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组织实施方案

2022-10-22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财务审计组织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财务审计组织实施方案

XX区审计局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扎实抓好全区审计工作,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这一主题,以深入实施“工作落实年”和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培育“双强”达标社区、小康达标户活动为总抓手,以着力解决局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增强局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完善局党支部建设的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加强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建设,充分发挥局党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为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生态景观宜人、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安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紧紧抓住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契机,以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善环境为重点;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基层组织建设内在规律,在抓落实、见成效上下功夫,进一步巩固拓展基层组织建设成果,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保障等突出问题,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强化组织功能,使基层组织的发展力、服务力、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进一步跨越赶超、抢先争位,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 各项活动,努力实现“五个进一步提升”的目标。

三、活动内容

以大力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全局党员领导干部走进基层、走进党员、走进群众,服务于政策法规宣导、服务于破解发展难题、服务于关注民生保障, 以“工作落实年”和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培育“双强”达标社区、小康达标户活动,“十百千结对帮扶互联共建”等活动为工作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企业、社区开展帮促工作,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在党员中广泛开展“办实事、解难题、强基础”和“沉下去、请进来、走进去” 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局机关突出“五个好”和“五个一”建设。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从入口上保证党员队伍质量,努力构建一支

党性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员队伍。

四、方法和步骤

我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5月底前)

局党支部将于4月底前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分析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目的、意义、步骤和方法,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营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要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按照党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检查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二)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6月底前)

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针对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深入基层、深入党员、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本单位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三)深入实施阶段(2012年10月底前)

根据局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采取切实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2月底)

2012年12月底前,对局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验收,并将活动总结上报区直机关工委。

五、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保障体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作为局基层组织建设的总抓手,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列入工作主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建设年”活动各项任务,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责任,并保证党建工作经费的足额投入,局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把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解决党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实际成效,纳入党员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结合创先争优、“工作落实年”暨“千名干部下基层”等重大活动的深入开展,层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工作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作用,争创示范机关。

(三)一手抓落实,一手抓创新。重点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发展度、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

第二篇:集团财务组织架构与财务职能

一、财务管理的原则:实行集团统一管理,对分公司垂直管理的体系。日常财务工作由集团财务部统一安排,各分公司具体贯彻实施。

集团财务部由集团常务副总直接领导,分公司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财务经理负责对财务主管、出纳人员招聘, 财务主管由财务经理任命;财务部经理、副经理人选由集团常务副总审定、董事长任免。财务部经理对财务人员有考评其工作业绩的权利。

二、财务组织架构

三、财务部基本职能

集团财务经理室

1、 按照集团经营目标,制定集团财务工作计划及工作重

点。

2、 组织制定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3、 制定资金计划,统筹资金运作。

4、 监督各项财务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

5、 考评财务人员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核。

6、 财务人员的聘用、任免。

集团财务部

在集团董事长、常务副总的直接领导下,集团财务部具体实施集团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其职能为:

1、 组织编制集团及分公司的财务计划、相关成本费用核

算。

2、 逐月检查集团整体财会工作计划完成进度,针对执行

中存在问题,及时控制、调整,定期、不定期地总结工作,向财务经理及常务副总汇报。

3、 在组织实施计划、完成财务工作中,坚持原则、执行

财会制度、遵守财经纪律、会计法规,不定期对集团及各分公司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和会计工作秩序状况进行自查。

4、 定期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考核评价集团整

体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

5、 协同集团有关部门审查对外投资,对重要投资方案进

行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及预测。

6、 根据集团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本着合理、节约、有

效原则,搞好资金的筹集、运作、回收,组织好集团资金供应分配、调节、控制、融通,压缩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7、 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

施细则等相关规定,组织本集团的会计人员,正确、及时、完整地记账、算账、对账、结账、报账等日常核算任务,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报告及时、手续严密、制度完善、合乎规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8、 负责对整个集团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

9、 负责办理投资、变更资本的验证及公司资产的评估、

财产清算、会计报告审计等事宜。

10、 会同集团有关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

处理盘盈盘亏问题,监督账账、账实相符,同时督促销售部对客户应收账款的清理。

11、 协调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财会人员的招聘、录用、调配、

奖惩工作,安排相关的会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2、 各分公司财务人员在集团财务部的领导下,负责本公

司的财务工作,按照集团公司管理要求落实到责任人,责任明晰,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第三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第一章

第一节:

营利:经营为了获利,利指可以分配的利润;

盈利:经营收益高于成本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盈余 赢利:获得盈利

非政府组织定义:简称NGO,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的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著名的非政府组织有:能源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会,荷兰的非政府组织Oikos,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壹基金,基金会中心网,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等。 公民社会定义:简称CS,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行为集体。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志愿者组织定义:简称VO,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管理与国际志愿者事业相关的各类事物。 草根组织的定义: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会的基层群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发展类型,一般代表基层群众利益,通常和经营组织相类比而言。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非政府组织是从同政府的关系来认知的,非营利组织则是从活动性质的角度来认知的。总之,NGO和NPO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社会组织所做的称谓,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NPO要比NGO包括的范围更广泛,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政治性组织的区别,可以用NGO;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营利性的企业的区别,可以用NPO这一概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背景:事实证明,市场看来并不像它的设想者那样完美,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一些不可自救的缺陷。它并不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也不能自我满足使自己有效运作的各项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的许多东西,如社会保障和心灵的平静。因此,波斯纳指出“垄断、污染、诈欺、错误、管理不当、和市场中其他的不幸副产品,在传统上都被看做市场自我管制机制的失灵,从而人们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公共管制”。具体地说,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

1、市场的垄断;

2、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市场几乎没有办法有效率的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3、市场本身的顺畅运行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如产权制度、司法制度等,这些是市场本身无法满足的外在的制度条件;

4、收入分配的不公正;

5、市场本身尚不具备预示、预测性,因而单靠市场本身难以把握及策划未来发展。 政府的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线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吗,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却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第三节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会员制组织:公益型组织(团体会员型组织、个人会员型组织),互益型组织(经济性团体、社会性团体)

非会员制组织:运作型组织(运作型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会员制组织:如专业组织、社交联谊组织、互组合作组织

公益类组织:如宗教组织、基金会

第四节

资本主义早期的NPO:资本主义早期的非营利组织资本主义于19世纪正式确立。英国颁布了《慈善法》和《济贫法》,在这些法案的影响下,英国先后出现了许多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也成立了废奴协会。

资本主义成熟期的NPO: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的工人团体不断出现。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和一批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非营利组织。

二战后的NPO:在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中,一批致力于慈善救助的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致力于和平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当今世界的NPO: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民主化、民营化和全球化浪潮,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第五节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起源和发展: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

1、环境保护领域(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宣传活动,推动和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资助活动,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普及活动,有关环境保护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以及业界联合等活动,有关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援助活动,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

2、扶贫开发领域(生存扶贫活动,技术扶贫活动,教育扶贫活动,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合作扶贫活动,文化扶贫活动,实物扶贫活动)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我国现行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体系中,主要包括两个条例、一个办法、一个规定以及一个专门法。即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和1989年先后公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9年8月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

双重管理:指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试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

分级管理和非竞争性:分级管理就是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非竞争性原则就是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优惠政策:1999年8月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了要鼓励对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捐赠,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上述三个主要方面,构成了我国现行的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有四个方面:1)政社不分;2)经费不足;3)能力不足;4)法制的缺陷。 天津鹤童养老院:

第二章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动机:当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出现时,“需要”有一种替代性制度和组织,以满足公众或消费者异质需求。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的特征:1)运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究利润或利润等同物;2)业务运营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的捐赠等渠道;3)运营业绩不能用利润指标来衡量;4)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5)业务运营通常借助政府和捐赠者对使用其所提供的资财加以限制、以单位预算约束等手段进行控制。

结余(surplus)与利润(profit):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并未将“结余”作为会计要素,但在会计制度中又规定设置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

非营利组织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捐赠人(捐赠人通常需要了解其所捐赠资产的使用状况,尤其是那些对所捐赠资产设置了用途或者时间限制的捐赠人。民间非营利组织必须向捐赠人提供有关捐赠资产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方能解脱其受托责任),会员(民间非营利组织必须向会员报告有关会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并建立起会员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信关系,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服务对象(服务对象需要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以及所收取服务价格的合理性),债权人(债权人一般主要关注其提供给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是否安全,债券能否按期收回),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负债情况、收入和费用的发生情况等,以便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和跨级建管),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层(管理层关注财务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希望借此了解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评价运营绩效,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成本控制),社会公众和其他使用者(财务会计报告可以通过披露相关信息而对社会公众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所帮助)。

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跨级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基本报表,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当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侧重披露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已经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的重要项目的具体说明和未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的重要信息的说明等内容。(

1、向社会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单位资产的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偿债能力,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用来评价财务状况;

2、向会计信息使用则提供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以及评价收支情况业务活动的效率;

3、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及预计先尽量和持续运作的能力;

4、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自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做出是否继续出资和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

5、提供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以有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1、应采用应计制确认;

2、应确认或有负债;

3、应确认尚未到期的债务;

4、应确认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这一核算基础虽能正确反映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但不能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未来,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将由以考核预算收支为主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逐渐转向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净资产应当按照其是否收到限制,分为限定性资产和非限定性资产。

如果非盈利之从事的项目、提供的服务或者开展的业务比较单一,可以将相关费用全部归集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进行核算和列报;如果非营利组织形式的项目、提供的服务或者开展的业务种类较多,应当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分项目、服务或者业务打雷进行核算和列示。各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业务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设置明细项目。

非营利组织会计系统设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

第三章

第一节

筹款理念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筹款理念大致经历了产品导向阶段、推销导向阶段和顾客导向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大部分的款项由非营利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关系网筹得,不存在专门的筹款人;有些组织还依赖志愿者和友好人士得到一些捐赠;少量忠心的捐赠者提供了大部分的捐赠。推销导向的一个通俗的理解是找到潜在的捐赠人,并说服他们掏钱。非营利组织的筹款人员不再仅仅把焦点集中在完善自己的想法上,而同时强调社会上有很多潜在的捐款人,我们必须走出去,说服他们掏钱。这时在非营利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专职筹款人。筹款人的工作仅仅是筹款,并不涉及组织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于组织的政策和个性影响很小,并不改进组织本身,目前大部分的组织仍然处于这个阶段。随着非营利组织采用营销导向,在筹款的策略上也开始采取顾客导向。这时的组织既不是固守自己的想法,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人们自动捐赠,也不是派人五规划的到处寻找资金,他们主动分析组织在市场中的位置,关注那些接受组织宗旨的人们,设计使潜在捐款人满意的活动计划,甚至和潜在捐款人一起合作设计活动项目,同时也通过筹款活动培养新的潜在捐款人。这种筹款理念宝库仔细划分筹款市场,分析各个筹款市场,规划针对不同市场的筹款久啊并安排实施。顾客导向的筹资更关注顾客,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分析社会的需求,分析捐款人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他们。捐赠人就是筹款者的上帝。顾客导向的筹款是线代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非营利组织逐步迈入这个阶段。需要提出的是,以顾客为导向的筹资活动必须以组织采用营销导向为基础。

筹款的市场分析:个人市场又叫大众市场,是非营利组织筹款最主要的市场。罗伯特夏普建议把个人捐赠者基于生命周期阶段和资助形式分为三个人群。早期捐赠者(处在这个人群的捐款者定在50岁以下。这个群体的人们捐赠的数量相应地较少,通常是一些小额的经常性捐赠),中年捐赠者(他们的年龄为50岁—70岁,处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时期。经常性的资助在这个阶段继续延续,但是中年捐赠者逐渐开始为非营利组织做比较大树木的捐赠),晚年捐赠者(捐赠者的年龄超过70岁,他们不像一般的捐赠者,他们以遗赠或其他的方式做大额的捐赠。在美国,遗产要向国建缴纳很高的遗产税,这可能是促进晚年捐赠的原因之一)。

企业市场更重视汇报,一般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有五种主要目的:一为减免税,二为企业形象,三位社会责任(长远回报),四为销售的增加,五为企业内部关系的改善。企业捐款除现金、债券外,还有产品、劳务、设施、技术等形式。

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大多数的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都有捐款的义务,尤其是国际基金会,它们的任务就是为值得捐赠的项目提供资金。和其他的筹款市场一样,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也需要识别,即找到最合适一个特定非营利组织的募款对象。识别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的主要概念是匹配,即非营利组织需要根据它们的兴趣和运作模式找到匹配的基金会市场/国际资助组织。

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开展的是公益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做了部分工作,有效弥补了部分政府不足和市场不足。要求政府付给非营利组织一定的“报酬”是合理的行为。反过来从政府方面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承担的公共职能越来越多,在解决各种问题中,政府也切实需要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所以政府要引导和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 联合劝募组织:美国以及一些其他的国家都有专门的筹款组织,这些联合劝募组织在市场上同意筹款,并根据一定规则合理分配给各种非营利组织,故非营利组织可向其寻求资源。我国国内目前尚无明确的联合劝募组织,但有一些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 筹款的绩效评估:

1、筹款报告是对本次筹款活动的一个总结,内容包括参加筹款的总人数、收入总额、总成本、金额/人数比例、筹款净收入、每单位筹款的平均成本、筹款的成本回收率、捐赠结构、达到目标的百分比等指,也包括和竞争者的比较。在筹款报告中,往往需要总结得失,提出下一次筹款的建议。

2、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激励:工作绩效是对筹款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其参与人员的工作效率的评估,通过各种指标来评定。比如组织者、志愿者、其他人员的参与工作总时间、单位时间的筹款额等。对个人作评估师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评估和激励措施,以敦促他们做得更好。

3、间接成本:在筹款活动中除直接成本和预算之外的其他开支就是间接成本。

4、成本效益分析是筹款绩效评估和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特别强调,筹款成本不能过高。我国新的基金回条例规定的管理成本上限位7%。

筹款活动的操作过程:非营利组织的一次筹款活动一般包括五个步骤:成立筹款小组、细分市场、确定筹款目标、设计实施筹款计划、评估总结筹款活动。确定筹款目标的方法有:(1)增减法:根据非营利组织上一年的收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然后根据预期的变化有所增减;(2)需求法:根据非营利组织预测需要的资金,依此确定目标;(3)机会法:首先需要非营利组织对于能从各个捐赠人市场上筹到多少款作一个初步的估算,然后结合组织自身,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

筹款结束后,及时对本次筹款活动进行评估,星界的是,并根据各个员工和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奖励。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确认:

1、可能引起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资源的减少,包括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服务潜力的降低;

2、支出最终会减少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

3、能够准确计量。

消耗性支出:也称购买性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从性质上看,消耗性支出反映着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利、有偿的市场交易关系。 补偿性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得到补偿的支出。

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界限:事业支出为必须支出,经营支出为日常开支。

成本、费用的概念和分类:费用应该按其功能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而成本是指非营利组织为提供服务和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第六章

资产的概念: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非营利组织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

固定资产的分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负债的概念: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非营利组织

第八章

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前者是指非营利组织历年结余分配后形成的勇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资金,投资基金是非营利组织以固定资产、材料等实物以及货币资金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占用资金。 专用基金的概念:是财政部门按规定设置的,或者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有专门用途的基金。 修购基金的概念:是指非营利组织按照规定提取转入的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固定基金的概念:是指公共组织所有的各项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

结余的概念:是指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反映了各单位年度财务收支的结果。平衡公式为:结余=全部收入-全部支出 第九章

预算的概念: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是机构组织的计划。财务预算是对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科学的估计。

第十章

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又称会计报告,是指非营利组织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汇总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报告系统,用以反映非营利组织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要求:

1、编制会计报表时,在会计计量和填报方法上,应保持前后会计期间的一致,不得随意变动;

2、编制会计报表前,必须:将本期所有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不能为了赶编报表而提前结账,核对账簿记录,使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发现不符应查明原因,加以更正,按制度进行财产清查;

3、编制报表时,要求编制及时、客观;

4、要求能够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全面反映,使报表阅读者不致产生误解或偏见。 财务分析:非营利组织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以利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宏观管理机构掌握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活动情况并进行运营决策的一项管理活动。 财务分析的内容:(1)财务分析的客体:即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的机构和个人;(2)财务分析的客体:即财务评价的对象,包括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业绩成果及资金活动情况与趋势;(3)财务分析的依据:主要是非营利组织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总表、支出决算表等;(4)财务分析的目的:即进行财务分析的最终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所要做出的相关决策提供客观、可靠地依据;二是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结果及其效益做出的客观评价。此外,财务分析还应促进非营利组织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分析的程序和方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杜邦分析法、沃尔分析法等。

第四篇:基层审计组织途径经验交流

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目前的审计组织体系,既决定着组织目标的不同,又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不隶属的架构。特别是《审计法》修订以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成为独立性更强的三个自然板块。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国家审计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体制、机构、编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亟需对审计组织体系的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但也引起各个层面的非议、争议和对审计质量和客观公正的疑虑。既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社会又存在客观需求,就不能由于枝节问题“因噎废食”,就需要深入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以缓解资源和需求的矛盾。从基层审计资源来看,应选择审计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有三点:

一、统筹是基础

审计工作具有事物的特殊属性,是独立的经济监督工作,体现着一定的计划性,随机性、程序性、规范性、综合性和经常性。适应社会需求,化解资源压力,搞好资源配置,超前统筹谋划就成为第一道关口。从基层审计机关来看,在审计资源整合上是牵头部门,是主要角色,有必要针对新情况,新特点、新思路做好各项统筹工作。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统筹。基层审计机关的干部大多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多年又习惯于审计组的“独立作战”,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能力显现不足。即使进行资源整合,也只是内部行为,打破科室界限,在人力使用上统调统配,跳不出既有的工作圈。纵然审计任务日趋加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只能疲于应对,很少考虑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整体作战”,这其中也存有多种疑虑因素,导致不能跨前一步。因此,在审计资源整合上,首先要从认识上统筹,敢于解放思想,勇于转变理念,善于创新思路,敢闯敢试,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发挥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整体功能。

其次,要从计划管理上统筹。审计工作有着很强的计划性,需要根据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去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并尽可能地具体化和量化,充分预期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以便如期完成计划,便于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但是,随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的比重量日渐提升,社会需求和形势任务无疑将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基层审计组织体系中的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要在计划管理环节上进行统筹,对纳入计划的项目,预定出由整合资源去执行计划,确保项目计划顺利完成。

再次,要从交办任务上统筹。修订后的《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执法范围,加上地方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交办和委托审计俱增。这种受托审计体现着随机性,集中性和时限性,往往难以纳入计划,影响着既有计划的安排,资源和任务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资源整合上,要针对交办任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统筹,做到总揽全局,把握整合资源在执行任务上的重点,统筹安排,有序进行,形成合力,使交办任务按照委托方的意图顺利完成,做到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原则性与创造性统一,既兼顾任务完成,又锻炼队伍。

二、整合是关键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资源整合,说到底主要是人力资源整合。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整合质量高不高、人的积极性大不大,决定着审计项目能否质量最大化。各基层审计机关情况不一样,其他审计人力资源素质有差异,在资源整合的措施上将会各有不同,但最主要的要分两步走,即整合后的审前准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

审前准备阶段,重要的是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人力资源整合。由基层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整合任务,制定整合方案,落实整合措施。不仅在内部资源上有力整合,而且在社会资源整合时严格把关,做到既有服从性和创造性,又能从局部工作和大局工作出发,还要兼顾眼前工作和长远打算。二是统一审计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提出统一的明确要求,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调查,审计项目的实施等审计程序,都要围绕审计目标提出要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三是统一审计质量目标。由于新的组合,必须从严要求审计质量,尽最大努力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纪律,建设和谐审计组,激励在审计质量上有一个高起点的目标追求。

在人力资源整合后的审计方式方法上,既可以多形式运作,又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初始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是实行分审。主要是相对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而言。对有一定审计能力又能独立执行审计任务的社会审计组织整合人员,实行才取其长,用当其宜的做法,让其独立承担审计项目,各自组成审计组分别实施审计。这种方式利于配合,提高效率。

二是实行协审。将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整合的人力实行搭配重组,由审计机关的人员担任主审,唱好主角,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协审,优势互补,可以及时地选准突破点,找准结合点,踏准落脚点,减少分审后再度核查的麻烦,降低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实行辅审。考虑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差别和熟悉内部情况的实际,单独行使审计有一定难度,可以在资源整合后为审计人员辅审。一方面,可向审计人员详尽地介绍情况,使工作尽快切入。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可向审计干部学习审计业务,提高水平。再一方面,审计人员可借助内审成果,突出重点地审计,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此外,审计资源整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和非人力资源资本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的积极性。

三、质量是重点

基层审计组织体系的资源整合,是应对人手少,任务重的一项措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种审计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廉政建设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因此,审计资源整合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保证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作为推行审计资源整合的基层国家审计机关,在资源整合后,针对审计质量问题,应注意把好“三关”:

其一是把好审前检查关。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组合审计,都要对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审计调查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初步执行分析、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以及审计通知书等审前准备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把关,防止出现纰漏影响实际操作和审计质量,以此打好基础,保障项目合规进行。

其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事实是审计质量的前提,能否实事求是,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志。因此,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组把好实事求是关。检查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履行程序、调查取证、数据计算、保守秘密等,通过加强复核和查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提高审计质量,向社会作出满意的交待。

其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资源整合审计的重心依然是客观公正,通过审计评价和建议,实现审计的最终目的,以终端产品实行优质服务。审计机关要基于这一目标认真把好客观公正关,以应有的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回答来自各方面的疑问,以利于继续推行审计资源整合审计。

第五篇:浅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公有土地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经济组织,它联系着农村千家万户和广大农民群众。加强对这一特定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农民利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应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审计。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一是审查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产权明晰与界定,存量资产台帐登记情况,资产增减变动登记管理,资产年检与清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建立与考核评价等。二是审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建设投资及管理情况,包括二三产业的基础建设、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及其他建设管理,工程预决算审计,农村其他各项集体资产购建审计。三是审查集体资产的占用与处置,包括使用者对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和经济义务是否明确,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否具备规定的手续,资产产权的转让是否合规合理,对外投资管理是否规范,资产占用与处置过程中各项防止资产可能流失的措施与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等。四是审查集体资产的收益与分配,包括各项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承包金或租赁费标准设定是否合理,到账是否全面及时,各项投资收益的收缴是否正常,收益收缴的风险控制,资产收益的分配是否符合集体资产管理规定等。

二、抓好农民合法权益审计。农民合法权益审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动后,农民应该得到的经济补偿等财务活动审计。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转换,农民承包土地的征用和流转等情况日益增多,农民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将影响到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权益审计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审计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审计。征地补偿审计,主要审查土地征用、劳力安置、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等费用的分配使用是否合规合法,土地换社保政策执行是否存在偏差。承包经营权流转审计,主要审查土地流转是否遵循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流转收益的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是否存在克扣和截留等违规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各级涉农补贴资金到户情况审计,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抓好承包合同审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承包关系是通过承包合同来实现的,这些合同不仅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与所属单位之间,以及其它经济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且也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以及本单位和外单位利益关系,进行承包分配、往来结算、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对承包合同的审计,首先要审查承包合同订立的合法性,包括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和履约能力,所签承包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订立过程是否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要审查承包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具体内容是否正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合理。最后要审查承包合同履行情况,包括查明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酬金、期限地点方式等履行,是否存在依法可免除责任的情况而造成的违约,以及对违约责任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及时正确有理有据等。

四、抓好各项收支审计。各项收入与支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主要体现。对各项收入的审计,重点要围绕各项承包(租赁)合同或协议等,通过审查收款收据和有关帐册凭证资料等,是否存在收入少入帐,收入不入帐,公款私存,公款私分,或拖存挪用等情况,是否存在未经合法程序批准,随意减免各项上交款,是否将各项欠交款项按制度规定予以确认并记入相应往来账目,对各项欠交款是否订立交款协议,是否建立催讨制度以及执行情况等。同时,要检查收款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考核情况。对各项支出的审计,在紧扣年初财务支出预算的前提下,重点要审查费用报支是否符合本村的经济活动,原始单据是否真实,所购货物是否合理,货据是否相符,报销手续是否齐全,大额支出是否经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非生产性开支,除按正常的支出业务审查外,还要注意审阅报支范围标准是否超越有关规定,总量是否突破规定限额,干部奖金是否突破责任制度考核结算审批数。另外,还要对公积公益金开支、应付福利费等来源与使用的合理、合规性加以详细审核,是否存在挤占乱支等情况。

五、抓好财务公开审计。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它有利于加强村民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财务公开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公开的效果。

因此,充分发挥监督鉴证职能,加强财务公开审计,已成为非常必要。在具体的财务公开审计中,重点要审查财务公开组织领导,村民主理财小组职责履行,财务公开各项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财务公开的程序、时间是否规范,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公开的项目是否符合村民意愿和有关规定,公开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村民对财务公开中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能否得到及

时处理,以切实加强对财务公开的监督。

六、抓好农村改制审计。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是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农村改制审计工作,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底审计。在确定好基准日的基础上,对拟组建合作社的行政村,根据其账面资产、负债、权益情况与村级实际状况逐一核实,真实反映村级资产状况。二是要合理界定资产质量和性质。要对全部资产使用质量进行认定,清理账存实无的集体资产,对资产使用价值进行明晰分类,对可利用经营性资产逐一进行审核界定。三是要加强折股量化审查。根据定员设股政策规定,结合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结果,对股民对象界定、股权设置、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等进行审核把关。四是要开展分配审计。每年年终,要清仓查库,核实收支,对照相关政策和合作社章程,严把股红分配关,确保国家、集体、股民三者关系合理安排,推进农村改革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财务人员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财务软件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