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习题

2023-05-28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习题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课题研究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习题教学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习题教学设计仍存在着与当今物理教育改革潮流不和谐的因素:习题教学功能的窄化;习题教学设计策略与操作模式的缺乏;缺乏理论指导的习题教学实践的茫然、习题教学设计理论与习题教学实践融通性的阻碍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探索出提高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师的教学设计预设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预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开展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习题教学设计”的上位概念是“教学设计”,“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指以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种设计活动所呈现的物化成果通常是一份教学方案,即教案。

“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指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关照着新课程的实施这一现实的前提。

三、选题的意义

(1)习题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是物理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基石和前提条件。

(2)习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教学设计理论与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这是因为,我国的习题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的脱节:

①、习题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基于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重点设计“教”,很少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与学生的“学”脱节。

②、在职教师在大学所学宏观层面的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没有具体细化到习题教学设计的中观层面,更没有具体到涉及具体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的微观层面,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与茫然。 ③、因缺少从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发而建立的本土化的、适合教师具体使用的习题教学设计操作规范,使习题教学具有随意性和模糊性。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呼唤教师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

四、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对教师的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学习 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教学就是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 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构建它的自己知识。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活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②教学系统论认为:要从整体出发,既考虑教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要考虑系统的层次与特征,立足整体,统揽全局,优选方案。

③教学传播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传播的最终效益是由信息源——教师、信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等存在动态联系的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决定的。

④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步改革;必须重新建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价值

①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构建起沟通教学设计理论和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

②通过研究,探索出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模式,为物理教师开展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一线教师研究的成果和典型案例能为专业科研人员开展习题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鲜活的实例素材,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④物理习题设计的研究成果的推广能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⑤本课题的实施,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建立起“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②通过研究,构建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方式策略和操作模式。 ③通过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④通过研究,促使中学物理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

七、研究内容

(1)中学物理教师对习题教学设计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情况调查及归因分析。 (2)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最优化研究。

(3)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措施研究。 研究的重点:

①如何设计物理习题教学目标 A、如何确立目标;

B、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

C、怎样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即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兼顾“个性化”目标及“生成性”目标。

②如何创设习题课的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A、如何实现学生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的融通;

B、如何将习题教学任务与教学情境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C、如何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进行多种情境的整合。 ③如何利用教学资源 A、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

B、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C、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④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A、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B、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策略 C、如何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D、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发挥方法的整体功能。 E、如何进行习题教学的反思,以提高教师习题教学的反思能力。 (4)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最优化的研究。 (5)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研究。

八、研究假设

通过运用现代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实践,构建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体系,以及如何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习题教学设计水平的研究,能够提高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习题教学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

九、研究思路

①调查中学物理教师在课改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并进行归因分析。

②组织中学物理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的文献,以及学习新课改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要求,为课题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③一线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作指导,研究重点放在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践操作层面。教研人员通过实践研究,构建起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④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科所将整合各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写集。 十

一、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

②文献研究法

③经验总结法 ④行动研究法 十

二、实施步骤

①课程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A、子课题负责人的业务培训

B、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的申报。 C、成立子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

②课题研究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5月)

A、课题组成人员学习新课改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的要求,为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目标与任务。

B、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共同探讨在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途径。 C、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D、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③成果评估阶段(2009年5月——2009年9月) A、汇编研究成果

B、撰写研究报告及填写成果申报表,上送参评。

第二篇: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研究总结

甘棠中学物理教研组

在众多课型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但是,长期以来习题课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教学效率低下。最近我听了北京汇文中学王京燕教授 讲的《初中物理习题课的评价与教学研究》之后,学习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

 近几年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各地被广泛采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欢迎。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在习题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相互交流、彼此接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把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改造成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依据,以整个小组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随机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抽取习题,各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讨论最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结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展示,组内成员进行补充,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质疑,在组内组外达成共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提出建议,对一题多解进行对比,评价优缺点,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后发现,原来两次课才能解决的习题一次课就能完成,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而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合作意识浓厚,集体荣誉感强烈,原来上课时表现被动的同学也都被调动,原来讲完后还有同学不懂的问题不再出现,效果非常好,作为老师的我也非常兴奋,也从中体会到了学生的活力,也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真是累并快乐着!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教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

习题课一般以练习为主,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一般没有学习兴趣,机械的听课、做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设计习题、精选习题时应设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压

强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在上学途中遇到一片沼泽地,他的质量为50kg,一只脚的面积为200cm2,沼泽地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104,他能否安全越过这片沼泽地呢?若不能,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上简单机械这一章的复习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把50kg的物体升到高处,你有哪些办法?可借助哪些机械?学生纷纷发言,可用定滑轮、动滑轮、杠杆、滑轮组、斜面。教师进一步拓展:

1、若使用定滑轮时,施加的动力为600n,则定滑轮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2、若使用动滑轮,至少要用多大的力?若用的动力为350n,则机械效率为多少?

3、若用一动一定两个滑轮组成滑轮组,怎样最省力?若拉力为18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4、若使用斜面,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每个题目出示时都伴随有图片和动画,学生很感兴趣,感觉物理就在身边,整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题目解决得非常顺利。

因此,习题放到一定的材料中、背景中,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是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三篇:物理高效课堂习题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物理高效课堂——习题教学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三物理备课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追求高效课堂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

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分化现象,总是从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开始的。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习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从做不起习题开始,然后慢慢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出现两极分化。

因之高效的习题教学可以起到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面对试题无精打采的样子,有些教师则干脆把物理习题课当做是自习课,让学生做练习册或是发张试卷让学生去做,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看着班级纪律的人。还有些教师会讲评一些考试的试卷,对错误较多的题目做做评讲,这种做法虽然较前面那个教师要好,但也只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被动地听,形式单

一、枯燥无味。学生也许听得了这一道题,但是却不会这一类题的解法,没有体现出新课改要求的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习题课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而且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反应的过程包含着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种形如“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与新物理理论的相互认识而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出现不平衡,经过学生的习题训练,应用物理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又获得反馈信息,重新调整从而创立新的认知结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使已有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3、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物理习题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会单纯的解题模式,而是应在自身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根据提供的信息,通过自身的加工处理,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形式,调查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论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3、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的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的形式。

4、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

5、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疑质疑、交流展示方式的组织和引导的要点

6、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法,物理学科特点,应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形式高效学习。

7、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步制定物理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8、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效课堂习题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探究适合农村中学,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习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意义:

1.改变以往物理习题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的现象,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成长的乐土。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献终身学习。

3.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使之成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有关物理习题课堂有效教学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堂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反思式”研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反思极为重要,为此教师

要经常通过反思教育来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使教师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意识、反思是一种能力、反思是一种习惯”。校本研修将成为教师浓度学习和知我反思的载体和平台。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1、制定,形成课题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申请书,撰写开题报告。

2、由课题组成员通过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调查报告及分析,反省不足,以备下阶段找出应对措施。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中旬)

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同课异构”教学大赛,研究课等。

3、学校组织公开研讨课,改进实践习题教学模式课中存在的问题

4、形成高效习题教学课堂模式评价体系,依据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组织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5、推广优秀课堂教学经验,形成有特色的物理习题高效课堂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5月下旬——2015年6月上旬)

1、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成功经验并形成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人员通过教学实践,对如何高效完成习题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探究高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学习。

(2)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物理习题教学高效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养成了一定的习题做题习惯。

(二)教师业务水平普遍提高

(1)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研习惯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让我们物理教师感到虽说条件有限,但只要我们创造条件,教育科研活动还是可以开展进行的。

(2)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随着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校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市、县级优质课大赛、市级电教学术论文评比,参加“同课异构”大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3)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物理教师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注意以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课题组教师先后撰写了10多篇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

(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课题实验工作在我校物理备课组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我校学生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兄弟学校的赞扬和认可。

九、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推广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解决了“如何高效开展物理习题教学活动”,“如何引领教师学生进行高效习题学习活动”等普遍性问题,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效物理习题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本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兄弟学校的关注和赞同,积极对外推广介绍取得的成果,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和全面提升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使课题研究工作向更广更深处迈进。

第四篇:中学地理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档案袋

2、参与-活动地理教学模式

3、地理教材

4、地理教学方法

5、地理教育学

6、地理发现教学模式

7、学校地理教育

8、谈话法

9、地理教学模式

10、比较法

11、地理教学实验法

12、教学评价能力

13、地理多功能室

14、地理电教媒体

15、诊断性评价

16、课堂教学观摩

17、教师专业化

18、教学设计能力

19、定性评价20、学历教育

21、观察

二、简答题:

1、案例分析法的重要作用?

2、在地理发现教学模式中,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自主学习的特征

4、地理教学模式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哪些?其他构成要素有哪些?

5、校本培训的特征

6、地理德育教育的实施原则?

7、讲授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8、地理多功能室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9、地理教学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10、课堂教学观摩的实施步骤

11、常见的地理教学模式类型有哪些?

12、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哪些能力

三、论述题: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义务教育后中学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

2、为实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地理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和教学实际行动方面要作哪些准备?

3、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四、填空题:

1、借助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物,了解 ,理解 ,探寻 。

2、地理教学原则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地理

、遵循一定 而制定的指导地理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对 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3、案例分析法:是围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呈现的 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 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4、地理教学评价即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地理教学原则,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地理教学中的师生、 及 进行检测的过程,它对改进地理教学 、促进地理教学 、提高地理教学 具有重要作用。

5、研究地理教育学有利于深化地理教育的 和学科体系,有利于提高 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推动地理 的改革与研究。

6. 即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7、地理实验媒体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认识 、掌握 ,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学的直观形象和动态生成的常用媒体。

8、思维导图法是把各级主题的联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 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 、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教学方法。

9、地理教学媒体可划分为 媒体、 媒体、地理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

3、自主学习即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自己确定 、选择 、监控学习过程、评价 。

10、制作地理课件要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 ,教学重难点,选用 ,设计 ,安排好 。

11、地理教学媒体的功能有传递 、实现 、调控 。

12、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 的学习活动。

13、 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

14、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 、 、 和 反思功能。

15、 是根据地理教学的大纲或者 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通过 ,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地理课程软件。

16、观察是对学生在日常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 、 ,并作出 的一种方式。

17. 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 和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也是 编写、 实施和 命题的依据。

18、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以 为主导,有目的、有 地组织和实施整个地理教学过程。

19、专业自我即教师的 和 。地理教师的专业自我是地理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教师 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师 形成的过程。

五、判断题:

1.区域性和空间性是地理科学的主要特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源泉和“第二语言”。 (

)

2、案例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呈现展示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总结评价案例。 (

)

3、系统科学是地理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4、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地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还是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或系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只要具有可比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但其比较目的却有可能不同。(

)

5.地理教学模式一般分为讲解--接受、自学—辅导和参与—活动三大类。(

)

6、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具有综合、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动态的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包括地理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以及教学学科知识。 (

)

7、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主体不是上级部门,也不是学生家长,而应该是同事、教育评价机构等专业部门。(

)

8、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地理课件的制作应充分利用其方便快捷和形象丰富的特点,尽可能的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音响以及链接来充实课堂内容。(

)

9、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教材的编写和地理教学的实施都必须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来进行。 (

)

10、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地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还是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或系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只要具有可比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但其比较目的却有可能不同。(

)

11、地理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可采用的评价方式各异,可以有地理教学条件评价、教师授课治理评价和学生地理学习效果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效果和地理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

)

1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主体不是上级部门,也不是学生家长,而应该是同事、教育评价机构等专业部门。(

)

13.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地理课件的制作应充分利用其方便快捷和形象丰富的特点,尽可能的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音响以及链接来充实课堂内容。(

)

14.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具有综合、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动态的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包括地理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以及教学学科知识。 (

)

15.地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广泛,主要涉及哲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地理科学等。(

)

16、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地理课件的制作应充分利用其方便快捷和形象丰富的特点,尽可能的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音响以及链接来充实课堂内容。(

)

17.案例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呈现展示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总结评价案例。 (

) 18.学校地理教育主要是气候、土壤、矿藏和环境问题等,与乡土教育关系不大。 (

) 19.地理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可采用的评价方式各异,可以有地理教学条件评价、教师授课治理评价和学生地理学习效果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效果和地理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

)

20.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能力培养合称为地理双基。(

)

21.学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主体,因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

)

22、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的程序是: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

23、运用地图技能主要包括认识地图、熟知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但不要求能填绘地图。(

)

24、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教材的编写和地理教学的实施都必须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来进行。 (

)

25、地理教学横向实验法是设置地理教学实验载体,通过对比实验载体在采取实验措施前后的状况,评定教学因子与教学之间的的关系,进行地理教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

)

26、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整体编排都体现了从小到大,先分后总的特点;而高中地理教科书则多以问题探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形式体现。(

)

27、地理教学研究的课题应准确凝练,切忌题目过大,题目应高度概括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目的,突出课题研究的新视角或新立意。(

)

28、教师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必须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让地球仪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

29、地球仪的应用应按照地球运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演示,不能用手随意(如逆向)拨动地球仪,违反地理科学性,教师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必须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让地球仪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

)

30、地理教学研究的课题应准确凝练,切忌题目过大,题目应高度概括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目的,突出课题研究的新视角或新立意。(

)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D )。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3.“算法化”是以(A )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4.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 )

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5.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C )。 A大众化 B形式化 C算法化 D公理化

6.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 )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

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A )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8.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C)。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9.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 ) A学生的需要观 B国家的需要观 C生活的需要观 D儿童的发展观 10.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11.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12.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是(D )。 A 数感 B空间观念 C 应用意识 D数学思考

1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D )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14.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 )。 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A )。

A统一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简明性原则 D渗透性原则 16.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 )两类。 A发现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 17.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C )。

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问题阶段 D习得阶段 18.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 )等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19.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 D)等三类。

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20.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21.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主要有:创设情境、(B )、检验假设和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A独立探究 B提出假设 C理解发现 D动手操作 22.“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 )。

A数学化 B认知 C参与 D学习准备 23.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B )的过程。

A接受知识 B数学活动 C传递数学 D解题训练 24.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 )的关系。 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25.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 A)的过程。 A 建构 B 吸纳 C 传递 D 训练

2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D)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27.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 )。 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28.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D )。

A准备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需要原则 29.“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 B)。

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30.由教师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具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 )。 A 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 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 照本宣科策略

31.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或行为的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和活动发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称之为(A )。 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照本宣科策略

32.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 A)的教学组织类型。 A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B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C探索-发现型教学组织 D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33.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34.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目的的是(C )。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35.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36.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37.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D )。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3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B )关系。

A一一对应 B内容与形式 C内涵与外延 D抽象与概括 39.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D )。 A定义 B抽象 C符号 D外延

40.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B )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4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 )关系。 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42.从正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过程称之为(C )。

A强抽象 B概括 C弱抽象 D分离 43.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B )。

A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B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 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44.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 )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45.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 )。 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46.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 )学习为起点的。 A方法 B认数 C概念 D性质 4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D )。

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 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48.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B )。

A 直观几何 B证明几何 C经验几何 D实验几何 4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 )。 A概念 B图像 C性质 D表象

5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B )。

A长度 B测量 C面积 D体积 、51.空间定位不包括(A )。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52.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B )。

A已有概念 B生活经验 C公理体系 D几何命题 53.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 A 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D问题的中间状态 54.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A )。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 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55.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 )等。 A 状态 B 运算 C 问题 D 方法

56.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 )和“评价结果” 。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57.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看,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就是(B )阶段。

A 理解问题 B设计方案 C 执行方案 D评价结果 58.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C )。

A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9.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

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60.不属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的是(C )。 A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B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C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 D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二、 判断题: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 2.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一门经过专门加工的数学。 (√ ) 3.当今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已呈多元化的格局。 (√ ) 4.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

5.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或“事件的可能性”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

6.小学数学中的“量与计量”知识属于“常规法则”中的重要内容。(√) 7.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能力。(√)

8.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 )

9.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

10.范例教学强调利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 ) 11.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 ) 12.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 (× ) 13.“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是课堂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 √)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 ) 15.启发式谈话法中的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 (√ ) 16.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 (√ )

17.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 √)

18.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 ) 19.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 (× ) 20.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 (× ) 21.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 (√ ) 22.概念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 ×) 23.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 ) 24.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称之为运算方法。 (× ) 25.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 (√ )

26.小学的几何属于一种论证几何。 (× ) 27.问题的条件信息就是指已经给出的数据。 ( ×) 28.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 (√ ) 29.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 ) 30.儿童的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就是要能学会制作统计图表。 (×)

三、 填空题:

1.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等特征。

2.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精确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

3.通常认为数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实用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养 等三类。

4.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5.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切近儿童生活、强化过程体验、注意探究发现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6.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

7.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8.知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了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 。

9.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教师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等三个问题。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 1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1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以及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14.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

15.学习评价除了具有“导向” 、“反馈”等价值外,还应具有诊断、激励、研究等价值。

16.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阶段、表象阶段以及 概念阶段等三个阶段。

17.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1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

20.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加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四、 简答题: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案: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2.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注重问题解决;第二,注重数学应用;第三,注重数学交流;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3.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作用原则。

4.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共同性的特征: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的价值取向;在组织上表现出“注意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5.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案: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学习的指导。

6.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7.简述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答案: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

8.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案: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有三个: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案: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四类。 10.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七个方面: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1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如下一些策略: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知识迁移策略。

12.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案: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即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即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13.简述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 答案: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14.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答案: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数学问题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 15.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案: 在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上一篇:中学学校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中信信用卡怎么查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