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多元内涵——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丰富教育内涵初探

2022-09-10

由于工业的大发展, 从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由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大众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就自然而然的使大众在判断存在的价值时偏向于以有形的物质或有具体表现的行为为标准。这也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领域。

在教育这个广大的外延中学校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个体生命在自己生命中最易被塑造的阶段接受着学校教育,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生命个体的人生走向。在大众的心目中学校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学校教育历史悠久, 各个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认识又有不同。有一点却是惊人的一致, 那就是在每个时代都承认学校承载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功能。这从对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进行定位的那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师的根本职能是塑造人的灵魂, 塑造生命个体的灵魂才是教师的第一任务。所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如何塑造生命个体的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阶段, 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 世俗功利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巨大影响, 使得人们只注重现行的外在的价值, 而忽视了那些隐性价值的存在。在学校教育中具体表现在教师只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灵境界的教育与培养。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能磨光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那样这把剑是不完美的。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这两种教育行为并不是相悖的, 而是互相促进的。由于生命个体心灵世界的本质内容是不能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直接检验的, 并且它对任何创造活动的影响都是间接的, 因此我把人类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这种价值称为隐性价值。而把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隐性价值的教育行为称之为隐性教育。为了使读者能够更理性的理解这种教育行为, 笔者暂且把隐性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行为称之为显性教育。下面我就具体的来阐述一下这两种教育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隐性教育的具体任务主要是对生命个体的心灵世界进行塑造, 这主要包括对生命个体的情感, 思维, 爱心, 人文关怀, 价值观, 世界观, 同情心, 心灵共鸣等等进行塑造。它们都是人类生命个体应该具有的内在素质, 这些素质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价值和他的创造能力。但是这些素质的养成是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其技能的教育行为的。由于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因此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一定要有连续性, 同时要有意识的把这些隐性的教育渗透于现行的教育行为中去。让学生时刻感觉到教育行为中浓厚的人文情怀。在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的同时, 也塑造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可以说隐性教育是应该附着在显性教育之上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行为科学化, 完整化, 全面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这种意识, 他不但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好, 而且要具备浓郁的人文情怀, 对育人重在育心这一观念具有强烈的心理认同。

现在学校教育的教育行为把目光大大的集中在学生是否能够考上大学这一结果上来。高考的分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最高追求。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 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一味的追求知识技能的教育, 具体表现是做大量的习题, 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 已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世界观的教育, 这是非常可怕的。试想一个对知识掌握非常熟练的人却没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没有社会责任感, 没有对所处环境的判断能力, 没有使命感, 不分是非黑白, 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知识技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他们具有那些隐性的素质。因此说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是相辅相成的, 偏废了任何一方都违背了教育行为的本质。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这就注定了这种教育行为的特殊性。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人, 所以就不能忽视这些隐性素质的作用。但你对他们进行要求, 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时, 就必须使他们在内心世界对此要求有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所要求的事情产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他们对这些要求产生兴趣时,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如果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那他们就能清醒的认识到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从而使其学习行为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同情心, 爱心的素质的具有会使他们更加的热爱生活, 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意志力, 自信心能力的增强能够使他们很轻松的对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从而减轻了那种厌学情绪, 也为教师进行显性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提条件。

由于隐性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独立的存在于教育行为之中, 因此就必须为它找到一个载体。事实证明, 如果教师在其显性的教育行为中有意识的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就能同时达到既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让学生增强隐性素质这两个目的。以语文这门学科为例,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分析渗透人生的哲理。也可以选取正面的或反面的事例达到对学生是非善恶判断能力的培养。在使学生中我语文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隐性素质。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同时达到这两种目的。只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有意识的渗透这种内容, 就一定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理科的老师注重本学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 使自己的教育行为不再单一化,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 增进师生的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最终达到一个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的目的, 这也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内容。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是相辅相成的, 偏废了任何一方都违背了教育行为的本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满怀浓郁的人文情怀, 正确对待隐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显性教育为载体, 使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完成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完美塑造, 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人性的魅力, 充满爱的气息。

摘要: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使学校教育的目光脱离了教育的本质。隐性教育的探索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未来。探索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迫。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 以求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探索, 为学校教育找到一条前进之路。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情怀

上一篇:探讨砼路面断板原因与处理方法下一篇:制造企业研发成本管理改进措施——以A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