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2024-04-18

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精选4篇)

篇1: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关键词:农耕文化;学校特色;创建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发展,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进行“挖掘中华农耕文化创建学校特色”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

一、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精神,凝炼办学理念

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精神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精神并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立足良田的地域文化和校情,梳理理念;以精耘为核心,形成理念体系。

二、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素材,建设“精耘”特色课程

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农德、农文、农技、农艺等方面。农耕中有做人的道理、待人的礼仪、田园的诗歌、劳动的歌曲、休闲中的书棋……

因此,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素材,建设“精耘”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环境性、探究性、文化性、经济性,丰富、拓展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特长。

“精耘”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特色课程、活动拓展课程。本校自主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所有课程覆盖1-6年级。

基础特色课程包括:耘耕文明—节气与礼仪、耘耕诗歌—田园诗;活动拓展课程包括:耘耕棋艺—围棋、耘耕球技—篮球、耘耕音乐—葫芦丝、耘耕书墨—书法。

以课程为基础,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体验”“耘耕之礼伴我行”“葫芦丝展耘韵”“精耘围棋益心智”“精耘篮球健体”“精耘书法”“耘耕诗歌诵读”“田园剪纸”“田园舞蹈”等活动。每周四下午是“艺馨课堂”,全校有围棋、篮球、足球、跆拳道、书法、绘画、合唱等活动小组,全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聘请江南棋院、南国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有特长人才等到学校指导、训练和培训学生。到2014学年,我们一至三年级学生都参加过围棋入门培训,三年级以上进行围棋中级、高级的培训。

三、挖掘中华农耕的过程与方法,构建“精耘”课堂

中华农耕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包括播种、培育、助长、收获等方面。课堂如良田,教学过程就是耕耘过程,因此,我校在反复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精耘课堂”模式——“四道耘学式”。其基本结构是:导学播种—互学培育—展示助长—精练耘获。

“四道耘学式”变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正在讲,我正在认真听”。既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研讨的“耘学”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切身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牢固掌握新知,学会学习方法。

四、挖掘中华农耕的自然法则,构建“金穗”系列评价体系

中华农耕的自然法则,首先是“万物竞荣”,田野里的万物都呈现生机,既共同扶持,又有生存的竞争。其次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才有丰收。因此,我校依据自然法则,制订了精耘教育“金穗”系列评价体系。

各班设置一个“金穗”系列评价体系公布栏。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载体,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学生—家长—教师”完善的系列评比,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每月汇总一次,公布结果,每月评定表彰一批“金穗少年”“金穗小组”,“金穗班级”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评一次,发挥榜样作用。另外还评选“金穗教师”“金穗家长”。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营造了力争上进的良好氛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五、挖掘中华农耕的文化意境,创建物象化、诗意化的校园文化特色

将校园的建设与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建设成为诗意化的校园,做到生态化、洁净化、美丽化,体现精耘的精神追求。学校如农耕的生活紧凑而富有规律,使人觉得紧张而充实,家庭般的生活温馨而充满阳光,使人觉得安逸而温暖,进而营造一个真正的“精耘”大环境。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精耘教育特色,以精耘学业良田的理念来引导师生,以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切入点,以参与、体验为途径,精教精学,陶冶心灵和志趣,内修外塑,学生礼仪、体艺见长,学生在情感、能力、成绩、特长等都有了可喜的收获,校园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幸福感。如今,家长们认为孩子变得有礼貌、乐于助人、主动合作学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创建学校特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去探索,在实践中调整,不能为特色而特色,要立足师生。在教育的这片田野上泥泞中前行,精耘教育将会迎来一个金色的季节。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性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2: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近年来,我们以传统孝文化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孝文化,感悟孝德,实践孝行,培养学生爱父母长辈的情怀,引导学生升华这种爱心孝心,把爱心推及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不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潜移默化

以浓郁的孝文化氛围培育孩子孝心

首先,让孩了们在浓郁的孝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校将孝敬教育与打造书香校园相结合,制作孝文化教育宣传画,张贴在校园主干道的显眼位置,在教学楼道张贴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孝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广播室周一、周三、周五的节目中,开辟了“经典作品解读”专栏,解读《弟了规》等传统篇目,讲述古今孝文化故事。

其次,让孩了们在研究和感悟中得到启迪。学校定时集中举行孝文化知识讲座,分班举行“慈孝”故事会,促使学生去了解、搜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孝文化传统。在充分感知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学生懂得了为人子女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是孝,回报父母以及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是孝,爱国、爱大卜是“大孝”。

其三,让孩子们在调查和访问中受到教育。在离学校10公里远的栗树湾村有一座“孝了碑”,是一处清代遗迹,也是一个良好的孝德教育基地。每年九月,都要组织一批学生去参观“孝了碑”,通过观孝碑、访孝事、读祭文、写感想,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植根于行 借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孝行

一是开展感恩孝亲活动,着眼于“小”字,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主要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即给父母端一杯茶;给长辈夹一次菜;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洗一次碗(或做其他家务);陪长辈聊一次天;为父母唱一首歌曲;抚摸一次父母的于(或脸);给父母(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给长辈买(或制作)一份礼物;给老师一份满分作业(或试卷)。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重阳敬老活动;组织学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孩了们热情地和老人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帮助擦桌了、扫地,培养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心;组织清明扫墓活动,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凭吊先烈,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到农村和镇法庭、综治办调查了解当地农村敬老养老状况。

三是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学校每年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来推动孝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在校园橱窗、广播室大力宣传“孝星”们的事迹,掀起了学孝星、比孝心、看孝行的热湖。学校德育室设计开展了“孝老敬老征文”、主题班会、板报等评比和《弟了规》背诵比赛等活动。

三、以孝立人——用孝敬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一是孝敬教育构建了和谐校园。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以来,孩了们学会了知恩、感恩、报恩,用实际行动以各种形式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尊重,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友好、和谐。同学之间真情交流,感谢同学间的帮助、合作、谅解之恩,掀起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

二是孩了孝心温暖了家长的心。去年春季的一个周末,一名二年级孩了的爸爸像往常一样按时来校接她。当父亲跨进教室时,孩了高兴地迎了上去,并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面包塞进爸爸的于里。说:“爸爸您吃吧,这是我省卜的零花钱买的”。一股暖流顿时涌进父亲的心田,父亲把孩了紧紧地抱在怀里,眼角流出了激动的泪花。在家长交流会上,这位家长说:“虽然现在孩了还小,会做的事少,但我想孩了做了多少事,做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了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有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这一点我想比成绩好更重要。”

三是孝敬教育也影响着家长。如今,许多家长意识到教育孩了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首先自己得做好榜样,因为孩了的孝敬意识是从一个又一个亲情故事中听会的,孩了的孝敬行动是从自己亲人的一个又一个孝行中看会的。

四、持之以恒——拓孝敬教育深度,提升德育高度

1.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孝敬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学校聘请专家,由校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收集学生现存的问题,编写孝敬教育教材和教案集,分段设计孝敬教育的内容和行为要求。

2.引孝敬教育课进课程表。一周一节孝敬教育课,学校自编<孝敬实践作业本》,让孩了们每周一记,回家想着尽孝敬心,做孝敬事,为记而促做。

篇3:让秦淮河水滋养文化名城

一、“桨声灯影”彰显秦淮水文化的魅力

秦淮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文化大河,自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孕育了近2500年建城史的金陵古都和千古吟诵的秦淮文化。其中,“桨声灯影”可以说是体现秦淮水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秦淮灯彩、秦淮画舫则是“桨声灯影”的独特载体。真正把“桨声灯影”意象推向极致的还属近代文人朱自清、俞平伯的两篇同题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游记问世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使“桨声灯影”基本成了秦淮河的代名词。外地的游客要游览秦淮河,言必“桨声灯影”;南京人也会炫耀曾经的“桨声灯影”。“桨声灯影”凝聚着历代文化的沉淀,寄托着南京人的热爱。如今,“民生水利”的理念又为“桨声灯影”的实现注入了活力。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沿河不仅有明城墙、东水关遗址公园、吴敬梓故居、桃叶渡、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还有中华门城堡、孙楚酒楼等历史文化遗存。“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秦淮河畔特有的具有浓郁明清风格的河厅河房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在碧波荡漾的秦淮河水映衬下,那长廊、翘檐、马头墙轮廓出的音乐般韵律之感足以让人陶醉,流连忘返。尤其到了春节,“桨声灯影”的秦淮风光带更为壮观。

二、“山水城林”构建南京个性发展

南京依山而建,伴江而立,集山水城林和文化之都于一身,融名山、名河、名人、古迹于一体。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中,从现代景观环境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南京山水城林的内涵和意义,把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结构与水环境改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结合起来的做法,在治理秦淮河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秀美的石头城公园,是秦淮河整治中“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最佳典范。总投资2.1亿元的石头城段全长约1公里,位于清凉山西,“金陵四十八景”中著名的“鬼脸照镜”就在这里。所谓的“鬼脸”是依据清凉山而建的城墙上一块长约五、六米,宽约二、三米的砂砾岩,风雨的侵蚀使它看上去酷似一张鬼面具,因此俗称“鬼脸”。从明清时期起,“鬼脸”就是南京著名景点。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几何时,镜子湖不见踪影,“鬼脸”上长满了杂草“胡须”,石头城一度成了南京的“龙须沟”。在治理秦淮河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先对“鬼脸”进行了清理,维修了危险坍塌的城墙,重新开挖了镜子湖,提升了水位,使池中的倒影范围扩大,“鬼脸照镜”更加清晰易见了。治理后的秦淮河边,三层复式河岸分别可以满足不同水位时的景观需要,河岸至明城墙边则是各种树木花草的天下。到了夜晚,石头城更加迷人,海燕式的路灯在花丛与树林中翩翩起舞,泛光灯使“鬼脸”多了几分鬼魅色彩,让人不禁想起元人傅若金所赋“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的诗句。

三、“人文绿都”加快传统与现代交融

建设“绿都”,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而优良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南京发达的水系。为了让秦淮河真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水利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让水利进城”,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服务。从2005年起,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实施了“引江调水”工程,引长江水为秦淮河“洗肠”,引江调水线路总长40公里,每4~5天可完成一个周期调水,经过整治,秦淮河水质达到景观水质要求。在外秦淮河入江口,南京市水利局兴建了立体景观——亚洲唯一的大型“双孔护镜门型”河口闸,彻底解决了长江水位与外秦淮河水位的落差导致水位不稳的问题。在建设南京国际性人文绿都的蓝图上,水利人描绘了浓墨重彩。投资37亿元对秦淮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文化休闲业的兴起,分布在沿河两岸的石头城遗址公园、水木秦淮休闲街区以及100万平方米的花草绿地,让内秦淮河满眼皆绿,四季有花,一年吸引200万人次的市民来此休闲娱乐。在秦淮河的整治中,为了挖掘秦淮河沿河文化资源,让“十里秦淮”繁华再现,相关部门还首次对秦淮河源远流长的文脉进行了全面梳理。经过对上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的搜集整理,最后形成了秦淮河“历史变迁”、“遗址遗迹”、“典故纪闻”、“诗词文集”、“民俗文化”五套系统资料,共收集了100余处名胜古迹、50余个历史典故、315篇诗词赋辞、220位历史名人以及大量的古画、民俗、美食、特长等。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南京”建设,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使秦淮河成为南京通向世界的精美名片。

四、“文化元素”赋予城市文明底蕴

治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为保障当今城市的文明发展,从先人行之有效的治水策略中汲取智慧,并融进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元素,是提升现代城市文明层次的绿色走廊。南京秦淮河的治理注重涵盖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把城市水利的总体设计规划,融进生态、文化和现代文明、经济发展的时空构架。从而将文化的内涵渗透于千年流淌的秦淮水中,并托起一水秦淮的两岸风情。依水而建的明代城墙,与秦淮河交相辉映。治水亦修墙。从东水关到水西门完整保留的明墙,成为600多年的见证,使人们回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争硝烟,使人联想“聚宝盆”的民间传说。特别是“石城鬼脸,水塘为镜”的天然神功,展示的是金陵历史的悠久与沧桑,是与秦淮水天然成趣的滨水文化。至于秦淮河边长干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名句起源,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秦淮河治理过程中的文化再现,为南京城深厚的文化积淀,绽放出文化元素的奇葩。秦淮河治理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升,是水文化品位的彰显。文化元素在保护水域的自然特征的前提下,与绿化、湿地、流动水体、历史遗迹相得益彰。秦淮河治理是治水的文化元素赋予城市生态文明环境的成功运作,让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随季节层次生动变化,使之成为满足城市人群休闲、审美、陶冶情操的天然氧吧。2008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城市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人居署把“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授予南京。这是联合国人居领域的“钻石奖”,摘取这一桂冠的最大功臣是秦淮河整治项目的成功实施。水利人为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联合国人居奖评估组长、人居署监测研究司司长唐·奥克帕拉说:“秦淮河整治效应已在南京‘放大’、‘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绿化、安居建设尤其出色。”秦淮河的成功治理敲开了联合国的大门,摘取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的桂冠,被专家认定将成为全世界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教科书。

篇4:秦淮滨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

《到民间采风去》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本单元以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能够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明确教材设计思想和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因地制宜,将秦淮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效整合。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又对秦淮民俗资源做了筛选,不求大求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秦淮历史悠久,区域文化富有特色,可以挖掘的资源非常丰富。从凤凰台到古城堡,从秦淮小吃到民间工艺,从诗文传说到建筑艺术,应有尽有,都可以作为教师开发、学生研究的主题。那究竟该选择什么资源作为民间采风的主题呢?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正值开学初,有关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灯展的报道铺天盖地,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灯。

普普通通的花灯竟然能带来如此高的效应,这是土生土长的秦淮人始料不及的。感慨之余,笔者突然有了主意——何不以赏花灯的形式开展这次《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笔者正好借此次活动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艺术底蕴,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的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老门东如今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这就意味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流光溢彩的花灯,探究到花灯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同时还能感受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市井的传统风貌,从而打开了一扇充分感受本土民俗风情的大门。

创意设计

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民间文化知识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活动过程:

前期准备:

1.分组合作:根据活动目标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本着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

2.指导学生实际“采风”后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采风的具体内容)制定计划,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研究手段进行研究,准备相应的设备,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出流光溢彩的花灯

师: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秦淮灯会因为“光”与“彩”的结合、“灯”与“舞”的交融,以独具风韵的形式内容客观地表达了老百姓呼唤真、善、美的淳朴心声,也折射出人们在对火的原始体验中生发出来的信仰习俗、文化意趣、审美理念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经过一周的“采风”,每个小组都硕果累累,看着大家急切交流的表情,老师敢说今天的课堂定是一场流光溢彩的秦淮灯会,定是一次畅享民俗文化的盛宴。(教师板书课题“到民间采风去”)

2.活动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师:下面,请大家看看我们班的拍客小组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在他们的镜头下,流光溢彩的老门东灯会又有哪些我们平时没有观察和欣赏到的美呢?强调一点,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选出你认为拍得最美的那一张,并说明理由。

2.1小小拍客——赏灯彩光影

(“小小拍客”小组成果展示代表边展示图片边解说)

生:老门东灯展会场设在老门东历史街区,沿长乐路支线箍桶巷一直向前,老门东的高牌坊首映眼帘——上刻“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从中足见老城南的“点睛之笔”在于老门东。

整个会场共有15间彩灯馆,一路赏下来,我们发现虽都是灯展,但每个展馆的风格却不尽相同,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间的审美情趣,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我们的镜头一饱眼福吧。

秦淮馆——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秦淮馆的南京花灯以蜚声海内外的传统作品“荷花灯”为主,造型秀气。我们大家都逛过灯市,我们在灯市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花灯,为什么在这个空间有限的展馆里只展览“荷花灯”呢?后来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这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纪念为他打下江山的阵亡将士,下令每年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扎制荷花灯(佛教中荷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放入秦淮河中以超度亡灵。扎制荷花灯的风俗就这样在南京扎下根来。而且,因为荷花灯含有“和(荷)和(荷)美美”、“连(莲)子连(莲)孙”等吉祥的含义,深得老百姓喜欢,于是在众多花灯中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荷花灯。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所以山西馆的花灯充满了晋商文化元素,无论是色彩上的大红大绿、造型上的大气端正,还是装饰上随处可见的脸谱,均透出晋商宅院里的华贵。

扬州馆花灯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它的装饰很特别,每一盏花灯上都有扬州剪纸的身影。大家都知道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郭沫若曾这样赞美扬州的剪纸艺术——“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两种艺术的结合真是相得益彰。

下面这些灯地方特色的体现我想借同学们的一张巧嘴一一道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继续逛灯会——endprint

(拍客小组代表多媒体展示其余灯彩展馆的照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示例:

我喜欢河北馆的花灯,这个展馆的花灯充分运用了蔚县剪纸、铁艺等元素,体现了浓郁的河北地方特色。这种铁艺宫灯是用铁丝纯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独特、造型新颖。

我喜欢台湾馆的花灯,它新奇唯美,饱含创意元素,无论材料还是造型都创新、环保,体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实用的理念。我们小组去逛老门东的时候特意观察了今年秦淮灯会上热卖的手工折纸花灯,这种花灯结合了纸雕工艺,克服了传统花灯无法量产的难题,且携带方便,外地的游客也可以买回家去,再教孩子拼装。

我喜欢上海灯彩馆的花灯,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个馆的花灯以立体动物灯为主,做工精美、用料考究,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上海地处江南,与江浙相邻,江南传统的彩灯制作工艺对上海人影响颇深,加之上海自开埠以来西方文化就不断传入,使上海的灯彩工艺也逐渐带有海派的特色,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借鉴南京夫子庙、扬州、苏州等江南灯彩制作工艺,融百家灯彩之长,兼收并取,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彩绘、剪纸、扎制、造型等艺术的特色,又具备西洋雕塑的逼真长处。

师:拍客小组代表的成果汇报很精彩,通过这次“到民间采风去”的经历,拍客小组成员不仅欣赏到了老门东流光溢彩的花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对摄影技术的掌握、对光和影组合艺术的理解、对于美的感受和欣赏,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小组能够透过小小花灯看到它所体现出来的地域特色和民间的审美情趣。下面我们请拍客小组的另一位成员来说说他们的“采风”经历,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完美的呈现的。

生:在接到这个研究任务后,我们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去了老门东,先大略逛了下灯会,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个展馆的花灯都不一样,都能体现花灯所在地的特点,所以我们就想探究下花灯中体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审美情趣。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后我们想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们小组研究的成果呢?我们想到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用镜头记录,于是我们就开始了第二次“逛灯会”的经历。这一次我们仔细看了每个展馆的花灯,并且负责拍照的同学拍下了海量照片,回来后我们小组成员又对海量照片进行了筛选,只保留了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照片。比如,在对山西馆的照片进行筛选加工的时候,我们发现,众多展灯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色彩较凝重艳丽,装饰图案以脸谱为主,很多花灯上写有“晋商”二字。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张照片最终被我们留了下来,一张是写有“晋商”二字的,一张是画有大红大绿脸谱图案的。还以山西馆为例来谈我们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为什么山西馆的花灯会是这样的色彩和装饰图案呢?于是我们小组负责查找资料的同学开始寻求网络的帮助,最终寻到了答案。

师:同学们,听了拍客小组整个“采风”经历的叙述之后,你觉得他们小组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示例:

我觉得他们小组是在逛了灯会才确定小组研究方向的,这符合老师教给我们的研究方法——先实践后研究。

我觉得他们小组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小组的成员很团结,能够做到分工合作。更主要的是他们小组成员具有一种不断探究的精神。

师:同学们总结归纳的很对,一项活动要想取得成功,少不了实地考察,更少不了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更要具有探究精神。同学们,小小花灯不仅具有流光溢彩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小小主持”小组去探寻花灯背后的深刻寓意。

2.2小小主持——说灯彩寓意

(“小小主持”小组成果展示代表边展示图片边解说)

生: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拍客小组为我们展示的秦淮馆里的荷花灯吗?还记得为什么要把灯做成荷花图案吗?

(全班交流)

生:因为荷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人们希望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之人。

生:因为希望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连子连孙”。

生:同学们说得一点没错,但是我现在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荷花会有“和和美美”“连子连孙”的寓意?

(全班交流)

生:因为“和”与“荷”谐音,“莲子”与“连子”谐音,所以老百姓就巧借谐音来表达他们的美好期望——希望日子过得美好,家丁兴旺。

生:广大民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不断地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在探访老门东灯会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花灯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比如,扬州馆的很多花灯上贴了剪纸,我们仔细观察了下剪纸的图案——多是菊花、梅花、松树、竹子、圆月等,下面,我们小组将以竞猜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的探究成果。我们共设计了三道题目,两分钟准备时间,时间到后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先获得机会的同学具有优先选择题目的机会,答对的同学将获得我们小组制作的荷花灯一盏。

(“小小主持”小组出示题目)

题目如下:

(1)在逛灯会的时候我们碰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想送给来南京探亲的台湾亲戚一盏花灯,面对众多的花灯,老奶奶很为难,不知道该买哪一种花灯才好,你能从花灯寓意的角度为老奶奶选一盏花灯吗?

(2)我的爷爷恰巧在元宵节过生日,我想选一盏花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我不知道该选什么图案的花灯才好,你能帮我拿个主意吗?

(3)小明期末考试再次失利了,整个假期他都闷闷不乐的,作为他的爸爸,你会送他一盏什么样的花灯鼓励他呢?

(其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示例:

我来回答第二道题目。因为题目中说是爷爷过生日,所以我想送他一盏带有松树图案的花灯,因为松树四季长青,历经严冬而不衰,象征青春长驻,青春不老,所以我想巧借这盏花灯表达我对爷爷的美好祝福,祝福他——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endprint

我来回答第一道题目。自古以来圆月就象征着团圆、和谐、美满,作为台湾同胞,只能借回大陆探亲的机会与亲人团聚,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所以我想建议这位老奶奶送给她的亲戚一盏带有圆月图案的花灯,一方面借此表达她希望亲人早日团聚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希望亲人虽人分两地,但也要彼此挂念,彼此珍重,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不是这样说的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只能回答第三道题目了。从题目叙述的情况来看,小明的耐挫能力较差,屡次的失败让他一蹶不振,作为他的爸爸,我希望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勇敢、坚强,而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一盏梅花图案的小花灯作为父亲委婉教育孩子的工具再合适不过了。

生:三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花灯,并且能运用语文知识来探究花灯背后的深刻寓意。这三盏我们自己制作的花灯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健康、快乐。

师:感谢主持小组的精彩呈现。不同的花灯有着不同的寓意,我们的学习探究才刚刚开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像主持小组的同学们一样在用眼睛直观感受花灯美的同时,更能用心探究花灯背后的文学内涵。下面我们请主持小组的另一位成员来说说他们的“采风”经历,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完美的呈现的。

生:我们去逛灯会的那一天恰巧是周末,整个老门东真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不仅看花灯的人多,买花灯的人也不少,我们就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来看花灯买花灯呢?这个疑问恰巧帮助我们确定了研究方向——研究光影背后的内涵。之后我们通过访问花灯艺人、查找资料、结合语文学习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出了花灯的深刻寓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具体寓意的花灯有很多,但因为小组展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占有的材料做了筛选,把同时出现在诗歌中和花灯图案中的事物保留了下来,以便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多关注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师:从刚才主持小组成员的发言中我看到了这一组同学的用心良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溢美之词要送给这个小组呢?

示例:

老师,我觉得主持小组的研究很有“语文味”,跟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联系很紧,他们能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并且能用语文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原来,生活处处皆语文啊!

我觉得他们小组的成果展示形式很新颖,以竞答的形式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加强了与别组同学的互动交流,可谓一举多得啊!

我认为他们的“奖励”比较有特色——制作的花灯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我有一个小建议,如果他们能将制作花灯的过程写成一篇说明文就更好了,那样,我们读了他们的文章就既复习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又有了制作花灯的本领,岂不是更好?

师:既然同学们有如此强烈的制作花灯、写作花灯的欲望,那老师就满足你们,拍客小组带来了一段花灯制作的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民间艺人制作花灯的过程,边看视频边记录要点,然后写一篇制作花灯的作文。今天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完成观看视频的环节,具体写作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2.3小小作家——写灯彩制作

学生观看视频、记录要点、构思写作。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听着你们的精彩汇报,老师能感受到你们对生活、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秦淮区是古都金陵的起源,南京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的美称。而秦淮文化又是金陵文化的精华,秦淮民俗民间文化则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秦淮人,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徜徉在秦淮水月之中,我们随时都可以造访竹林七贤,我们随时都可以探寻古城堡文化,我们随时都可以品味秦淮小吃……原来,我们一直行走在精致、儒雅的秦淮文化之中,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秦淮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吕勤,吴荣华.课堂大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玉强.深度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古建筑电气设计及施工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滨江公园延伸段景区建设工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