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

2022-09-11

高职院校的办学注重职业技能训练, 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达成这一目标, 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生评价体系是检验教育模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起着指挥棒和航标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评价内容和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评价内容应该直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 它具有典型的导向性, 起到引导学生按照培养目标和要求来积极努力学习、达成全方位成长的作用。

1. 评价内容未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是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形式, 评价体系应该遵从于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理念, 重点测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性等。但目前基本是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劳等方面的传统评价内容, 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 没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求, 难以成为企业选聘适岗人才的依据。

2. 评价指标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及培养模式的差别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具有趋同性, 在同一个院校中, 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环节、订单班与非订单班之间, 其评价指标基本不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反映各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要求上的差异、各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优势及订单合作企业对订单学生的特殊要求, 显然不够合理。

(二) 评价主体和方法过于单一

1.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 包括任课教师对学生各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和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忽视了其他相关群体的评价参与权, 比如系部领导、系团总支书记、用人单位等, 也忽视了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导致评价结果本身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权威性存疑。

2. 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科学性

评价工作长期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 鲜有革新, 以考代评现象十分普遍。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 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重视学业成绩评价、忽视能力素质评价, 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评价结果未得到合理运用

1. 评价结果未能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现行评价体系中, 由于评价内容设置不合理不全面, 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 过程评价缺失, 导致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和时效性, 学生无法实时了解到自身学习与成长中的不足, 难以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2. 评价结果未能发挥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

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 从而间接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对接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教学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等。事实上, 高职院校极少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以此作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优化学生素质培养的依据。

3. 评价结果未能发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甄别作用

学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理应从学生评价结果中可知。但是由于目前评价体系未能真正对接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 评价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使得评价结果难以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可靠依据。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阻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它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普遍对于学生评价工作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评价工作改进空间十分巨大, 亟待研究探索体现“职业性、科学性、多样性、时效性”的学生评价体系。

二、企业任职资格管理对高职学生评价工作的启示

(一) 企业任职资格管理的内涵

任职资格管理是在企业发展框架下对岗位任职资格进行标准化规范并据此进行员工管理的系统, 包括岗位体系、任职资格标准、员工能力、任职资格评价等四个环节, 使企业实现职岗匹配、事得其人、能级对应、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二) 企业岗位任职资格管理的作用

1. 有助于提升企业长远发展力和员工职业竞争力

通过制定每个岗位及每个层级的任职资格标准, 使员工清晰了解岗位要求及晋升通道, 主动进行职涯发展规划, 对标任职资格标准持续努力, 在提升其职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企业工作成效和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2. 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企业对每个岗位建立包括任职基本条件、受教育情况、专业能力、行为素质、从业经历及成果、发展潜力等要求, 既是招聘选人的基本依据, 也是员工任用、调配、提拔等人事任免工作的重要标准, 能促进企业选好、管好、用好宝贵的人力资源。

3. 为企业培训人才发挥导向作用

员工培训工作中, 企业可将员工评价结果与其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不足之处, 即为培训需求点所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 确定培训手段和方法, 提高培训工作成效。

(三) 企业岗位任职资格管理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工作的启示

1. 学生评价内容中可引入岗位任职标准

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就是企业的选人用人标准, 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当中, 改革和优化评价内容, 注重对学生责任心、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评价, 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同时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自觉努力, 实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 企业应成为学生评价主体的重要一员

一方面, 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能丰富评价主体, 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 岗位任职标准是随社会及行业发展而变化的, 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 能保证评价内容根据变化的岗位任职标准而实时调整更新, 保持科学性和职业性。

三、对接岗位任职标准, 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 对接岗位任职标准,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和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其培养主要以课程为载体来完成。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此, 应首先分析专业面向, 明确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岗位, 然后对接该岗位的任职标准, 合理设置能满足任职所需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课程, 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下面以高职保险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 分析高职保险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有:保险公司营销岗、讲师、承保岗、理赔岗、客户服务岗、呼叫中心坐席代表、基础管理岗, 以及保险经纪公司业务岗、保险公估公司业务岗。

第二步, 分析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 具体如下:1、保险公司营销岗:保险市场调查, 保险需求分析, 保险产品解读, 保险方案制定, 保险产品销售等。2、保险公司讲师组训岗:会务策划与组织, 课程开发与讲授, 销售管理, 日常训练及辅导, 组织实施业绩推动等。3、保险公司承保岗:保单录入, 保单初审, 风险评估, 保单核保等。4、保险公司理赔岗:保险事故接报案, 事故现场查勘, 损失核定, 保险金理算, 保单核赔等。5、保险公司客户服务岗 (柜面) :客户咨询接待, 保单保全业务办理, 柜面综合业务办理, 收集反馈客户对服务的需求, 保险客户投诉处理等。6、保险公司呼叫中心坐席代表:讲解、推广产品, 接报案, 客户咨询、投诉处理, 及时生成电子订单, 跟踪回访新老顾客、做好电话记录, 分类汇总各类咨询及投诉问题等。7、保险公司基层管理岗:业绩跟踪与汇报, 部门工作计划制定, 部门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等。8、保险经纪公司业务岗:保险市场开拓与产品营销, 风险管理与保险咨询, 投保方案制定, 代客户办理索赔申请等。9、保险公估公司业务岗:财产保险事故现场查勘, 财产保险标的定损, 损失理算, 撰写公估报告等。

第三步, 在此基础上, 确定各岗位任职所需的主要知识、能力与素养。

主要知识包括:风险管理, 保险基础知识, 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社会保险, 保险销售技术, 保险营销与策划, 保险产品, 保险合同, 保险组训实务, 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保险营销与策划实务, 核保核赔, 保险医学, 查勘定损, 客户关系, 柜面服务与艺术, 金融、财经等相关知识。

主要能力包括:计算机运用能力, 风险识别、分析与管理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争议处理能力, 理财规划能力, 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 组织策划能力, 训练辅导能力, 有效激励能力等。主要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 吃苦耐劳、较强的责任心,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服务意识, 法律意识, 团队协作精神, 抗压素质, 环境适应性等。

第四步, 对接各就业岗位的任职标准,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高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选修模块构成, 使之具有基础理论夯实、核心技能突出、能力素质全面的特点。主要的专业课程可包括:保险原理与实务、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实务、人身保险实务、保险营销实务、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保险核保核赔、保险中介实务、讲师与组训实务, 保险医学基础、社会保险、保险客户服务等。

(二) 引进企业方参与学生评价全过程, 提升评价效果

企业可参与到学生评价工作的多个环节中, 主要体现在:第一, 企业提供岗位任职标准, 并参与制定学生评价体系。第二, 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机会, 并就学生此间的表现进行评价。第三, 在毕业生应聘环节, 企业可运用学生评价结果来分析其岗位适应性、职业能力与素养等, 从而选聘到合适的人才, 将人才匹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上。

(三) 强化专业竞赛和学生活动环节,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环节、订单班与非订单班等情况, 设定科学、全面的评价内容, 并合理设置评价指标, 重点测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性等内容。为此,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注重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 优化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应遵循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的原则, 对接岗位任职标准的具体要求, 合理安排评价方法。对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可主要采用考试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式。对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素养, 可主要采用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方式。对于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可主要采用实操测评、以证 (职业资格证书) 代评、以赛 (专业技能竞赛) 代评的方式。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长期沿袭普通高等学校的评价思维和方法手段, 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借助企业任职资格管理的视角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途径和思路。建议对接岗位任职标准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方参与学生评价全过程, 提升评价效果;强化专业竞赛和学生活动环节,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 优化评价方法。

关键词:岗位任职标准,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毛力.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商论, 2016 (29) :171.

[2] 陈国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21-26.

[3] 蒋桃.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6 (12) :94-95.

[4] 胡洁娇.企业对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 2016, 29 (18) :92.

[5] 李丽娜.职业视角下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经济视角, 2013 (8) :177-178.

上一篇:储罐角缝焊接气孔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探讨下一篇: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及预防