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2024-04-16

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精选6篇)

篇1: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目前经各部门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有70多万个。但是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为促进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可选择加强营销管理工作作为突破口。任何一个组织,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机构,都有自己的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市场营销正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哲学。非营利组织也应该收集市场调研资料、进行市场细分、正确地定位、适当安排营销组合。

(一)市场调研

第一,利用二手资料。有很多现成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本组织和所在领域的基本状况,这些二手资料有政府出版物、各种专业期刊和行业内部出版物等。当然,利用这些资料,要注意公正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二,利用大学生的.社会调查。第三,简便抽样。即从最接近的顾客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医院可以研究患者及其家属,从他们那里收集资料。这些人是医院的目标市场,了解他们十分有用。第四,滚雪球式抽样。非营利组织可以请求最接近的顾客推荐有类似背景的人,例如医院请求患者去接触其他相同患者,以对他们进行调研,这种方法要比随机抽样法经济得多。第五,顺便研究。非营利组织借其他组织调研之便,把自己的问题放进去,请他们顺便研究。第六,在自身的运作中,注意收集信息。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捐款人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获取了募捐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捐款人主要来自大中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主体是文化程度高的社会群体,主要信息来源是报刊杂志等。

应该指出,不管用什么方式进行市场调研,获得的信息要对本组织的顾客、所面对的环境和竞争状况,包括资源市场(募捐、志愿者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市场细分

从市场营销战略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大量营销、差异化营销和目标市场营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搞得轰轰烈烈,以一个市场营销者的眼光看,这是大量营销,在当时情况下,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团中央(它的主管部门)、新闻界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全力支持,取得很大成功。但对于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不可能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即便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现在要实施新的项目,也要考虑这种无差异的方法能否再次取得辉煌。所以,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是非营利组织现阶段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各非营利组织根据所收集的市场调研资料,确定市场细分的变量,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这样,便于组织针对目标市场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调整市场营销组合的其他变量,使组织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正确定位

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面对的竞争是不充分的,但是竞争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再者,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要进行正确的定位。定位是指组织设计自己的形象和价值,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地位。

要进行定位,首先要测量组织现在的位置。作为非营利组织,以服务人民群众为目的,它们必须获得人民的大力支持,所以它们必须查明本组织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形象是指某人对一特定事物的信念、理想和印象的总和。可以采用语意差异法来测定形象,先找出形象的组成因素,然后挑出关键因素,再进行调研,最后得出形象。组织在综合考虑目标市场、现在的位置,竞争对手和优势与劣势后,就可以实施定位。考虑采取成为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还是市场补缺者,分别采取相应的策略。目前,我国的部分非营利组织自发地进行定位。例如,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提出并实施特色化,出现了民俗馆、影视文献图书馆、残疾人图书馆等特色图书馆。这些活动若能得到市场营销原理助一臂之力,将成效更大。

(四)产品

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及主意、观点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可

[1][2][3]

篇2: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问题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财务管理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类别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履行政府职能,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它具有弥补政府不足,完善社会服务;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丰富社区活动,完善社会福利;实现经济、[2]文化良性互动的职能。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非营利组

织财务管理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4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如果一个组织的一半以上收入来自以市场价格销售的收入,就是营利部门,而一个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则是政府部门。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得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如下财务特征。

(一)顾客不是主要资金来源

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收入。如果产品不适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那么企业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破产。而非营利组织则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有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服务收入,如民办学校的主要收入是学生交纳的学费,医院通过向病人收取医疗费和药费来维持经营。这些非营利组织通常被称为“顾客支持型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则不是服务收费,它们被称为“公众支持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所接受的服务与其向组织提供资源的多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慈善组织。

(二)不存在利润指标

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也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三)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对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利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四)所有权形式特殊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股东投资创办了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资财的权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涉外财务活动的日益增多:支出更广泛。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非营利组织是面向社会,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政府应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是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以确保非营利组织的效益。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具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并且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有关部门尚未出台一套完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法》,以此来全面规范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促进民间非营利的健康发展。

2.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公立的非营利组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像企业那样追求营利,因而非营利组织应排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也就不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认为只要能够保证组织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不必过多考虑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本成本、投资组合以及现金流量等因素因而不追求效率、不追求资源的有效使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具体表现在,有的非营利组不重视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有的非营利组织虽然重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但却忽略了对财务制度执行效果的检查监督,最终使得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3.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度较低。

己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对非营利组织公开其财务状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些公信力较好的非营利组织也严格遵循制度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如青基会近几年都在网上向社会公众公布其财务报表。但制度的制定只是在表面上解决了财务透明度的“有法可依”的问题,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在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确保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公开方面,我们还存在着易见的缺陷。为社会公众实现知情权而公开披露其财务状况对于许多非营利组织来说似乎就是一种单方面的“恩赐”行为,而不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与此相联系,提高组织的财务透明度也就不被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份内职责,而成了非营利组织的一种权利。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对组织的信任度,进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4]持续发展。

4.资金匮乏

资金的短缺使得非营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营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短缺。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中,仅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就占了组织收入来源的70%以上,其中又以财政拨款和补贴居多。营业性收入仅占总收入的6%左右,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自力更生能力大大降低,在资金方面过分依赖其他部门,从而形成了发展的瓶颈。总体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筹资形式单一,过分依赖政府②经

5]济手段匮乏,白创收入偏低③组织公信度差,接受捐赠较少

5.对财政支持类非营利组织,由于预算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基数加增长”的模式,即每年预算支出分配采用的都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减的办法。这种资金分配方式的弊端是,以往年支出实际为依据确定支出指标,其实是以承认既得利益为前提,固化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因而固化了原有财政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不利于财政供给范围的科学界定和支出结构的调整。由于制度的缺陷进而导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免造成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肃,不在乎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使预

[6]算管理流于形式。

6.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收支管理不善,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很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由于没有营利的压力,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三是不善于投资管理,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少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投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造成了组织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从而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7.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财会人员,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多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导致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低,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财会人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在组织财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会计造假和会计犯罪提供了隐患。只有具备专业的财会人员,才能更好的筹集并使用资金,才能更好的发挥组织的社会功能。

五、以高校为例论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开源节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不科学,约束力软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但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各高校预算方面普遍存在准确性不高、偏差很大、财务部门不能有效控制的现象。2)贷款规模较大,超出学校的还贷能力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为了做大做强,大量使用银行贷款来谋发展、搞建设,有些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量已大大超过其还款能力。3)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价值反映不实。4)后勤集团、校办企业管理混乱,企业效益差。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帐。6)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缺位,难以从总体上掌握全校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缺乏。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有法可依,促进行业自律,实现诚信服务。

(二)非营利组织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纠正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偏差,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科学制定、重点落实、贵在监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牢固树立资本成本和现金流量观念,要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尽量规避和控制风险,使风险和收益达到较好的均衡;要追求效率,追求资源的有效使用,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非营利组织不应排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经营管理,恰恰需要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

行为,因为营利性的管理和某些商业手段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有好处。

(三)非营利组织应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要让赞助者、捐赠人、会员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资产、交纳的会费等都能被谨慎地、按资源提供者、会员及捐赠意愿使用,并且资金的使用过程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源源不断发布高质量的信息。国家对不按规定按时、按质发布信息的组织可给予必要的处罚,甚至可以通过免除非营利组织免税权、注销其合法资格的方式进行制裁。随着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资源提供者等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将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和公平性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四)非营利组织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做好充分、科学的预测,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努力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要认真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及财务风险大小,权衡利弊,选择既能满足业务发展所需,又能减少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的筹资方式或筹资组合。进行筹资决策时既要确保业务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又要确保资金量的适度,尽量不多占、枉占甚至浪费宝贵的社会资金。非营利组织不应盲目地求大、求全、求远,如果在进行了科学调研和比较分析之后,确需负债的,应结合组织自身实际及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五)改进预算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并监督检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非营利组织要根据其工作目标,进行深入调研与科学核算,准确核定所需拨款的额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确定的预算额度既要保证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开支需要,又要保证不夸大虚报。严格按预算办事,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国家也应在适当时机适时调整预算分配制度,可以考虑改革现有的预算分配方法或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代替原有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六)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业务培训,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树立诚信服务。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彪.非营利组织财务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

[2]卢太平.非营利组织机制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财经界(学术),2009,(12)

[4]向晶晶,张彪.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提升机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李广安.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经济,2006,(7)

篇3:试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及现状

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需求越发扩大,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非盈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相关情况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将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总结为以下内容:

(1)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组成全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也在不断地扩大,并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大,其重要性也会越发重要起来。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组成非盈利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营利组织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初衷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全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组织。非营利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四大管理系统中的第一资源,是保证非营利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能够有效的实行人员的有效分配,保证员工的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其一般都属于人员密集型的服务性组织。因此,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其有序发展和进步。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上文对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突出其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非盈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其形式较为严峻,混乱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和不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是造成当下非营利组织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现阶段在非盈利组织中进行服务的人员大多都不是正式员工,甚至还有很多员工是兼职在非盈利组织中的,这样的员工组成使非营利组织缺乏整体的稳定性。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流动性较大,不能安心工作。除此之外,在现阶段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墨守成规,不能有效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相匹配也是造成其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创新能力,导致整个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创新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在非盈利组织中,由于其没有固定的经济收益,人力资源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培训费用投入较少,员工缺乏系统的知识,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素质,也会导致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

二、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1、健全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对于目前我国非盈利组织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来看,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规定,这也是导致整个非营利组织不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宗旨,根据每个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快速的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健全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与营利组织有着很大的不同,非营利组织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彼此之间就缺乏有效的约束,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就能够有效的唤醒员工的服务意识,不断地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员工自动自发的去进行工作。除此之外,由于现阶段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导致非营利组织停滞不前,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工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知识和工作技能两方面的培训,为其发展不断地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其缴纳应有的社会保险等等,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非营利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希望能在非营利组织今后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1978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开始对外打开大门,从国际上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我国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加牢固。但是,对外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给我国的本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营利组织为其发展服务,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针对当下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若干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莆鸣政.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07).

[2]王桢,李旭培,罗正学,林琳.情绪劳动工作人员心理授权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工作倦怠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01)

[3]尉俊东,赵文红.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构成、特点与管理——对我国非营利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

篇4: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关键词:政府;非营利组织;依赖式合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6-0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决定着非营利组织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被政府和公众认同。如何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的职能与功能界定问题。本文在充分分析非营利组织产生背景的前提下,探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以及发展模式,并对当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发展路径问题提出建议。

一、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鉴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如同西方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部门而产生,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而形成与政府的制衡、对抗、合作关系一般,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背景与过程决定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因此,论述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之前,需要先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的观点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名,他将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的民间组织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7年,为民间组织的规范管理和发展高潮阶段;学者黄浩明则从民间组织治理结构变革的角度将非营利组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建章立制阶段、多元发展阶段[1]。本文在结合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一是全面控制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二是恢复发展阶段,從1978年到1989年;三是建章立制阶段,从1989年到1998年;四是控制与培育并行阶段,从1998年至今。

1.全面控制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的政治统治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为了更好地对NGO进行控制,我国政府对NGO进行了一系列的接管、整顿和改造。1950年政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1951年内务部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旨在为清理、解散当时的民间组织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依据,如《办法》第4条明确规定:“凡是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反动团体,应禁止成立,其已登记而发现有反动者,应撤销其登记并解散之”。经过清理,定位为党和政府纽带的八大人民团体(工青妇等)得到迅速发展,但NGO基本消失。在控制发展阶段,全国性社团数量从1949年的44个增长到1965年100个。可以看出,在国家整合社会的框架下,民间组织得到了有“控制”地发展,但“文革”时期又陷入瘫痪。

2.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9)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控制型社会结构,虽然在社会秩序整合、集中资源发展国力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统一的计划配置资源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需要将自身承担的过多责任逐步划分出去,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各类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间组织体制。到1989年全国社团的数量已达到1 600个,是1965年的16倍。从1981—1987年短短6年间,就成立了26家全国性基金会,其中几乎所有基金会都有国家领导人的发起和参与,而担任实质职务的领导人都是政府要员、名人或领袖家族人物。

3.建章立制阶段(1989—1998)

1989年之后,中国民间组织走上了规范管理与制度构建之路。主要表现在:民政部成立社团管理司作为NGO的登记管理机关;1989年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管理登记条例》;1990年与1997年进行两次清理整顿;确立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到“依法制止滥用权利和自由的行为”,对新成立的非营利组织进行严格限制。建章立制阶段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措施是在中国政治发展整体经历大的起伏与波动的过程中逐步提出的,是政府管制的结果,这对于NGO的发展,特别是对在中央自上而下支持下业已形成的结社热情,起到了极大的压制作用。

4.控制与培育并行阶段(199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逐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随着改革开放渐趋深入,特别是政府主导的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经历了不短的曲折之后,重新涌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管控与选择性培育相结合,管控体现在继续加强双重管理体制、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社团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的要求;培育主要体现在提出政府与社团领导干部分开原则,进行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等。

从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非营利组织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总体性社会下基于政治统治的需求,政府对民间组织全面控制,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取缔了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为应对短缺经济危机,政府进行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释放了民间力量生长的空间。然而随着民间力量发展壮大,政府逐步建立对社团管理的控制性举措,造成民间组织发展的回落。随着改革的推进,出于政府转型需要,民间组织从重点控制为主到选择性培育为主,其活力再次释放。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政府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面对政治统治需要时,民间组织就被压制;面对社会转型需要时,政府则通过培育“可控”的民间组织来释放其活力,给予其发展空间,然而行政权力的控制力度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放松过。

(二)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现状及成因

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处于全能国家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与社会界限的不同划定,会使得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图景产生从“无”到“无穷大”的差异,因此,既有的单一模式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历程的阐述及对非营利组织光谱图的绘制可以发现,政府主导是两者关系的根本。因此,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本文将中国政府与NGO的关系概括为“强政府、弱社会”,同时在“强政府、弱社会”下,根据政府控制力度与授权力度的强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又可以细分成四种(如图3):

第一,依附型关系。在“依附型”关系下的非营利组织多为官办非营利组织,它们能够获得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以及获得购买服务合同的授权与委托,使其在法律上、行政上都获得了组织生存和运作所必需的合法性。然而政府授权或保护的根本目标实际上在于“控制”,通过各类资源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全面介入和强力控制。这类组织的典型代表有社区居委会、工会等。

第二,合作型关系。“合作型”关系下的非营利组织地位是由国家法规赋予的,政府采取鼓励的态度对待组织的登记注册,在资金和行政上给予较多扶持。作为回报,该组织认可政府的权威和介入甚至控制,表现在由政府选派官员来担任组织理事会的成员,政府影响组织的重大决策和密切监督组织的管理和发展等等。这类组织的典型代表有经济行业协会、养老和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以及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基金会等。

第三,强控型关系。政府对“强控型”关系下的非营利组织授权不足,主要表现为该组织必须经过层层审批才能获得法律上的合法性以及政府的认可,甚至无法获得法律合法性,政府几乎在组织运作的项目和经费上没有任何支持。此外,政府对该组织的态度是“强控和限制”,甚至是取缔该类组织的存在。这类组织的典型代表为反社会稳定的邪教团体等。

第四,放任型关系。在“放任型”关系下,非营利组织多为因兴趣爱好所组成的文艺类民间草根非营利组织,政府对它们基本上没有过多干预。这些非营利组织本来也没有太强的注册登记意愿,比较松散[2]。

可以看出,在“强政府、弱社会”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力量此消彼长,两者之所以呈现这种关系,“社会转型”与“行政主导”是形成的前提。在社会转型时期,高度一体化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面对庞大的社会需求,政府角色要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民间组织就成为解决体制失灵的有效策略,因而政府需要民间组织提供公共服务。随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变化,政府必須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探寻新的“行政主导”模式,而不能依靠简单粗暴的压制方式打压民间组织的发展,为此,政府采用“社会的形式”进入社会,通过培育“可控的”非营利组织,实现一个在社会自治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重建行政控制的过程。通过这种行政主导,政府既满足了社会服务的供给,同时又保住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二、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发展路径

目前,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强政府、弱社会”的关系不论在理论或在实践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变革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工作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一)关系发展路径选择:依赖式合作

纵观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的研究发现,“合作”成为共同的主题,中国学者也将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伙伴关系作为关系模式的发展趋势,龙献忠等在《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政府与多个部门(NPO、企业等)基于共同的利益,采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进而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3];汪锦军则提出了“协同增效”模式,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努力,付出各自的资源,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实现原来无论NGO还是政府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公共服务目标[4]。

笔者认为所谓“合作”是建立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如果地位不平等,那么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方主导另一方,这样就不能称之为“合作”。但是中国是否可以实现“合作”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特点,政府强势力量对非营利组织的渗透和干预,使非营利组织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削弱,两者关系是极度不对等的,同时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依赖政府的政策、资金、人员,因此两者形成了上下级的依赖关系。因此,如果从现实表现形态的角度来审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路径的话,笔者认为应是依赖式合作。依赖式合作的好处在于它在目前的转型时期会产生“双赢”的结局。非营利组织通过让渡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极大地降低组织的运作成本,如吸纳有关部门的行政人员作为组织的领导,以此来获得可观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办公设施,为组织成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同时也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节省大量的行政管理成本。

(二)依赖式合作的具体形式

目前,依赖式合作已在部分省市得到实践,这种合作方式具体可通过以下形式实现:一是公办民营,主要指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提供社会服务转为由政府提供硬件等相应设施与经费,与NGO订立契约,交由NGO运营,政府仍是责任主体,向NGO转移的只是服务的提供,例如政府将一些学校交给社会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等属于政府所有,学校通过招生收取学费维持学校的运营,双方之间的这种合作便是公办民营的合作关系;二是竞争式外包,即非营利组织围绕某个公共服务领域在服务能力与效率方面展开竞争,政府选择最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给予资金支持,让其在政府的要求下提供公共服务;三是伙伴式外包,政府在某一公共服务领域,与某一特定的非营利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向其提供资金支持,让其提供公共服务。目前已有54个地方政府制定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相关文件政策,这正是政府迈向依赖式合作的重要一步,也表明我国各级政府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尝试。

当然,依附式合作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缺憾,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就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而言,它不仅符合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并且赋予了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活力,是当前实现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最大利益的一种关系模式。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竞争式合作无论是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还是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应沿着强控关系—依赖式合作—竞争式合作的发展路径循序渐进,这样既遵循中国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赵映振,郑程浩.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研究:问题和未来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11(7).

[3]龙献忠,钟和平,甘筑夏.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5: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 稿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改j

来加以分析,而应是立足予零土他的思考,同

口刘忠

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促进非营利组织

布的题为“慈善资金的投资”的 蠹:黧燕叠鬻篙慧淼熟鬻裂篓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年英国政府签署的《政府与志口 织合作框架协议》等。

在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方面 会的主要做法如下:a.在注册{ 莳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经验。据此理 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在实践当中暴

黪,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改革和完

包括树立有限监管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会监 善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已成为当前我国

Abstract:The chmcterthat cllina’s non一 管体制的借鉴 有设立“业务主管部门”且必须

8880c18咖“ol”8‘nuno珏ah”6”山8 P8‘h fo” of 在的历史久远,目前已基本形成体系相对 完备成熟的监管体制。从世界范围内看,似的社会团体”和“全国性机十 方设立分支机构”等要求和限a ”n”’““甥em”‘8攀8“d“de引h8h”8,Ⅲ8‘”哆8础矾8k“‘“。^88吣。‘8 i“‘“6 吼nd’“篡。⋯of_8m砒:81把?、oi【ihi“,8 】_0。菠二。ithi。king一。d幽。optionally ab.

。rb。嗍。ief;【ll。。ri嘲。雒。凼。。un哦。瓢 |I-}I。。d。瑙|ED0d,t“b鼬沁id。of。fo。f 依据政府监管主体是否多元化,非营利组 织监管体制可分为专门化的监管体制和 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前者是指国家通过立

督管理上,着重于对慈善组织} 活动的性质应否给予财政优惠 公开、投资活动是否违规、是{平竞争以及是否已登记注册鲁 审查。在此方面,较有特色的j 法规定由某一特定机构专门负责对非营 利组织实施统一管理职能的一种监管体

chi醯,。。一p躺t矗函。i。ti。。incl。dg溉te,mechanism。f social supe 制,以英国为代表。后者是指国家通过立

国对慈善组织依据其规模大,j l|ishing”ef&etive nri-营利组织实施某一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种 小慈善组织,不予以注册登记 监管体制,以美国为代表。

审查,但接到公众举报时,对j 醚涮,i nurtufillg”d deVel。pi{llg£he self—disci-Keyw。r;d”璺婵一Pr商t ==协把ry o唱njz“Dn;Regu’ 8ys塘瞄K幽?1de8 干1853年英国颁布的《慈善法》。1860年 须提交报告,包括财务j 慈善委员会(虽设置于政府之内,但性质 细,其中1000万以上的慈善l

34符区经万济方Sp∞iaI数据 zomE∞咖此拉开了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统一监管的 在对非营利组织监督管理

y 2008年2月

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 息,捐款者和受益者等可以随时到慈善组 益性机构只免一部分税种,但不能免捐赠 税等。

规定过于原则化且相当粗糙,而对于非营 禾Ⅱ组织的自律组织,迄今未作任何规定。总体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织查阅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一般小的慈

善组织不敢去民间的权威评估机构进行 评估等等。

英国专门化的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

通过严格入口,较大程度上地避免了慈善 在美国,舆论监督力量渗透到社会各 个角落。例如1995年藁国联合之路总裁 的贪污行为及其他丑闻,虽躲过了理事会

及全国慈善活动中心的审查,但最终在记 者不懈的努力下曝光。与此同时,美国非

基本上是以政府作为改革推动的主导力 量,通过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 规突出政府监管的强势地位,社会监督作 妁象征性补充的一种单向压制型的监管

体系。

不可否认,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较大 贡献,但从现行法律规定和非营利组织监 组织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依托统一的监

管机构,提高了监管的权威和效率。其不 营利组织的自律组织诸如董事会资源、基 金会理事会等,通过制定慈善组织问责性 的标准、筹款和信息材料披露以及提供非 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查证服务等方式发 挥了较大的作用。

美国多元化的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

营利组织的社会需要;借助多元主体监管

专业化,提高了监管的实效。其不足之处 足之处表现在法规之间欠缺协调性,法律 条文过于笼统,监管范围较窄等方面。

迄今为止,美国尚未一部专门规范非

管实践看,其仍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主 要表现如下: 营利组织的法律,有关促进和规制非营利 的宪法、税法、商法或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之中。以税法为例,先后颁布的代表l生法

律法规就有1924、1938、1950年税法,内税收条例》和《国内税收条例实施细则》 等。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非营利 组织实施监管的职权主要由美国联邦和 各州的税务机关和检察部门共同行使。

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上,美国的主 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册,不登记注册的不 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合法存在,只是不 能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享受免税待

遇。对于经过登记注册获取法人资格的非 及弊端 组织的各种法律条款,均散见于联邦和外| 放松入口管制,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发展非 ①法律规范欠缺和不盟晰。一是法律 规范欠缺,主要有:a.迄今为止,在财务、人事与外交等方面,社会团体仍然沿袭事 业单位的做法,没有建立起适应自身特性 的组织建设规范.b.在捐赠方面,既对受 赠财产的所有权及其占有、使用、收益和 是监管主体缺乏动力和必要的资源,监管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现状 1969税制改革法,《国内税收条令》,《国 欠缺主动性和连续性。

使用的权能归属缺乏细致的界定,又对各 种形式的“募捐”和“收费”缺乏统一且明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

监管体制可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确的程序法和实体法规定;c.仅原则性 分级管理”。其中,“归口登记”是指国务院 地规定监管部门应当对非营利组织实施

年检,而对年检的内容、’程序和违反年检 制度的法律责任等缺少具体性的规定;d. 虽规定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享有监督 权,但对权利的行使缺乏保障性的规定即 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非营利组织 的登记机关,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必须统一 要做法有:.a.在登记注册上,非营利组织 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到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否贝U未经登记

开展活动即属违法。“双重负责”是指非营 非营利组织在拒绝社会公众监督时,法律 利组织设立时必须先经过县级以上各级

上应当对其采取什么措施。二是法律规范 营利医院、学校等特定机构来说,要领取 执业证书还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审

查批准;b.在监督管理上,着重于对非营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 单位批准或审查同意,然后才能向各级民

不明晰,突出表现在对业务主管单位范围 的界定过于宽泛。

利组织根据从事活动的性质是否应当给 予税收优惠、财务是否公开、投资活动是 否违规、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是否从事 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审查。在整个的政府

监管体系当中,州是非营利组织监管的关 政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分级管理”是指按 ②政府有限监管理念欠缺。非营利组 照非营禾U组织活动的地域分级登记管理,织登记设立及对其成立后的持续性监管 即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民政部负责登记

管理,可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成员和活动,的法律规定表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 位的监管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深层次 的。以人事任免为例,目前,有近2/3的 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 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 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目前,非营利 组织政府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 监管内容繁多与受制于人员、物质等条件 的监管能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了或 是监管走走过场,或是干脆不履行监管职 责的局面。例如,在“希望工程”中。对其审 而地方性的社团则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

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只能在相应的区 键点。州检察长是责任官员,其主要责任 在于确保从公众募集的钱用于慈善目的,确保公众可以取得准确而可靠的财务和 项目信息。在联邦层面,联邦税务局主要 负责对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减 免,在此方面,较有特色的做法是美国对 税收优惠采取了分类管理,例如,公益性 机构可以免税,对其捐赠可免所得税;互 域发展成员和活动,不得跨界。此外,我国 现行法也确立了限制竞争的原则,即在同 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成立相同或相似的 公益性社会团体。

在确认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负有监管

职责的同时,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社会公众 享有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权利,但其

万方数据

济35

2008年2月sp∞龇zo鹏Ec哪my犄区经

计监督本应由法定的政府审计部门负责,最终却演变为由“民间”审计事务所承担; 二是监管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胡子眉毛 一把抓”,其结果是监管精力分散,监管绩 效甚微。

③监管主体职责界限不明。自在立法 民间组织管理局也难于协调与其他政府 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现行体制做不到对 民间公益组织的有效监管,因此,应当取

1.树立有限监管的理念

有限监管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就是 要求政府做到监管重点突出。要实现以上 目标,务实的做法应当是首先从以下方面 消业务主管单位,同时改革登记部门,改

为在全国人大下面设立公益慈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类公益组织的监管。对此,我们不敢苟同。

着手:a.保留业务主管单位对社团负责 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对社团负责人换届 选举的审核、工作调动、工资调整、职称评

定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社团接受资助和 上首次确立双重管理体制以来,业务主管 单位与民政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一直处 不可否认,设立业务主管单位确实加

于模糊状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对非营利 组织监管的有效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1998年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做出

了相当大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

责范围。但是,从现行法律规定看,监管主体相互之间的职责范围仍然存在部分实

质性的交叉:a.在登记方面,民政主管部 门负责登记或备案,而业务主管单位负责

登记前的审查.b.在检查方面,民政 部门负责对社团实施检查,而业务主 管单位负责检查的初审;c.在监督 遵守法规方面,民政部门负责对社团违法 进行监督检查并处罚,而业务主管单位负 责监督指导社团遵守法律法规等。实践当 中,其容易导致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

之间相互推诿。

④社会力量边缘化。从我国非营利组

织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力量在对非营利 组织监督制约上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 的。虽然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 望工程”或类似活动当中,也曾发生过~ 些公众举报、媒体暴光捐助基金被不当使 用的事件(有些后来经查不实),但毕竟是

针对个案的特例而非常态。此外,公开的

资料很少显示社会公众在此方面有所作 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 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整个的非营利组织监 管体制当中,社会力量被边缘化,成为可 有可无的“点缀物”。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的

基本思路

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 的研究当中,一些人认为设立业务主管单

位提高了非营利组织设立的门槛,不利于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且设在民政部下的

大了非营利组织设立的难度,但是以此作

为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理由并不充分,因

为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我国非营利组织 产生发展的时间相当短暂,在其自律机制

尚为有效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取消业务主

管单位而完全依赖于力量有限的登记管

理部门审查的做法有可能加剧非营利组

织的不规范运作,并且我国非营利组织被

学术界普遍认为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色 彩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得到彻底

地改变,这就意味着充分体现这种色彩的 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人事任 免等做法仍将以一定的方式持续,显然它 不在民政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因此,业 务主管单位的存在就具有相应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直扮演着国家

和社会治理当中惟一权力主体的角色,其 影响力不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促 成了民众对其过分依赖。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巨大的历史惯性决 定了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的威权难以彻 底消弭,只是以不同于以前的方式存在,其结果:一方面,政府仍以积极的态度干 预社会;另一方面,民众仍期望政府而不

是代议机构继续发挥作用;其次,在政府

之下设立一个}生质独立于政府的机构,将会面临着法律如何构造、如何协调与政府 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难题,也与目前我国政 府下属机构设置的做法相悖。因此,目前

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比较妥当的做法应是

维持登记管理机关设置的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外事活动进行审查及管理等相关职责规

定,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其他方面的职责规

定,以逐步淡化社团的“官方性”色彩,增 加社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b.对非营利 组织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管是英美等发达 国家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

一。目前,我国也应在此方面有所强化。具 体的做法是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登记设立

时将其是否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

重点审查对象之一,在非营利组织运作过

程中,要求其提供详细完备的财务报告等 相关财务资料并予以公开,按期接受财务 审计,以及在接到公众举报时及时介入审 查等。

2.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有关社会监督的理论研究和英美等

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监管实践均表明,在

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中,社会监督乃是一 个不可或缺的机制。在不断推进民主法治 建设的今日中国,重视社会力量,并通过 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和促进社会监督的 顺利实施应是趋势所在。它要求做到:a. 明确社会公众的监督主体地位;b.确立

社会监督的基本原则为信息公开原则,其 含义是指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 开而且社会公众有权随时查询、质疑其财 务、活动及管理等方面的信息;c.规定拒

绝社会监督的制裁措施。在对非营利组织 的社会监督制约上,目前理论界普遍对媒 体监督寄予了厚望。我们以为,在社会监 督体系中,媒体监督虽然始终是其重要的 一环,但要想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仅 仅大力倡导加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自 身也存在一个体制需要改革的问题。如何 破解这一难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6特区经万济方sp∞ial数据 zo眦Ec蚰伽y 2008年2月

3.培育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在对非营利组织监管上,英美等发达 国家的成功做法之一在于依靠大量的自 律组织实施内部监管。我国非营利组织监 管实践也显示,政府监管屡屡失效的原因 除了监管任务繁重而不堪重负以外,一个 重要方面的表现就是制定的非营利组织 的活动规范和行为规则缺乏应有的针对 性。同政府监管相比,自律组织监管的价 值优势主要体现在监管更有效率、更具有 灵活性和预防性,因为自律组织汇集了一 大批专业人士,他们懂得非营利组织如何 利用现有法律空隙,逃避监管,也懂得应 当制定什么样的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 约束非营利组织。因此,培育发展自律组 织应是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 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其基本思路是:a.舆 论上积极引导; b.法律上明确规定包括 其组织地位、职权及主要从业人员的资格

等设立条件;c.政府资助、税收优惠上倾 斜。4.逐步完善法律规范 在法律规范的完善上,结合现实需 要,基本的做法应当是: a.对前文分析的 法律规范弊端进行针对性的修补;b.将 以上对策中提出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在法 律上作相应规定; c.取消限制竞争的规 定。为了说明非营利组织之间能否展开竞 争,康晓光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物品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垄断}生 公共物品”和“竞争性公共物品”,而各种 各样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集合态)则是“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主要生产部 门。因此,非营利组织之间不仅能够而且 应当相互竞争。从国外非营利组织立法规 定及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无禁止在同 一地区设立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机构的做 法。理论与实践表明,限制竞争违背了非 营利组织的职能,也是造成当前我国较多 的非营利组织不能获得合法身份的重要 原因之一。口

参考文献: [1】英国慈善组织有严格规制倾向——访

万方数据

清华大学

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EB/0L】.

[7]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0法律政

博客网.

策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2]周志忍,陈庆元.自律与他律:第三部

学版),2003,(增1).

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 [8]王名.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及对

版社,1999.

我国的启示[EB/OL].博客中国网,2005—

【3]Bamett F.Baron.诚信之路:美国非营 06一02.

利部门的共同治理[EB/0L].中国欧盟电子商 [9】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

务中心网,2006一08—28.

展基金会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广西师

[4] Ware Alan. Between Profit and State: 范大学出版社,1997.

Intemediate 0rganizations in Britain and the U-

nited

Press States,Cambridge/0xford:Polity

in

作者简介:刘忠,男,1973年生,汉族,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U Ltd

(1989),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博 p .205.

士研究生。

[5】史际春,张扬.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 与法治化规范【J].学术月刊,2006,(09). [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f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篇6:非营利组织管理

(以希望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希望工程自从1989年以来资助贫许多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希望图书馆等。可以说希望工程20多年的健康发展,与其采取良好地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一个组织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战略分析、战略确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策略:

一、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战略分析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综合分析和评估,以识别该组织对十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过程。外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法律等因素;内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把握组织内部涉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和物资调配事物,准确的外部和精准的内部分析,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的产品战略: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发适合的产品,并为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要向目标群体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使目标群体满意来维系其忠诚度。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并创造出公众所接受的产品,通过由指导到引导的过程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工程向失学儿童捐赠的活动,从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产品的性质介于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营利组织提供的私人产品之间。

三、组织的渠道战略: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以适当的销售渠道传递给对象,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实现产品的销售。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组织或机构。多数非营利组织都相对缺少资源,必须获得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群体。例如希望工程向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募集资金,来维持其继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渠道战略时,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处理好与每一个渠道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管理好渠道成员,组织必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组织的促销战略:对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而言,促销意味着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在促销过程中,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服务、价格、员工、形象以及各种措施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进行着信息传递。非营利应该将促销看作是传播信息的沟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的往往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这种改变包括认知改变、行动改变行为改变和价值观念改变。认知改变是使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增加对某个既定理解程度。希望工程也不例外,希望工程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不断的对其组织的宗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加希望工程。

综上,希望工程在采取以上几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发展新的营销战略。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的组织,还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要规范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非营 利组织创新能力,同时要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 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 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 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非营利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十非营利 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问题对十组织的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很多非营利组织都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组织可利用这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的关系,来获得发展所需的 资金。其次,由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义务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有偿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以防止贪污 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同时,必须对其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从}fn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率。最后,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 政府的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 制度。

第二,处理好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介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二部门”,它 的作用在十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公共物品,协助政府做好公共 事业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同 时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其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要保持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从}fn

上一篇:大班家长工作新思路下一篇:慢性病预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