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4-05-10

传统文化的内涵(共9篇)

篇1:传统文化的内涵

“背靠五千年,坚持三面向,顺人知天,以致其性,办出特色,展翅高飞。” ——国家教育

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题赠学院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背靠五千年,坚持三面向,顺人知天,以致其性,办出特色,展翅高飞。”——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题赠学院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疑是重要的,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成人之道”的教育,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为此,学院提出了“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基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学院从1998年开始积极倡导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构建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诗教和艺术品鉴赏为切入口

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诗词教育和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为切入口,锐意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当代高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的诗教活动起源于1998年的学生诗词创作培训班,迄今诗词培训班已开设了八届,有千余名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诗词的欣赏与创作,其中有200余名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诗词创作,还在院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了数百首诗词作品。2000年,47名同学的102首作品入选全国《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建的“兴华诗社”被评为2002浙江省高校先进社团。2002年,中华诗词学会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全国首届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并授予该院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4月,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推进校园诗教工作的同时,学院又着力实践了传统艺术对高职生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工作。中国书画、古陶瓷、玉石金银器物等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其背后深蕴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品格,对引导高职生树立民族自信,高扬民族精神,进而珍视生活,热爱专业有着极为积极的持久意义。目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建立了校内艺术品展示、实训基地,收集、整理了上千件传统工艺品,并予长期陈列、展示。展示厅不仅成了广大师生领略民族文化艺术的现成空间,也成为宣传学院校园文化的独特窗口。

拓展素质教育载体

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在诗教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又提出了构建“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理念,并通过积极策划,组织落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人文教育品牌活动:“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润物无声,得到全院师生的认可和接受,已经成为该院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

为进一步推进“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夯实人文教育的课堂基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加强了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除《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外,学院人文科学部已将《书法》、《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等十余门课程作为全院性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初步构建起符合高职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今后,学院人文类课程将采用学分制,学生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类选修课方能毕业。在此基础上,学院始终鼓励广大教师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把“人文知识”真正内化为每个学生的“人文精神”。

社团与讲座相呼应

营造浓厚人文环境

社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团有兴华诗社、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合唱团等,其中兴华诗社与书法协会,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出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新形式。兴华诗社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建的社团,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融洽组织。该社团由院领导担任顾问、社长,经常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广受学生欢迎,也吸引了诸多教职员工的参加。兴华诗社的社刊《兴华诗教》(现为《中华诗教》),成了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补充读物和诗词创作课的辅助教材。书法教育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优良人文传统。该院学生曾连获第六、第七两届华东地区物资学校学生书法比赛团体第一名。用学院书法协会会员的笔墨来书写兴华诗社社员的诗词作品并予以展出,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高品位的高职院校必须努力营造一种科技、文化交融的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针对高职院校相对较弱的人文教育现状,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地邀请了院内外专家学者举行了面向广大师生的系列人文讲座,并提出了响亮的人文讲座口号:以浓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对话,以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近几年来,学院邀请了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等20余名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分别为广大师生作专题讲座。这些高密度、高层次、高品位的人文讲座一次次掀起了该院师生员工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精神文明建设。

创设文化产业类专业

人文教育创新出新果

在积极营建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锐意创新,将文化教育

与专业办学相结合,把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市场经济相融会,成功创设了全国首个“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更名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了全国首批接受专业化教学的文化市场领域艺术品产业经纪人。目前,首批培养的20余名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前景相当乐观。长期的人文教育实践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校园人文氛围浓郁,学生品格和能力普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增强,有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在评估结论中所说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崇尚与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做事’与‘做人’的协调统一,初步形成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依托产业创特色,能力本位增实力,素质教育添后劲。学院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学院社会知名度日益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6%以上,招考分数线连续三年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去年更是取得全省高职院校文理两个招生分数线第一的好成绩。

篇2: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

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继承和发展

篇3:解析传统云纹的文化内涵

“云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 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装饰纹样之一, 它广泛出现在民间剪纸、风筝、宫灯、服装、印染、雕刻、绘画等作品中, 是一种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的传统装饰纹样, 以其独特的和多变的造型流传至今。优美、流畅、饱满、飘逸的艺术形象, 美好而丰富的寓意逐渐沉淀为一种具有典雅东方美的传统图案之魂, 渗透在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中。它抽象、婉约、流畅的造型传递的是幻想与浪漫, 具有典雅的东方之美。

二、云纹的文化内涵

祥云象征着吉祥, 表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探求。云纹在创作之初, 古人就已经将人类的情感深深地寄托其中, 因此, 云纹是包含情感的表现形式, 而正是这种形式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清晰而委婉地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时人们对生命的规律与节奏循序渐进的搜索结果。云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云纹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 被广泛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时间, 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 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它形态多样, 有十分抽象但规则的几何图形, 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云纹所具有的审美代表性在于它的视觉形态特征体现了民族审美感觉或审美心理的普遍现象, 适应了中国人注重实物形态审美的习惯。在服装面料中, 云纹可作为单独纹样的使用, 如与龙、风、山石、海水、火焰、乐器、吉祥文字、花卉等等, 组成特定寓意和吉祥象征主题的团, 不仅美化面料还表达了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云纹的种类及形态特点

云纹图案的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云纹图案得到不断地丰富, 每个历史时期的云纹样式, 都融入各自时代因素的不同风貌。中国云纹艺术因此显出它的博大和精深, 有着无限的魅力。从云纹衍变和形态的特点来看,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律动的感悟经历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直觉到知觉的过程。

1、云雷纹

云雷纹以旋动的形态呈现“聚”, 那一圈圈有序的旋线演绎出强烈的运动感与生命感, 循着运动的轨迹将生命的速度、节奏与韵律记录下来, 从而使直观的生命知觉与象征生命的意味相遇, 并产生审美共鸣。

2、卷云纹

卷云纹主要的特点即打破了云雷文原来单一的旋动韵律, 走向分散之路, 这是建立在先秦百家争鸣思想基础上的结果。

3、云气纹

云气纹是人们回到现实, 努力实现自身理想的人生写照。云气纹第一次成了人们可以自由驱驾的“祥云”, 它与龙、风、茱萸等吉祥物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并且成为它们不可缺少的部分。战火纷飞的年代, 人们只能将生命寄托在超凡脱俗中成就了流云纹无拘无束率性随意的特点, 其形态特点突出了流动的特性, 一个“流”字便是云纹魏晋时期的全部写照。流云纹的特点正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是对生命节律的再一次深度体验、社会正在曲折中前进, 否极泰来, 人们迎来了隋唐盛世。朵云纹正是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它雍容富贵、兼收并蓄, 多多祥云代表着颗颗期盼的心, 希望好日子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团云纹, 叠云纹分别是明清时期的两大云纹样式, 飘动也是它们的形态特点, 其形态特点充满人们的期待与祝愿。如意云纹是时间跨度长、应用范围广的一种云纹样式, 符合人们普遍而通俗的审美习性, 这是人们在经历了曲折、坎坷、平坦之后, 对生命体验进入了一种飞跃境地的突出表现。如意云纹的最大特色即稳定、适应与包容, 而它们也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高超境界, 这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云纹样式。

云纹形态经过旋动、回旋、自由、流动、飘动到融合, 是人们对生命节律的探求。每一次的衍变都包含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深处热切的期盼, 云纹符号中沉淀着人们的劳动经验、审美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云纹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发展, 通过对纵向的时代脉络和当时的艺术环境的研究, 以及云纹在各个时期的形态、结构、应用和艺术表现性, 对云纹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深入地再挖掘、变化和改造, 使之在保持其原有传统意义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观念, 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云纹的应用

1、云纹在古代艺术中的应用

“云纹”在我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中出现得颇为广泛, 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也极为常见, 几乎所有能表现吉祥寓意的成和, 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的“祥云”团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这种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是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这种装饰风格到秦汉时已是弥漫全国, 达到极盛, “祥云”已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 直观的形象和深长的意味, 使其不仅上达宫廷王侯, 还下至市井瓦舍, 显示了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并流传至今。

云纹是汉代瓦当中占应用的数量最大的一类。其花纹特征当面中心为圆钮, 或饰以三角、菱形、分隔型网纹、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云纹占据中央大面积的主要部位, 花纹变化十分复杂多样。据主纹云纹的主要变化, 大致分为卷云纹瓦当、羊角形云纹瓦当等类别。在流行的圆形瓦当上, 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是卷云纹。卷云纹瓦当一般在圆当面上作四等分, 各饰一卷曲云头纹样。变化较多, 有的四面对称, 中间以直线相隔, 形成曲线和直线的对比;有的作同向旋转形。这样图纹的瓦当, 富有韵律美感。

2、云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承传流变, 云纹在整个演进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意义, 逐渐沉淀成一种代表中国传统视觉记忆与审美尺度的视觉符号,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云纹运用在现代设计上, 使这一元素在符合现代设计功用的同时又能展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上重新诠释这些元素的语意和使用层面, 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它, 把我们中华先民们的文化内涵要素渗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在当今对设计艺术自律性尤为规范的商业社会中, 合理运用从云纹中所汲取出的情感与梦想, 更能够使现代设计下所产出的作品更具人文精神并提升其生活价值。云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不是对其“形”的简单模仿与照搬, 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从云纹纵向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横向的现代视觉设计理念出发, 整合和发掘云纹历史发展的象征意义;以功能性与形式美的统一、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全球化进程中的融合等理论为基础, 逐步提炼出云纹的优势价值, 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云纹纹饰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中的应用之路。

摘要:中国传统纹样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与历史, 是现代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云纹作为传统纹样中的一支典范, 它象征着吉祥, 它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探求。云纹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视觉记忆与审美尺度的视觉符号, 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设计理念。在当今对艺术设计理论, 以及在当今的商业设计总, 合理运用云纹中所汲取出的情感与梦想, 能够使现代设计中产生的视觉作品更具有人文精神, 同时来提升人们的生活价值。

篇4: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7-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廣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曹胜高.《国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5: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解说

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今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为保护项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 (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篇6: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观念,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2、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忠诚。

3、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硬”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创建,对文化环境的创建,“软”表现在重视创造风气,树立企业精神,培育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加强成员间的感情投资。

篇7:做事文化的内涵

做事文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扫除阻碍做事文化的各种壁垒,所有壁垒都是人造成的,所有壁垒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打破的。要让做事者大有可为,混事者没有市场,碍事者人人斥之。

篇8: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蕴藏着中华民族卓绝超凡的才智华彩, 折射出东方文明的神光异彩, 成为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被称为瓷中至尊的龙泉青瓷更以其高超的烧制技术, 超凡脱俗的釉色, 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内容丰富, 表现形式多样, 既有观念文化 (思想理论, 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 、历史文物 (如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 , 也包含社会制度和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可以说, 有将进两千年历史的龙泉青瓷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其以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记述着中国文明的进程, 时刻昭示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整体上看, 龙泉青瓷注重人生, 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中和之美。

1 注重人生, 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其哲学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学说

儒家思想往往以玉比喻人的许多美德, 玉几具有了特殊含义, 龙泉青瓷的“类玉”则是该类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孔子论玉说:“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龙泉青瓷滋润敦厚, 委婉含蓄的秉性, 闲散清远的自然美, 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诚如民过是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 几乎物可与争衡, 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 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 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 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 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不用玉。在众多的八仙、祥瑞 (福、禄、寿) 以及凤凰 (百鸟之王, 象征大富大贵, 大吉大利) 和鹤 (象征长寿和气节) , 竹 (竹与祝谐音, 寓意百岁志喜, 百岁安寿) 等题材中, 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 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由此可见, 在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境界的构成问题上, 龙泉青瓷艺术是极为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

2 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融进了中国人对宇宙和生活的特殊体悟

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是由道中产生的, 而道则是本乎自然, 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观物取象”的命题的扩大延伸。《考工记》记载:“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季节气候, 地理环境, 材料的自然美感, 人工的巧作这四因素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 天时, 地气, 材美, 工巧这四者的相合, 就是自然因素 (“天”) 与人为因素 (“人”) 的相合, 龙泉青瓷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 浓艳浅淡, 但都无不以青为尚。所组成层翠欲染, 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 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 更有“类玉”、“类冰”之青, 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极重要因素, 釉色之中饱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这融和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 一旦沾染附着于瓷器, 立刻提升了青瓷的品位。且看古人对龙泉青瓷釉色美的评价, “如蔚蓝落日之天, 远山晚翠, 湛碧平湖之水, 浅草初春”。亲自去过龙泉, 见过瓯江源头之水后你就会赞叹, 原来青瓷的颜色与这瓯江之水色相似, 青碧如水。龙泉青瓷色本自然, 有着大地之美。

中国陶瓷艺术的“自然”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这种“自然”是自然现象的直接表现。许多的龙泉青瓷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 历代作品中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 又有人类自身, 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艺家们从自然物象中体会到宇宙自然的韵律, 他们逐渐意识到怎样的形式美化器物, 才能使器物与自己的心灵相通, 才能体现自己的情感。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 裂痕无意而自然, 可谓天工造就, 每件器物开片不一, 绝无雷同, 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 格外珍贵。这种追求主体身心节律与对象自然节律之间的契合协调, 从自然造化中吸收营养的美学思想, 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 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情体悟, 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3 讲究锚物我同根船、韶以圆为美骨, 体现圆满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圆整、圆融、圆妙、圆成等, 追求心物同圆, “以圆为美”的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统一的审美思想。《礼记》提出“中和”一说昭示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看来, “中和”是最高的美德, 同时, “中和”也概括了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思维方式。中和之“和”, 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 讲求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 在追求圆满效果中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中和之类的美学精神的体现, 同时还讲究相反或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刚柔、迟速、出入、疏密,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如青瓷作品的烧制过程中造型、款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均衡彼此穿插, 虚实相生, 辉映成趣, 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 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器物造型连贯和谐, 上下呼应对昭, 左右对称均衡, 形体变化适度, 主次关系明确, 比例匀称, 细部精确, 求静不求动, 求正不求奇, 平稳、平实、蕴蓄着深厚的韵味, 刚柔相间, 变化无穷, 蕴涵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从而展示出中国悠久的文明。如同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 龙泉青瓷从特有的审美追求中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可以说, 龙泉窑青瓷是最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

篇9: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化内涵

但具体来说,写意也并不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绘画的一个特性。在西方美术史上,写意式绘画也数不胜数。19世纪末,康有为在意大利美术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拉斐尔的绘画时,他为之震惊了。拉菲尔作品本身就令人叹服,加上其再现真实的艺术技能与潇洒之笔,激励康有为撰文布召,力倡中国画应该改良,这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观念之突变的前奏。随后还有许多类似于拉斐尔的这种绘画艺术境界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鲁本斯、弗拉戈纳尔、戈雅、德拉克洛瓦、左恩、马奈……伫立在他们的作品前,我们很难不被其恣意挥洒的写意语言魅力所征服。

而在我国,写意式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在西方艺术家追求一种潇洒、随性的写意绘画境界时,我国元代画家倪瓒却认为“逸笔草草”,只是外观形式的一种表面艺术。他说的后半句“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境界,在西方传统艺术中则更是罕见。另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得其形似,则无气韵”、“今其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大意为对自然万物的捕捉,其实质就是发现万物的神韵。倪瓒在这里所说的“自娱”,绝非类似西方“游戏说”式的将作画当成游戏的产物之意,也非自我表现之意,而是倪瓒在另一篇画论中所说的“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书写胸中“逸气”的“自娱”境界是中国文人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抛却一切务实功利之心,使精神达到极度自由的境界,也是与自然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的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除此之外,对于绘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艺术家往往会以事物的物理属性为出发点,比如事物的形体、结构、色彩、空间、比例、动势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抽象派的毕加索,他利用抽象的想法使绘画作品形体、结构、比例准确、空间合理、色彩和谐,这也是西方传统艺术创作的中心。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不仅讲究事物的具体外观上,还讲究其文化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静身于一种“无我”的境界之中,这种“无我”的状态是人卸下理性功利的枷锁,除去关注事物表层形态的肉眼羁绊,使心灵超越物质,进入到一种不受物性束缚的极度自由的状态之中。一般来说,我国的艺术家很少采用写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出于心灵或情感的抒发,这样我们看到的绘画作品就独具特色,也可以感受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神韵和气息,这气象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因为这气象是虚灵的、神妙的、幽深的,是宇宙万千气象的本来精神面貌映照在艺术家的心灵之中,并且与艺术家的心灵相融合一的表现。因而与这样的生命气象相比,以表现(模仿)事物的实在特征为基础的西方绘画的“传神”则显得浅尝辄止了。

最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这一特征成就了绘画艺术的经典。如上所述,西方艺术家认为“写意”是一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随心所欲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其实是古今中外艺术家共同向往的一个艺术境界,是历史发展中,全人类美术创造领域中一个共同的艺术理想。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不仅是一种创作境界,还与我国其它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我国传统绘画与我国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展现了独一无二的风貌。另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也是无限丰富的,展现了其审美的至高境界。所以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有独特的笔、墨、纸等材料,还有笔墨气韵、水墨韵味等形式表现了特殊的效果,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成就成了中国绘画的首要语言特征。我国的绘画艺术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精神、参悟等,使得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跃然纸上,可以说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不仅表现了艺术家脑中的印象,而且流淌着精神世界的语言。

社会发展到今天,艺术的内涵一直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引领着艺术领域向前发展。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之间的频繁交流,模糊了艺术的界限,但是传统的艺术内涵一直传承了下来。而且早在100年前,中国画便出现了将西方“写实”画法引入中国画的“西化”一流,将融汇西方色彩与中国意蕴的“融合”一派。也足可见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引领了我国绘画艺术前进的方向。

|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朴实的青春梦演讲稿下一篇:安全员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