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

第二篇: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

——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农业中学,1999年改为广南县杨柳井农职初级中学,是广南县唯一的1所初级农职业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后中小学校合并后改为杨柳井中心学校。从私塾学校到农职中学再到中心学校,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杨柳井中心学校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为了进一步传承她的文化,弘扬其精神,学校根据实际的地域条件,通过一届届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清幽的校园

杨柳井中心学校具有独特的育人环境,校区依山而建,四周环山,绿树成荫,多年的建筑错落有致,形成阶梯式校园。学校一直重视校园美化建设,认真搞好绿化工作,使校内主体建筑、树木花草与四周翠绿的青山相映衬,体现了自然美与现代建筑美的完美结合。环境清新优美,每天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在画卷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深深感受到这是何等愉悦学习、工作的环境。

二、人文的校园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学校坚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开拓空间”的工作思

1路,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树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和发展而用心插柳”的办学理念。学校突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精神饱满的教师一览表到倡导“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运动区,秩序井然的教学区,安静优雅的宿舍区,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学生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感染与熏陶,做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和谐的校园

(一)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杨柳井中心学校人事制度管理办法》等,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二)创建平安校园 。 学校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为创建平安校园,学校制定了班主任签字,值周教师审批,门卫备案的严格学生外出审批程序。校内校外两条线值周制度、班级考勤日报制度等,防患于未然,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丰富校园活动。在学校积极倡导、支持、鼓励下,师生自发成立了《柳芽报》,建立了杨柳井中学学生文艺队、排球协会,组建了教职工体育代表队等。兴趣小组的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素质,使得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四)共掘学校内涵。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在全体师生的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

100多条,确定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校徽、校魂等。校徽主体由柳芽、太阳以及建校时间为主题。柳芽代表地域,太阳代表学生是明天的希望,时间代表纪念悠久的建校历史,外圆象征和谐校园,整体圆形的构图,象征圆满、完整,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园各个角落、用品上的校徽图案、矗立在学校中轴线的校魂、醒目的校园指示牌、温馨的警示语等,形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杨柳井中心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

(五) 开展“争先创优” 活动。为营造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每月评出“学生眼中的好教师”、“未来之星”学生、“文明班级”“道德标兵”。同时学校从校内的勤工俭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被评出的学生给予鼓励补助他们的生活费,使他们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得以鼓励,从而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校园氛围。

(六)开展 “手拉手”活动。 学校是一个整体,为共同发展,学校长期以来师生形成共荣共进的默契。老教师带新教师专业的发展,新教师促进老教师观念的更新已是不变的传统(培训会、学科组交流),班主任带班级已是责无旁贷(班牌的张贴),科任教师带后进生已是一种潮流(耐心的辅导),特长生带学困生已是一种风气(融洽的沟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七)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活动。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倡导走班级路线。由班级教师和学生自主创新发挥特长,每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格言。新颖独特的黑板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专栏,既能凝集班级力量,又让学生彰显个人风采。

(八)养成安静的午休习惯。 为保证学生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校要求师生统一午休。通过长期不懈的培养,我校学生已有良好的午休习惯,中午呈现静谧校园。

(九)规范的“三操”。 对学生强身健体的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学校毫不含糊地严格执行,并规定值周领导监督、班主任跟班、科任教师按时授课。由于思想宣传到位,学生晨跑按时、课间操规范、眼保健操认真,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没有一个学生戴眼镜。

(十)井然的校园秩序。学生按时上课生活作息、教职工按时到位就岗、学校各口工作顺利正常运转,秩序井然已成为学校不变的旋律。

四、良好的养成教育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结合本校具体情况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养成教育之路,创设特色养成教育。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设置以德育主任为组长,教师为成员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出台了《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与工作制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与要求》,并制定出有关活动目标与要求、方法与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施方案,并围绕“文明礼貌”、“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自立自信”四个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出台了月重点活动安排,一月一个主题,以便使我校的养成教育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

(二)为了使养成教育活动讲实效、重过程,我校又出台了关于班级养成教育过程管理规定,班级养成教育考核办法,把养成教育活

动下放在班级,再以班级定到小组。班级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班级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以及活动安排、活动记录、小结回顾等。

(三)注重环境育人。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默化、清幽校园环境的熏陶、丰富校园文化的拓展、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学校呈现卫生、好学、守时等良好的养成风气。

五、温馨的宿舍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学校还出台了宿舍管理新举措:每位教师挂钩一个宿舍,协助班主任管理所挂钩宿舍学生,并对他们定期进行补课辅导,还要求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各自挂钩宿舍寄宿生的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具体做法是:

(一)要求一位教师挂钩一间学生宿舍,一对一管理帮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

(二)挂钩教师必须每天不定期到宿舍区检查,帮助学生协调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学校形成舍管教师、挂钩教师和查夜教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如今,杨柳井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园环境优雅、和谐,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理念独特新颖,管理模式民主规范。全体师生牢记“把理想切成细块,填满每一天”的校训,学生爱学、会学、勤学、博学;教师业务精、有创新、重科研、促发展。现在的杨柳井中心学校校园内一股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兴起,树立起了乐学、好问、善思、勤练的学风;严谨、务实、协作、争先的教风;

和美、创新、进取的校风。我们深信,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杨柳井中心校必将极大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传承书法文化精粹挖掘校本课程内涵

————浅谈中学“书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及其应用

张继红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它蕴含着千年的文人情感和文化修养,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优雅意境,它占据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然而互联网新技术的浪潮大有将这古老艺术淹没的来势,书法实用性的弱化和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已让书法和书法教学沦为一种点缀和摆设,学生自然就无从感觉书法的独特魅力,更何来传承?

古之先贤圣哲、才子佳人皆“通五经,贯六艺”。所谓“六艺”是指古代学校教学的六项内容:诗、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即是写字,书法。在古代,书法在官府学校和私塾被看作是一门学问、一种技能。它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甚至是一种礼仪。

而今,书法这种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正在中学生中逐渐淡化。通用书法教学培训教材和专业书法教师的缺乏,使中学生的书法教学相对滞后亦或是书法课程“零开设”,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书写习惯、书写姿势、书写品质每况愈下!因此,在中学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加强书法教育,培养书写品质已刻不容缓!

一、 中学生书法教学和书写水平现状及形成原因

1、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书写水平、书法课程的漠视。

由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日常教学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书写是个性化的东西,是雕虫小技;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是小学教师的事,中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书法教学因而难登大雅之堂,导致学生作业书写甚至是试卷书写格式混乱,字迹潦草,信手涂抹,毫无规范可言,书法之美更是无从谈起。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书写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单兵”训练也是收效甚微。

2、学生的书写、书法训练缺少系统、科学的指导。

当今中学阶段书法教学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又缺少专业指导教师,一些有书法天赋的学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仅凭自发临摩,“取法乎下”,书写无个性,少格调,缺气韵,难成大器。而那些书写较差的学生根本不懂书法技巧,连握笔的方法、书写的姿势都不正确,就甭说笔锋、字距、气韵、间架结构等术语了。而个别身兼“书法老师”的语文老师的书写水平本身就不过关,倘若指导往往亦是误人子弟。

3、过重的作业量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障碍。

过重的作业量迫使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不得不一味的加快书速度,而这种速度是以牺牲书写质量和丢弃书写规范为代价的,这也是好学生往往书写较好而后进生书写较差的原因所在。

4、中学生书写水平的退化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冲击的结果。

互联网新技术的一日千里,传统的书信通讯方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计算器的出现,算盘已束之高阁尘封历史,珠算口诀已快成绝笈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键盘代替了钢笔毛笔,打字代替了手写。QQ时稀奇古怪的火星文和眼花缭乱的表情符号代替了点横撇捺的遒美和黑白点线的舞动。中学生的书写水平就在对键盘的敲击和鼠标的点击中退化。

总之,中学生参差不齐的书写现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考试、升学,甚至就业等。在中学课堂中开设“书法校本课程”进行书法教学,强化书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开展书法教学,规范书写的必要性

1、从现实功利的角度而言,加强书法教学尤其是规范书写是中学生考试、升学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各级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

尤其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书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平日课堂上开展书法教学,强化学生书写水平,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备考是至关重要的。

2、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书法作为一门特长技艺,作为一门艺术理应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不仅如此,独具优雅意境的书法、漂亮的书写也是学生职场应聘取胜的法宝。文如其人,字如其貌。一手潇洒的字可看出你的精神气质,你的胸襟,因而也易被人欣赏,你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练就一手好书法会让你终身受益,也是你成功道上的一枚棋子。

3 、在中学课堂中开展书法教学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举措。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它讲求规矩、匀称,其中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毛笔书法讲求的刚柔相济、轻重缓急、虚实相生、抑扬顿挫。在平时教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学,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还能不断规范学生的书法品质、书写习惯,让学生在艺术中领悟人生的哲理,陶冶情操。

三、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的几点设想和经验总结:

1、激发兴趣——上好书法课的前提

首先,以丰富有趣的书法故事吸引学生。书法史上关于学书法、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故事非常多。许多大书法家的成长,都留下了鲜活的探索故事。比如文征明的日书千字、怀素的埋笔成冢、智永的墨池,还有颠张醉素等等:再如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诞生的故事;书体衍变的故事等等。借助一些有趣的故事丰富课堂,以古代书法家成长的经历来激励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其实书法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些也就是字外功夫。通过这些书法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这么简单,会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心和神秘感,有利于树立书法课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2、临摹法帖——书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学习书法,必从摹帖和临帖入手。而临摹,需做到“入帖”和“出帖”。入帖——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原帖的精髓并加以运用。出帖——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初学当从一种碑帖入手,然后由渊至博,遍临诸家,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所以这个“出”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抛弃。

3、利用网络——书法教学的有力武器

互联网的兴起,让网络视频教学和远程课堂成为现实。网上有许多名家书法讲座,法帖临写指导的视频,这些名家的讲座和临写指导让学生有机会和大家名家零距离接触,接受高水平的书法指导,这种形式可以做为专业书法教师缺少的一种补充形式。

4、课堂延伸――提升艺术修养的源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课外功夫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知晓古今书法之演变书家之背景,知晓文字学知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书法与文学关系密切,有必要多读古今诗词歌赋,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学校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或短训班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品质和书写习惯。定期开展书法比赛(软笔和硬笔)及优秀练习作业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个性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情。

5、专业进修――教好书法课的保障

千年书法,实际上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书法这门学问犹如浩瀚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探求。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果不懂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结法规律,不懂得书写技能、技巧、技法,不懂美学知识,只凭单纯“会写字”,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深造,参加必要的专业书法培训研修班,提高自己的书法专业水平。“师之渊博,学之才能功倍”。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它已成为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让我们潜心于书法教育教学,传承书

法文化精粹,挖掘校本课程内涵,使伴随着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翰墨精神永存!2014年2月

第四篇: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的同时,坚持“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理念,以 “敬业乐群”为核心,以“塑造敬业优秀学子形象”为抓手,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践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课程校本化”的教育机制。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具有敬业特质的敬业学子形象。

一、 因材施教,分层细化教育目标

(一)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完善德育领导机构。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了三个年级的教育目标:高一年级开展“学做敬业人”的修身教育;高二年级开展“做好敬业人”的合作教育、高三年级开展“我为敬业争光”的责任教育,让学生行为要求具体化、目标化,从而实现“敬业乐群、和谐发展”的学校育人目标。为加强管理力度,在原有德育领导小组成员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教导、总务主任,把教学与教育、课堂教学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二)抓好两支队伍,拓宽三个途径,实现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我校坚持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在全体教师中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学生,人人爱护学生,人人管理学生的育人局面。充分发挥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教育管理小组在班级行为规范教育中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评估作用,及时反馈信息,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实行团委、学生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年级大班长等学生干部挂牌上岗制度。让学生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学会自律、自省,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效应。

学校还积极拓宽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个途径,凸现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敬业文化的教育氛围

育人与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校挖掘260年的历史名校的深厚文化积淀,创设了与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相吻合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熏陶、感染全体师生。旨在通过营造具有浓厚学校文化特色的良好育人环境,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史陈列馆,体育人文墙展示了学校260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昭示着学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各楼层展示的学生书画作品展现了敬业学子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班级的治班格言不仅体现了班级同学的理想、抱负,更是具有敬业文化特质的班级名片;叶企孙像和“敬业乐群”碑则鼓舞着全体师生“敬以治事,业以立身。尽心尽职,为国为民。做人唯严唯诚,做事崇实求真。对己勤勉奋进,对人理解共存。”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得以充分挖掘,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体现,融洽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学生

1 规范、文明的举止与学校的环境相得益彰。

三、感悟学校文化,塑造敬业优秀学子形象

敬业学子形象工程建设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项目,也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学校以此项活动为抓手,开展“学习校友品质,争做敬业之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学生“今天我以敬业为荣,明天敬业以我为荣”的主人翁意识。

1、学习校友榜样,传承敬业精神。开展的一班一校友活动使同学们走近校友。在访问校友的过程中,了解校友优秀品质,通过“每月一校友”专题栏目扩大影响,向全校学生介绍校友,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2、诠释“敬业”内涵,凸显敬业特质。我们对敬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诠释,细化了敬业优秀学子的标准,并将之纳入到各类学生评优的细则中,如: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团干,敬业中学形象大使暨敬业之星的评选,引导敬业学子在行为规范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充分展示敬业优秀学子的形象与风采。学校从07年起,在每个起点年级成立了“宏志班”,实施五免一金(助学金)的优惠政策,鼓励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刻苦学习、励志成才。各班散点分布的励志生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还编辑《爱心情怀》小报,为其他同学树立了逆境成才的学习榜样。

3、进行多元评价,形成教育合力。敬业学生不仅在学校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更要成为家中的好孩子,社会上的好公民。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家校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我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要求和措施,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如学校在敬业十大明星评选过程中邀请学校家委会成员担任评委,并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家校社区互动多元的评价机制,形成家校社区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四、开设德育课程,探索校本化课程的实施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落实的有效载体。课程的设置不仅涉及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涉及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的培养,因此我们一方面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一方面发动各方教育力量,不断开发、建设学校德育课程。

1、紧扣两纲教育。在国务院发布部分传统节日放假通知后,我校及时开设了《传统文化与节日》课程,使学生在走进传统节日的同时,感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急救》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苏风雅韵》帮助学生了解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开设《走进高中——心理调适》,帮助高一学生减少初高中衔接带来的不适应,促进学生认同、感悟学校文化,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为培养具有敬业特质的学生夯实基础。

2、凸显学校文化特色。我校开设了《敬业文化与学子修身》、《敬业颂》校本课程。旨在利用学校积淀至今的优秀校史、校友资源,激励在校学生感悟学校文化内涵、学习校友榜样、传承敬业精神。

3、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学校把德育课程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相结合。不仅开设

2 了《儒学 史学 哲学》、《论语浅涉》,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学生生命的底色。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如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仪式就选择在文庙举行。暑假还组织学生开展 “文化之旅——邹鲁行”、“爱心之旅——涡阳行”。探究儒学的精髓,表达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4、关注热点民情。紧扣时代脉搏举办时政、专题讲座,开设百家讲坛。如:在迎世博600天的日子里,我校特意邀请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先生作了《当代青年学生应具有国际视野》的专题讲座,在西藏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策划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我校及时进行了《走近西藏》专题讲座,教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又如结合北京29届奥运会,2007上海特奥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开设的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政治意识,还激励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今年7月我校举办了主题为“永恒的记忆 永恒的爱”——纪念汶川地震诗歌朗诵会,08届高三学生把向灾区捐款的荣誉证书赠送给了母校„„这些均表达了敬业学子向社会传递的温暖和关爱,彰显了敬业优秀学子形象。学校每周都有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孤老院、儿童福利院、上海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关爱、讲解、保洁等服务;寒暑假我校学生定期到新世界商场、老西门居委、敬业初级中学、阳光学校等单位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残奥会、特奥会、奥运会的志愿活动,同学们既得到了锻炼,也把敬业精神广泛地播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总结实践经验,深化温馨教室的建设工作

根据市区温馨教室创建的精神,我校把缔造温馨和谐的敬业风,培养和乐好学的学子心为工作重心,努力构建敬业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温馨教室创建过程中,“温馨百宝袋”、“爱心伞”,“五星墙”、“步步高”等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教学氛围,这些做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具有自信、自尊、平和、达观的敬业学子。

在实践的同时,我校教师还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有效教育方法。2008年12月的《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我校班主任教师在温馨教室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青年班主任工作室的课题《温馨教室建设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经认定成为区级课题,并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今年5月我校在黄浦区温馨教室推介会中以“非常高三 非常温馨”为题交流了创建经验。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深知要达到敬业乐群、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使其序列化、固定化;三年的德育目标的落实还需进一步细化„„因此我们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新的突破。

第五篇: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市里很难找到端午节的其他痕迹。媒体呼吁,挖掘节日内涵,让端午节“活”在当下,给孩子童年留一份传统文化记忆。(5月31日新华网、6月2日《新京报》)

传统节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是对于孩子成长,还是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逢节日,我们看到的是高速路上的旅行、舌尖上的吃食,原来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仪性活动几乎荡然无存,传统节日正遭遇着“空心化”的文化危机。

要利用好中国的传统节日资源,就需对症下药。传统节日之所以遭遇“空心化”危机,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一是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变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塌陷;三是应试教育偏移了教育的本质,造成了传统节日内涵的代际传承割裂。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两点:一是要回到原汁原味的节日传统记忆,已经不可能了,只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二是要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内涵,给孩子留一份文化记忆,除了需要时日之外,单一的代际传承路径已经不够,需要政府牵头,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结合城市生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可能重新延续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

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一开始并不是文化,而是在参与中怀恋温馨与欢乐,在期待与回忆中品味。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在密切的人际互动、欢乐、亲和、追思中潜移默化的。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拯救”传统节日文化,却走上了另一种急功近利,代表多于普遍,形式大于实质,除了起到提醒传统节日存在的作用之外,由于缺乏基础,传承与拯救的意义十分有限。

在城市化让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的背景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最有效的路径,一是“从娃娃抓起”,至少要在节日的那几天,融风俗与礼仪于欢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吸收家长参与亲子互动,填补其代际塌陷与断裂;二是从基层抓起,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等积极行动,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在复活仪式的同时,密切人际关系、亲和睦邻;三是从传媒抓起,通过营造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来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人们的自觉。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积淀成一道生活中的风景、一种美好的记忆。时代变了,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还必须与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相结合。比如,一些学校举办小朋友设计的小电子龙舟家庭赛,一些社区举办的包粽子、艾草家庭园艺布置赛,一些地方在公园里举办的端午诗赛,一些艺术家举办的传统节日行为艺术,等等,都是好的形式,需要固化下来形成代际期待与记忆,而不能基于一时兴起偶尔举办。(郭文婧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3日第2版

上一篇:如何提升房产销售技巧下一篇:如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