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2022-09-17

第一篇: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从小学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验。一年来,全国中小学迅速掀起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热潮。但是,许多地方的研究性学习存在不少盲区(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为何物,只是盲从、凑热闹)和误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写论文)。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一番研究。

一、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观点甚至相左相对。 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部的观点,将其性质定义为“课程”,强调其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地位。)

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将其性质定义为“活动”,将其前提规定为“教师的指导”,将其内容确定为“专题”。)

其三: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湖南,易武《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处理好几个关系》,见《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4期,他将其性质定义为“模式”,并认为这是新的。)

其四:研究性学习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歧视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把它定义为“课程”、“活动”、“模式”,都是“狭隘、肤浅和简单化的”。(胡荼,《解读“研究性学习”》,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因此他对研究性学习既不定性,也不设前提,其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

[ 讨论:以上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什么利弊?你认为对“研究性学习”应该怎样理解、定义?]

老师的观点: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的创造性过程。

二、 研究性学习的源流

其实,研究性学习并非去年教育部一时心血来潮提出的特别新鲜的事物,它有深远的渊源和深刻的背景。

(一) 中国古代的渊源: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精辟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生个人要能动地学习、思考、实践,很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二)外国现代的渊源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问题教学法,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教育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让儿童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答案,学会“如何学习”。(《教育学辞典》第140—141页)

当今,美国、法国等国家,研究性学习都很流行。

(三)中国现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老师在于“相机诱导”,其实,叶老倡导的就是研究性学习。

三、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意义

1. 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2. 加入WTO的挑战;3. 中国大学生参加“奥赛”的反思(书面成绩优秀而创造性动手能力差 );4.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5. 应试教育的真正转型。

四、语文学科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语文学科领域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明确对象,拓宽形式,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处理好几种关系,改变教学方式或模式,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对象,形式多样。

首先,应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即“研究什么?”概而言之,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事物、人物都可以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比如与课文有关的,课文延伸的,课外的,家庭的,社会的问题、事物、人物都可以进行研究。其次,研究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式,也可以是课题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也可以是讨论式;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实地采访,也可以问卷调查。

(二)转变观念,思维开放。

1.全球教育观;2.终身教育观;3.生活教育观;4.语言教育观;

5.成才观;6.学习观.

(三) 转换角色,师生互动。

1.教师主客体地位再审视

今昔有代表性的师生关系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钱梦龙);师生双主体二元互补论(董国福、戴前伦;此论基本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面对共同的问题情境、研究课题,师生是共在主体。(师生共同处在新的问题、课题的情境之中,他们都是探索新问题、新课题的主动者,都是学习的对象。因为在这种情境中,教师一般不可能是“闻道在先”的先生。)

从课程实施目标看,师生是互位主体。(“互位”即互相的地位;见“双主体二元互补论”。)

2.教师主导作用的再辨认

(1) 在研究性课题确立阶段,教师指导课题的设计和选择,是指导者。(主题的建议,背景的提供,方法的启发,选题的参谋。)

(2)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组织作用,导师作用,

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3)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让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索、独立的研究中,激发创造性的热情和智慧,训练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最终培养比较强的创造能力。

(四)中学语文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1.抓住特征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深入性、问题性、调查性、自主性、真实性。

2.分清类型

根据研究性学习由浅到深的层次,它可以分为研究式学习和研究型学习两大类。前者宽泛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大面试行;后者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小面积试点。

(1) 研究式学习。其一,研究式的文学鉴赏。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可以尝试“自学导评法”。例如鉴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事先印发专家的文章为教材,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材达到能够复述要点的程度。课堂上学生复述,老师讲评,共同探讨古典诗歌鉴赏的共性:“品味悟艺”。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实现个性化的审美。又比如,对《逍遥游》的鉴赏,可以采用“设疑探讨法”。古今学界对“大鹏与逍遥与否”大体有“都逍遥”、“不都逍遥”、“都不逍遥”三种观点。可以把三种观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己阅读教材选定归属。课堂上通过不同意见的辩论澄清认识。最后再把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自己研究阅读,从而有效地理解庄子“无待逍遥”绝对自由的理念。这种先展示不同观点,再探讨以求统一的方法,与那种直接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的教法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研究式的作文讲评。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谈到,他曾以《创业的思考》为题让学生作文,但是有同学却写出了《小议不创业》的文章。这个学生出了一个难题,这样的文章是老师一言堂一评了事,还是让全班同学都得动口动笔参与评论?显然,后者更具有研究性。在同学们的研究讨论中,赞同者说:“作者侃侃而谈,表述陶渊明、李白、令狐冲式的生活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写得颇具个性”。反对者说:“我想作者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是什么?难道成功果真就那麽一钱不值了?如果没有前人的奋斗和创业,请问作者还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在世界上,追求自己的幸福吗”?不同意见相互撞击的过程,增强了同学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的争鸣式的作文讲评,使讲评成为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富有探讨性的教学活动。

(2)研究型学习。第一种,写命题论文。以往鉴赏文言文的时候,总是不讲就不放心,如果讲解课时又不够。现在想开了:该动口时就动口,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命这样的题:“《鸿门宴》中的刘邦其人”;“《秋声赋》的语言艺术”,让学生研究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人手1册)写论文,这种自主读写探讨的方式,总比那些当厅(听)长得来的“口耳之学”可靠得多。第二种,写选题论文。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选课题,通过社会调查或者网上查询,写专题论文。例如,“校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少年怎样加强协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好名人广告”,“手机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总之,选题全凭个人兴趣与爱好,完成作业却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才能奏效。

3.探讨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这里介绍几种仅供参考。

(1)质疑法。把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质疑的过程往往具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例如浙江省的一位老师教《愚公移山》的时候,一位学生指着这篇文章的插图对老师说:“这幅插图中三个人握工具的姿势是错的,我爸爸说握锄头的双手应该分开,但是这插图画成了双手并在一起。”老师听了这个问题后心头一动,这种质疑,不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吗?这是一所农村中学,老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乘着学生的兴趣,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利用3周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阶段,通读课文,观察插图;深入田间,观察农民劳动的姿势。第二阶段,收集资料,论证质疑正确与否;第三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自主活动,教师起协助作用,给予必要的指导。方案确定以后,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阶段,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分组讨论,对《愚公移山》的插图产生了几点质疑:一是“三夫”握工具的姿势不正确;二是“叩石垦壤”的工具不能用四钉耙;三是山上的草木太少。在第二阶段,学生通过观察父亲劳动的姿势,证明了插图的错误;老师还要求学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双手握锄头为什么要分开。在第三阶段,学生通过仔细分析资料,再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弄清楚了双手握锄头要两手分开的力学原理(力臂长作用力就大),“叩石垦壤”的工具应该以凿、镐、锤等为宜,山上草的多少与土质有关。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比如关于《劳动姿势的研究》、《开山工具的考证》、《﹤愚公移山﹥插图错误的研究》等等。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问题,如果孤立解答,确实比较困难,如果与问题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互相参考、比较研究,那麽疑难问题就自然地解决了。例如高中第三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五节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广西南宁2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明明是一个问句,但是不用问号而用句号,是否作者用错了标点符号?对此,这个班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但是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老师又要求学生再阅读高中第一册的《纪念刘和珍君》。经过比较阅读研究,学生最后形成了一致的意见:《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节第一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早就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纪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1933年,七年后的今天鲁迅先生完全把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看透了,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杀害进步青年的刽子手!把这一句作为陈述句来写,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平静的表面下却四处奔突的岩浆,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3)资料法。对于那些所涉及的内容是跨学科的问题,单凭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有关学科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才能把问题弄明白。关于查阅资料,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借助哪一类书籍,怎样查阅资料。比如学习《长江三峡》,课文写道“过了8公里长的瞿塘峡”。广西南宁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在暑假中刚刚游览了三峡,听导游介绍,瞿塘峡有33公里,三峡的游览地图也是这样写的,是不是刘白羽弄错了?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地理教材,请教地理老师,查阅有关资料书,证明瞿塘峡确实是33公里。学生经过研究发现,瞿塘峡是由8公里的峡谷和25公里的宽谷组成的,也许刘白羽先生将8公里的“部分”代替了33公里的“全体”了。

(4)调查法。例如内江六中,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关于内江速度的调查,关于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关于流行音乐对青年的影响的调查,关于中学生进网吧的调查等等。这些调查有些是当面的,有些是书面的,有些是个体进行的,有些是小组集体进行的。

(5)采访法。例如内江六中,采访内江师院美术系的老师关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问题,采访外籍教师怎样练好口语的问题,采访内江市政府官员关于内江的发展的问题,采

访内江市教委关于中学乱收费的问题等等。

4. 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主与辅的关系: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精与泛的关系: 教师要精选课题,课题别太宽泛。

(3)深与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稍深,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但是以不要过深过难,或者过浅。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研究“赤壁怀古的修辞手法”,则过于浅显;研究“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则过于深奥;而“从赤壁怀古看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则深浅适度。

(4)适与不适合的关系: 有的材料适合研究性学习,有的材料不适合研究性学习。例如同为现代诗歌,戴望舒的《雨巷》远比柯岩的《周总理,你在那里?》更加适合研究性学习。这是因材而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是否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要因地制宜。

5. 研究性学习的禁忌

首先,切忌“放羊式”。其次,切忌“一刀切”,一定要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多样性,不要只搞“做课题”、“写论文”,也不要只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再次,切忌“简单化”,搞形式,走过场。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杨修之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杨修之死 2006-11-13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思路

》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节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

小故事。

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明确:

—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了解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

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 曹操

阴险狡诈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虚伪多疑

刚愎自用

残忍歹毒

暗藏祸心

„ 固执虚伪

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

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

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曹操写“人物评论”。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

1、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有哪些主要特点和经验?

答:中国古代教学的的主要特点是:在封建教育阶段①语文教学与文化、史、哲等方面的教学相结合起来;②先蒙先识字后读经书;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为:①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下基础,识字课本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记诵,正确正理“文”与“道”的关系;②熟读精思、博览;③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基本功,多读多写多改,作文模仿着手。

2、

简答如何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答:语文教学化选择的依据:①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③要依据教学内容;④要依据教师素质;⑤要依据学生特点。

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有:①多样性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灵活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

三、论述题

1、

谈谈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认识。 答:语文课程综合性表现在:①语文课程目标和综合性是多元性的知识、能力、过程与务实、情感与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综合呈现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领域的综合。②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在课内,也在课外,既要教知识,也要教能力;③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就要运用识字认词语理解;④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既要运用汉字认识词语理解,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四、分析题:

1、

结合《归田园居》的教学,谈谈在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学生地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目标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在你所进行过的教学中(某一节课)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现代教育价值的转型,使语文教学在传承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价值观,语文课程目标呈现的知识和能力、手段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个方面。

与《归田园居》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陶潜的新诗,在情感上,在抒发上有相同之处,都是介绍写作背景后及创作时间后,由学生表达看法。引发陶潜道路的争论,在其得到出自己的观点后,提出观点。

不同之处:引入《饮酒》一诗用的是插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看懂后加入自己的想象

二、简答题

1、

语文教学评价有哪些作用?

答:①教学评价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②教学评价是完善教学新意的重要环节;③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

2、

怎样做好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答: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法总目标和阶段目标;③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④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实际掌握程度;⑤学生的认识状况。

3、

简要阐释阅读期待的理论和方法?

答:阅读期待是指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用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期待视野。

4、

什么叫整体语感法?

答:整体语悟法和分析认识是相辅相承的矛盾统一的关系。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上的统一整体,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三,汉语言的特点具备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优势。

三、论述题

1、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答: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课文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策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并强调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呈现的载体。

2、请你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经验说明阅读的多重性能。

答:阅读本质蕴含着阅读教学的多元目标: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勇。阅读的本质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法意义,阅读教学注重词语教学中的词语主体。

综上所述,阅读本质从根本上说决定了和制定了阅读教学的变化和教学的获取,立德、审美、开智等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2、

借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来解说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 答:阅读反思是读者的内省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读者思索往往运行在上面所说过的“略消”之中,以求不断缩小种种偏差。有人曾读到自己的读书偏差,读了陶潜,感到自己的势利,感到自己的狭隘,这种自责淡泊等精神境界,在读者身上反思效应。阅读批评一方面指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更正。另一方面,也指文体内容的阐物和补充,它是对文章或作品的理性检验和否定,它更重于读的社会价值。

3、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说明你对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答: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教科书都是采用“文造性”模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因的范文制度,阅读教学的内容似乎就是教范文,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批判的观念也影响深远,阅读教学的内容似乎就是以范文为例,去证实各种语文知识规律,但范文这一概念范围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明确的解释和界定,因此,阅读教学完成模糊和游移。

五、分析题

1、

根据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独立为一篇新课文设计一份教案。

答:教学内容:理解作者坚生命的感悟,体会情物描写对主题的作用,评价作者的抒情,表达的源沉。

课时与课型:一课时、感悟鉴赏课。

预习要求:结合课前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初步阅读课文,感爱课文的内函。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二)介绍作者;

(三)研习课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基本部分;

2、写读后笔记。

2、

从阅读的多重性能去研究和解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规定。

案例研究以教材82页、96页、156页为重点领会理解分析。

答:通过案例,我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规定有以下几点:

阅读教学应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这个底子首先表现在由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了解文化的历史脉络,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开阔文化视野,其次表现在阅读中受到科学世界观的留望,逐渐养起热爱语言文学的情感。 ②

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要有广泛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这是阅读的功力,其次还要学会运用这种阅读方法。

阅读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潜力、阅读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充满了丰富的智力操作,以获得劳动的愉悦,学生在形成和发展阅读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出创造潜能,逐步培养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之,阅读使人成为作文的同时,也使人享受到智慧人生的乐趣。

二、简答题

1、

什么叫作文能力结构?

答:把作文能力划分为两个层次:指作文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联想力、思考力、记忆力等。

2、

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有:

1、发展性;

2、整体性;

3、操作性。

3、

倾听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答:倾听是语言以声波的形式刺激听觉器官,引起耳膜振动,再加上听神经把这个振动信号传到大脑神经相应中枢,中枢神经细胞活动感知声调和声音代表语句,并把刺激带到大脑听觉区,促进听觉综合活动。其特点是:①快速、敏锐地感觉;②随时筛选加工;③情绪的反馈;④根据具体的语境,积极主动进行理解、评价和想象。

三、论述题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

答: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角、视神经就把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各种部分属性和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叫视知觉。学生的写作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二是来自读或者听等间接的渠道,前为源,后为流,原头枯竭,没有写作材料,就谈不上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这才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感情,产生写作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2、

设计一个口语教学的教案,并说明其设计意图?

与学生的一次谈话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难免与学生产生误解和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及时与他们沟通,试就其中某一矛盾,主动与他们进行谈话。 实施步骤:①主动、郑重地和学生约定谈话时间和地点;

②向学生陈述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看法,提出解决的建议; ③听取学生的看法确定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①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②让学生更好获得沟通效果。

四、分析题

1、

以教材中211页-215页中的实例为例,分析《都是课代表惹的祸》一文,提出自己作文指导和讲评的新见解。 答:《都是课代表惹的祸》一文从审题角度看,重点落在“祸”字上,而从实际内容看,是非“祸”而是“福”,因而文章题在“祸”字上加了引号,以便与作文的内容相一致,另一方面,如标题不作任何改动,那么就没有必要写自己的后因为课代表之职而对写作发生兴趣,从而充实自己及周围的人带来的好处。讲一篇写作,不仅要着眼于内容,着眼于形式,还要着眼于这二者的统一,而本文在这一点上的明显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①立题明确集中,表达方式符合文体要求,层次清楚,详略较得当;②文章开头,过渡照应恰当,词语准确,用词恰当,句子通顺、连贯,书写格式符合规范,但中心与材料不够统一,内容站不住,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即选材不够恰当。

二、简答题

1、什么叫“语言”?什么叫“言语”? 答:“语言”在语文教辅中,除了大学精典、文篇言语经验读写凭借折本之外,有一本专门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有的讲述语言和修辞的知识,有的介绍作品的常识,有的说明某一件文化的成就科学的现象,而言语是选文作文灵活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论述进来的这些文章和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

2、什么叫“精要”和“致用”? 答:“精要”是指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 “致用”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便于学生在语言中操作和实践,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语言技能,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能力,到过学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系统科学思想的引入,使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方法和方法论的高度考虑,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一种提供人类学习和传统的基础,确定的目标来设计的实施,评价兼管理问题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包括人类学习的各方面。

4、专业化语文老师的素养内涵有哪些?

答:

1、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的认识;

2、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前提;

3、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操;

4、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5、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论述题

1、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用实例说明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答:

1、精要致用的原则,平时教学要少而精,适当运用。

2、综合的原则,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而个体的言语实践应用是具有综合性的。

3、注重言语情原的原则是要注意整体规划避免随意的情况。

2、语文学科如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答: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函,对一概念的形成引发对学习的知识,对研究的语言教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讨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对“整合”问题的研究,即什么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为什么是整合整弃,是语言文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分析题(略)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绪论

1.传统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

哪些?

①注重基本功训练;②多读、多

写、多改;③从模仿入手;④先

放后收。

2.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有什么特

点?

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

一起;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3.语文教学新理念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④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

4.“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包括哪些内

容?

①教育民主;②多元主义价值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④关爱自然;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5.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语文教

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②教学

目标和教学任务;③具体的教学

内容;④教师素质;⑤学生特点;

⑥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哪些实

践应用能力?

对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教学来

说,应强调能识、能写、能说;

在阅读教学方面,要重点帮助学

生丰富积累,形成语感,能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写作教学要培养

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口语交

际中强调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

交往能力;信息素养方面要强调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具体任务有哪些?

①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②认识

中华文化的博大;③关注当代文

化生活;④培养科学态度;⑤培

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认识语文课程性质有何意

义? ①认识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都不是一朝①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语文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谈话法等);②直观的方法(包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不变的。而是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 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实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探索、思考、总结、归纳的,有着深践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践应用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厚的实践经验基础和现代心理学基法和实习作业法等);④自学过程的统一;③认识语文课程础。在中国语文教育中,语文学习方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讨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法是在传统学习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论法等)。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的相互碰撞、渗透、交融中不断发展4.教学过程的安排应该考虑与情意的统一;④认识语文课的。 哪些因素? 程的基础性,正确处理基本素我国古代学习的概念是:通过接受、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仿效、练习以习得知识、技能。早就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现代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4.语文的一般能力由哪些方行”的教学过程,非常注意志向、注5.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面构成? 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包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的影响。中国传统学习方法具有依赖括四个方面:语文教育理念;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性、被动性、封闭性、个体性、保守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认知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性。 水平和兴趣;教学资源的占有5.积累语言材料有哪些具体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行为主义、认情况。 要求? 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对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坚持语内容的广博性;过程的应用我国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的影响很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性;目标的定向性;态度的坚大。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自主、合作、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韧性;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的学习方法应运而生。与中国传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二章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统学习相比,现代学习理论更注重主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1.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动发现,重视学习者的个性、主动性,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哪些内容? 注重过程。 个维度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①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中国传统学习与现代学习理论各有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整洁;②说普通话的习惯;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相互补充,语文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课③读书看报的习惯;④留心观相互促进,二者的辩证统

一、矛盾斗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察周围事物的习惯;⑤默读的争,推动着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确定教习惯;⑥积累语言的习惯;⑦传统学习和现代学习的一般特征体现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方法上,表现为如下主要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2.从语文课程任务的角度,特征:注重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过程,语文教学设计,就要研应如何认识与之相关的语文接知识和经验,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学习特点? 程中都有丰富的感情活动,运用各种知水平,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①学习中要运用各种思维形思维形式,学习具有阶段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所谓研究学生,是式;②学习具有阶段性;③学外延同生活相等,重视语文学习过程。 指设计者要了解学生的“已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知”和“未知”。语文教学属④重视学习过程。 1.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于母语学习范畴,学生对汉语3.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不是①相互支持、配合,促进性的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零”,而是已经具有一定的互动;②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一定的背人责任;③有效沟通,互相信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景知识,设计者不能无视学生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④对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的这种“已知”的存在,应当每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做出的一种策在了解学生“已知”的前提下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划。 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在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2.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还要预径。 ①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②先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4.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学习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其发展;③发挥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与现代学习的一般特征及辨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④预想教是怎样的,学生怎样“学”才证关系?这种一般特征体现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是最有效的等等问题。教师如在语文学习方法上表现为哪3.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划分,有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

些主要特征? 哪些教学方法?

虑,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文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第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资

源的运用。教学资源除了教学媒

体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以外,还应

包括教学对象——学生。学生是

教学的重要资源。

第四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

1.读者的阅读期待主要表现为

哪些方面? 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 展 1.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及哪些方面?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课堂、处理作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 2.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是什么? 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丰富⑤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的百科知识;鲜活的生活经验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和深刻体验的积累 交际能力。 2.学生缺乏写作欲望的原因2.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哪些要求。 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驾驭有哪些?解决这个问题有哪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些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 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缺乏写作欲望一般有如下原3.进行倾听能力训练主要有哪些方体裁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因:①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法?

自我期待。

2.如何理解阅读践行的内涵。

阅读践行就是学以致用。①善于

借鉴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和思

想观点去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

题,即实现读物意义的迁移;②

用读物所传播的思想观点、情意

态度去影响自我的主观世界,并

且从反思内省到身体力行,即阅

读的远迁移。

3.阅读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经典文篇、

言语经验、读解策略和方法、语

言文化知识、整合性阅读实践活

动。

4.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

指导学生解读文本?

①从文学话语层面解读;②从文

学形象层面解读;③从文学意蕴

层面解读。

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

“还原语境”的策略。

①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②探查

写作活动发生的时间、场合、心

态等中观语境;③追寻作者所处

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

语境。

6.整体感悟的方法有哪些?

感悟的方法:①引导学生了解文

本的全局;②促成原始感悟;③

形成阅读期待;④从初感发展到

评说。

7.如何从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

角度,理解阅读活动中不同阶段

的阅读能力结构?

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理解

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欣赏性阅

读与阅读审美力;研究性阅读与

阅读评价力;创意性阅读与阅读

创造力;信息社会中的信息阅读。

第五章 作文与作文教学 和体验;②阅读量少,知识和聆听训练法;听记训练法;听写训练①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思想贫乏;③语文基础差,写法;听说训练法;听辨训练法;听测教师角色的认识;②热爱学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④作训练法;听评训练法;听赏训练法。 生;③具有开朗、乐观、积极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4.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进行口向上的健康情绪;④始终保持性。 语交际教学有哪些方法? 一颗童心;⑤富有同情心和耐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①运用朗读训练;复述训练;讨论训练;口心;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头作文训练。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欲望。包括:把现实生活引入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扮演“教育促进者”的角色? 课堂;(1分)开掘“胸中积1.语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蓄”;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语文知识的内容包括社会的语言/言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②通过阅读来启迪智慧,激发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的最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写作热情。③在阅读和写作过语规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程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略,发展智力;③创造丰富的3.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①精要致用: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要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①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观察程度;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操生的学习积极性;④为学生提的兴趣;②明确观察目的,选作和应用,能够形成能力。②综合实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择观察对象;③提出观察要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各种言语活务;⑤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求,指导观察方法;④提供关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的、宽容的课堂气氛;⑥作为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⑤指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言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语文知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法。 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③注重寻找真理。 4.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言语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定取 能力。 舍,在疑难处学习,在精彩处学习。 ①评改的内容:主题、选材、第八章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表达方式、结构、文字和语言、术 书面表达形式;②评改的方1.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法:教师评改;教师指导,学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生集体评改;学生边读边改。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5.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⑤扩大共享范围。 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2.设计作业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路? 题? 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按①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标;②要有照认识规律指导作文;运用头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应着眼于素脑风暴法指导作文。 质教育;③形式多样,注重开发学生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智力;④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负担过1.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重;⑤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①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 3.设计课件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②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设计课件时一般要考虑树型结构、呈

环境; 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

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读写结合”观五种功能性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33.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3第一章绪论13-42第一节研究的缘起13-221.1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13-161.2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16-201.3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20-22第二节”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382.1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262.2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6-362.3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36-38第三节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38-42第二章”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42-51第一节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42-472.1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42-442.2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44-452.3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45-47第二节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47-512.1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47-482.2”言语图式”:

如何选择与表达48-492.3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49-51第三章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51-120第一节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51-781.1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51-611.2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1-681.3”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8-78第二节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78-1072.1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79-832.2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83-902.3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90-942.4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94-982.5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98-1022.6英国:写,就是读102-107第三节”新读写结合”观107-1203.1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107-1103.2”新读写结合”观110-120第四章”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120-168第一节”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120-1501.1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122-1271.2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127-1331.3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133-1391.4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139-1451.5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145-150第二节”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150-1682.1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153-1632.2”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163-1652.3”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165-168第五章从”述而不作”

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168-211第一节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169-1811.1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170-1741.2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174-1781.3”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178-181第二节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181-1942.1”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181-1842.2”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184-194第三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194-2013.1”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196-1973.2”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197-201第四节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201-2064.1”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202-2044.2”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204-206第五节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206-211第六章以学为主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211-249第一节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213-2231.1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213-2171.2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217-2211.3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221-223第二节”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223-2322.1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223-2252.2”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225-2282.3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228-2302.4”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230-232第三节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232-2493.1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232-2353.2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235-2453.3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245-249结语249-254”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249-254参考文献254-267后记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上一篇:中学政教处工作总结下一篇:哲学与人生教学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