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2023-05-28

第一篇: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中的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加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下面我就谈一下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激发兴趣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但是,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对他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巧设导语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这样导入:“有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他爬到悬崖上。继续向悬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助他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这样就可造成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三、创设疑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需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披露隐含的疑点。例如:在讲解《雁门太守行》一诗时,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我提出疑问,“明明是‘黑云压城’,按理应该接着写狂雨骤至,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否矛盾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就会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第二篇: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

任国保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逸夫中学 554300) 摘要:本文从探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入手,首先 举例分析了如何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探究了如 何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了

设计演示情境和巧用实验素材激发学习兴趣的办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接触和认 识事物的积极态度。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 内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发挥情 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力 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许多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 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在教学设计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 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学以 致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收到很好的效 果。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节内容时,我提问:“为什么点燃火柴 后,火柴头朝下,就能继续燃烧,而火柴头朝上就容易熄灭 呢?”在讲中和反应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被蜜 蜂蜇了可以用肥皂水来止痛,而被黄蜂蜇了不能用肥皂水来 止痛呢?利用这些日常现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根据实验类型及教学目标.我们采用“实验的结论一一般的规 律一新情景中再以实验验证一形成一般知识规律” 的研究方 法,从实验归纳和实验探究方面设计实验情境,以充分发挥化

学实验的引导探索功能。

例如,我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 实验:①zn片插入稀H2SO 中;②Zn片、Cu片不接触分别插入 稀H2S04中;⑧Zn片、Cu片接触后插入稀HzSO 中;④zn片、Cu 片通过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 中;⑤zn片、Cu片通过导线与 电流计连接后插入稀H S0 中;⑥ 电流计与1.5V干电池连接后 观察指针偏转方向。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 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以及电极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进而归

纳原电池要领并推测其应用。

三、设计演示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 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往往取决于教学是否直观形象.所以 “形象”能直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景 联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录 音、挂图、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模型等,创设形式多样、变化 无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元素”教学 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化学材料”的教 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 片或实物: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

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等。

四、巧用实验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 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 对实验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活跃沉闷的气氛,激活学生 的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 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 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做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 全变成红色后,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人氢气。让学生观察 现象。然后提问:试管冷却后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黑了?通过 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 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

象,可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每 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 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

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总之,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 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 意义建构,不断地自我发展。因此,只有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 程中充分地、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真正帮助他们成为化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让教师的 有效化学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化学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优质情境

天长市仁和中学

李中明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优质教学情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轻而易举进入老师所引导的思维情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来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新教材和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吻合。

关键词: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

学习兴趣

主动性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些“熟悉冲突”或“心理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用自己的潜能去攻破每个难关,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在我看来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关系到一节课成功与失败;而教学情境创设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下面我以我曾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为例来谈谈我在这一节课上是如何创设情境教学的. 一. 以恰当的方式引入课堂: 我上的公开课是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乙醇》,在课的开始我用投影放出一段杜康酒的广告,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关键是提供给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我就抓住学生们兴趣点,从而导入我要上课的主题。然后再通过师生共吟我国古代有关酒文化的诗句,例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进一步为学生创设我国酒文化知识情境,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为下一步学习乙醇性质作铺垫。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我先让同学们闻酒精、白酒的气味,让同学们感受美酒飘香的氛围。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这样使学生首先对这种物质有一些直观的熟悉,让同学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蕴藏很多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自觉地学习。

二.以猜激情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索能力的两大要素。作为学生,大多数具有好奇心,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做文章,引导学生去探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学习乙醇的结构时,我让学生类比乙烷的结构,并用乙烷的结构

H H 模型H-C-C-H让学生猜想插入氧原子有几种可能的结构,学

H H 生自己主动动手用乙烷结构模型来连接一个氧原子,从而得到两种可能的结构模型。再通过乙醇和钠的反应实验探究乙醇分子的结构。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乙醇分子结构猜想和假设中,学生们积极主动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活力和潜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人们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和心理表现,而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摆脱目前已经习惯了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尽快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积极的”、“探索者”的角色,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主动学习状态,在过程中体验学习感受,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体验成功。 三.通过实验为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创设“困惑”。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由疑问再引起困惑,疑问和困惑是俗性的起点和动因。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究,进入“悟”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制造“困惑”、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和以实验为工具如“脚手架”般支撑问题解决。而化学实验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困惑”情境,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自主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分析研究变化的实质,并概括得出结论;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例如:我们在探究乙醇的氧化反应时,我引导学生做课本实验3-3(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深蒂固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围绕这个实验我用投影提出下列令人困惑的问题: ① 红色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会有什么颜色变化? ② 而把变色后黑色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内焰上又有什么变化?

③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反应原理?

④ 乙醇在氧化时怎么断键?又形成什么新键? ⑤ 我们能不能闻到不同于乙醇的气味?

通过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的探究,学生们努力思考,积极探究,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入“悟”境!从而建构了知识体系。

以往的化学试验教学,受到以前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的深刻影响,虽然也注重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景,但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致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的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基于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情景不仅强调了它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更突出强调它在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的教学功能。 四.以生活材料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性质时,我用投影投下面一段材料:世界上第一台司机酒后驾车检测仪:

1957年,英国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台酒精气敏检测仪,司机若是酒后开车,哪怕是两三小时之后,警察只要把检测仪探头往他嘴边一搁,它就会"嘟--"、"嘟--"地报警。该仪器的关键是探头里有一个敏感器件——用变价氧化锡等做成的半导体。它对酒精敏感,对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则十分迟钝。平常,它的电阻很大,不导通电流,但当酒精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它的电阻率便成千倍地突然下降,电流就被导通,信号亦随之发出。现在,这种检测仪在世界上已普遍使用。

学生会从中提取出“变价氧化锡对酒精敏感”,从而引发学生想了解乙醇氧化还原性的兴趣,我还举几种乙醇检测器的例子,比如饮酒者呼要出的气体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或者使橙红色的三氧化铬还原成绿色的硫酸铬,等等。通过这些生活材料学生们建构起完整化学知识体系,运用已有化学知识和能力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和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

五.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它还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在这一节公开课将要结束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发生在2009年6月30日南京市江宁区张明宝特大醉酒驾车案,血淋淋的现实强烈震憾了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们强烈意识到乙醇为人类所用时,必须遵守科学规律。

以上这些乙醇公开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我在这十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的积淀,而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教学情境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而应首先考虑如何有效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优质情境

作 者:李中明

单 位:天长市仁和中学 联系电话:13965987453

第四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整理)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这也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深入、全面的理解教材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以教学需求为基础,通过创建、制造或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或者为学生创建恰当的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全面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如何创建语文教学情境并恰当的利用,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分析

要恰当的利用语文情境教学,就要对情境教学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否则将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通过将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特点。传统教学核心在于讲,小组谈论式教学在于讨论,而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情境。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创建的情境一般有如下特点:

1.富有情感性。情感是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缺乏感情色彩的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如果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很难确保教学效果的。在国家大力倡导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应该倾注教师和学生情感的。富有感情的课堂才能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富有感情的情境教学除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外,还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就是要利用课文创建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和语文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2.富有想象力。意象和情绪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想象的内容、教材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能够让学生醍醐灌顶,想象力不断涌现出来。由于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创建的情境具有想象力、情感性等特点,因此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改善语文教学效果,这也是情境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1.扰乱了教材文本内容。国家大力倡导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初中教师也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新颖。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各个学科的渗透应该做到适量,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渗透,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说明性文章中,可以用静态的画面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形象有理性的了解,例如在《布鲁塞尔大广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展示广场的布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章,则不宜用这种方法。在某位教师教授《山居秋暝》这节课的时候,“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文的鲜明特点,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王维诗文的“画意”,就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用画来描绘诗,但是初中生绘画水平有限,本来应该是优美的山水和秀丽的渔舟,学生画出来的却是呆板的线条,不仅没有体现出诗文的“画意”,还将诗情诗意冲刷掉了。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用图画是无法体现出文字描绘的意境的。

2.偏离教材文本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有的知识点都采用创建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显然是不可行的,会降低整节课的效率,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应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实际上一堂课或者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基本只需要抓只一两个关键问题去创建情境,引发学生的探讨和思考,就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太过重视,针对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却忽视了对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冯骥才《花脸》的教学中,本文的核心是通过作者小时候买花脸、戴花脸的行为,体现出对英雄的爱慕和渴望成为英雄的豪情,但是教师却在花脸上创设情境,花费大量时间教学,向学生介绍花脸的画法、类型和唱腔等,本末倒置,偏离了教材文本的中心。

三.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创建情境时同样要注意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如下开展教学:

教师: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说明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第一页一共有两个说明文单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题目很吸引人,同学们猜一下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

(学生看书后举手)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哪篇课文了,那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

学生:应该是《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教师:对,你真聪明,那么为什么你会猜是这一篇呢?

学生:题目中是“死海”,但是又说它“不死”,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教师:刚才有很多学生举手,那么同学们都猜到是这一篇吗?

学生:对,也是这一篇。

教师:那么同学们猜这一篇的理由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吗?

学生:一样。

教师:那么我来考考同学们,题目中的两个“死”,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第一个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是指死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猜两个单元中可能要学习的文章,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被教师的问题深深吸引,然后教师让学生理解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自然而然的展开教学,学生对教师的引导印象深刻。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矛盾,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对于死海,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同学们已经了解到的知识,相信已经不用我再重复了,同学们说是吗?

学生:对,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的?

教师:可以,但是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看看哪些知识是你们不需要教师教就能掌握的?

学生:我觉得文章中列举数字说明的方法可以不用教。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课文中庸列举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让说明更加准确简介,这种方法一看就能知道,因此不需要教。

学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在课文中用了一些数据来说明死海的含盐量较高,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对死海含盐量高的特点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因此这个方法是不用教的。

教师:很好,课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死海中盐分和其他物质的含量,我们一读就能知道死海含盐量大的特点,但是如果不教这部分,可能一些知识你们还是无法掌握,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习题中要求学生区别“约数”和“确数”的区别,那么同学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约数,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确数吗?

学生:这部分还是要老师教我们。

教师:那么请一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你能举例说一下约数的用法吗?

学生:大约400米,大约在2000年前,这里用的都是约数。

教师:那么使用约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一般都要加左右、大约这类词语。

教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语,能表达约数吗?

学生:能,例如这块木头有四五米长。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约数的用法了。

3.通过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有良好的学习行为。有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是在紧张、枯燥的氛围内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就很难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互动创建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诗文表现了作者马致远的所见所感,但是学生对诗文描写的情境很难真正领会,这时教师可以用手机播放古筝曲目中表现秋日情思的曲目,并用电脑在黑板上投影画面:有着枯藤的老树,一只乌鸦呆立在树枝上,一座小桥下流水潺潺,如血的夕阳下一匹瘦马在古道上缓慢行走。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文表现出的苍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通过情境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成为辐射思维、开放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认知加工的方式,发散思维主要是以问题作为起点,按照不同的方向,寻找不同形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要求不唯一的答案以及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文学作品,其中小说能够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特点鲜明,学生可以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去认识、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特别是对人物过去和未来的推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课文描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但是没有交代未来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弗朗士在上完最后一课后会怎么样?”来引导教学。

综上,情境教学是几年来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情境教学也会有新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的创建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继洪.浅析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5,(07):32.

[2]马聪.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操作策略[J].语文学刊.2013,(10):50.

[3]李桂侠.巧设情境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2015,(12):63.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新庄初级中学)

第五篇:语文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教学设计 关系 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这一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尺,也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最注意的方面,因为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准。可见,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堂高效率的阅读课,无不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互通交流探讨。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 规律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 教育 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四、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强调教师的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 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皇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这样的问题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活跃起来,从皇帝自身、诚实的大臣到狡猾的骗子一一加以剖析,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又比如针对描写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篇的语言品味题,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步感知环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中心环节:请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你的体会。这样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空间内,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才会有潜心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会心的微笑,真切的表达。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应该说,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只能说是一个预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能以不变应万变,尽可能地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但我始终相信这样一点:预设越充分,即教学设计越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组织就越有把握,语文阅读课的生命力才会越强,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越高。

上一篇:中心小学督学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心学校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