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

2022-09-05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

王锁泉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广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2.通过广告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整理广告信息。

2.教师准备:对学生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方法的指导。

三、

活动步骤

1.第一阶段:收集广告信息。(大约一个月时间)

2.第二阶段:整理广告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及成果展示方式。(大约一个星期时间)

3.第三阶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汇报收集与研究的成果,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

4.第四阶段:编辑成册,在学校“个性展示厅”展览,撰写活动小结。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课间开始播放电视广告集锦,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广告”这个话题。 3.电脑课件出示课题: 广告零距离

(这个课题是学生想出来的,大概是套用了江苏卫视的知名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吧。)

(二)

汇报

1.从一个多月前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来,大家就开始收集广告了。你能不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收集广告的情况呢? (引导学生从收集的时间、途径、数量等方面来介绍收集广告的情况。) 2.小结:

这次广告收集活动历时近40天,据初步统计,全班48人共收集了1778条广告,其中甘伟同学收集了110条,收集广告总数列全班第一。广告收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电视、互连网、户外广告牌、公共汽车车身、广告宣传单、广告袋、广告伞等。

3.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叫“广告语接龙”,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每人说一句广告语,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的广告语多。在说广告语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说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 (鼓励学生表演广告,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通过刚才的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收集的广告语还真不少。那么,对于收集到的这么多广告语,你是怎么给它们分类的呢? 5.小结:

对收集来的信息,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这样对我们进一步地处理、利用这些信息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 展示

1.除了收集广告语之外,还有不少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广告图片、广告宣传单、广告实物等,下面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并整理的材料拿出来展示一下。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愿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

(四)赏析

1.在你收集的广告中,你最喜欢哪一则(类)广告呢?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广告词的特点、写法等方面来讨论。)

3.小结:

广告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练,突出产品的特点或优点,在撰写广告词的时候可以引用成语、俗语、古诗或历史典故,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压韵的方法使广告词易读、易记。

(五)创作

1.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大家对广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试着写一写广告呢? 2.讨论、构思,为某一事物创作一则广告。

(广告形式不限,可以说说广告的创意,不一定完整的表现出来。)

(六)总结

1.通过这次活动,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除了课堂交流之外,还可以写成活动小结,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2.总结: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广告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我们就会把语文学得更好。

课后,希望同学们把刚才展示出来的材料进一步整理、加工,编辑成册,送到学校的“个性展示厅”去展览,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广告,了解这片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第二篇:语文研究性学习公开课教案

课题:网络使我们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谈网络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脑才是智慧之根,灵感之源,电脑永远无法超越人脑。

电脑只是人脑精彩创意中的一个。网络归根结蒂只是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一种工具,所以融入网络最关键是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网络时代人的主体精神。

课题:网络使我们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谈网络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时间:2002年11月21日 地点:语音教室。

方式:学生研究成果以课件的方式展示。 主持人:杨献平 展示过程: 一 主持人开场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鱼儿在水中用鳃呼吸,鸟儿在长空用翅搏击,城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用绿地呼吸,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用网络呼吸。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取代传统的信息渠道比如书信,电话等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最重要工具。 在网络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冲击和磨和的过渡时期,我们一直在思考: 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网络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电脑能取代人脑吗? 网络使我们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这些就是我们语文研究课研究的课题。 要想全面了解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请看《介绍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 研究成果展示

你想知道答案吗?你想为自己充电吗? 那就认真观看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展示吧。

1、网络的实质是什么?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普及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请看《网络》

2、网络与传统信息方式-----书信相比较,的谓“燕瘦环肥”各有千秋,谁能独领风骚呢?

请看:《网络与书信》

3、 网络时代电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了,那么电脑和人脑哪一个更先进,电脑可以取代人脑吗? 请看:《电脑与人脑》

4、 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网民的一个难题。

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包括哪些内容?网络安全要采取哪些措施? 请看:《网络安全》

5、网络时代我们用网络呼吸,我们渴望明净的空气,如果网络安全不是梦想,那该是怎样的奇迹呢?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起去畅想吧! 请看《网络安全幻想》

6、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网络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请看:《网络利与弊》 三 结束语: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作品展示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深刻感触: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合理使用则为利,不当使用则为弊。中学生要加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树立科学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拒绝网络就意味着拒绝了进步,拒绝了成功,中学生要树立鲜明的时代观念,努力融入网络文明。

网络归根结蒂只是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一种工具,所以融入网络最关键是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网络时代人的主体精神。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电脑是人脑无数创意中的一个。人脑才是智慧之源,灵感之流,电脑永远无法取代电脑。 网络使我们更亲近,网络使我们零距离。 网络很虚幻,所以需要真诚的心!

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对我们的研究课提出宝贵的建议或意见。 谢谢!

第三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任务:分析《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身上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

研究对象: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上网调查、看电视中的有关专题节目等方法进行研究。

小组人员:组长:

组员:

研究报告: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书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现摘取几个人物,对他们做浅要的赏析。

人物之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人物之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老祖宗」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弱点即超常的自恋情绪是造成黛玉早亡悲剧的内在根源。

《红楼梦》中的人物,褒贬最多的恐怕就是林黛玉了。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而她却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非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认为拿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封建阶级思想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还有,她偶尔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和宝钗非常亲密。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后因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同时,险恶的环境更推进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直逼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 人物之三——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要说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我们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当她第一次出场,马上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能是凤姐说出的。也许贾府众人早以习惯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样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相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出场写得极其鲜明。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凤姐。

作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还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寥寥几笔,足以传神。通过对细节描写,写足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管事奶奶对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家仆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阴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月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却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等人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而她贪婪狠毒的天性,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两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随之同归于尽。

总结:《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学校:

班级:

姓名:

第四篇:中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从小学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验。一年来,全国中小学迅速掀起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热潮。但是,许多地方的研究性学习存在不少盲区(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为何物,只是盲从、凑热闹)和误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写论文)。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一番研究。

一、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观点甚至相左相对。 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部的观点,将其性质定义为“课程”,强调其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地位。)

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将其性质定义为“活动”,将其前提规定为“教师的指导”,将其内容确定为“专题”。)

其三: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湖南,易武《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处理好几个关系》,见《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4期,他将其性质定义为“模式”,并认为这是新的。)

其四:研究性学习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歧视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把它定义为“课程”、“活动”、“模式”,都是“狭隘、肤浅和简单化的”。(胡荼,《解读“研究性学习”》,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因此他对研究性学习既不定性,也不设前提,其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

[ 讨论:以上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什么利弊?你认为对“研究性学习”应该怎样理解、定义?]

老师的观点: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的创造性过程。

二、 研究性学习的源流

其实,研究性学习并非去年教育部一时心血来潮提出的特别新鲜的事物,它有深远的渊源和深刻的背景。

(一) 中国古代的渊源: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精辟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学生个人要能动地学习、思考、实践,很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二)外国现代的渊源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问题教学法,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教育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让儿童自己去发现,自己得出答案,学会“如何学习”。(《教育学辞典》第140—141页)

当今,美国、法国等国家,研究性学习都很流行。

(三)中国现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老师在于“相机诱导”,其实,叶老倡导的就是研究性学习。

三、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意义

1. 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2. 加入WTO的挑战;3. 中国大学生参加“奥赛”的反思(书面成绩优秀而创造性动手能力差 );4.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5. 应试教育的真正转型。

四、语文学科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语文学科领域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明确对象,拓宽形式,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处理好几种关系,改变教学方式或模式,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对象,形式多样。

首先,应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即“研究什么?”概而言之,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事物、人物都可以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比如与课文有关的,课文延伸的,课外的,家庭的,社会的问题、事物、人物都可以进行研究。其次,研究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式,也可以是课题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也可以是讨论式;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实地采访,也可以问卷调查。

(二)转变观念,思维开放。

1.全球教育观;2.终身教育观;3.生活教育观;4.语言教育观;

5.成才观;6.学习观.

(三) 转换角色,师生互动。

1.教师主客体地位再审视

今昔有代表性的师生关系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钱梦龙);师生双主体二元互补论(董国福、戴前伦;此论基本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面对共同的问题情境、研究课题,师生是共在主体。(师生共同处在新的问题、课题的情境之中,他们都是探索新问题、新课题的主动者,都是学习的对象。因为在这种情境中,教师一般不可能是“闻道在先”的先生。)

从课程实施目标看,师生是互位主体。(“互位”即互相的地位;见“双主体二元互补论”。)

2.教师主导作用的再辨认

(1) 在研究性课题确立阶段,教师指导课题的设计和选择,是指导者。(主题的建议,背景的提供,方法的启发,选题的参谋。)

(2)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组织作用,导师作用,

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3)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让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索、独立的研究中,激发创造性的热情和智慧,训练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最终培养比较强的创造能力。

(四)中学语文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1.抓住特征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深入性、问题性、调查性、自主性、真实性。

2.分清类型

根据研究性学习由浅到深的层次,它可以分为研究式学习和研究型学习两大类。前者宽泛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大面试行;后者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小面积试点。

(1) 研究式学习。其一,研究式的文学鉴赏。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可以尝试“自学导评法”。例如鉴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事先印发专家的文章为教材,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材达到能够复述要点的程度。课堂上学生复述,老师讲评,共同探讨古典诗歌鉴赏的共性:“品味悟艺”。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实现个性化的审美。又比如,对《逍遥游》的鉴赏,可以采用“设疑探讨法”。古今学界对“大鹏与逍遥与否”大体有“都逍遥”、“不都逍遥”、“都不逍遥”三种观点。可以把三种观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己阅读教材选定归属。课堂上通过不同意见的辩论澄清认识。最后再把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自己研究阅读,从而有效地理解庄子“无待逍遥”绝对自由的理念。这种先展示不同观点,再探讨以求统一的方法,与那种直接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的教法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研究式的作文讲评。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谈到,他曾以《创业的思考》为题让学生作文,但是有同学却写出了《小议不创业》的文章。这个学生出了一个难题,这样的文章是老师一言堂一评了事,还是让全班同学都得动口动笔参与评论?显然,后者更具有研究性。在同学们的研究讨论中,赞同者说:“作者侃侃而谈,表述陶渊明、李白、令狐冲式的生活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写得颇具个性”。反对者说:“我想作者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是什么?难道成功果真就那麽一钱不值了?如果没有前人的奋斗和创业,请问作者还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在世界上,追求自己的幸福吗”?不同意见相互撞击的过程,增强了同学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的争鸣式的作文讲评,使讲评成为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富有探讨性的教学活动。

(2)研究型学习。第一种,写命题论文。以往鉴赏文言文的时候,总是不讲就不放心,如果讲解课时又不够。现在想开了:该动口时就动口,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命这样的题:“《鸿门宴》中的刘邦其人”;“《秋声赋》的语言艺术”,让学生研究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人手1册)写论文,这种自主读写探讨的方式,总比那些当厅(听)长得来的“口耳之学”可靠得多。第二种,写选题论文。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选课题,通过社会调查或者网上查询,写专题论文。例如,“校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少年怎样加强协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好名人广告”,“手机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总之,选题全凭个人兴趣与爱好,完成作业却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才能奏效。

3.探讨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这里介绍几种仅供参考。

(1)质疑法。把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质疑的过程往往具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例如浙江省的一位老师教《愚公移山》的时候,一位学生指着这篇文章的插图对老师说:“这幅插图中三个人握工具的姿势是错的,我爸爸说握锄头的双手应该分开,但是这插图画成了双手并在一起。”老师听了这个问题后心头一动,这种质疑,不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吗?这是一所农村中学,老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乘着学生的兴趣,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利用3周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阶段,通读课文,观察插图;深入田间,观察农民劳动的姿势。第二阶段,收集资料,论证质疑正确与否;第三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自主活动,教师起协助作用,给予必要的指导。方案确定以后,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阶段,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分组讨论,对《愚公移山》的插图产生了几点质疑:一是“三夫”握工具的姿势不正确;二是“叩石垦壤”的工具不能用四钉耙;三是山上的草木太少。在第二阶段,学生通过观察父亲劳动的姿势,证明了插图的错误;老师还要求学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双手握锄头为什么要分开。在第三阶段,学生通过仔细分析资料,再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弄清楚了双手握锄头要两手分开的力学原理(力臂长作用力就大),“叩石垦壤”的工具应该以凿、镐、锤等为宜,山上草的多少与土质有关。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比如关于《劳动姿势的研究》、《开山工具的考证》、《﹤愚公移山﹥插图错误的研究》等等。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问题,如果孤立解答,确实比较困难,如果与问题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互相参考、比较研究,那麽疑难问题就自然地解决了。例如高中第三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五节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广西南宁2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明明是一个问句,但是不用问号而用句号,是否作者用错了标点符号?对此,这个班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但是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老师又要求学生再阅读高中第一册的《纪念刘和珍君》。经过比较阅读研究,学生最后形成了一致的意见:《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节第一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早就认清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纪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1933年,七年后的今天鲁迅先生完全把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看透了,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杀害进步青年的刽子手!把这一句作为陈述句来写,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平静的表面下却四处奔突的岩浆,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3)资料法。对于那些所涉及的内容是跨学科的问题,单凭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有关学科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才能把问题弄明白。关于查阅资料,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借助哪一类书籍,怎样查阅资料。比如学习《长江三峡》,课文写道“过了8公里长的瞿塘峡”。广西南宁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在暑假中刚刚游览了三峡,听导游介绍,瞿塘峡有33公里,三峡的游览地图也是这样写的,是不是刘白羽弄错了?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地理教材,请教地理老师,查阅有关资料书,证明瞿塘峡确实是33公里。学生经过研究发现,瞿塘峡是由8公里的峡谷和25公里的宽谷组成的,也许刘白羽先生将8公里的“部分”代替了33公里的“全体”了。

(4)调查法。例如内江六中,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关于内江速度的调查,关于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关于流行音乐对青年的影响的调查,关于中学生进网吧的调查等等。这些调查有些是当面的,有些是书面的,有些是个体进行的,有些是小组集体进行的。

(5)采访法。例如内江六中,采访内江师院美术系的老师关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问题,采访外籍教师怎样练好口语的问题,采访内江市政府官员关于内江的发展的问题,采

访内江市教委关于中学乱收费的问题等等。

4. 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主与辅的关系: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精与泛的关系: 教师要精选课题,课题别太宽泛。

(3)深与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稍深,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但是以不要过深过难,或者过浅。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研究“赤壁怀古的修辞手法”,则过于浅显;研究“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则过于深奥;而“从赤壁怀古看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则深浅适度。

(4)适与不适合的关系: 有的材料适合研究性学习,有的材料不适合研究性学习。例如同为现代诗歌,戴望舒的《雨巷》远比柯岩的《周总理,你在那里?》更加适合研究性学习。这是因材而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是否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要因地制宜。

5. 研究性学习的禁忌

首先,切忌“放羊式”。其次,切忌“一刀切”,一定要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多样性,不要只搞“做课题”、“写论文”,也不要只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再次,切忌“简单化”,搞形式,走过场。

第五篇: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

⒈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语文创新教育要重在发掘学生语文潜能,培养民族语文的素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励练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和点拨者,教学相长,共同塑造语文教学的新形象。

⒉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语文创新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要求真,不急功近利,怀真心,动真情,以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实,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系统。语文教学要求活,语文的精髓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在透过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它忌讳追求标准答案,忌讳玩文字游戏,它特别欢迎创造性思维,张扬主体个性。

⒊要倡导少做题多阅读的创新阅读观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九年制的学生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秀课文。由此看来现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前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读物”。

⒋树立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观念。语文新课标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并列起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要牢牢地树立这一新观念,并付诸于教学全过程。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注重营造一种愉快学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师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认为教师是上帝,讲台是神圣的地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知识上的朋友,人格上的师兄师弟,感情上的姐弟关系,其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相探索、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总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飞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传播语言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素养。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三,“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四,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目标

教学中,我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年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五,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构筑大语文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变课内为课外,通过学生身边的琐碎小事,社会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去感悟语文的神秘。带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到法庭中旁听法官审案,到军营中去了解军人生活,到青少年教育基地去感受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的关系。

总之,语文的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教材课文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开拓了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新局面,并让学生体验创造与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语文优秀生培养总结下一篇: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