳学生的缺点。不要揪住不放,最好以“微笑”对待犯错学生,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情去面对高考。只有如此,才能显现出一位优秀班主任的修养、风格和气度。

四、避免厌弃心理,关爱“后进生”转态度

毋庸讳言,班主任在高一接受新班时总以成绩先入为主,容易对入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弃、歧视、惩罚心态,导致一些不公正行为。笔者认为,如果想做一名成功的高三班主任,那就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播撒“师爱”的阳光雨露。真正的师爱是无私的爱,公正的爱,平等的爱,是博爱,而不是偏爱;真正的师爱是爱护每一名学生,同情那些天生或后天生理有缺陷的学生,理解那些因犯错而受责罚陷入孤立的学生,宽容那些因一时冲动而和自己“顶撞”的学生。

班主任要牢牢把握住毕业前的最后契机,以反思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克服自身存在的歧视心理、惩罚心理、定型心理,把后进生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把因教育失误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一是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心、信任每一位后进生,做到考前不翻旧帐、不揭老底,用尊重去满足后进生渴望得到信任的补偿心理,融化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二是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给予表扬,毕业前一句关心的话语或真诚的鼓励,极有可能使后进生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五、走出盲从心理,缓释压力控尺度

众所周知,高三后期的学生心理调适尤为重要,但不少班主任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走入误区。首先是把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扩大化”,认为学生都有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想象得很严重,甚至有些班主任的表现如临大敌。同时,在学生心理调适的做法上盲从、跟风、搞“一刀切”,如请高级专家讲座,大肆宣传炒作,大搞心理咨询等。结果,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凭空给学生心理上增加压抑感。笔者认为,高三学生有适度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而且有许多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学习,高三时期有适度的压力感、紧迫感也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高三心理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首先要在常规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同时,对心理压力严重的学生也要针对其性格、气质及个性心理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必要的疏导工作。要帮助学生克服过度焦虑、信心不足、自我感觉良好、逆反敌对等不良心态和情绪,让他们以高昂的斗志和激情,健康的人格和心态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中。

六、打破惯性心理,自主复习增效度

当前不少学校习惯上把临考前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定位为自主复习阶段,但不少班主任对如何进行自主复习缺乏认真思考,陷入惯性思维的怪圈。有的班主任认为自主复习就是让学生完全放松,完全自由,甚至把学生放回家去交给家长完事大吉。结果,往往考下来很不理想。笔者认为,自主复习不是“自由”复习,更不应该“放羊式”管理。考前冲刺阶段很关键,绝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心理指导、学习指导和考试注意事项培训。特别不能忽视而且要倍加关注考前的“热身训练”,只有在做题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解答某类试题的经验和提高解题的技巧。即便最后几天还是需要有适当的训练,起码要做一些小题,否则,高考时会出现不适应,不熟练。当然,保温练习要难易适度,不要做偏、难、怪题。

七、摆脱敷衍心理,分类指导有梯度

高三后期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又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应当加强分层教育,分类指导,指导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尽管高三后期工作异常繁重和紧张,但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切忌因敷衍了事、粗放随意、马马虎虎等不良心态和状态影响工作。要全力帮助优秀生克服“克拉克现象”,要解决边缘生的“偏科问题”并使其顺利渡过“学习高原期”,要关注后进生,及时发现其闪光点,满足其渴望得到重视的归属心理,使其不断增强耐挫能力。

即便是后进生群体的指导也要做到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对基础较好且有一两门差科的学生,帮助他们把握住总复习的关键时机及时查漏补缺。对于学习成绩极差确实升学无望的后进生,鼓励他们在毕业前学好工具学科和特长学科,为将来学到一技之长打好基础。对陷入早恋漩涡的后进生切忌小题大作,应不公开批评,选择适当时间讲清道理。对具有敌对心理的学生,教育他们用理智克服冲动,逐渐缓解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敌对情绪,最终化解矛盾。对陷入绝望心理的学生要加强挫折教育,使其克服悲观情绪,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毅力和勇气。

八、消除忧虑心理,身体调整要适度

确保学生考前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健全的体魄就是高考获胜的本钱。高三后期,有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表现得过于忧虑和急躁,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学生“补充”营养,甚至过度迷信某些药物和营养品。但是,关注学生身体也需要把握住分寸和尺度,既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练,又要控制具有危险性的剧烈竞技活动;既要确保学生睡眠好,又要确保学生饮食适当;也不要迷信一些广告吹嘘的营养品和药物,以免吃坏身体,得不偿失。

作者:丁建勇

第三篇:纪录片后期剪辑技术研究

纪录片以“真实”为核心,向观众展示生活与创作艺术的真实性,以影视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现中国环境、人民生活与乡土人情等内容,同时也是当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纪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后期剪辑,一部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涉及剪辑素材的选择、稿本梳理、初剪、精剪等环节,要想提高纪录片后期剪辑质量,既要熟练运用各种剪辑技术,也要掌握相关剪辑技巧,为创作高品质纪录片提供保障。而后期剪辑建立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通过对画面、声音等的剪辑,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抓住观众眼球,最终实现突出纪录片核心思想的效果。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作用及基本要求

主要作用

从纪录片前期规划到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中间经历多个环节,后期剪辑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于纪录片而言,进行后期剪辑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可提高纪录片的整体表现力

纪录片表现力决定着纪录片的水平。当前纪录片领域竞争激烈,表现力已成为纪录片的竞争资本,通常拥有较强表现力的纪录片更受大众欢迎,吸引的受众人群更广泛[ 1 ]。后期剪辑会对纪录片表现力形成一定影响,当后期剪辑效果较佳时,可以进一步突出纪录片的特色,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便能了解纪录片的特色,树立第一印象,甚至会令大量观众产生观看欲,激发观看兴趣,这类纪录片在市场中更能站稳脚跟。

2.可增强节奏感

对于影视节目而言,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适当的节奏可以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对于纪录片来说亦是如此。纪录片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这类影视节目虽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如果节奏把握得不恰当,也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如果纪录片节奏过慢,就会使节目过于冗长,很难使观众保持观看的兴致;如果节奏过快,则无法保证所有重点都能够传达给观众,有时甚至连节目的核心思想都难以传达清楚。可见,纪录片节奏的重要性。

3.可鲜明体现纪录片主题思想

不同的纪录片有不同的主题思想,这与纪录片内容密切相关,导演或制作团队也会融入个人想法、情感,拍摄纪录片时对纪录片情节、人物等显性内容的表达相对简单,对主题思想等隐性内容的表达则相对困难,而通过后期剪辑则可完美地表达双重内容。剪辑师采用专业技术手段明确与突出纪录片的主题思想,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顺利接收有效信息,透过纪录片显性内容引申出隐性内容,了解纪录片本质,这同样也是提高纪录片价值、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基本要求

第一,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必须体现生活的真实性。纪录片将现实生活转移到屏幕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表达、生活环境等,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取生活题材。因为,现实生活常常是杂乱无章的,必须要将剪辑意识贯穿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才能确保成品既真实又完整。生活中的素材丰富多样,对于复杂、热闹的现实生活,摄像机只会将可用于剪辑的素材作为拍摄对象,但毕竟同一事物处于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时所呈现的形态各不相同,观众虽然可以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各种形态,却无法准确描述其寓意[ 2 ]。

第二,需体现艺术创作的真实性。通过艺术创作可赋予纪录片故事化色彩,但故事化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即无论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都应秉承真实性原则,符合纪录片的真实要求。故事化的存在可以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吸引力,可将纪录片分为新闻、历史、人文地理、政论等类型,虽然不同纪录片的内容、核心思想存在一定差异,但故事性是所有纪录片已达成的共识。纪录片基本上都会涉及具体人物或事件,这是体现故事化的一大条件,是通过对故事人物命运、社会事件等加以描述来提高纪录片的深度。对于后期剪辑来说,要想达到该要求,必须确保叙事结构的流畅性、情节刻画的细致性,以及声画处理的和谐性。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主要内容

选择剪辑素材

选择剪辑素材,是正式进行后期剪辑前的准备工作。当团队完成拍摄任务后,团队成员便会观看素材,该过程既会总结相关拍摄经验,也会对拍摄过程进行检验,其中一大任务便是整合采访素材[ 3 ]。在前期拍摄纪录片时,也需要对内容进行收集、保存,并建立素材库,以采访时间、集数等为标准生成文件夹,从而为后期剪辑提供足够素材。

梳理剪辑素材

当纪录片完成拍摄后,团队会对其中的素材加以挖掘、分析,可将该环节视为剧本的二次创作。该过程可以发现素材中存在的问题,若素材不符合纪录片使用要求,便要重新拍摄或做出其他处理。若纪录片采用情景演绎法进行拍摄,同样需在满足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初剪

初剪也被称为粗剪,当纪录片制作团队完成剪辑素材选择与稿本梳理后,便可开始初剪。在剪辑过程中,剪辑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将全部素材进行排列,随后再完成组合操作。初剪需要完成各集故事结构的安排,并需着重关注镜头间的关系与情景转换。在初剪完成后,还要进行审片,以提出初剪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审片通过后,方可进行精细化剪辑。

精剪

精剪是指精细化剪辑,是制作一部完整纪录片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纪录片整体质量的重点。即使纪录片初剪、审片通过,也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比如,在对纪录片进行初剪时只是把所有采访故事加以连接,此时,纪录片中常常缺乏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内容[ 4 ]。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市场欢迎度,就必须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剪辑,针对先前剪辑中存在的画面、构图等缺陷进行弥补。在精细化剪辑过程中,剪辑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调整之前的剪辑点,把握纪录片节奏,增强故事情节的流畅性。有的纪录片由多个故事组成,不同故事的叙事手法各不相同,对于这类纪录片,在剪辑时除了要关注剪辑要求、效果外,还应考虑观众的情感需要。

纪录片后期剪辑技术的运用

画面剪辑技术

画面剪辑是纪录片后期剪辑的一大重点。剪辑中较常用的技术便是场面转换,可将场面转换分为画面转场与无缝转场。其中,画面转场主要指采用光学印片法在现有画面中进行淡出、淡入、定格等一系列操作。该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会影响观众对纪录片的第一印象,在运用该技术进行剪辑时,如若运用恰当,则可提高纪录片整体的流畅度,使观众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如若没有合理运用,则会削弱纪录片的感染力。在记录片中,有时会存在画面从最初的全黑状态变为逐渐出现事物的状态,这种画面一般会放在纪录片的首个镜头,比如,有的纪录片前两秒的画面为全黑状态,两秒之后开始缓缓淡入相关画面,这种剪辑技术仿佛在向觀众表示纪录片已经开始。另外,在纪录片中有的画面会从较明亮的状态褪到全黑状态,这种画面通常在纪录片结尾处较为常见,预示着纪录片或其中一个故事的结束,也为下一个故事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大部分纪录片中,一般会同时运用淡出、淡入等转场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纪录片画面表现力,使镜头间的连接更为顺畅[ 5 ]。无缝转场则是指整部纪录片所有的镜头连接均采用切出与切入手法,这种技术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画面转场技术相比,该技术的时空性、动作跳跃性更强,比较适用于动作、语言或镜头的转换剪辑中。

声音剪辑技术

纪录片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及环境音等。声音的存在,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拉近观众与纪录片的距离,使观众在纪录片情节、描述下代入情绪。其中,人声是指纪录片人物的个人叙述、对话等声音,该种声音既可表达当事人的情绪,也能向观众传达一些有效信息,有的纪录片会同时采用对话、旁白这两种方式。对话,在人物采访中比较常见,其主要作用是向观众交代该纪录片的核心内容;而旁白的运用则相对广泛,其主要是起到解说作用。相对于人声,音乐在记录片中的出现较少,但只要音乐响起便可以渲染整体氛围。在后期剪辑背景音乐时,必须结合纪录片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应确保音乐的风格、旋律与纪录片主题相协调。如果音乐并非纯音乐,还应注重歌词的适宜性。

纪录片后期剪辑技巧

明确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是指对大量纪录片拍摄素材进行选择、分解、组合后,使其形成主题鲜明的作品,也可将其视为纪录片的整体构思,以体现剪辑人员、制作团队的意图。由于不同纪录片的种类、形式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剪辑风格各有特色。而剪辑人员,常因个人的自身素养、特性、阅历和对纪录片理解上的不同等因素,对纪录片的风格产生影响。因此,剪辑人员需要结合纪录片的实际展开剪辑,并在面对纪录片后期剪辑时,明确相关剪辑风格,了解纪录片整体构思后,准确把握纪录片的内容、形式。在正式剪辑前,剪辑人员还需深入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及相关要求,按照纪录片的具体内容、主题等使用适当的剪辑技术,以此来构建纪录片剪辑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纪录片的剪辑风格必须完全一致,一旦确定剪辑风格并展开剪辑,就需确保前后风格一致,使该风格融入剪辑全程。值得注意的是,剪辑风格的存在主要应服务于纪录片内容,因此,在剪辑时必须密切围绕纪录片创作意图、艺术表现力等要求进行,确保剪辑风格符合纪录片制作的需要。在剪辑画面和声音时,应符合客观规律,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思维方式趋同,这样制作出的纪录片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6 ]。

准确把握剪辑节奏

节奏关乎着纪录片的放映效果。纪录片节奏与镜头运动速度、长短及场景转换等均有关,可以从节奏中体现纪录片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事件变化或发展的强度。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需要按照导演需求调整镜头的运动速度,比如,表现欢快的氛围可提高镜头运动速度,若纪录片要表现的氛围较庄重,则可适当放慢镜头的运动速度。后期剪辑时,剪辑人员需根据脚本把相关内容加以连接,在确保与脚本方向相同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较多的精彩内容,提高纪录片的画面清晰度与声音流畅度。同时,剪辑人员还应遵循节奏基调,按照纪录片整体结构安排和内容等准确掌握剪辑节奏,确保剪辑过程有的放矢。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纪录片段落进行剪辑时,需要保证不同段落节奏与纪录片总体节奏一致,为提高纪录片的丰富性,剪辑时要对不同段落节奏进行调整。在该过程中,节奏变化过慢、过快都可能影响观看效果。因此,必须考虑观众观看的需要而合理掌握剪輯节奏的变化速度。

考虑纪录片整体结构

纪录片整体结构主要涵盖段落和总体布局,高质量纪录片的整体结构既完整又流畅。随着当代观众观看要求的不断增多,“新颖”已成为对纪录片整体结构的一大全新要求。对此,后期剪辑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剪辑过程中,需要确保纪录片开头与结尾吻合以及段落之间衔接应饱满、恰当,保持整体和谐统一。后期剪辑需要努力做到最终剪辑完成的纪录片结构过渡自然,令观众看不出任何人工处理痕迹;同时,还需要使纪录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明确,可以准确向观众阐述主次关系。此外,纪录片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严肃,会令观众感到乏味、单调。因此,后期剪辑时,可适当融入新颖素材,以丰富纪录片的整体结构,使片中涉及的事件具有独特表现力,这对于纪录片后期剪辑来说也是一大创新,目的就是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提高后期剪辑的效果及纪录片的收视率。

综上所述,纪录片是展现现实生活的影视节目形式,后期剪辑则是增强纪录片节奏、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后期剪辑时需要体现生活与艺术创作的真实性。当前,在纪录片画面、声音剪辑中已采用相关剪辑技术,剪辑意识应贯穿于纪录片制作的全程。为提高纪录片后期剪辑质量,满足当代观众的多元需求,剪辑人员需在明确剪辑风格的基础上展开剪辑工作,在剪辑过程中需要考虑纪录片的整体结构,准确把握剪辑节奏,为纪录片传播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常鲜.关于电视节目后期编辑的技术探究[J].记者观察,2021(05):46-47.

[2]张越.人物纪录片剪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3]顾崴.论纪录片前期创作中的后期编辑意识[J].传播力研究,2019,3(20):162.

[4]可晓琳.4K纪录片的后期剪辑流程优化[C].北京:北京电视台,2018:23-26.

[5]张志中.浅析专题纪录片后期编辑制作的“视觉效果”[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200.

[6]鲁冰.纪录片创作中的剪辑艺术研究[J].电视指南,2018(09):180.

【基金项目】本文受“2021上海政法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网络传播视艺下纪录片的媒介表达与审美趋向》”(项目号:2021XJ12)资助。

作者:刘馨洋

上一篇:刑法案例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