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史中a的词汇音义变化对比及其意义

2022-09-11

本文从浩瀚的英语史料和汉语史料中拈出以a为代表的词汇音义变化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复杂的语料梳理来讨论两种语言的发展规律, 总结两种语言都具有的a的词汇音义变化的异同之处, 并指出语言史料对比研究的意义。在具体讨论之前, 本文要对所使用的a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从语言史的意义上说, 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以一个明确具体的标音来研究问题只是一种权宜的做法。这个a是一个极其宽松的一种标音方法, 它容忍一定范围内的相关音值, 即对它可做音系变化的过程性解释。这个标音不必以国际音标的概念对它作严格的限定。在英语中, 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用于拉丁字母a所代表的书写形式及其音值变化 (包括央元音) ;在汉语中, 它表示各种演变成a或近似a音值 (包括央元音) 的词及其音义变化。本文拈出以a为代表的词汇音义变化的内容来进行对比研究, 基于以下的理由:第一, 以a为代表的几种音值是各语言中最基本的, 英汉语同样也都有, 并且呈现出彼此相同与不同的词汇音义变化规律;第二, 词汇音义变化在音系上的表现是音段的弱化和 (辅音) 脱落;音段弱化和 (辅音) 脱落后演变成a或近似a音值的是十分典型的现象。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 英语史中的a的词汇音义变化情况;2, 汉语史中的a的词汇音义变化情况;3,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比较;4,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的对比研究的意义。

1 英语史中的a的词汇音义变化

古英语演化到19世纪末的现代英语 (包括方言) , 变化已经很大。由于元音的弱化和辅音的脱落, 其中许多单词拼写成a (包括各种元音音段音值) 。根据笔者初步梳理, 约有8个方面, 有的流传至今, 有的已成为历史, 今天已不复流行。下面分别讨论 (限于篇幅, 本文例句说明有删节) 。

1.1 来源于古英语数词 (有时也作形容词用) an, ane, ean, yen, yan (即one)

A是最后的简化拼写和读音形式, n脱落, 现在已演化为一个新的词类 (不定) 冠词了, 它的前身有a, ae, eae, eea, yea, ya等形式。A在元音开头的单词前仍作a n。演化为不定冠词, a的音系已经弱化为央元音了, 但在强调的时候, a可读为双元音ei。例如:

(1) Ure drihten drof fele deules togedere ut of a man, pe was of his wit. (c 1200Trin.Coll.Hom.39)

(2) They satte att dyner in a hall and the quene in another. (c 1350 HAMPOLEProse Tr.32)

1.2 来源于中古英语代词all

L在某些音系环境 (如alms, talk等) 中脱落, 这样all就变成了a。例如:

(3) He sal hauen in his hand Adenemark and England. (1280 Havelock610)

(4) For a’that, an’a’that, His ribbond, star, an’a’that, The man o’indpendent mind He loks an’laughs at a’that. (1795 Burns III.234)

1.3 来源于古英语代词HA (=HE, HEO, HI) , 即he, she, it, they

HA是古英语HE, HEO, HI的更古老的共有形式, H脱落后, 演化成a。当he解的如:

(5) Pat a loud a verde sechinge ware he mihte wonie. (1250 LAYAMON)

(6) Kyng Edward hadde byhote duc William pat a scholde be kyng after hym if he dyede wypoute chyldern. (1387TREVISA Higden)

当she解的如:

(7) Ne beo ich nauere bli?e, pa wile a[the queen]beo?aliue. (1205 LAYAMONIII.127)

(8) He ran home to uore&prayede hys wyf pat hue wolde helpe for to saue hym, ..bote a dude pe contrary. (1387TREVISA MS.Cott.Vessp.D.vii.296)

当it解的如:

(9) Yn pis ylond growep a ston pat hatte gagates;зef me axep hys feyronesse—a ys blak as gemmes bup..a brennep yn water&quenchep in oyle..зif a ys yfroted&yhat, a holdep whathym neyзhep, зef me axep hys goodness, hyt heelep pe dropsy&hy be ydrongke, etc. (1387 TREVISA)

(10) Cordys contrycio ys the too[second]A wasskyth the woundes as doth a welle. (1500 Spirit.Rem)

另外, 在现代北部方言中, a还可表示第一人称I[ai]双元音音节的第一个音, a又是I的音变形式。

1.4 来源于中古英语动词have

Have首先弱化为ha, ha’, v脱落, 继而h又脱落, 变成了a, 这一形式主要出现在词组中, 如might a been, would a said, should a thought, a done, a mind (=have a m i n d) 。在拼写形式上, 某些方言仍保持着ha, ha’的拼法, 但h不发音。例如:

(11) A mynde on me lord, for pimoder love help me. (1350 Will.Palerne I 177)

(12) The Iewes wolde a stoned him. (1366 MAUDEN viii.86)

1.5 来源于古英语副词awa (即aye)

拼写成a或aa的形式早在13世纪已经消失了, 为aз, ai, ei, aye, aye。例如:

(13) Gaeáwyrd swáhiósceal. (a 1000 Beowulf 915)

(14) Te engles.A biholdep pé. (c1175 Lamb.Hom.183)

1.6 来源于古英语介词an, on (相当于现代英语的in或on)

弱化为a后, 常与别的单词合并, 如abutan, added, afoot, aback, around, atop, asleep, alive等, 构成合成词, 但由于a的弱化引起词义的模糊, a在现代英语中被认为是前缀, 以上的词汇被认为是根缀词。A单独使用的不多, 一般在词组t o g o a begging, to set a going, twice a day, once a year等中。在这些词组中, 介词a逐渐与由数词an, ane演化而来的冠词a相混淆, 因为两种解释都通顺, 但从语言史的文献来看, 这些词组中的a是介词。作on (在……上面) 解的, 如:

(15) Wise men..a boken hit written, per[me]mei hit redden. (a 1200 Moral Ode in Lamb.Hom.173)

(16) Pa folc..pat per eoden a uoten[1250 afote]. (1205 LAYAMON III, 7)

1.7 来源于古英语介词of

F在辅音前脱落, o演变为a (由于音值的变化, 字母已经改写为a) 。例如:

(17) The city was strong, and well furnysshed of men a warr. (1523 Lo.BERNERS Froissart I.xxxviii.52)

(18) Cloth a gold and cut, and lac’d with siluer. (1599 Much Ado III.iv.

1.8 来源于中古英语连词and

在辅音前, and后面的nd脱落, 演变为a。例如:

(19) Seue daies a seue niзt.Vte of heuen hi aliзt..an in to helle wer ipew. (c 1280 Fall&Passion in E.E.Poems.13)

(20) And yit a thow woldyst nyghe me nye.Thow shalt wele wete I am not slayn. (c 1450 Morte Arth.91)

以上8个方面的词汇因为各种情况语音变化使得词汇首先改变了拼写形式, 写作a, 同时, 其读音和词义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个明显而又典型的现象是, 现代英语的新词类不定冠词就是由数词an或ane演变而来。演变为a的词涉及数词、代词、动词、介词和连词五大词类, 其中介词类最为复杂。有的词义变化已经与别的词义模糊起来了, 如once a year, twice a year;asleep, asunder等, 前者原是介词in, 但已与不定冠词a相混淆, 后者已与别的词汇发生了连写, 已被认为是前缀, 意义已经模糊化。对于采用拼音文字的英语来说, 词汇的音义变化给书写形式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我们一般认为, 拼写文字的分析性很强, 一个词的音节可分解为不同音段进行音义分析。但是, 音义变化而造成的音节弱化和其中的辅音脱落, 同时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就使得词汇从可分析变得不可分析。音义变化把词汇原有的面貌 (词音和词形) 弄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对拼音文字优势论构成了挑战。

2 汉语史中的a的词汇音义变化

本文对汉语史上a的音义变化的梳理是跨过字形的限制, 在音义关系和变化原理上所作的工作。其实, 虽然语系不同, 语源不同, 汉语史中a的词汇音义变化同样有元音的弱化和辅音的脱落这样的共同规律。本文梳理出了以下4个方面:

2.1 a写作“阿”, 已前缀化, 来源于古汉语代词“该” (k a)

“该”的声母 (辅音) k脱落, 留下a。“该”:《广韵》古哀切, 平声, 咍韵, 见母。代词, 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 (多用于公文) 。另外, 在方言中, “该”为近指代词, 义为“此”、“这”。 (宁波话“该”, 《宁波方言词典》写作“介”, 为常用近指代词。) 例如:

(2 1) 为此, 牌仰该句, 即将本犯拿获。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22) 该副烟盘还是我十四岁晨光搭儿娘装个烟, 一经放来浪勿曾用。 (《海上花列传》第三+四回)

声母 (辅音) k脱落后, 剩下a, 汉字写作“阿”。在词义上由近指代词弱化表亲近意义的名词前缀。

2.2 a写作“阿”, 来源于古汉语疑问副词“可” (k‘a 7) (是否)

《广韵》:可, 枯我切, 上声, 哿韵, 溪母。“可”的声母 (辅音) k‘脱落后, 保留a, 词义与“可”相当。“可”, 疑问副词, 犹言是否。例如:

(23) 客官, 这一间僧房可干净?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四折)

(24) 你丈夫说, 有钱若干, 粟若干, 布若干, 在你家, 可有么?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2.3 a (现代汉语已弱化为音值e) 写作“阿”,

来源于古汉语名词或动词“窝” (w a 8弯曲处;使弯曲)

《字汇》:窝:乌禾切。平声, 戈韵, 影母。“窝”的声母 (半元音) w脱落, 保留a。“窝”可作名词或动词。作名词, 义为“动物的栖止处”, 或“人的安身处”, 例如:

(25) 折花携酒看龙窝, 镂玉长旌俊彦过。 (唐张仁溥《题龙窝洞》诗)

(2 6) 雍岁时耕稼, 尽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 (《宋史·道学传一·邵雍》)

2.4 a写作“呵”, 来源于古汉语动词或名词“哈” (h a)

区别于上面“阿”的是, “哈”的声母 (辅音) h脱落后变为a, 只是“呵”音义演变的一种情况;“呵”的音节有时还保留了原来“哈”的声母 (辅音) h, 只是韵母a弱化为e, 记作h e;同时, 汉字“呵”也可兼表h a, 与“哈”在使用上交替。《篇海》:哈, 呼马切。义为“斥责”, 如:

(27) 姐姐不用哈我, 哈我也是说。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又《广韵》:哈, 五合切, 入声, 合韵, 疑母。作名词, 义为“口”, 又从“口”引申为“笑声” (哈哈大笑) , 如:

(28) 臾儿, 易牙, 淄渑之水合者, 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 (《淮南子·汜论训》)

高诱注:“哈, 口也”。按:“口”在“侯厚候”韵, 王力先生 (1980:53;179) 构拟为双元音ou (前面的o实际音值为央元音) ;周流溪师 (2000) 构拟为长元音u:。从音系变化的顺序来看, a先于u。可以推论, “口”来自于“哈”。

3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对比

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 各自的演化应该说不存在相互的影响。但从语言史来看, 两门语言虽在语源和词义系统都是独立发展演化的, 但在音义变化的规律上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下面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对比。

3.1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的共同规律

这个共同规律既有音系方面的, 也有词义和功能方面的。这方面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专门讨论音系变化的, 国外有Blevins (2004) , 她在音系学研究中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语音变化给音系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 音系学已经从共时的研究走向了共时与历时的结合。把音系变化和词义变化结合起来讨论, 是国内研究的一个特色 (周流溪2001;江蓝生2005[1999];杨成虎2003等) 。就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首先看音系方面。音系变化遵循着语言学的共同规律。无论英语还是汉语, 都存在着元音的弱化和辅音的脱落的现象。在元音弱化和辅音脱落的过程中, 词汇的音节结构发生着调整, 在语言史上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音系特征。如古英语的habban[′haban], 虽然前面有个重音, 但其中的两个a元音是一样的读法, 但由于后来词缀-an由弱化而到消失, 同时双唇浊辅音b变为唇齿浊辅音v, 而第一个元音a也变化为ae, 致使原来的双音节词habban变成了现代英语的单音节词have[haev], 在这样的变化中, have继续演化, v由脱落, 变成了ha, 接着h又脱落, 变成了a。而a的音值又从ae弱化到央元音。可以说, 从habban到词缀-an的消失, 成了have, 再从辅音的脱落到元音ae的弱化, 成了a。英语的habban一词的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habban→have→a。本文在第一小节中的讨论都证明了这一点。汉语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汉语的音节特征不同于英语, 但同样也发生着元音的弱化和辅音的脱落。以“窝” (w a) 变成“阿” (e) 为例。这当中就经历了从wa到a, 从a到e的变化:wa→a→e。而在这一变化中, “窝”本身有从上古汉语的wa变成了wo。如果说w的脱落具有元音的性质, 那么, “该” (ka) 变成“阿” (a) 则是辅音的脱落。在这一辅音脱落过程中, 辅音也是从弱化到消失的, 在汉语方言 (如杭州方言) 中, “阿”由“该” (ka) 弱化到a, 喉音k弱化为喉塞音, 而在别的方言中, 喉塞音继续弱化到消失, 成了“阿” (a) 。

其次再从词汇功能变化的角度看, 两种语言的词汇在演变过程中都出现了功能的变化。在英语中, 演化为a的词汇有5个词类的来源。其中数词an, ane演化为a后, 英语中产生了不定冠词新词类。此外, 介词an, on演化为a后, 不少地方已与不定冠词相混淆, 此外, 与别的词汇发生紧凑化后, a便前缀化了, 随着前缀化的发生, a的词义也模糊化了。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是同样的。“该”演化为“阿”后, 在汉语中大量使用, 与后面的词汇发生了紧凑化, 变成了前缀, 如“阿哥”、“阿妹”、“阿爸”、“阿妈”等等。

3.2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是明显的。首先, 英、汉语词源不同, 演变为a的词汇分别是数词an, ane;不定代词all;人称代词ha;动词have;副词awa;介词an, on, of;连词and。其中有的是含有a的词汇, 有的是因为音变而改写成a的词 (如on, of) 。汉语则是由近指代词“该”、疑问副词“可”、动词或名词“窝”和“哈”演变到a (写作“阿”、“呵”) 。由于音系变化, 它们都趋向共同的a, 而它们之间却互不相干。其次, 英、汉语音节结构不同。英语在演化过程中, 辅音脱落现象比较严重, 元音前后的辅音都能发生脱落。而汉语中基本发生在声母 (辅音) 上。

4 结语

英、汉语a的词汇音义变化对比是很有意义的。从语言史的角度看, 目前语言史的研究还基本属于梳理史料和单语研究。Baugh&Cable (1981[1951], Fennel (2005) , 李赋宁 (2004) , 王力 (1980) 都是如此。本文从具体的史料分析出发, 并把英、汉语进行对比, 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语言史的规律。虽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工作, 但它具有普通语言学或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 在音系变化上, 英汉两种语言变化规律是趋同。也就是说, 由于元音的弱化和辅音的脱落, 音节结构趋向简单, 从本文研究的实例来看, 那些不同的词汇最后都简化为a。这一趋同现象可以说明, 简化合一是不同语言史发展的共同方向。语言的发展变化如同万条江河经过曲折迂回的路程最后汇入一泓汪洋大海。

摘要:本文讨论英语史和汉语史中以a为代表的词汇音义变化, 通过详实而复杂的语料对比两种语言变化的异同, 总结以a为代表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变化的规律, 并指出了语言史料对比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a,音义变化,语言史,对比

参考文献

[1] Blevins, Juliette.Evolutionary Phon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Baugh, Albert&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1981[1951].

[3] Fennel, Barbara.A History of Engish: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Murray, James (ed) .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A Historical Basis, Oxford:Clarendon, 1888.

[5] 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见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999]:90-100

[6] 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8]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9] 王力.汉语史稿 (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10]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见第六届全国语音与音系学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11] 周流溪.上古汉语音系新论.古汉语研究, 2001 (2) .

上一篇:开设数学系列选修课的认识与实践下一篇:油水分离技术深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